第二节 旅游景点
第二节 旅游景点

    灵宝县旅游资源丰富,最令人瞩目的当属函谷关、亚武山、黄帝陵、黄金生产基地及寺河花果山。

一  函谷关

    函谷关位于灵宝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北坡头乡王垛村。文物古迹有函谷关遗址、太初宫、鸡鸣台、瞻紫楼、井式箭库等。从其地理位置看:位于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是古道游的必经之地,又是旅游热线"黄河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灵宝境内可与黄帝陵、亚武山相结合,形成一个览古、凭吊、朝拜、观赏山河风光的综合旅游区。从交通看,南靠陇海铁路,连天公路,北临黄河水道,交通十分方便。函谷关旅游区复修工程除已峻工的鸡鸣台亭、瞻紫楼、箭库亭、太初宫正殿、文物陈列室、500米古道、碑林、接待室外,还将修复关楼、尹喜故宅等。

二  亚武山

    亚武山位于豫灵镇南10公里的小秦岭山中。以东、西、南、北、中五峰和甘涧峪为主体,辅之以四郎寨、石女峰、千佛洞、和尚塔等景观,组成亚武山风景名胜区。旧志载:"甘涧峪其正峰为亚武山,壁立峭拔,挽铁索而上。大类太华,相传真武先居于此,谓亚于武当云。"
    亚武山风景名胜区的有四个特点。
    一、亚武山作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又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河南省的风景名胜区中占有两个之最:其一面积最大(约100平方公里)。其二海拔最高(主峰高1847.3米)。二、亚武山具有两大优势:其一水资源丰富,清泉曲溪,碧潭飞瀑星罗棋布,两座人工湖点缀其间,水源未受污染。其二植被良好,乔木、灌木、草木植物覆盖率达90%,共有植物1800余种,动物500余种,是中原地区难得的一个天然动植物园。三、亚武山的自然景观具有五大特点。其一雄:山势雄伟状观、气势磅薄。其二险:五峰比较集中,相比高度大,北峰的云仙洞,东峰的攀天链、南峰的会仙台,西峰的千尺峡形成了许多险象百出的独特景观。其三奇:石奇,卧鼠石,鹰嘴石,八戒石、海豚石、一线天、悬心石、石门等形肖神似,各臻其妙;树奇、石上松、姊妹松、龙拐松、迎宾松、双里松,千姿百态,无奇不有。虚无飘渺的山腰云雾更为亚武山披上了神密的色彩。其四秀,丰富的水资源,良好的植被把亚武山装点的山清水秀。其五古,亚武山开山建庙已有1300年历史,历代香火不绝,道徒云集,为道教圣地。现有各种宫、观、庙、殿、塔、洞等人文景观20余处,更为亚武山增光添彩。四、亚武山所具备的三大价值,其一为旅游观赏价值。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人们观赏大自然的风光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场地。其二为科研教学价值。亚武山作为一处省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开发教学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阵地。其三为避暑疗养价值。亚武山自然环境优美,全年有五个月的平均气温在14℃-21℃之间,实为避暑疗养之胜地。县提出的建设规划是:(1)在不破坏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增设人文景点。(2)整个风景区以突出自然景观为主。(3)加快增建服务设施。

三  黄帝陵

    据《纲鉴易知录》载:"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鼎成,崩焉;其臣左辙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注为:"荆山在今河南灵宝县西,阌乡之南,一名覆釜山"。《史记》日:"帝崩于荆山之阳,葬桥山。"这里的"帝",即为黄帝有熊氏,因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姓公孙。黄帝陵在阳平镇北的徐家营村附近。传说黄帝将鼎铸成后,即在这里用新鼎炼成仙丹,为百姓治病。这时,天宫派金龙来迎他上天,黄帝跨上龙背,正要飞去,群臣与众妃嫔闻讯赶来纷纷上前,有的扯衣,有的抱腿,还有的竟扯住龙须,想随之升天。金龙不胜其烦,腾空而起,众人有的脱下了黄帝的云靴,有的捻下了金龙的银须,于是倒头便拜,将这些遗物葬在此处。所以这里叫铸鼎处,也叫黄帝冢,汉武帝时建庙祭祀。历代文人骚客凡到虢州、湖城的无不到此一游,咏诗填词,以为纪念。民国年间,战火频繁,庙宇均遭毁坏。近年,县里规划开发为祭祖圣地,并列入旅游景点。

四  响潭

    位于灵宝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苏村乡翻里村南。据旧志载:此处石壁陡峭,灞河水飞流而下如瀑布,激湍之声终年不绝,故称为响潭。其势如石镜山之遗韵,口小腹大,周围皆石岸,下有石窟。中有大石耸峙,犹神工鬼斧之凿,亦如泰山之溜穿石而过。每当天寒风冽,潭冰腹坚,每有清水涌起,高丈余始落,落则冰顺流解释,势如破竹,数十里而止,因过之处,冰悉列于两岸,俗以开河名之。近年来,城乡各界人士常于节假日,前往观赏,野餐,留影。

五  女郎山

    位于县城西南约10公里处,传闻汉时山下有李姓二女,年及婚嫁,母欲择配,终不允,母日,妇人以夫为家,未有终身不嫁者。二女指山日,此即吾夫家也。遂逃之山巅,后偕其母羽化而去。因又名日夫家山,有祠在峰顶,清代县令王田撰文勒石。后庙祠均毁。近年来,因此山据县城较近,节假日常有学生结队游览,遂成为一新的旅游景点。

六  黄金生产基地

    县南小秦岭中,现已探明有金矿脉500余条,故县镇的枣香峪中,还保存有明代开采的刻石题记、生产工具和开采、破碎现场。1975年,国家投资建成的秦岭、阗峪大型金矿建成投产。之后,县里相继建成了枪马、灵湖两个黄金矿山。到1986年,县里已拥有枪马、灵湖、苍珠峪、樊岔、安家底、大湖峪、灵宝、桐沟等8个地方骨干黄金矿山企业。矿山地质采矿、选矿、冶炼,化验等环节协调一致,初步形成采、选、冶配套成龙的生产体系,年采矿能力40余万吨,总选矿规模在千吨以上,自1980年跻入全国年产黄金万两县行列之后,连年位居全国第二,1985年产量为57000两,1986年为70000两。黄金开采不仅是灵宝县的"拳头"产业,而且在全县工农业的总收入中,占居重要地位。全县的黄金生产基地,都位于小秦岭山中或山麓,山色绮丽,泉水清冽,既有古老的丽山秀
水,又有现代化的矿区机房,别具一番风情,亦可使人领略灵宝新农村的动人风姿。

七  寺河花果山

    寺河山是建国后发展起来的全国苹果外销生产基地之一,由于这里优异的自然条件,所产苹果风味独特,质量极佳,曾多次荣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并已销往许多国家。这里的山脉系伏牛山系,与小秦岭迥然不同,过去黄土丘陵,不堪入目,而今,春是红白粉紫的花海,夏有青翠欲滴的绿荫,秋飞薰薰欲醉的馥郁,冬展茫茫无际的雪野。其风景之美,使人流连忘返;其果味之香,令人口不忍嗽。凡到过寺河山的人,没有不交口称赞的。

八  灵宝二十景

    据旧志载,灵宝县有风景20处(灵宝县8处,阕乡县12处),其中既有名扬千古的江山胜迹,亦不乏文人墨客为附庸风雅而勉强凑合之景。即使这样,二十景中还是遗漏了不少既有天然美色,又有文物价值的风景(如鱼窟寺等)。将此辑要介绍,是为了使人们了解灵宝风光,热爱灵宝,更好地建设灵宝。
    (一)老子故宅
    据《灵宝县志》载:"老子故宅在城西北一里,治城为隋时所建,则老子故宅必始于唐无疑。元成宗元贞元年,安西贤王北觐至灵宝,捐中统宝钞三百两重修之,自是以后,各代有主持。"
    相传老子见周天子无道,周势日衰,便骑青牛去西北隐居,当他路过函谷关时。关令尹喜见他相貌不凡,风采迥异,便请他在此小住,老子在此逗留多日,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五千文》。在民间已经将老子神化了,说是一日尹喜见东方紫气腾腾,果然是老子骑牛而至,因而灵宝有书"紫气东来"横楣的习惯,以示吉祥。也有"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的习俗。
    由于老子在此著书立说的成就,后人便在县城建宅以资纪念。旧县志前附有建筑规模图形,称其为"高阁连云,亭台隆耸,为桃林巨观。"在老子故宅的西南不远处还有一座石碑,碑刻"犹龙真窟"四字。史载:孔子往问礼焉。孔子退日: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知其能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故后人立碑,可惜这石碑与故宅,今已荡然无存了。
    (二)关龙逢墓
    关龙逢  (音旁)墓在北坡头乡孟村西原上。据《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夏)桀为长夜之饮。龙逢常引黄图以谏。立而不去,桀日:'子又妖言矣'。于是焚黄图,杀龙逢。"(黄图,黄绢上画前代帝王克勤克俭,励精图治的画面,桀初用以自勉)。《纲鉴易知录》卷二载:"甲午,五十有二岁(公元前1767年)关龙逢进谏日:人君谦恭敬信,节用爱人,故天下安而社稷宗庙固,今王侈靡嗜杀,民惟恐君之后亡矣!人心已去。天命不佑,盍少悛乎?桀不听,龙逢立而不去,桀怒,遂杀之。夏亡。"
    由于关龙逢生活的时代距今太远,生卒年月及许多重要的资料已不可考,这两种记载也不太相同,但是,都说他是一个敢于犯言直谏的忠臣。旧县志上曾记有古人称赞他的诗句:"丹心碧血垂青史,浩气忠魂贯日光","死谏开先第一人,千秋从此解批鳞"。关龙逢以他的满腔热血,树千秋之楷模,标万世之风范,世世代代为人所敬仰。
    (三)桃林牧竖
    桃林,指古代的桃林塞,灵宝县函谷关至陕西潼关县一带即此,因而古时灵宝县亦称桃林县。关于桃林,有一个美好的神话传说。《山海经·海外北经》、《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上古时有一人名叫夸父,他立志要追赶太阳,使光明永驻人间,但赶到太阳入口处时,焦渴难耐,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流水仍不足,终于渴死,他扔下的手杖化为邓林(即桃林),而他的遗体则化成了一座山岳-夸父山(山在阳平镇南夸父营一带)。桃林塞,在古代与函谷关齐名。周武王伐纣时曾用了一批夔(音奎)牛参战,伐纣胜利后,便"放牛桃林之野,倒载干戈,包之虎皮,车甲衅而藏之府库,示天下不复用"(《纲鉴易知录》卷二)。所以,灵宝老城西南15里即有一牧夔岭,桃林牧竖一景即在此。
    (四)秦岭雪樵
    秦岭巍巍,横亘灵宝,秦岭的雪景更为壮观,更何况还有樵夫肩柴下山呢!但也有一说:每当大雪之后,远眺即可看到女郎山西边有一山巅,突出了一块大石头,很象一位含辛茹苦的樵夫肩薪而立,但残雪化尽就看不到了,故而只有冒雪而观,才可见秦岭雪樵的奇景,此景正是歌颂南山樵夫,敢踏乱峰,有如青松负雪的形象。
    (五)项城暮雨
    项城,即今五亩乡项城村,县志称:"项城村后,石崖陡峻,水从上而下,激成瀑布,望之成雨,亦胜景也。"传说楚汉相争之际,楚霸王项羽领兵驻此(当时村名已不可考,后人称为项城),与驻在对面山上的汉王刘邦兵马相持,尽管是传说,但近年的文物普查发现项城村确有古城墙遗址。不过,县志上载有一首前人的诗,写得倒很有情趣:"荒村名以愤王标,星厄寒流锁寂寥,不尽重瞳垓下泪,至今洒作雨潇潇。"(史载项羽系重瞳)。
    (六)汉庙古柏
    位于项城对面,庄里村北边的鳖疙瘩上,县志载:"汉庙古柏在秦山之尾,有汉高祖庙与项城隔弘农涧,项城在涧东,汉王庙在涧西,盖因项羽入关时与汉兵相距于此,后项羽败,土人于此立汉王庙,中有古柏,年久荫广。高祖庙左右柏树数百株,首皆东向,与他树异。"民间传说这里的柏树原来也是直立的,后来有老者赶牲口去朱阳买粮食,到此宿夜,将一聚宝盆埋在柏树下,为作记号,将树身扭了向所致。
    (七)函谷鸡鸣
    函谷关,位于北坡头乡王垛村,周代时已建关。春秋战国七雄争霸的时候,秦派兵据守,它面临弘农涧,背依秦岭山,绝崖壁立,深险如函,设关谷中,故名函谷关。那时,崖上柏林浓阴殆不见日,秦法规定,鸡鸣开关,日落闭关,为秦晋咽喉,故有一丸泥东封函谷关之说。
    函谷鸡鸣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的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秦昭襄王闻齐国田文(孟尝君)喜欢招贤纳才有治国安邦的本领,便派人将他请了来,准备拜为丞相。但是,田文尚未上任,秦王便听信了谗言,即把田文软禁起来,想杀掉他,田文好友泾阳君得知后,使人去求秦王的宠姬,取得了一纸出关文书,便急忙逃走,逃至关前,时值夜半,关门紧闭,而后面追兵已发,正在危急之时,一位食客登上关门西南侧的土丘学做鸡鸣,于是,关里关外鸡声大作,关门始开,待追兵到时,田文已逃走了。今鸡鸣台犹存。
    (八)弘农晚钓   
    县志载:"城西北二里为秦岭抵黄河之处。亦为弘农涧入黄河之处。每至夕阳返照秦岭尽处,峭壁之影照人黄河,远望如渔翁垂钓,天然胜地,故列入八景焉。"在弘农涧的入黄河口处垂钓,残阳夕照,黄河低吟,那确是别有一番情趣。故前人有诗云:"半岸清风浮水面,一轮新月挂竿头","渔村隔岸横斜日,歌板当门唱晚秋,数点芦花鱼尺半,归来新月又如钩"。
    以上为灵宝八景,下为阌乡十二景。
    (九)轩鼎烟霞
    轩鼎,即传说中的黄帝铸鼎处--黄帝陵,位于阳平镇北的徐家营村北,其陵庙建在一道名叫铸鼎原的土岭上。站在这里,南眺荆山耸入云,北望黄河玉带飘,夜晚可以看到潼关城头的灯火,清晨还能够听到道观李家院的钟声,历代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纷纷到此凭吊游览,踏青披露,尤其是每当清晨,野色微茫,曙光初照,云蒸霞蔚,紫雾缭绕,着实有一番迷人的景象,故后人称之为轩鼎烟霞。
    (十)、汉台风雨
    汉台,其址在豫灵镇底董村村北,(底董村古称泉鸠里)因汉武帝在那里修建了思子宫、望儿台而得名。宫旁有汉武帝之子戾太子的墓,还有一个小墓,是戾太子之子的墓,人称史皇孙冢。史载: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汉武帝刘彻已年近七旬,整日不理朝政,只是恐惧死亡,他在甘泉宫养病期间,有一天做了一个恶梦,便请大臣江充详梦,江充与戾太子素有隙,便趁机陷害。他先令人在太子宫中偷埋了许多木人与谋反的帛书,却又煞有介事地来"捉鬼",终于使武帝听信了谗言,要杀太子。太子闻讯杀了江充,星夜出逃,匿在泉鸠里,不料风声走露,地方官吏派人来围捕,戾太子走投无路,便和一同逃出的儿子一起自缢了。父子被土人葬于鸠水边。直到第二年,汉武帝才弄清了事实真相,便灭了江充家族,为悼念无辜而死的儿孙,他命人在蒙难地修建了思子宫、望儿台。这些宫阙早已淹没,后人对此事深为感慨,便在冢前立一"汉台风雨"石碑以为纪念,但今天的石碑已经无处寻找了,只留下了大、小三冢。真是"戾嗣含冤奈若何,登台遥望泪如河,一番风雨一番恨,方信人间纷错多"。
    (十一)九龙神窟
    九龙神窟在阳平镇九龙营村西。相传某夜忽有雷崩,崖根涌出九泉,其水滔滔,故名神窟。
    旧时有庙宇,庙址在阳平镇街东,旧传天旱不雨,来此祈祷多有应验,现庙已毁。
    (十二)三鳣书堂
    三鳣书堂,又名三鳣草堂,遗址在豫灵镇杨家村。
    三鳣书堂是汉太尉杨震未做官时校书讲学的地方。因而,在三鳣书堂附近,还曾建有校书堂、校书楼(今已无),但以"三鲴书堂"最为有名。在唐代,曾将书堂改为寺院,至明代末成化末年还有和尚住持,后历代均有修葺,清末时颓圮。
    杨震,字伯起,是后汉忠臣杨宝的儿子。他祖籍华阴,后来移居湖城(即阌乡)。杨震少年时极好读书,广有学识,被人尊为关西夫子,传说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他祖上曾在皇天原上埋藏了许多古书,均为蝌蚪文字,被他找了出来,便筑室校阅,并开馆讲学,一天,他正在讲书时,有冠雀衔三条缒鱼飞集讲堂前,众人都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后人便在此建立了三照书堂。
    但杨震的出名并不限于此,他在50岁时举茂才,开始为皇上所录用。有一次,当他前往东莱赴太守任时,经昌邑夜宿,昌邑令王密求见。原来,王密经他荐后当官,王密为报他的恩情,怀金十斤要赠给他,杨震却不高兴地说:"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不肯接受。王密说:"天晚夜深,无人知道,收了吧!"杨震正色道:"天知神知,子知我知,怎么是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带了礼物走了。这便是中国历史上二著名的"四知"故事,直到今天,灵宝的许多杨姓人家还在门楣上书"四知家声"以自勉。后来,杨震官至太尉,他廉洁奉公,敢于犯颜直谏,为人们所世代称颂,三鳣书堂也因此而名于世。
    (十三)王濬  故居
    王濬,字士治,阌乡人,他是西晋时的大将,官至抚军大将军,龙骧将军,散骑常侍后军将军,生于公元206年,卒于286年。他的旧居在老阌乡城东关,过去曾立一石碑,上刻"晋龙骧将军王溶故里"。他的墓在今西阎乡大字营村北。
    据《晋书》载:王溶在少年时就怀有大志,他博览群书,立志报国,闲暇之时,就将门前的路修得很宽广,乡邻们都觉得奇怪,问缘故,王濬笑笑说:"我要使这里能容下高举长戟大幡的仪仗队。"众人听了,都暗笑他狂妄。王溶不由地长叹一声:"难怪陈胜当年叹息,燕鹊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看来,人们真是不了解我呀!"后来,他投笔从戎,受到将军羊枯的器重,被推荐为巴郡太守,迁益州刺史。公元280年,王溶率部伐吴。以战船烧毁了吴主孙皓的横扛铁索,大获全胜。从此,天下一统。
    (十四)吴融故冢
    吴融,唐朝人,是著名学者吴翥的孙子,字子华,祖籍越州山阴(即今浙江省绍兴县)。他在当时为翰林院大学士,拜中书舍人,也曾任过户部侍郎,后因病辞朝,携家隐居在皇天原上的三鳣书堂附近。据旧阌乡县志载,吴学士墓在玉溪涧西(今豫灵镇麻庄村附近),他弟弟的墓在其侧。旧志还载有他《阌乡寓居》诗十首。
    (十五)黄河晚渡
    此最主要指老阌乡县城,其西、南绕湖水,北临黄河,每当夕阳西下,水波映晚霞,杨柳笼紫烟,别有一派迷人的景象。"洪波浩渺自西来,晋豫平分两岸开,一苇才冲烟霭去,片帆又载月明来"。古人的这首诗,正是黄河晚渡的生动写照。
    (十六)秦岭暮云
    位于县南的小秦岭,自西向东,莽莽苍苍,挺拔俊秀,独具风姿,每当暮色苍茫,夕阳残照,尤其是那灿烂的晚霞,更使腰缠玉带的巍巍秦岭,别具一番情致。此时此刻,当你登高远望秦岭时,一定会发觉你置身画图中了,难怪古人慨叹道:"更无山共此山齐,翠壁丹崖月欲低","最好暮来添落照,染成湖水尽朱殷(烟)。"
    (十七)风陵波浪
    风陵,指风陵堆,传说是炼石补天的女娲氏的陵墓,因女娲氏姓风,故称风陵堆。县志载:墓在县西四十里黄河中,唐天宝十一年六月,因大雨,晦暝失所,但乾元二年六月,两岸人忽闻有风雷声,细看却见墓从河中涌出,上有巨石,石上有双柳,时号风陵堆黄河水流经此处,吼声如雷,波浪激天,卷千堆雪,布万重雾,大可一观。
    (十八)石姥仙潭
    石姥仙潭在豫灵镇桥上村南的石姥峪中。旧时在峪口有一石姥庙,深峪之中,耸立一座石峰,远观极象一年迈老妪,在翘首凝望秦岭群峰。在她的脚下,潺潺涌出一股细流,蜿蜒流下,到不远的山峰下,又流人并排在一起的五个巨大的石罐里,俗称五大罐。这石罐每个罐口约有几丈方园,究竟能有多深却不得而知了,溪水依次从罐中流过,缓缓涌出,又向北飞瀑而下,那五个石罐,几乎一模一样,有如鬼斧神工造就。传说,旧时天旱无雨,人们便来求石姥仙恩泽乡里,而多有应验。看来,这不过是人们对美好自然景色的一种神化罢了。
    (十九)半崖春燕
    阌乡县志载:鸡子岭在城西三十五里望子台西北三里许。北倚黄河,南面阌山,岭南宽平,东西约三里,岭北临河有石崖,青色燕巢甚众,一名青石崖,一名燕子崖,临河的石崖有一突出的山嘴,凌空伸向奔流而下的黄河,极象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因而名为鸡子岭,也称金鸡蛉。由于这里处于山西、陕西、河南的交界处,所以有"鸡叫听三省"之说,但"鸡子岭"现在已被黄河冲毁,春燕也已经离去,只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诗情。
    (二十)十里桃花
    桃花指古桃林塞。旧景在豫灵镇双桥一带,每当春初,桃花盛开,绵延十里,蜂舞蝶飞,景色宜人。故十里桃花之景与桃林牧竖之景大有相同之处,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宝县的旅游资源,亟待开发的还很多,现在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待人们进一步的探索与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