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节日
第二节 节日

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年下",为一年中最大的传统节日。腊月三十,扫,庭院、贴春联及年画。晚饭吃水饺(乡间俗称"扁食"),放鞭炮。初一合家早起,谓之起五更(亦有彻夜不眠者,谓之守岁,多系青年人所为)。供祀祖宗及诸神神位。五更为节日高潮,灯笼高悬,鞭炮声不断。家中晚辈向长辈磕头,然后合家共食水饺。饭后人们走家串户,晚辈给长辈磕头,并以"见面发财"、"年下好"等吉祥语相互祝贺。从初一(多从初二)开始,人们穿着一新,串亲戚,拜朋友,直到初八、九以后,尚有串亲者。建国后,城镇机关多聚会团拜,开展有益的文娱活动。农村中虽多依旧俗,但已很少从事迷信活动。

二、破五

  正月初五,称为"破五"。早饭吃水饺。此日一般不串新亲戚。亦为一年中第一个"杨公忌",停止一切活计,尤其妇女,不动针线,休息一天。

三、送火神

  送火神的活动在正月初七晚上。旧俗为怕火神在家作祟,人们用柴草绑作火把,点着送至村外十字路口,意为已将火神送走,家中一年不招火灾。

四、元霄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霄节,俗称"小年下"。晚饭吃水饺。天黑后,大街小巷,遍布花灯,争奇斗巧。各种焰火,五颜六色,人们争相观赏,称之日"看灯"。也有的村庄举办扭秧歌、踩高跷、跑花船、玩狮子等民间游艺活动。新婚妇女,在十五晚上或十六凌晨,被娘家接回,谓之"叫闺女",民间有新媳妇在家"过十五不过十六"的说法。

五、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动节。民谚曰"二月二,龙抬头",是说雨天将要打雷。乡俗于二月初一傍晚,在庭院里和麦场上,用草木灰围几道圆圈,以代粮仓,称之日"围仓"。当中挖一小坑。放上五谷杂粮,预祝五谷丰登之意。

六、清明节

  传说此日鬼门关闭。儿女要为死去之亲人烧纸扫墓。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传为纪念春秋时隐士介之推而设,后二节合一。旧时民间于此日禁火寒食,门上插柳枝,封坟烧纸。建国后,人们多在此日祭扫烈士陵墓。农村大多依然封坟添土,妇女烧纸哭坟。

七、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五月端五",为屈原投江纪念日。旧俗此日吃粽子,今此习已废,只于此日改善生活而已。

八、五月十三

  传说此日关公磨刀,是下雨的日子。旧时旱年于此日祈雨。建国后此习已废,成为农村中改善生活的日子。

九、六月初一

  农村于此日改善生活,多吃水饺,沿袭至今。

十、七月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于是日相会。民间传说是日夜深时于葡萄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女孩于是日夜设瓜果供奉织女以"乞巧"。今此俗已废。

十一、七月十五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民间亦称"鬼节"。儿女于是日上坟烧纸祭祖。

十二、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为春节之外最大节日。旧时,晚上皓月当空,家家设月饼、水果于庭院,合家赏月,称为"圆月"。今圆月之风已废。人们多于中秋节前后走亲串友,携礼相馈,从十五日下午开始,三、五日方止。

十三、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旧时士大夫于是日登高宴饮,插茱萸以避邪。民国以后此风已废。

十四、十月一

  农历十月初一为鬼节,是上坟烧纸祭祀之日。

十五、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亦称是日为"交九"。多于此日吃水饺,俗谓"安耳朵",以防冻掉之意。

十六、腊八

  腊八是农历腊月初八,旧俗各家以粘米、大枣、绿豆等煮粥为食,称"腊八粥"。

十七、腊月二十三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俗传灶神于此日升天汇报举家年内善恶等事。故各家以芝麻糖等祭灶,并祷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语。家人有外出者,此日必返。今祭灶之风已废。
  除上述传统节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增添一些新节日,诸如1月1日元旦、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4日中国青年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等。这些节日尚未普及农村,仅是机关、厂矿、学校、城镇居民等届时举行庆祝活动。1985年,国家将9月10日定为教师节,机关、学校庆祝活动尤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