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广播
1949年前,濮阳境内无有线广播。1952年后,濮阳有线广播事业得到初步发展。1958年,境内各县先后建立广播站,50%的公社建立放大站。1959年至1963年,由于"左"倾思想影响,农村广播线路被毁坏。1965年后,境内有线广播事业得到恢复与发展,80%的大队和生产队开通广播。"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广播事业受到冲击,机构合并,人员下放,节目停办,线路毁坏,喇叭数下降。1973年后,濮阳广播事业逐步恢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境内有线广播有较大发展,并掀起建设"六好"(政治工作好、网路建设好、喇叭音响好、正常转播好、设备管理好、管理队伍好)乡(镇)广播站的高潮。1983年,濮阳市进一步加强广播事业建设,并于1985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有线广播"三化"建设。1987年、1988年先后建成濮阳、范县两个"三化"县,全市78个乡(镇)中有53个建成"三化"乡(镇)。1991年,全市78个乡(镇)全部达到"三化"标准,通播村2917个,村通播率为100%;安装入户喇叭53.6万只,入户率为99.4%;扩音机269部,共1185千瓦;架设专线3216.3公里。濮阳市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有线广播"三化"市。清丰县、范县、市区、濮阳县先后建成调频广播电台,濮阳市有线广播基本形成以县台站为中心,以乡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运用多种传输手段,连接千家万户的有线广播网。1994年,濮阳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技术政策,确立"多种传输手段,多种覆盖形式"的新思路,以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双人户为发展方向,开展有线电视建设,1995年,全市广播混合覆盖率达90.5%。此后,随着有线电视的迅速发展,有线广播成为历史。
二、无线广播
1983年濮阳建市后,先后建成濮阳中波广播发射台、濮阳人民广播电台、濮阳经济广播电台,濮阳无线广播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一)濮阳市中波广播发射台
原为濮阳市中波实验台,1985年在濮阳市郊区(濮阳县)筹建。1986年7月1日正式播出。该台有发射铁塔2座,发射机1部,10千伏专用高压线路1条,100千伏安电力变压器1台,5部1000瓦发射机。1986年8月更名为濮阳市中波广播发射台,该台覆盖半径60公里。
(二)濮阳人民广播电台
1986年5月筹建,7月1日正式开播。电台中波发射机功率1000瓦,频率1251千赫,有效覆盖半径45公里,全天播出时间9小时30分钟。台内设4部1室(新闻专题部、机务播出部、采通部、文艺播音部、办公室),节目制作在濮阳县广播电视局(广播站)。1987年11月,濮阳人民广播电台整体搬迁中原路市委老院办公,并购置2台50瓦调频发射机、7台636录音机、2台调频调辐接收机、2台长城DL-D采访机和2台长城DL采访机等设备。1988年3月,电台正式建立新闻部、专题部、文艺部、机务部、广告信息部、总编室。1991年11月,电台从市委老院搬迁到市区人民路东端,并购买英国产16路调音台1部、爱丽调音台1部、3台索尼牌采访机、2套无线话筒、1台CFM55人先锋卡座、1部ONE卡座、1台PEFAL一18A传真机和1台PAA560功放机等设备,安装有直播室和热线电话。1995年12月18日,濮阳人民广播电台迁入濮阳市广播电视中心(位于市中原路,1992年10月筹建,1995年11月29日竣工并交付使用,总投资1388万元,总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1998年,投资50万元配置了专业数字调音台、CD机、卫星接收、全固态立体声发射机等设备,建成千瓦调频立体声广播。同年12月8日调频立体声开播,频率100.1兆赫,覆盖半径85公里,播出时间17小时。该系统采用四川科技大学研制开发的Aiv2000音频工作站及自动播出系统,集数字音频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大容量存储技术于一体,实现节目制作、播出自动化。
该台宣传内容分转播和自办节目两大块。转播节目主要转播中央新闻节目,自办节目主要有《濮阳新闻》、《油田新闻》、《简明新闻》、《全市广播台、站联播节目》、《农村生活》、《油田新貌》、《科学与知识》、《可爱的濮阳》、《公安与法制》、《职工之家》、《青少年园地》、《地方戏曲》、《文艺曲艺》、《周末文艺晚会》、《小说连续广播》等。节目播出形式从播放预先录制好的录音,逐步发展为主持人直播。1992年7月,电台开设星期天特别节目,每次1小时,采取大版块直播形式。后又推出直播大版块节目《125l直播室》、《澶州方圆》、《银球大舞台》等。1997年,开设《夕阳红》、《法制园地》栏目。1998年,开设《音乐新干线》、《健康桥》、《报刊文摘》等栏目。至2000年,有220件广播节目获市广播优秀节目奖,76件获河南省优秀广播节目奖,4件获国家级奖励。该台先后创作、录制了《多事之秋》、《死囚泪》、《玉兰花》、《警察家里的哭声》、《信得过》、《蓝盾情》、《一本字典》、《小公鸡和小鸭子》、《野狼谷》、《北国之春》、《连心台》、《村官李连成》等14部广播剧,精心制作出《中原大地》、《戏曲之乡百花争艳》、《戏曲半小时》等大型文艺节目。
(三)濮阳经济广播电台
1989年8月成立,与濮阳中波发射台合署办公,事业性质,自收自支。内设总编室、新闻部、专题部、节目部、机务部、广告部等部室。初期节目由1000瓦发射机发射,全天播音10小时左右。1998年增设1台300瓦的调频立体声发射机,实现调幅、调频双网覆盖,中波播出的同时,调频实行14小时不间断服务。1998年7月,该台搬入市广播电视中心办公,配置完善了直播间及中控室。
该台节目设置采用版块形式,全天3次播音,分为《金堤晨曲》、《龙乡之声》、《油城晚唱》三大版块,融新闻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1996年后,开设《濮阳经济新闻联播》、《八面采风》、《法制时空》、《流金岁月》、《四季风》、《小说连续广播》等自办新闻、专题、法律及文艺节目。在搞好自办节目的同时,该台还向中央、省各大新闻媒体投稿40多篇,推荐优秀稿件作品50余篇,其中《关注生命系列报道》、《濮阳农家女,美国当教授》、《无声的世界》、《一个农民的追求》等多件作品获省、市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