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龙虎文化起源最早。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与我国初民原始文化共生并存,至少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近年来,研究占史民俗的专家们宣称“中华文明一万年”不是无因的。1987年8月,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原始墓葬中所发现的蚌塑龙虎图形距今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天下第一龙虎”或“中华第一龙虎”,说明在原始氏族社会晚期的信仰中,不只有了龙神,而且有了虎神,龙虎文化已同时存在。虎作为凶猛的野兽与原始狩猎民族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要比虚构的龙图腾崇拜物产生得更早。虎在地球上出现已有200万年以上的历史了,它和人类的出现几乎是同时或更早些。这些推算的年代无足据,今已发现的考古资料最有说服力,它表明,亚洲是老虎的原产地,中国是虎文化的发祥地。
距今15万年左右,有一支北京猿人向东北移动,他们来到今辽宁喀左地区。这里山水相依,气候温暖,鬣狗、老虎、豹、熊、野驴、犀牛、野猫等,在山林中举目皆是①。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内发现了我国新人化石,同时伴有动物54种,其中就有虎骨化石。考古学上的古人距今约二三十万年,新人距今一二万年之久。据碳14测定,山顶洞人的年代距今1.8万年。即是说,在河北省也有近2万年前的虎化石了。当然,这还只是自然虎的发现与遗存。
虎文化是指人所赋予虎的人文概念,即用人的意识研究加工过的虎的文化内涵。如“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虎”的蚌壳制品和虎岩画,它们可以说是第一代文化虎,虎文化祖。文化虎是产生在自然虎的本体上的。当然,也不排除山顶洞人或喀左的鸽子洞人已有猎虎或崇虎观念,因此,他们的人、兽化石才可以同时在一个洞穴之中。
钟敬文先生曾经把文化事象概括为三个方面:(1)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和延续种族生命的人事活动;(2)各种社会组织及制度(家庭、宗族、村落及政治、法律等); (3)语言及各种意识形态(后者如伦理、宗教、艺术、文学等)。不管其门类、层次如何归属,只要是人们在后天所可得和营为的以上事项都属于文化现象。而社会上流行的、比较稳定的各种风俗、习尚,当然是这种大文化系统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门类②。
就以上所概括的内容来说,所谓“文化”就是人类依据客观事物所“创造”的那份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虎文化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只不过是多个门类中的一支而已,然而这种常见的动物。却有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物质能量,是令人惊叹不已的。在彝族信仰中,母虎、公虎和幼虎都是推动地球运转,使太阳发光,创造人类的巨灵。几千年来,虎不只是人们信仰中的神兽,也是民间审美的对象。“虎虎生威”、“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至今是我们所取向、仿效并据以鼓舞民族前进的动力。这就不能不令人异常注目,引论为专题而自豪。
在原始氏族部落生活里,人们为了生存,必须与原始荒原上的野兽进行斗争,靠狩猎获取食物或采集野果为生。这种谋食活动逐渐演变为一种行为的模式,加上相应的宗教——巫术活动,就成为一种“生产民俗”。如猎虎豹,在工具不足、人力不够的情况下,伴随一种祈求活动,人类就会把异兽或异常现象当作一种崇拜对象,或因其凶猛变成一种贿神活动,或慕其雄伟而供为祖先。这种民俗信仰,在生产实践中及心理机制上得到相应的效用,它就是狩猎时期的一种文化功能。在中国古今各民族中,这种文化功能大量显示在虎的传统文化之中。
中华第一龙虎出土于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墓葬中。墓主为老年男性,身长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的正中。墓主左右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成龙虎图案。蚌壳龙图案摆于墓主骨架的右侧,头朝北,背朝西,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爬,后爪蹬,状似腾飞。虎图案位于墓主骨架的左侧,头朝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3米,头微低,圜目圆睁,张口露齿,虎尾下垂,四肢交递,如行走状,形似下山之猛虎③。
中华第一龙虎掀开了虎文化庄严的第一页。中华第一龙虎是谁创造的?墓主是谁?又为什么崇拜两种动物?
在我最初的《中国虎文化研究》书稿里,依据濮阳为古颛项帝活动地区的传说,认为M45号墓的墓主可能是颛项。因为作为“黄帝之孙”的颛项,自然也是崇拜龙虎图腾的。其年代虽略晚,亦符合其西北狩猎民族祖先伏羲氏(生于成纪——今甘肃天水羌戎族东迁南迁的历史走向。其后读到一些伏羲文化考论的文章,认为像西水坡中华第一龙虎墓这样的文化规格和宏伟气魄,非一般人间王——地方氏族首领所具备,非伏羲人祖莫属。据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天文学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0年第2期),段邦宁《伏羲与龙虎文化考》和张维华、张方等的《濮阳西水坡M45号墓与伏羲》诸文(皆见1995年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讨论会论文资料)考证,有充分论据说明,伏羲是西水坡M45号墓墓主,中华第一龙虎属伏羲文化范畴。
今依其说,认为西水坡M45号墓主实为伏羲,而中华民族龙虎崇拜始自伏羲。如此,“虎伏羲”之说才能成立。而虎崇拜更早于龙崇拜,因为狩猎文化更早于农耕文化,这是为客观生产规律所决定的,也是为诸家从多种学科综合研究所证实的。
冯时从天文历法上依据《周髀算经》和考古简报公布的M45号墓平面图的结构作比较,指出该墓穴结构乃是一幅古老的天象图,墓室轮廓为“天圆地方”盖天说图案。墓穴南圆北方,正好说明“天圆地方”,上古南为上,北为下,尸骨为仰身直肢葬,正符合《路史》“负方州,抱圆天”的上古仪俗观念。研究者认为墓穴盖图合于《周髀算经》盖图,其精确度甚高,将我国古天文学的盖天说的形成推至6500年以前,正符合伏羲盖天说的记载。我国古时天文学家分周天之恒星为三垣二十八宿,而以诸座附之。《淮南子·天文训》注“二十八宿”东方为“苍龙七宿”(即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为“玄武七宿”(略);西方为“白虎七宿” (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为“朱鸟七宿”(略)。当然伏羲时代尚无后世完备,但从墓中已有苍龙白虎蚌塑出现,已为天象星宿及《周易》四象规格准备了条件,青龙白虎之祀已成定型。从另一墓中以人的胫骨象征斗杓,说明古人已注意观测北斗与日晷影的综合关系。这种龙虎及北斗星图的蚌塑,正是古人为确定时间和生产季节的真实反映,它是一种信仰。
在段邦宁对西水坡M45号墓的研究中,更肯定地得出伏羲葬于濮阳的结论。他说,M45号墓墓主是6500年前的人间王。依伏羲星图来分析。墓主是太一,他正“坐”在天之北极,头朝南脚向北,正是身为“北辰居其所”。查文献,此说有据。北辰,北极星之简称(《尔雅·释天》),《史记·天官书》日:“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观象玩占》载:“北极五星在紫微宫中,一日天极,一日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纽星天之枢也。天运无穷,三光迭耀,而极星不移,故日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其第一星主月,太子也;第二星主日,帝王也,亦为太乙之座,为最明而赤者也;第三星主五行,庶子;第四星后宫也;第五星天极也。”这些古书上的记载。使我想起彝族学者刘尧汉所提供的哀牢山彝族古历中老虎创造宇宙的神话。主日、主月、主星之说,恰与彝族虎宇宙观相符。刘尧汉说:“彝夏十月太阳历源出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它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羌戎氏族部落的虎图腾名号,历时万年以上,由它的遗裔之一彝族延续至今④。”刘尧汉说虎在彝语中被认为是“太一”,太一即虎神。今以M45号墓神秘的龙虎图像衡之,墓主就是太帝、太一,即“百王先首”的伏羲(这也是段邦宁文中的观点)。不过在彝族传说中更突出的“虎伏羲”的位置,保留了狩猎民族原始崇虎的原貌。而在先进的汉族中已融合了龙崇拜,成为后世道家乘“三跻”(龙、虎、鹿)升天的取意,更加宣扬了远古时期虎龙的神性和古帝御猛虎游龙的神力,形成中华民族最早、最具宏博气魄的龙虎文化传统。
第三,伏羲生于雷泽,葬于濮阳的地望考察。
说伏羲生于雷泽,各种文献皆无异辞。但雷泽在何地?大约有三种说法:一是成纪,二是甘谷,三是濮阳。
《帝王世纪》云: “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史记·补三皇本纪》及《竹书纪年》皆同此说:谓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疱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稍晚的传说如晋人王嘉《拾遗记》则又生出一些枝节,谓“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成纪即今甘肃天水,认为“天河注水”的天水,有龙瑞,是伏羲的故乡。此外亦称伏羲生于甘谷。甘谷亦属天水辖区内一县,在甘肃省古冀地渭河之滨,甘谷有古风台,为“羲皇故里”。
甘谷一些伏羲研究者认为,“雷泽”指甘谷境内石鼓山周围的水泽,其山不击自呜,声轰如雷, 《九域志》载: “朱圉山在成纪、大潭二县。大潭以伏羌旧名也。” “伏羌”即甘谷旧名,可见是羌戎族旧居地,朱圉山之最高峰即石鼓山,山有石鼓。《水经注》说“其于星为河鼓,星动则石鼓鸣,声隐隐如雷”,峰下至今有海(一作黑)潭寺,则所谓雷泽大潭者,恐古即在此。颇为巧合的是,所谓伏羲生地的“古风台”遗迹亦在石鼓山东北。两相对比,古风台为伏羲生地,释为风姓圣人所居之地,较为可信。今甘谷大像山太吴宫有“羲皇故里碑”,系民国初年重建。太吴宫中的伏羲塑像披桑叶,穿虎皮衣,胸前捧八卦图,虽为后人所建,亦足以展示“人文初祖”的伟大气概。又甘谷之得名谓“三府(都)谷”之谐音,也恐与此地原有“谢(射)虎谷”地名(见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有关。而彪、甘同音。“彪”字,《说文》释为白虎,亦当是纪念伏羲生地的文化地理释名。当地至今流传民谣云:
甭看冀县地方碎,
伏羲皇帝头一辈。
桑叶衣裳脸上黑,
伏羲爷生在古风台。
淮阳伏羲陵对联中也有“朱圉犹堪寻圣迹”之句,足以说明甘谷朱圉山古风台乃伏羲生地。
范三畏在《甘谷——千古人皇之薮》一文中认为:伏羲作为古羌戎先祖,其原生图腾为虎,而再生图腾为龙蛇。这种“一体二象”的文化特色。惟于甘谷可考察见出。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已有“朱圉”山之名。《抱朴子》又言“太吴师蜘蛛而结网”。蜘蛛古名“虫属蝓”,而“朱圉”、“虫属蝓”皆“驺虞”之音转。驺虞为白虎黑纹,伏羲称“太嗥”(嗥即白虎),故伏羲音义与白虎正合。这些说法颇有道理。伏羲又作“宓威”、“虑威”,字皆虎字头,即示与虎有关。
更有力的能展示龙虎图腾之源的物证,也集中在甘肃天水甘谷一带。专家指出,甘谷周围出土了多种鲵鱼纹陶瓶,被认为是六七千年前最早的龙图腾。1957年,在甘谷西坪乡出土了一件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人面鲵鱼彩陶瓶,瓶上绘有人格化的鲵鱼形蜥蜴纹样。研究伏羲文化和龙纹演变的专家们一致认为,他们从甘谷出土的这件彩陶瓶上找到了伏羲的源头,认为人面鲵鱼形象很可能就是蛇身人首的伏羲像或是当时伏羲氏族的图腾,而且也是带有虎像的中国龙的最早雏形,这些文物大约都属于六七千年前母系社会晚期,至伏羲时代,向父系社会转变,伏羲也成为文化英雄人祖。
关于雷泽的第三种说法就是在濮阳。认为伏羲生于斯死于斯。《尚书·禹贡》云:“雷夏即泽,雍、沮合同。”《史记·夏本纪》所记相同。《集解》引《地理志》日:“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这是说在濮州本地就有雷泽县,伏羲即生于此地,并亦葬于濮阳,终其一生,未离开中原。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雷泽”条注云:“雷泽在濮县东南,接菏泽县界。”所引《周礼注》、《五帝本纪注》、《汉书·地理志》、《水经注》等文献。大体与《禹贡》说法一致。这种说法认为古雷泽即濮阳,在山东省鄄城县境内,今名为旧城乡。
若从华胥所居的华族故地来说,其地在今华山附近,是以花为图腾的民族,为中华民族之源。所谓“华胥之渚”的雷泽,可能在陕西境内华山附近。《寰宇记》云:陕西蓝田有华胥陵,其地在华县、西安之间偏南,处于陕西省中心地带。
诸说中认为伏羲只活动于中原河南、陕西一带,似太狭窄了。似伏羲这样有极大智慧的创业人祖,其活动范围当不止此。从甘肃考古出土文物鲵鱼彩陶瓶和其地为羌族狩猎民族活动的基地、伏羲之羲从羊从羌的特点看,伏羲是羌族最早的英雄牧民、打虎英雄和文化英雄。他有无比的创造力,具有师法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师蜘蛛而结网”教民佃渔,适应自然,提高生产力;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八卦,崇龙虎,制礼乐;和女娲氏崇龙民族结合,在向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华远古龙虎文化文明传统。
总的看来,伏羲是生于西北甘谷一带的羌族崇虎民族狩猎时期的杰出领袖、氏族酋长,活动于天水(成纪)一带水草丰茂的地区,受渭河东流的启示,沿渭河向东发展,经陕西、河南又依黄河流向发展,活动于淮阳,创造了华夏文明,终葬于濮阳。像这样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人文初祖,每到一地都说他出生于本土是不足为奇的。但说第一代伏羲生于雷泽(甘谷古风台),葬于濮阳,为“中华第一龙虎”墓主是较为合理的推测。
东移的羌族在中原与土著华族融合较早,成为华夏的主体。这一融合过程要经过几个世纪,才能构成伏羲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伏羲氏族及其领导人物都可称之为伏羲氏。如《太平御览》卷78“女娲氏”条引《遁甲开山图》日:“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有天下,五凤异色。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肯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皆袭庖牺之号。自无怀氏以上,经史不载.莫知都之所在。”
历十五代部族首领都是以伏羲为号的,可见其影响之久远广泛。向西南发展的今云南少数民族彝、羌、纳西、土家等族是崇虎民族。向东发展的在春秋时代就有“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嗥与有济之祀”(《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到山东来的这几姓伏羲之后,还掌握祭祖的礼仪。在中原及西北羌族故地,当然更保留了强大的龙虎文化势力。其中有代表性的黄帝文化既继承伏羲文化,更具有时代文明特色。
太昊伏羲既崇虎也崇龙,黄帝也如此,自称“有熊氏”,又驱使所属虎、豹、熊、能作战,特别是在打败龙图腾后裔蚩尤之后,更以龙为图腾,“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自己的领导地位,黄帝部落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文化。他们原来只崇拜自己的图腾(熊、虎),后来他们入乡随俗,崇奉该地普遍崇拜的龙,吸收与龙有关的种种文化,以获得被征服者的信任和拥护。相传黄帝的象征物为黄龙,去世时又乘龙而去。这些传说都表明黄帝南迁之后从崇熊、虎等猛兽转而崇龙”⑤。
可见黄帝与蚩尤之战实际上是狩猎民族与农业民族之战。战争的结果虽是狩猎民族得胜,但在生产和文化上却是农业民族征服了狩猎游牧民族。农业生产和农业文化被广泛采用,代替了游牧经济,这使中国文明发生了质的飞跃。由此可见,虎图腾崇拜产生最早,是狩猎民族文化;而龙文化后来居上,是农业民族崇奉物,占主要位置。
注:①见傅郎云、杨肠《东北民族史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页。
②钟敬文著(董晓萍编)《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第48~49页。
③《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3期。
④刘尧汉《中国文明源头新探——道家与彝族虎宇宙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4页。
⑤何星亮《中国图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