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剧 种
第一节 剧 种
    一、蒲剧  属于引进剧种,灵宝俗叫乱弹。因山西蒲州是蒲剧的发源地,又名蒲州梆子,清朝末年流人灵宝。先是山西晋南一些县的蒲剧班子来灵宝演出,继由原灵宝老县城人王耀存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成立了一个蒲剧戏班,名为王耀存戏班。为蒲剧在灵宝扎根、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原灵、阕两县一些乡绅、富户和艺人也先后成立了季节性的蒲剧戏班,比较有名的有张振武戏班(1905年),赵老三戏班(1920年),张彦正戏班(1921年)、邢晋汉戏班(1935年)等。这些戏班的成立,对蒲剧在灵宝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由于灵宝与蒲剧发源地仅一(黄)河之隔,语言、生活习惯基本相同,对于蒲剧的唱腔、道白、音乐极易接受,又极为喜爱,因而蒲剧虽属外省剧种,但很快即在灵宝扎根、普及,发展为主要剧种。在灵宝除了职业蒲剧班社外,不少大村还自置服装道具,逢年过节,自演自乐。同时,不少灵宝人能唱一两折或一两段蒲剧。
    二、眉户  仅次于蒲剧的一个灵宝地方重要剧种。眉户,发源于陕西省的眉县与户县,故名眉户,由于曲调缠绵悱恻,使人着迷,故又名迷胡。也是清朝末年流入灵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眉户的曲调,大多是陕西的民歌小调,词语通俗,曲调优美,形式活泼,与灵宝群众的生活、语言习俗接近,加上所上演的节目,大多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家庭生活故事,易懂,易学,易演,深为群众所喜爱,因而也就在灵扎根,发展为灵宝的地方剧种之一。
    由于眉户剧深为群众所喜爱,虽说在灵宝没有办过专门学习的窝班,但不少人在陕西各县眉户戏班来灵宝演出时,边看边学,边学边练,久而久之,既学会了曲调,也学会了乐器。先是在冬闲,或者逢年过节时,会拉会唱的人集中起来,坐场义务演唱,随后即有人组织季节性的眉户戏班,营业演出。由于眉户戏的曲调,多是小曲小调,缺乏高亢激昂气氛,演民间传说和家庭生活故事的节目适合,演蟒袍等架式节目则受到一定的局限,因此灵宝人给眉户剧叫山戏,意思是演不了大戏(蟒袍戏)。基于这种原因,旧社会眉户剧的职业班社,没有蒲剧的职业班社多。
    眉户剧唱腔节奏明快,调式多样,且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民歌风味,易于表现现实生活。因此,建国后,灵宝各乡群众多运用眉户剧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因此,在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时期,焦村、尹庄、阳店、大王、苏村、川口、西阎、西章等乡的业余宣传队,大多以眉户剧的形式宣传演出。
    1956年7月,灵宝建立了自负盈亏的职业眉户剧团,并于同年12月参加了河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1958年又参加了洛阳地区戏曲会演,后虽经撤销、恢复、撤销,但眉户剧一直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眉户戏的曲调有大小调之分,大调72个,小调300多个。常用的有:快、慢岗调、尖尖花、西京、东京、勾调、月调、慢述、紧述.哭长城、三采花、紧、慢五更、劳子、扭丝、山茶花、十里堆、两头慢、金钱、杨柳、背弓等。这些曲调,经过音乐工作者的改革、创新,自成风格,与陕西、山西的眉户曲调有所不同。
    三、扬高戏  又名秧歌戏,别名孩子戏。据老艺人介绍,该戏所以名扬高,是因唱腔先抑后扬。据说扬高戏的前身是江南一带的插秧歌,故又名秧歌。
    扬高戏起源于江南,发展、丰富于唐之长安,完善以至形成于灵宝的南阳村。据大王乡南阳村72岁的扬高戏老艺人魏鹏举说,唐末,一位赴京科考未第返乡的书生,出函谷关后,手头拮据,便以扬高曲调在南阳村一带卖唱谋生,传艺授徒。明时,南阳村的家戏班以元杂剧为节目,以扬高曲调在舞台演出,逐渐形成了具有灵宝地方特色的扬高戏。此后,以灵宝南阳村为中心,向陕县、晋南、陕东呈扇形辐射传播。1961年,南阳村小学负责人原玉荣,曾到豫、陕、晋三省有扬高戏的16个村子调查,扬高艺人一致认为南阳村是该戏的摇篮。
    清光绪以前,扬高戏以自乐班为主流行于民间。光绪三年(1877年),大王村富户亢承健招收学徒13人攻窝,培训演员,是灵宝第一个职业扬高戏班,至民国初年职业班社陆续问世。兴戏时,常与蒲剧班抗衡,相传1922年(民国11年)扬高戏曾在山西芮城县南庙大庙与各班蒲剧对台,观众挤倒了大庙院墙,其为群众喜爱,可见一斑。这一时期扬高戏活动也比较广,北到山西的芮城、平陆、洪洞,西到陕西的商洛,咸阳、宝鸡,东到渑池、洛宁,南到卢氏,其活动中心为灵宝与陕县。
    由于扬高戏的腔调高昂,高低悬殊大,较蒲剧、眉户唱着吃力,因此,当蒲剧、眉户在灵宝兴盛以后,扬高戏逐渐衰落,现在仅剩大王乡的南阳村和阳平镇的北沟村尚有两个业余宣传队,逢年过节仍用扬高戏演出。
    四、道情皮影戏  道情传人灵宝之年,据调查,清嘉庆年间,尹庄镇岳渡村孝廉方正阎金腾隐退还乡后,和焦村乡沟东村的杨维喜二人,从陕北把道情引进灵宝,并和川口乡阎谢等村的隐退官员、地方士绅组成一个道情班,轮流在各家举行堂会。道情属曲艺,民国初年,从陕西引进皮影后,形成了具有灵宝地方特色的道情皮影戏。道情传说是八仙传道诵经自唱自乐的一种道歌,伴奏乐器,只有渔鼓、四弦、月琴、三弦、尖板、横笛、云阳板等,没有鼓、铜等乐器。自从引进皮影以后,老艺人罗三喜开始把铜鼓乐器搬来伴奏,进一步加强了道情皮影戏的音乐气氛。
    道情皮影戏的唱腔,以川口乡的灞底河为界,分河东腔与河西腔,东腔的特点是起板柔婉,多装饰音,河西腔的特点是起板直朴,刚扬。
    道情皮影戏演唱形式和曲艺一样,都是坐场,但道情皮影戏,采取的是戏剧形式,没有演出者的夹叙夹白,而是以剧中人物的身份唱或白,因此,道情皮影戏除吹横笛者外,耍签和伴奏人员都有角色,均有唱、念、白的任务,并且在每段演唱过程中,还要齐声答茬,亦即和声,这是灵宝皮影戏不同于其它剧种皮影戏的一个鲜明特征。
    道情皮影戏另一个特点是打击乐器多、弦乐器少,在全部伴奏乐器中,除四弦、三弦、月琴外,其它全是打击乐器,但是听起来不单调,不枯燥,而且各有各的音色,抑扬强弱,配合得非常协调,优美悦耳。近年来道情皮影戏的曲调很多,但主要有官调(喜调)、梅调(哀调)、官孩子、梅孩子、官串梅、梅串梅、跑调、飞调、滚皮(滚板)、滚白、两头慢、金钱等。
    建国前,道情皮影演出时的照明,用的是小油灯或煤油灯,不仅光绕暗淡,影象不清,而且不能自暗自明,须用暗场,必须用嘴吹灯,不留神,即将灯吹灭,影响演出效果,另外没有音响设备,观众一多,即听不清。建国后,采用电灯照明,而且增添了扩音设备,大大提高了演出效果。
    建国后,县委、县政府对道情皮影很重视,曾在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两次成立过半职业道情皮影剧团,但因管理不善,经济效益差,均先后自动解散,现仅有尹庄镇西车村几个老艺人,利用农闲,进行演出活动。
    五、豫剧、曲剧  这是河南省两大剧种,民国初期流人灵宝,当时,洛阳一带的民间豫、曲剧艺人,为生活所迫,不断来灵宝演出谋生。30年代末至40年代,灵宝没有豫、曲剧班社。国民党驻军曾邀请一些豫剧、曲剧班社来灵演出。建国初,曾从外地聘请艺人,接收国民党部队文艺团体(曲剧),先后成立过三个豫剧团、一个曲剧团,因为一不是当地剧种,二是基本观众少,都先后撤销或解散,但对灵宝群众了解和熟悉豫剧、曲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青年观众亦渐增多。
    六、秦腔  秦腔是陕西省的代表剧种,由于灵宝与陕西的语系相同,群众对于秦腔也很喜爱,但灵宝没有成立过职业性的秦腔班社,只是接近陕西的豫灵镇有些村庄的群众在逢年过节时,组织起来。用秦腔演出自乐。建国后,豫灵、故县等乡不少业余宣传队都是用秦腔演出宣传,很受群众欢迎。
    七、线偶  一名线腔,因偶人用七根线提着表演,故又名提偶,线偶以打板一人说唱为主,提偶的人主要是表演,有时接接腔。
    八、木偶  又叫肘偶,唱的是蒲剧调,音乐也全是蒲剧的,它在演出上和线偶不同,司乐人不唱,主要由肘偶人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