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第一节 主要农作物

一  小麦

    汉成帝(公元前32一前7年)时,官为仪郎的农学家纪胜之,曾以轻车使者的名义在三辅(关中平原)提但种麦,并获得丰收。当时原阌乡县属关中地区,因此,灵宝县小麦耕种史可上溯到西汉时期。然而,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小麦在解放前产量一直很低,据1949年统计,全县种小麦75万亩,单产65公斤,总产4875万公斤,多数农民食不裹腹。朱阳等深山区农民则很少能吃到小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麦产量不断提高。据1984年统计,小麦播种面积53 6万亩,单产198公斤,总产10617.5万公斤,上缴国家4000万公斤。多数农民全年吃上了细粮,深山区农民也达到粗细粮对半的生活水准。
    种植方法上,建国前有单作、混作(豌豆、扁豆)。每亩播种量3至4公斤,一般采用行距7至8寸粗播,水浇地及土坡地多用撒播、垄播。新中国成立后,加强了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推行深翻改土、科学施肥、适时浇灌、防治病虫的管理方法,增加播种量,推广机械播种等,促使小麦不断增产。

二  玉米

    玉米,本地人称玉谷,别名玉蜀黍、苞谷等。据1930年重修河南通志《灵宝采访册》载:"平均每年面积5万余亩,总产约2 6万余石"。1949年种植面积165413亩,单产85公斤,总产1360万公斤。1958年种植面积35.6万亩,单产120.5公斤,总产4295万公斤。比1949年面积增加115.2%,单产提高23%,总产量增加2.15倍。1984年种植面积285375亩,单产264公斤,总产7532.5万公斤。比1958年面积减少24.7%,单产增加119%,总产增加75.4%。
    种植方法与管理在解放后更趋于科学性,品种不断更换。70年代后,玉米杂交技术广泛运用,郑单2号(平原区)、新单7号(山区)新品种大面积种植及麦垄套种新技术的推广,代替了传统的种植管理方法。种植密度由建国初期的800--1100株增加到50年代后期的1600--1800株,70年代后达到3000--4000株,播期由6月15日--25日提早到5月下旬,也保证了小麦的适时播种。管理上采取叶龄控促,喷洒磷酸二氢钾,人工去雄和辅助受粉,病虫害防治等方法。山区采用了行行套种的方式,保证了玉米的不断增产。
    玉米的种植在朱阳、苏村、五亩、寺河、程村等乡镇及阳店、川口、焦村部分靠崤山和秦岭的一些山村,多为春玉米,1年1熟,河川地为1年2熟(夏收小麦秋收玉米)。旱原丘陵地为2年3熟,但因伏旱较多,旱原地回茬玉米多不保收。

三  谷子

    1965年,县文管会在大王乡梨园村挖掘的汉代古墓中发现一批谷子,经考距今约两千年。1930年重修河南通志《灵宝采访册》载:"谷子约1千顷(10万亩),每亩产额2斗(不足百斤),总产2万石(不足1千万斤)"。1949年谷子播种面积11万亩,亩产65公斤,总产715万公斤。新中国成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年份是。1956年,面积16.7万亩,单产87公斤,总产1453.5万公斤。70年代谷子种植面积保持在6.5一10万亩之间。产量最低年份1979年,总产计465万公斤。80年代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85年谷子播种面积仅有16489亩,单产141公斤,总产114万公斤。
    种植上,山区为春谷,1年1熟。平原丘陵区为夏谷,麦收后播种。管理上采取推广优良品种、麦地套谷、谷子移栽、手间苗、苗期和后期喷洒磷酸二氢钾等新技术,提高了谷子产量。但由于谷子经济效益低,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
    谷子的类型有两种:红皮谷子称秫谷,多做米糕和黄酒用,黄皮谷子称饭谷,多做米饭用。

四  豆类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灵宝县志》载:灵宝有绿豆、黑豆、黄豆、白豆、红豆五种。1932年《阌乡县志》载:豆有十四种,山区夏播多为黑豆、小豆.平原丘陵区黄豆、绿豆居多。1930年重修河南通志《灵宝采访册》记:1930年灵宝县种植黄豆3000亩,亩产150斤(75公斤),绿豆、豌豆、黑豆各约5万亩,亩产均在百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豆类种植面积因产量高低不同变化甚大。到80年代,豌豆、扁豆种植面积已微乎其微,大豆、绿豆、黑豆面积相应扩大。1982年,豫豆2号优良品种的引进,使大豆播种面积扩大到3万余亩,最高单产达181.5公斤,外贸部门定为名贵豆,畅销国内外。黑豆是山区的主要回茬作物,具有培养地力作用,种植面积仍保持在3-4万亩之间。绿豆近年发展较快,1985年播种9318亩,单产41.5公斤,总产38.5万公斤。

五  薯类

    薯类包括红薯,马铃薯(土豆),属高产抗旱作物。
    红薯多在丘岭平原地区种植,一般为春上栽苗,近年也有麦收后回茬栽苗。50年代推广良种胜利100号,改温床育苗为火炕育苗。60年代推广红薯棉花间作和红薯地里满天星技术。1967年引进红薯下蛋堆栽法,后因生态条件限制,增产效果不显著,未能推广。80年代推广塑料棚育苗、红薯苗打顶不翻秧、苗期追氮等新技术,促进了红薯的高产。
    马铃薯多在寺河、朱阳、五亩、苏村、等山区乡镇种植,原为小片种植。80年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提高,最高单产1000余公斤,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远销外地。食用上常作蔬菜,亦可下米饭。

六  棉花

    棉花种植始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据元朝盂祺著《农桑辑要》载:木棉本南海诸国所产,后福建省诸县皆有,近江东陕州多种之。另据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灵宝县志》载:"棉:民今赖之,以输差税。"可见,300多年前灵宝棉花种植面积已很大,且收人已成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灵宝棉花光泽好,弹力强,质细柔。据1933年朱仙舫称:灵宝棉纤维长一寸以上,可纺42支纱。因此,建国前后,灵宝棉花种植面积很大,且远销上海、天津等地,故被誉为灵宝"三大宝"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政策,以保证棉花种植面积和收购的落实。1950年棉田恢复到建国前最高水平,达321600亩。1956年达501766亩,是植棉史上面积最大的一年,单产27 4公斤,总产1372.5万公斤,产值达2334-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3.8%。后棉田面积和棉花产量均发生较大变化。1960年一1963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一33.9万亩之间,其中1962年单产11公斤,为单产最低年份。1965年一1970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2-28万亩之间。70年代则维持在22-24万亩之间。1980年24万亩棉花单产35.4公斤,超历史最高水平,获省政府嘉奖。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1985年植棉1 12964亩,单产27.5公斤。同烟叶、果树、瓜类比较,棉花经济优势渐失,故面积、总产量呈下降状。
    棉花在管理上,不断更新品种。解放初期斯字棉4号,德字棉531号得到了试验推广。斯字棉4号已基本普及。1956年江苏岱字棉15号替代了斯字棉4号。1965年由湖北大量引进的鄂光棉,部分取代了岱字棉15号。70年代,引进推广中棉所7号,代替了鄂光棉。但由于该品种抗病能力差,死苗严重,后又引进陕棉4号、陕401、陕416等,但产量、质量都不理想。80年代后,通过试验有计划地引进陕1155和早熟品种中棉10号、中棉381,使棉花产量,质量都有提高。
    在耕作上,通过推广外地经验,推行麦棉套种,粮,棉、菜间作等方法,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进行深耕改土,加强病虫害防治,农药拌种等,保证苗全苗壮。80年代后,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保证了棉苗前期生长,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

七  花生

    据1930年重修河南通志《灵宝采访册》载:"花生约10顷,亩产200斤,总产20万斤,多数出境。"新中国成立初期,花生种植面积达8000亩,单产42,5公斤,总产34万公斤。1956年单产达70公斤,为建国后最高水平。1973年面积降为1197亩。80年代后,面积逐年扩大,1985年达59487亩,单产达125公斤,总产744.41万公斤,面积为建国初的7.4倍,总产为建国初的21.8倍。
    花生大多分布在西阎等乡沿黄河沙壤地带,多数为春播,少量夏播。种植上采用品种更新,地膜覆盖,提高密度,根外喷洒磷酸二氢钾和尿素,花生清棵等方法,保证了花生产量不断提高。

八  烟草

    烟草在灵宝的种植时间较晚。据统计,1952年种755亩,亩产85.5公斤,总产仅6.45万公斤。唯1969年、1976年、1978年三年种植面积达千亩。1982年,苏村乡烤烟试种成功,经中国烟草工业标准化质量检测中心站鉴定,苏村烤烟气香,质好,余味舒适,达到优质烟要求。1984年,灵宝县被洛阳地区定为"崤山基地优质烟叶开发研究县"之一。1985年,烟叶种植达51268亩,其中烤烟49884亩,单产116.5公斤,总产580万公斤。
    种植上采用地膜冷床育苗移栽,治虫,整枝,增施钾肥,烘烤,分级扎把等技术,保证了质量,提高了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