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简 介
第二节 简 介
  郭良才 (1909-1991),梁村乡前翟村人。生于普通农家,两岁丧母,由祖母扶养成人。叔父郭子明,几尢良才读书心切,便带在身边供其读书。靠叔父帮助,良才得以读完"乡师",到袁庄小学任教。1932年调县教育局,历任帮办事务员、教育委员、督学等职。
  1937年10月,郭良才参加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四支队。几天后,被党组织派往城西群众工作,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城西区区委书记。1938年2月,他到直南特委驻地清丰县梁村受训。5月结业,任中共南乐县工委副书记,8月,改工委书记。新工委建立后,在全县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发展大批党员,并建立自卫队、姐妹团、儿童团等群众组织,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10月,工委改县委,郭良才任县委书记。12月调离南乐,历任濮内滑边区县委书记、内黄县委书记及冀鲁豫五专署(后改为九专署)秘书主任等职。1943年秋,调任卫河县县长。他率领卫河县大队忽东忽西,忽聚忽散,巧妙与敌周旋,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胜利后,郭良才历任冀鲁豫四专署驻上堤五县办事处主任、冀鲁豫区党委城工部组织科长、冀鲁豫八专署专员兼战勤指挥部政委等职。建国后,郭良才历任平原省民政厅副厅长、人事厅副厅长、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监察局局长等职。1958年,一机部派郭良才筹建北京机械学院,任党委书记兼院长。他克服重重困难,团结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共同奋斗,艰苦创业,一边设法提高师资水平,购置教学设备,一边建设实习工厂。至"文化大革命"开始时,该校招生规模已达3000人。实习工厂不但供本校学生实习,而且产品走俏京华市场,年盈利200余万元,弥补了资金的不足,改善了办学条件。
  "文化大革命"中,郭良才受到严重冲击。1969年,学校迁往汉中,他主动帮助制定搬迁计划,使大部设施安全搬迁。机械学院与陕西工业大学合并后,称陕西机械学院,郭良才任院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
  郭良才从事机械教育工作20余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1982年,他离休回京。1991年4月18日在北京病逝,终年82岁。
  赵一峰 (1907~1987),名桂山,字一峰,东吉七村人。1922年考入大名中学,1924年转入天津中学。爱好数理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于1926年考入北洋大学,次年在校加入国民党。暑假返乡,因军阀敲诈勒索,其家无力供给返校资费,遂到长垣县谋生。1928年暑假后返津,转河北省立工学院勤工俭学,不久,声明退出国民党。1932年毕业后留校,初任助教,不久即晋升为副教授。1934年,受宋子文之邀到上海全国经济研究委员会任研究员。1937年春到南京国立中央职业学校执教。上海沦陷后,日军进逼南京,他随职业学校先迁武汉,后移四川。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介绍,他放弃原有的较高职务和优厚待遇,千里迢迢投奔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于193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任林伯渠的秘书。1939年秋,调任陕甘宁边区工业处副处长、处长。1941年工业处改为工业局,赵任局长。经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等推举,赵一峰当选为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参议员,并被推举为延安自然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
  1943年4月,康生在延安搞"抢救"运动,赵一峰受诬被捕,致使精神失常多年。1946年,他结束了三年多的铁窗生涯,到抗大高中部任教,并恢复了党籍。
  建国后,赵一峰先后在陕西省委办公厅、国家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基建局、农机部基建司等处任职。1960年8月,调任农机部洛阳设计院院长。"文化大革命"中,他再度遭难。1976年后,党组织为其平反昭雪。1981年离职休养,次年回京。他组织北京退离休科技工作者协会,当选为副理事长。他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将平反后补发的全部工资捐献给故乡农业生产队,受到乡人称赞。
  1987年2月,赵一峰病逝于北京,终年80岁。
  吉合群 (1916-1985),杏园村人。少读私塾,因家贫辍学。1932年到天津塘沽永利碱厂学徒,1936年转南京永利硫酸氩厂做工。次年11月。日军进逼南京,工厂搬迁四川,吉合群在重庆永利办事处当工友。后辗转到陕西,入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学习。1938年9月,在青训班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职工大队二队学习。后与王保华、李景昭等创办新华化工厂,任化工厂工务科长,负责管理生产事宜。
  1943年4月,吉合群在"抢救"运动中遭诬陷,被关押29个月始得平反。1945年10月,任冀鲁豫军区工业处政工科副科长,1947年调任长治枪炮修械所所长兼党支部书记。天津解放后,任天津自行车制造厂军代表。1951年调任北京第一机床厂厂长。1956年调任外经部经济联络处处长。"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又遭迫害,1969年被下放到安徽"劳动改造"。1975年奉调回京后,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大使馆经济参赞。1977年后,历任驻南也门、科威特经济参赞。1981年奉召回国,在国家经委进出口局工作。1985年10月病逝于北京,终年69岁。
  焦 昆 (1920- ),县西韩留村人。出生于富农家庭。7岁上小学,14岁考入县立简易师范。读书期间,积极参加"读书会"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36年底,焦昆简师尚未毕业,与姨表弟李景昭到南京永利硫酸氩厂做工。1937年11月,日军进逼南京,焦昆、李景昭找到在南京职业工业学校执教的舅父赵一峰,随该校乘船西迁到达四川万县。获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招生的消息,遂决心投奔延安。几经辗转,到达西安,经八路军驻西安七贤庄办事处介绍,到距西安90华里的三原县,入安吴堡青训班工人队受训。1938年5月,焦昆在青训班加入中国共产党。7月,到达延安,入抗大柳树店二大队学习。1939年春,经组织推荐考入马列学院学习。1941年3月,焦昆到晋绥军区司令部调查局研究科工作。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焦昆被"抢救"9天9夜,身心遭到极大摧残。
  抗日战争胜利后。焦昆先后在阳曲情报站、太原情报站工作。1948年,调平津情报站工作,1949年到北京市公安局,投身于打击隐蔽之敌,保卫中央领导和首都安全的斗争。历任秘书室副主任,侦察处副处长、处长等职。1956年升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分管侦察保卫工作,参与领导了一系列重大案件的侦破工作,为保卫中央、保卫首都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焦昆被关押6年又3个月。1974年4月,获"保外就医",回家乡劳动改造。1975年3月回京,任北京郊区化工二厂党委副书记。1978年2月回北京市公安局,任常务副局长。6月,中共北京市委为其彻底平反,恢复名誉。他面对重重困难,以满腔热情抱病投入重建市局工作,为北京市公安局建立了侦察、保卫、预审、劳改、户籍、治安、消防、交通等专门业务组织机构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1982年11月,在北京市党代会上,焦昆当选为中共北京市顾问委员会委员。1983年6月离职休养。
  张宝钿 (1918- ),梁村乡后翟村人。7岁入私塾,12岁考入大名高级小学。在校期间,因聪敏好学,倍受师生称赞。"七·七"事变发生时,张正在大名七师就读。1937年10月,他投笔从戎,参加国民党18l师石友三部学兵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连指导员。后从石友三部撤出,去山西辽县找到党组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历任作战参谋、军分区作战股长、参谋处副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曾参加讨石(友三)、陇海铁路、高台、金乡、长垣、鱼台等战斗,身经百战,三次负伤,数次死里逃生。建国后,张历任冀鲁豫军区干部学校副校长、校长、华北军区国防工程建筑处副处长、北京军区国防工程建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工程兵副参谋长、参谋长(正军职)、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于大校军衔。他精心组织和指导工程兵部队在北京附近的山山岭岭中构筑地下工事,为战时首都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各1枚。1981年离职休养。
  程墨之 (1920- ),字香亭,李进宝夫人,城关镇北关人。出身贫苦。1929年冬在县城南后街耶苏教会学校读书,半年后转县立女子完全小学。由于聪敏好学,考试数列榜首。
  高小毕业后,受校长唐望斗之托,15岁的程墨之任代课教师,受到河北省督学赞扬。1936年初,唐望斗家乡唐王庄村创办女子小学,程去该校任教。她教书认真负责,倍受师生好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停课。1938年6月,程墨之参加县抗日救国会举办的救亡干部训练班,并在受训期间参加了"民先"。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到县民训科工作,在福堪一带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帮助不少村庄建立救国会、儿童团、姐妹团、自卫队等群众团体。
  1939年春,魏汉彬积极推行反共政策,在南乐削弱中共领导的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7月,魏汉彬曾两次找程墨之谈话,让其登报退出"民先",加入国民党,遭到严词拒绝。魏汉彬恼羞成怒,将程墨之开除民训科。8月,县救国会在千口村西大松树林里召开全县妇女代表大会,选举程墨之为县妇女抗日救国会主任。此后,她多次以县妇救会主任的身份在群众大会上讲话,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正确主张。
  1940年春节后,石友三部在冀南遭到八路军打击后,南撤经过南乐,在顺宗固屯村王子兴家,将程墨之、王雪亭、阎爱菊、贾清莲、王子兴等5人抓捕,经党组织多方营救,脱险获释。春,程墨之调任冀鲁豫四地委妇委副书记。夏,任五专区妇救会主任、妇救总会执行委员、边区妇委委员。冬,改任妇女部长,后兼任中共濮阳县委委员,直接参加了沙区生产自救和濮阳、滑县等地的民主民生斗争。1947年秋,任昆吾县民运部长兼副县长,翌年任滑县民运部长。1949年秋调任平原省濮阳专区妇女联合会主任。
  1951年夏,程墨之被组织选派到马列学院(现中共高级党校)高级班学习,1954年夏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市石景山区任区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后任区委副书记。1958年秋调任海淀区委常委兼教育部长、宣传部长。1960年兼任东升公社党委书记,1963年仍回区委任宣传部长。
  1963年底,程墨之调国家农机部,先后在政治部、组织部工作,后任中监委驻部监察组办公室负责人。"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住"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77年农机部与一机部合并后,开始筹建纪律检查组。程墨之任中纪委驻部纪检组案件审理室负责人。1982年底,她从合并后的机械工业部离职休养。
  赵秉谦 (1912-1984),原名赵辑盈,近德固乡赵家庄人。自幼读书,思想进步。1932年参加"读书会",1933年在河北省立大名师范读书时参加过反帝大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返乡参加抗日活动,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河北抗日民军四支队,任排长、指导员等职。1938年5月,赴太行山晋南干校学习,10月转入地方工作,任冀南行署第二督察专员公署财政科长。1939年1月后,历任河北省肥乡县县长,冀南行署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财政科长、四专署秘书主任等职,刻苦钻研业务,积极支援前线。
  解放战争期间,赵秉谦主要从事晋冀鲁豫边区救济工作,任晋冀鲁豫边区救济分会冀南办事处副主任。1946年曾作为晋冀鲁豫边区救济分会的代表,赴北平参加军调部救济工作谈判,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做了积极努力。1948年到晋冀鲁豫边区审检厅工作,后在华北人民监察院任监察专员,开始了大半生的纪律检查工作。
  建国后,赵秉谦仍长期从事国家机关的行政监察、人事管理工作,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高级监察专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司长、办公厅副主任,内务部政府机关人事局副局长、内务部办公厅副主任、机关党委副书记、书记、部党组成员等职,为国家行政机关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赵秉谦亦未幸免。1976年10月以后,经常带病坚持工作。1979年调入八机部,任部纪检组负责人、办公厅顾问、七机部办公厅顾问等职,积极从事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管理工作,为国防科研事业不辞劳苦,努力工作。1982年12月,赵秉谦离职休养。离休后仍带病参加整党学习。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4年10月,赵秉谦在北京逝世,终年72岁。
  赵震寰 (1918- ),原名赵辑振,笔名伍洲,秉谦弟。1937年10月参加河北抗日民军四支队,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俱乐部主任、组织干事、大队教导员。1938年夏改作锄奸保卫工作,历任锄奸保卫科长、团特派员,八路军129师锄奸保卫部干事、副科长,太行军区保卫部科长、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保卫部长等职。1950年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处长、副局长、局长。1963年调任中共中央西南局办公厅副主任兼政法组组长。1972年12月,调任四川省公安局副局长,后改公安厅副厅长。1979年任四川省司法厅筹备组组长、司法厅厅长。1983年任司法厅顾问。曾当选为第四届四川省政协委员、第五届省政协常委兼政法组副组长。
  赵辑沛 (1922-1988),震寰弟。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区委委员、书记、荷泽平原贸易公司副经理、党支部书记、冀鲁豫行署办公室主任、中贸部检查局检查专员等职。1959年1月调入国营四○四厂,历任生活部书记、矿区办事处副主任。1988年3月在北京病逝。
  马国选 (1917~ ),张果屯乡马庄人。8岁读书,1933年春考入南乐县第一高小。1938年春加入抗日救国会,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调县武装工作队,历任战士、班长、党小组长。同年8月调县抗日救国会工作。后历任二大队三中队指导员、六中队指导员、县独立团一连指导员。1941年初,任冀鲁豫军区干部学校警卫连指导员。7月,警卫连编入南乐县大队一中队,任一中队指导员。1944年6月任冀鲁豫军区八分区独立团一连政委,1945年后历任南乐县大队副政委、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二指挥部党总支书记、昆山县大队副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第二军分区军工厂、被服厂政委、供给处党总支书记、特务团组织股长、二野五兵团17军补训师三团一营教导员等职。1949年4月渡江南下,10月任西进支部八大队三中队政委,11月到达贵州,任镇宁县委副书记、书记、纪委书记、剿匪指挥部副指挥长兼县大队政委。1952年后历任安顺地委组织部长、纪委书记、专署监察处长、地直机关党委书记。1956年任地委副书记,同年5月任贵州省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兼省编制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9月,任毕节地革委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中共地委常委。1978年4月,调任省委组织部临时负责人,10月任省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兼省编委办公室主任。1980年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还当选为中共贵州省第二、四、五届党代会代表,贵州省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1988年离职休养。
  贾贯之 (1916-1974)原名贾培林,县城北街人。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濮阳县农会宣传部长、县公安局长、行署公安总局副科长、公安分局副局长、专署公安处长等职。1949年南下贵州,历任贵阳市公安局局长、贵州省公安厅副厅长、厅长、贵州省公安局局长等职。1974年5月在贵州逝世,终年58岁。
  高尚义 (1922- ),张果屯乡小屯村人。1941年5月到南乐县四区参加革命工作,任财粮助理。1942年12月加入共产党。1943年9月调任南乐县委秘书,1946年6月调任五区区长、区委书记。1948年4月任冀鲁豫军区八地委整党工作组组长、地委民运部干事。1949年奉命南下,先后任江西鄱阳地委和贵州贵阳地委秘书。1952年后在贵定地委、安顺地委工作,先后任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农工部副部长、地委秘书长、地委常委、地委副书记。1964年任贵州农学院副院长、院党委常委。"文化大革命"中在本院农场劳动。后被结合为院革委副主任、党委常委。1978年8月调贵阳医学院,先后任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顾问等职。1985年11月离职休养。
  王永新 (1916- ),原名王锡禄,字福臣,曾用名养廉,杨村乡樊庄人。1932年考入大名七师,1937年毕业,在南乐县城内高小任教。1938年5月加入共产党,7月到南(乐)、清(丰)、大(名)边区抗日救国总会工作,9月入南宫军政干部学校受训,结业后任广平县抗日政府行政科长、县政府秘书。后改任肥乡县三区区长、永肥县二区区长、冀南专员公署秘书。华北财经学校第一分校结业后,在冀鲁豫边区第五中学任教导主任,后任冀鲁豫边区第四专员公署干部学校校长。1949年随军南下贵州,历任教育科长、中队副政委、中队长等职。先后在贵阳、贵定、安顺三专署工作,任教育科长、干校副校长、秘书长等职。1956年后历任贵州农学院党委书记、贵阳半耕半读师范专科学校校长、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遵义医学院党委书记等职。1985年离职休养。
  吴近仁 (1920- ),佛善村人。6岁读私塾,1934年到元村第三高小就读,因带头反对校方贪污并哄抬流氓体育教师被校方开除,辗转到南乐县城一高继续求学。1936年毕业后,曾在城北姚方山固村任小学教员。1937年10月参加四支队,同年11月加入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1938年6月,四支队改编为东进纵队第七支队,吴任一营一连指导员。8月奉命回直南特委组建黄河支队,吴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年底,黄河支队与卫河大队合编为冀鲁豫支队第三大队,吴任二营教导员。1939年夏调任冀鲁豫支队特务营教导员,后到沙区任行政秘书。1942年秋调任卫河县第三区区长。1943年后历任卫河县、清丰县、濮阳县武委会主任,1949年随军南下江西,任都昌县武装部长。8月西进贵州,任瓮安县长,1952年改任县委书记。1954年调任贵定地委宣传部长,1956年调任贵州省民族语言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1958年任省政协副秘书长。1961年回任瓮安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黔南自治州副州长,后改任都匀市委书记。1978年调省农学院任党委书记,1984年离休。
  姚会宾 (1916- ),曾用名姚坫,梁村乡千佛人。自幼家贫,14岁始读小学,后在南乐简易师范读书4年。"七·七"事变后,赴农村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1938年6月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8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村支部书记、卫河大队中队长、南乐县青委书记、抗联主任、中共南乐县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县大队代理政委等职。1945年调任水东地委民运部长,次年冬到冀鲁豫区工农青妇联合总会任工农部长。1949年初任濮阳地委宣传部长,7月改任朝城地委宣传部长。10月调任中共聊城地委委员、地区供销合作社主任。1951年任平原省供销社收购科长、平原省商业厅副厅长。1952年5月至1957年,先后任华北局行政委员会贸易局行政处长、商业局副局长、国家商业部第一局副局长、局长和城市服务部食品局局长等职。1962年调商业部糖业糕点公司工作。1964年夏,自山西省搞"四清"回京,任商业部食品公司经理。"文化大革命"到"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恢复工作。1975年在商业部粮食局工作,1977年任商业部农村购销局局长。1982年离职休养。
  王九书 (1923-1993),近德固乡王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任卫河县抗联青年干事。194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任卫河县二区抗联主任,次年11月任区委书记。1945年9月调汤阴县任三区区委书记。1945年12月到冀鲁豫四地委工作,任上堤工委民运部干事。1946年3月任中共高陵县一区区委书记。1948年3月任滑县县委办公室主任,同年11月调任中共原阳县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
  建国后,王九书于1950年6月任中共原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1951年3月任中共新乡地委纪律检查委员会检查室主任。1952年10月任中共新乡地委地直机关党委书记。1954年7月任新乡地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兼地直党委书记。1957年2月再回原阳,任原阳县委第一书记。1960年5月调任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62年5月仍回新乡地区,任中共获嘉县委第一书记。1966年3月任中共新乡地委常委、秘书长。1968年12月,任新乡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焦作市革委会主任。1970年3月调往开封,任市革委副主任兼.党的核心小组第二组长,8月回新乡,任地革委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11月恢复中共新乡地委,王九书任书记,1973年7月任第一书记。1985年3月离职休养。1993年10月病逝。
  郭元猷 (1900~1990),字风池,行三,谷金楼乡东平邑村人。青年时期为生活所迫,浪迹于行伍之中,耍刀练剑,舞枪弄棒,人称"拼命三郎小教官"。1928年在奉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53军691团机枪连长,与吕正操将军关系甚密,结拜为盟兄弟。受进步思想的影响,1936年参加中共外围组织--东北武装抗日先锋队。
  "七·七"事变爆发后,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9月随团长吕正操脱离53军,举起抗日的旗帜,在河北省晋县小樵镇举行抗日誓师大会,组成冀中人民抗日自卫军,坚持冀中敌后游击战争,郭任自卫军第4团团长。1938年9月调冀中军区,任津南抗日自卫军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冬,一二○师挺进冀中,津南抗日自卫军入其建制。1939年7月与该师359旅719团合编,郭元猷任参谋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719团副团长、特务团团长等职。1940年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同年底调延安,先后在军政学院、军事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和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1945年旅先后离开延安南下,郭元猷任359旅留守处主任兼家属学校校长。
  1946年,郭元猷任山东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员。1947年组建中原干部支队赴河南工作,郭任第一大队大队长。1948年任洛阳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49年上半年任郑洛区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半年任商丘军分区第一副司令员。1950年组建河南省公安总队,郭任副司令员。为表彰他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维护本地社会治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55年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批准,授于他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1枚,并被授于上校军衔。
  1959年,郭元猷转业到地方工作,历任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省人委办公厅副主任兼交际处处长。1963年,郭元猷虽已年过花甲,但为了河南人民渡过灾荒,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受河南省人委的委托,不畏严寒酷暑,连续3年4次,行程数10万公里到新疆找他359旅的老战友求援救灾,获得6.25亿公斤粮食和其他救灾物资,为河南人民渡过灾荒做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中,郭元猷遭"四人帮"迫害。于1969年被下放安置在安阳市。粉碎"四人帮"后,于1979年重新分配工作,任河南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1983年离职体养。曾被当选为政协河南省第四届委员会委员。
  1990年3月25日,郭元猷病逝于郑州,终年90岁。故世后,王震、王恩茂、吕正操、徐国贤、李庆伟、戴苏理和一些省军区司令员、政委,一些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发来了唁电,送了花圈。省军区、省政府和各厅局级80多位领导和生前好友及省直机关干部群众500多人为其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
  孙俊奇 (1923- ),近德固乡睢庄村人。出生于中农家庭,青少年时期先后就读于元村集高小和冀鲁豫抗日中学。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党支部委员、中共卫河县第三区委组织干事、组织委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卫河县第一区保卫委员、南乐县第五区保卫委员、中共冀鲁豫八地委宣传部干事。建国后,历任中共濮阳地委宣传部干事、副科长、科长、副部长,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副台长,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主任,河南省重工业局政办组负责人,河南省冶金局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副局长,河南省文化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党组书记、局长,河南省文化厅顾问等职。1984年后,曾当选为中共河南省顾问委员会第四、五届委员。
  韩彬之 梁村乡张庄人。幼读私塾,1930年考入县立第一高级小学,1933年就读于南乐县简易师范,1935年考入河北保定第二师范。抗战爆发后回乡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并参加清(丰)南(乐)大(名)边区救国会,继而在本村组织儿童团、妇救会、救国会等组织。入党后任清南大边区救国会巡视员。1938年10月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冀南分队组织委员。1939年1月后任冀鲁豫边区救国总会武装部武装委员、大名县救国会主任、县委民运委员。1940年9月任南乐县抗日民主政府保安科科长,1941年3月任冀鲁豫五专署公安处处长。1944年7月入中共平原分局党校学习,1945年7月任冀南区邯郸地委社会部部长兼专署公安处长。1950年6月任绥远省公安厅治安处长,1952年12月调任蒙绥分局机关党委书记,1953年8月任绥远省检察署副检察长。1954年10月调任中央第二机械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1958年12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第一书记。1962年后任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农具局副局长、中央监委驻粮食部监察组办公室主任。1970年2月任中央商业部粮食购销局副局长,1981年到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班学习。1982年离职休养。
  马希德 (1925一),张果屯乡马庄村人。1939年8月参加区抗日游击队,1941年初到南进支队教导大队一中队学习,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被分配到16团部当收发员,后调一连任文书。
  1943年8月,马希德在豫北战役中负伤,伤愈后到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侦察队任文书,后为太行军区第五分医院会计。1945年5月任太行军区第五电讯分局副指导员。1946年5月由军队转业,到邯郸汽车运输公司任会计,后任人事干事。1949年初调入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10月任中央交通部人事处科员,后任保卫处科长。1952年9月入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国民经济计划系学习,1953年9月毕业,被分配到交通部计划局,历任科长、处长、副局长。1972年调任秦皇岛建港指挥部副指挥。1976年任交通部水运局副局长兼任中国外轮理货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外轮燃料供应公司副总经理,1982年任交通部内河运输管理局局长。1985年6月离职休养。
  王 兴 (1922- ),西邵乡寨里村人。8岁入"平民夜校",1938年初参加抗日救国会。次年初由"民先"转为中共党员。
  1938年,王兴在本村组织青年救国会,发动青年积极参加抗日活动。1939年秋,经党组织介绍,到八路军东进纵队南乐县民工队工作。1940年到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任秘书干事、交通干事、地下机关交通科负责人。1941年夏入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党校学习。1942年初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交通干事,负责区党委与中共北方局、党中央秘密交通线的建立与组织领导工作。1943年7月初,于安阳城北郭王度被捕,在日军宪兵队、安阳监狱被囚禁半年,被送往煤矿做苦工时逃回根据地。1944年到中共平原分局党校学习,参加了"整顿三风"运动。1945年任冀鲁豫区交通局总支书记,曾参加接管平汉线安阳、新乡等中华邮政小组的工作。1946年任中共冀鲁豫区党委交通科长,组织领导区党委与7个地委的交通联络。1948年任冀鲁豫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建国后,王兴任平原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省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委。1954年调中央建工部直属公司工作,任工程处主任,为抗美援朝急需,参加了哈尔滨平房飞机装配厂的抢建工作。1955年至1962年,先后任建工部处长、科学技术局副局长。1963年初至1965年末.被派往阿尔巴尼亚,任援阿中心专家组长,响应毛泽东号召,援助欧洲"明灯",三年共建工业项目19个,先后派出专家、技术人员200余人,援助资金10多亿元。专家小组曾受周恩来等三次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6年,王兴调任国家建委施工管理局副局长、"四清工作团"团长。"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王兴调国务院机关上访职工接待委员会工作,1968年起,被下放到江西国家建委"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近8年。1976年7月任中国地图出版社党委书记。此间,他根据中央拨乱反正的指示,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组织编制8册《中国历史地图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集》等多种大型专题地图集。1982年初调任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兼党委书记,主管基建和机关后勤工作。1985年离职休养。
  袁国璋 (1923- ),曾用名袁泽民、袁子晓、袁秉民。梁村乡袁庄人。曾就读于河北省立大名第十一中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袁国璋辍学回乡。年底,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游击小组。1938年春,参加抗日救国会,曾任村救国会宣传委员、儿童团长、中心村救国会宣传部长等职。5月,到县救国会民运班学习,6月参加抗日民族先锋队,10月,转为中共党员。历住村党支部委员、支部书记、中心村支部书记。1939年8月脱产参加革命工作,任中共南乐县委组织部、冀鲁豫区党委组织部巡教员。1940年5月,任区党委宣传队副指导员,次年4月赴延安抗大三分校、延安军事学院学习,后转俄文学校。1945年5月,到绥蒙军区,初任司令秘书,后到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1948年,先后任机关总支书记、医院政治教导员。8月调野战部队,历任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副政委、政委、军青年处长、军后勤部政委等职。参加过抗美援朝。1955年授中校军衔,1963年晋上校。曾连续当选为北京军区党代会代表、军、师党代会代表。1964年调任国家邮电部供应司副司长、党组副书记。1965年5月,调新疆建设兵团非金属矿公司(师级单位)任副政委、政委。1969年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军职)。
  "文化大革命"中。袁国璋遭到诬陷和批判。1975年5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播电视局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1984年改任广播电视厅顾问。1985年离职休养。
  袁国璋曾获军级乙等劳动模范奖章,中央军委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l枚,还获得过华北、西北两大区解放纪念章和几个大战役的奖章数枚。
  宋锡九 (1916- ),宋谷金楼村人。1931年在县立第五高级小学学习,因闹学潮被开除。翌年夏转学到县立二高,与王泽广、李本桥继续搞抗日救亡学生运动。1933年夏毕业,在本村农民夜校任义务教员。1934年考入南乐简易师范学校,于1935年春参加了由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1936年4月,又积极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
  "七·七"事变后,"读书会"、"民先队"成员弃书投入抗战。8月,宋锡九参加南乐"抗日救国十人团",深入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参加抗战。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调任县抗日救国会交通站站长,翌年8月任中共南乐四区组织委员。1941年6月,任内黄三区区长兼基干大队长。1944年春,调任内黄县抗日民主政府民政科长兼秘书。
  解放战争时期,宋锡九于1946年8月到中共冀鲁豫区委党校学习,期满后任滑县副县长。12月,调任太岳三地委解县政府县长兼县基干大队长,率领全县人民开展土改、征粮、扩军工作,支援了解放战争。
  1949年11月,宋锡九随军南下,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梯队第11中队副队长。12月至四川新都,宋锡九担任中共新都县委书记兼县长,率领全县人民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运动,使新都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1952年8月,宋锡九调任中共彭县县委书记。9月转到工业部门工作,先后在冶金工业部西南钢铁管理局和冶金部钢铁局、矿山局、基建局任处长。1958年8月任青海省冶金局副局长,后任重工业厅副厅长。1962年8月调任冶金部重庆黑色金属设计院副院长、政治部主任。1973年3月任成都无缝钢管厂副厂长。1980年退居二线,任厂顾问、厂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离职休养,任成都离休干部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四川省分会和省直机关书画研究会会员,其书画篆刻作品多次获奖。
  宋绍先 (1915- ),原名宋朝兴,福堪乡西罗村人。在福堪四高求学期间,因带头要求校方公开伙食帐目被开除学籍。1932年秋转入韩张二高,与郭献瑞、刘法尧、蔡福养、姚鸿显等组织课外"读书会",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1933年考入大名七师附小,1934年辍学回乡。
  1937年10月,宋绍先参加四支队在清丰古城举办的抗日救亡训练班,学习结束后回县抗日救国会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任三区武装委员。1940年4月,南乐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宋历任第二区、第三区区长。1941年11月,任军分区基干团第四连连长。1943年8月任南乐县第二区区委书记兼区长。1945年10月,任南乐县大队副大队长。1946年3月,调中共南乐县委宣传部任部长,后改任组织部长。
  1947年11月南下,1948年4月到达豫苏皖边区,5月任泉南县委副书记兼隶亭区委书记。1949年2月任阜阳地委农协副主任。1950年1月入华东局党校学习,6月结业后任华东革命大学一部组织科长。1951年7月以后,先后在华东局党校、中央第三中级党校和上海市委党校任职,历任干部科长、组织处副处长、处长等职。
  1971年11月调任上海自动化仪表九厂党总支书记。1975年5月调大型企业上海微型电机厂任党委书记,1981年10月任上海电视一厂党委书记。1986年离职休养。
  张道峰 (1922- ),原名张宝树,梁村乡后翟村人。出生于破落地主家庭,7岁入私塾,13岁考入大名中学。"七·七"事变后辍学回乡。10月,与铁瑛、张宝钿、安颖洲、申怀长等一起加入石友三部181师学兵队。1938年3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离开石友三部回乡,先后任村支部委员、支部书记,同年7月任中共南乐县委巡视团巡视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调任四地委党校支部书记、四地委报社总编辑兼副社长。1949年冬任平原省委党校党委委员。1952年后到华北局机关工作。不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研究员、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接见科科长。在整风反"右"斗争中,他是中央办公厅秘书室领导小组成员,对当时的秘书室主任要不要打成"右派"一事,张道峰与中秘室一科科长戚本禹发生分歧,并展开争论。由于戚本禹等人的诬陷,张道峰受到留党察看一年、行政撤职、降级的严重处分,先后在工厂、农村"劳动改造"3年。1962年,张道峰任国家计委物资局政治部宣教处副处长。戚本禹打电话威逼物资局将张道峰撤职,遣送北大荒农场当一般干部。1972年10月后,他先后担任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局办公室副主任、学大庆办公室主任、政治部主任等职。1979年4月,张道峰20多年的冤案得到平反,工资级别得到调整,出任国家计委物资储备局副局长之职。1982年底离职休养。离休后,先后应邀在国家计委咨询小组、中央机关机构改革小组帮助工作。他还受中纪委之邀,担任中纪委赴广东办案组驻惠阳地区工作组副组长、组长,参加领导了惠州"三案"的查证工作。
  赵志民 (1927- ),原名赵君,县东赵耿村人。幼时家境贫寒,仅上过4年小学。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在中共南乐县第三区区委任通讯员,次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秋,负责区青救会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报名到新区工作,任七地委南旺县四区公安助理、区联合会常委等职。1948年秋调任南旺县团委副书记。1949年8月到华北局党校学习,1950年底毕业,任平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平原省撤销后调京,历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基建司副科长、科长、副部长秘书、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部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等职。1982年8月,赵志民任中纪委驻机械部纪检组领导成员兼办公室主任。1983年4月,任中纪委驻机械部纪检组副局级检查员。1987年底离职休养。
  张士修 (1925- ),又名王好学,西吉七村人。幼年丧父,家贫如洗,随寡母寄居于佛善村外祖母家,饱经人世辛酸。12岁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当选为佛善村儿童团长。13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5岁任南乐县抗日民主政府行政秘书,17岁任区委组织委员,19岁任区委副书记、书记等职。
  新中国建立后,历任濮阳团地委副书记、书记、河南省团校副校长、团省委副书记、省林业厅副厅长、河南中医学院革委会副主任。1983年因健康原因调任省政府驻中原油田办事处主任。
  魏锡嘏 (1906- ),县城北街人,国民党员。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先后在河北省立大名师范、山东菏泽中学、镇平工业学校、重庆高级工业学校任教,并曾任河南省电话局科长。解放战争期间,又任河北临时中学校长。建国后,曾在焦作中学、郑州纺织工业学校、南乐一中等处任教。
  魏锡嘏早年即富有爱国热忱,在北大就读期间,曾参与组织迎接北伐军的学生运动而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抗日的学生运动。1941年郑州沦陷,国民党省政府西迁洛阳,省立12所学校教职员工工资被扣发,镇平工业学校、开封一高两校发动12校罢教,魏系组织者之一。1947年在河南省电话局任职时,曾组织话务员开展反蒋爱国罢工运动。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屡遭摧残。1978年平反昭雪。1980年退休后,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利用他在海外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学生等关系,宣传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及国内形势。不仅为南乐,而且为濮阳、清丰、大名、魏县等地在台湾和欧美的眷属搭桥引线,接上关系,为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做出了贡献。他被当选为政协南乐县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
  陈荫森 (1923-1989),梁村乡梁村人,妇产科学教授。1948年肄业于原国立江苏医学院医本科,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山东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兼任中华医学会山东省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计划生育学会副主任和潍坊市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等职。
  陈荫森194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山东省立医院、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学院、山东菏泽地区人民医院等单位工作;1965年调入昌潍医学院。曾任山东菏泽地区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昌潍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副教授、教授、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陈从事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逾40年,在做好行政领导工作的同时致力于妇产科学的教学、医疗和科学研究,工作作风严谨扎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妇产科疑难病症的诊断、医疗和科学研究,尤其在病理产科及妇科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妇产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在《中华妇产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合编、主编和翻译了《妇产科学》(专、本科教材)、《赤脚医生教材》、《妇科手术学》、《病理产科学概论及产科手术学》、《子宫颈癌的诊断》、《病理产科学》等书。他主持完成的科研项目《局麻经阴道手术治疗子宫脱垂的研究》获1983年潍坊市推广成果二等奖。
  1989年12月,陈荫森因病医治无效,在潍坊市与世长辞,终年67岁。
  蔡福养 (1917- ),字育人,县东蔡紫金村人。自幼读书,在韩张"二高"求学期间,受进步教师成养亭、刘泽普影响,积极参加"读书会",与郭献瑞、刘法尧、宋朝兴、姚鸿显等积极组织进步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九一八"事变后,与"读书会"成员深入农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蔡福养16岁习医,后拜名医石汝章为师,23岁于本村悬壶开业。1953年到南乐县第三区卫生所任中医师。1958年到河南中医学院进修,攻读四大经典,后留校任教。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1年晋为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86年又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他参与了《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编写与审定工作。1980年国家卫生部聘其为《医学百科全书·耳鼻喉科分卷》副主编。1982年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顾问、全国高等院校中医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他还兼任河南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顾问、《河南中医》编委、南阳张仲景大学名誉教授、张仲景学术研究会顾问、河南中医学院制药厂技术顾问、河南中医药专科学校名誉顾问等职。
  蔡福养从事教学、医疗、科研等工作50余载,擅长中医耳鼻喉科,运用辩证施治的理论,探求内外病因,以立法方药为原则,结合临床实践经验,自制耳鼻喉科内服外用验方、秘方30余首,其中鼻科有:滴鼻乐、鼻炎散、鼻得乐冲剂;耳科有:耳炎散、聪耳冲剂、滴耳乐;喉科有:消肿化腐散、宁咽冲剂、宁咽药等,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
  已出版的著作有:《嗓音病的中医论治》、《中医耳鼻喉科病诊囊录》、《千家妙方》、《中医耳鼻喉科教学参考资料》、《中医耳鼻喉科学》等。先后在全国中医药杂志上发表论文76篇,其学术思想影响全国。同道评论,属全国中医耳鼻喉科著名的四位专家教授之一。
  崔照中 (1926- ),南乐县东侯村人,河南省中医研究所主任医师。15岁习中医。1945年入冀鲁豫军区卫生学校专攻中医。1947年毕业并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卫校助理军医,医护队、医药队和军医队队长。翌年调冀鲁豫军区医院第一队工作,医术造诣渐深。是年秋担任军区独立团军医、并代理卫生队长。
  建国后,崔照中仍潜心研究中医,于1951年初任主治军医兼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七军卫生所长。1953年入第一军医大学习,三年毕业,仍回军中就职。1958年,他积极参加支援西北边疆建设,任内蒙古自治区乌蒙地区医院院长、党支部书记。1980年调回河南,在省中医研究所工作。1982年任主任医师。从医50余载,治愈病人无计,培育大批医学人才,撰写各种医学论文24篇。出版医学专著15册。
  常近乐 (1925- ),近德固乡常庄人。幼年在本村小学、张浮丘小学就读,1946年山东阳谷县到抗日游击学校,1947年8月参军,入冀鲁豫军区卫生学校学习,专心从事医疗工作。1952年转业到地方,在河南省精神病院任护士长、队长、病区医务主任等职。1956年后在汲县医专学习3年,晋升为医师、医务主任。1958年到天津医学院进修脑外科,二年学成,回省精神病院任医务主任,1965年调河南医学院,1979年晋为脑外科主治医师、讲师,1986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发表有《颅内脊髓瘤的诊断与治疗》《脑症综合症》、《颅内出血与缺血性病变的CT影像与临床表现的对照分析》等10余篇论文。常近乐在脑外科病治疗方面颇有见地,造诣高深,现任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
  高殿珩 (1937- ),张果屯北街人,出生于中医世家。父步升,有医法。高殿珩幼聪慧,酷爱中医。10岁随父侍诊,禀承家训,刻苦攻研,18岁即单独悬壶行医,弱冠之年闻名乡里。1958年,他兼任张果屯乡卫生院院长。1960年考入河南中医学院,成绩斐然,3年学成回南乐,任县人民医院中医师.并兼任中医科负责人。以精中医内科在邑中驰名。1975年安阳地区卫生学校开设中医大学专科班,他受聘讲学。1978年10月调地区卫校从事教学及临床工作,并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1980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讲师,后为副教授。当选为河南省医史学会委员,濮阳市中医学会理事。
  高殿珩性稳健、沉静,不尚空谈,医德、医术皆高,发表医学论文亦多。
  李丹林 (1889-1962),西邵集人,著名中医大夫。1916年毕业于河北省立大名中学,后随父习医,刻苦勤学,精钻深研,博览中医名著,重视临床经验,在中医外科学方面颇有见解。
  1931年涉足政界,历任国民党南乐县政府财政科长、民团团政、救济院院长、醒南女校校长等职。1938年加入国民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动员各界层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戴和支持。李丹林同情革命,靠近共产党,支持抗日活动,被选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县抗日民主政府参议室参议员。
  建国后,他热心于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走村串户,送医上门,为农民防病治病做出了贡献。1950年当选为赴省人民代表。1951年到县医院工作,当选为县卫生协会主任。后为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
  高登先 (1902-1980),字步升,张果屯北街人。生于世代医家,少秉家训,勤奋攻读,对中医名著博览精研,造诣颇深。行医近60载,医德高尚,对患者关心备至,且拒收馈赠,屡为贫者代付药资,慕名求医者不绝于门。年逾古稀,尚徒步出诊,临终当日,仍为病人诊疗。
  高登先爱国爱民,日军入侵南乐,四处抢掠,民生涂炭。对此,他忧心如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多次冒险掩护抗日干部,并捐粮捐款,支援抗日政府。曾当选为县抗日政府参议员。建国后,三次当选为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3、1954年两次当选为河南省中医代表会代表、中南地区中医代表会代表;历任县卫生协会秘书、副主任等职。
  赵铭丹 (1885-1976),亦名海涛,近德固乡赵家庄人。自幼读书,29岁习医,拜名医董学礼为师,酷心受教,尽得其术。善治小儿痘疹、小儿麻痹等症。著有《十拿九准》、《小儿百科》、《土单秘方》等书。
  张仲劭 (1933-1983),元村镇张庄人。出身世代医家,刻苦勤学,精研医理典籍,集祖传五代临床经验,广罗博采百家之长,对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等都有独到见解,尤长于胃下垂、心脏病、慢性肝炎、妇女不孕等病的治疗。行医30余年,治愈患者不计其数。历任县科协委员、县政协委员、县医学理事会副会长等职。
  刘位卿 (1929- ),县西王庄人,中共党员,精于医。曾任县红十字协会副会长等职。
  刘位卿聪明好学,初从舅父习医,后在林县大众卫生院、南乐县医院行医,五十年代末支农返乡。他热衷于传统中医学,且苦心钻研西医,对内科、儿科、妇科皆有见地,尤精于瘟症、风湿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医疗,并注重对疑难病症的研究,用药物结合针灸治疗胃下垂疗效迅速,治愈率高。他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探求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途径,研制成"抗白丸"、"白血敌"等成药。
  冯雪恩 (1909-1991),字酿春,城关镇东街人。幼年丧父,随寡母赖伯父为生。8岁入学,先后就读于南街模范初级小学,官庄私立学校。1929年考入南乐乡师。思想进步,被推选为南乐学生会常务委员,参与了学潮运动。他读书刻苦,酷爱音乐。1931年乡师毕业后,即从事教育工作。1939年到丁树本部联合抗日高小任教。1941年转薛庄抗日初小,1943年到冀鲁豫边区尚和县(旧濮阳)抗日高小。他富有民族气节,且豁达乐观,谦恭平和,不事谗谄,常教学生唱革命歌曲,宣传中共方针政策。1947年后,调张浮丘高小、县城高任教。建国后,先后在南乐一中、南乐师范、县城东关学校任教。施教凡50余载,培育桃李满天下。曾当选为南乐县四届人大代表、政协南乐县第一、二届委员。1980年离休,1991年5月病逝,享年82岁。
  王崔善 (1935- ),近德固乡温吉七村人,南乐县人大常委委员,教科文卫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早年从事教育工作,任高中外语教师。爱诗文好书法,宗法唐楷,初学《玄秘塔》、《九成宫》、《兰亭序》、《经教序》,尤为深究《化度寺》,兼习汉隶、魏碑等。师承著名书法家周俊杰,先后得到刘艺、张海、王澄等名家指点,求索古今,吸取众家营养,形成清秀古雅、刚健劲险、个性强烈的艺术风格。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书法大赛中展出,先后获奖22次。在"清泉杯"全国书赛中获二等银杯奖,"遵义杯"全国书赛获三等奖,河南省二届书赛获三等奖,"书圣杯"国际书赛获优秀奖,上海首届海内外书赛获优胜奖。其作品先后入选《1980-1990河南书法》、《中国书坛新人作品集》、《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书。其人载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一书。近拟书写《中国历代兵法》500米长卷。
  张国梁 (1936- ),县城南街人。湖北省高等学校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研究会会员。自幼父母双亡,依靠姨母扶养。为生活所迫,曾抱鞭牧羊,常在荒原的古窑和树下读书、画画、唱歌。姨母黄霜月和老师冯酿春、徐斌等给他艺术的启蒙教育。1955年于南乐一中毕业后,曾在县文化馆、部队、武昌地区文化馆和湖北医学院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
  七十年代初,潜心钻研国画,从学于端木梦锡,从专攻梅花、墨竹入手,学习花鸟艺术。
  张国梁的国画在艺术上继承梦锡气势磅礴、清新秀逸的风格,善以梅竹表现精神。他主张以笔墨为内核,吸取西方和民间的艺术思维、色彩和构图因素,着意把诗情、画意和乐感融注在笔墨变化之中。作品《春江花月夜》在香港报刊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飞白万点狂飚舞》,画面气势雄浑,竹声萧萧,瑞雪纷飞,"远看如群燕飞舞,低头似铮铮有声"。作画强调墨气淋漓,强烈对比。墨梅《清质澄晖》、《我的黑白乐章》等作品,皆以作画不上彩,以笔墨变化和各种对比手法取胜。1983年其作品18幅在武昌东湖行吟阁参加梦锡学生"春草画展"。他的作品由武汉市文化馆、湖北省社联及其他书画研究会收藏。1990年9月,应邀去香港参加"端木梦锡、张国梁、张玉麟师生画展",其作品《新篁》、《春江花月夜》、《风雪图》等受到赞赏。
  张鲁坤 (1927- ),梁村乡翟村人,电影电视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全国文代会第三、四届代表。
  张鲁坤6岁入本村完小读书。10岁时抗日战争爆发,继尔家乡沦陷。在中共党员进步教师姚培善的影响教育下,他参加校宣传队,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到南乐县抗日救国会领导下的文化宣传队工作。时日军"扫荡"频繁,张因年幼继续读书。1944年8月参军,先后在冀鲁豫三分区宣传队、九分区宣传队任宣传员。194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鲁豫四分区前锋剧社分队长、冀鲁豫八分区政治部宣传干事、独立二旅政治部宣传干事、八纵队二_卜二旅政治部宣传干事、18兵团60军178师政治部宣传干事兼文工队长等职。太原解放后进军大西南,1950年任川西军区绵阳军分区文工队长,后任文化科长。1952年任成都军区文工团政治协理员兼创作组长。他创作的歌剧《穷追七百里》获川西军区创作奖,歌曲《牦牛运输队》、《抢修鹧鸪山》获西南军区文艺创作三等奖。
  1958年9月,张鲁坤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编导专业学习,结业后转入成都峨眉电影制片厂,历任新闻纪录片编导、故事片副导演、导演、艺术室副主任、新闻科教片主任等职。编导纪录片《山城之花》、《彝族人民之歌》、《今日自贡》、《武胜是个好地方》、《伐木者》等40余部。曾任故事片《奴隶的女儿》制片主任,《山城雪》副导演,《梨园传奇》、《大雁北飞》等片导演。曾与香港合拍《四川奇趣录》,张任编剧。该剧获四川省优秀文艺作品一等奖。曾导演电视剧《小河两边》、《在索桥那边》、《无底洞惨案》、《魂系三峡》、《她从音画中走来》等10余部,其中《她从音画中走来》获中央台银屏二等奖。发表关于电影创作的学术论文多篇。张鲁坤被选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大辞典》。
  贾廷聚 后什固村人。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酷爱豫剧,9岁拜师名艺人,学须生兼攻娃娃生,12岁登台演出《南阳关》、《俞伯牙鼓琴》等戏,并为剧中主演,赢得观众好评。随着年龄增长,他演技愈加成熟,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1962年,贾廷聚随著名豫剧演员唐喜成学艺,成其得意门生。经过30年的执著追求,刻苦磨练,练就一副既挺拨宏亮又婉转园润的二本腔。他演技娴熟精湛,被公认为不可多得的唐派豫剧继承人。其代表剧目有《三哭殿》、《血溅乌纱》、《冠准背靴》、《辕门斩子》、《岳飞》等,有不少唱段被制成唱片或录音带在社会上广为传唱。
  郭盛高 (1933- ),艺名小黑牛,近德固乡西吉七村人,国家一级大平调演员。
  郭盛高9岁登台献艺,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被誉为"平调王"。1954年入菏泽市大平调剧团,1975年任东明县大平调剧团业务团长。他不拘泥于传统唱腔,吸收各兄弟剧种的精华,对大平调剧种在唱腔、表演、音乐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五十年代,他演唱的《西悟山》、《收姜维》被上海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八十年代,《困河东》、《游四门》、《反徐州》等剧目被齐鲁音像出版社录制为《郭盛高大平调演唱集锦》盒式录音带。他主演的《收姜维》、《单刀赴会》等剧目多次在山东省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颇为广大群众喜爱。
  翟德贵 濮阳人。11岁参加昆吾县平调剧团,16岁蜚声艺坛。翟不拘泥于传统唱腔,酷意创新,风格独特,自成一家,甚为广大群众喜爱。他吐唱时面部微向上仰,人称"仰脖红脸"。1052年到南乐县平调剧团。1954年当选为南乐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翌年加入河南省戏剧家协会。1956年率团参加省首届戏剧观摩演出,被评为一等演员。其演出剧目《三传令》获演出一等奖。1959年赴京参加群英会,灌制了《三传令》、《白玉杯》等唱片。
  胡文毅 (1902- ),曾用名胡萍,端木梦锡夫人,湖南湘潭人。工唐人书法,尤精颜体。现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胡出生于书法世家,祖父胡沁园系齐白石之师。胡氏世代习书,湘中颇具盛名,至文毅己十九世。胡早年入长沙洲南女子中学读书,参与反封建、反压迫斗争。后辗转至武汉,就读于湖北省立二女中。三十年代初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历史系,先后在济南、北京、洛阳、西安、成都等地任教,诲人不倦,有教法。离休后,潜心书法,日夕玩昧翰墨竹管,与丈夫切磋技艺.广采众长,力创风格,造诣渐深。其作品多次见载于《长江日报》。1982年于武汉归元寺举办夫妇书画展,为儿童福利基金会募捐。次年在桂林展出作品,所得酬金赠给广西书画社。后又为江汉大学募捐,深得有关方面赞赏。
  赵学恩 1970年生,西邵乡赵任村人。性刚毅果敢。7岁时,因意外事故失去左臂。他面对不幸,一边刻苦读书学习,一边顽强坚持体育锻炼,终于被体育教师裴顺安发现,进入南乐一中体育班。后,又被破格录取到河南体育专科学校进行深造。正规的体育训练,加上他的拼搏精神,使这位残疾人很快脱颖而出。近几年,他接连参加了第五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世界伤残人运动会、第九届残疾人奥运会等国内外重大比赛,共获得全牌13枚,并刷新了几项世界纪录,受到国家和省、市嘉奖,成为中国著名残疾人运动员。
  1987年8月,赵学恩参加国家在河北唐山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伤残人运动会,荣获A。级标枪和铁饼两项第一,获金牌2枚;跳高第二,获银牌1枚,1人打破3项A6级全国纪录。1994年9月,赵学恩与南乐女残疾人运动员侯占静一起赴京参加第六届"远南"残疾人运动会。在田径比赛中,由于竞赛编排的缘故,他一天要参加包括铁饼、标枪、跳高、200米、1500米在内的五项全能比赛和男子跳远比赛。尽管他明知一天同时参加这么多项比赛,很有可能因体力消耗过大而导致比赛失败,但还是顾全大局,按照比赛要求和规则,竭尽全力去角逐,为河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在跳高比赛中,赵学恩从一米七八开始起跳,一米八四、一米八七、一米九○的高度都是一次越过。在跨越一米九三高度时,他因后过竿而屈居亚军,依然以一米九三的成绩改写了由他本人保持的一米九二的世界纪录。经过一天拼搏,赵学恩以2831分和6米45的成绩,夺得"远南"运动会男子五项全能(截肢男子A6级)、男子跳远(截肢男子A6级)两项的金银牌,展示了中华残疾人敢拼善搏的风采。
  河南省人民政府致电第六届"远南"运动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对河南省残疾人运动员赵学恩等取得的优异成绩表示热烈的祝贺。贺电说,赵学恩等代表着河南500多万残疾人,他们在体育竞赛场上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充分展示了直面人生、笑迎挑战的气概,展示了追求光明、憧憬未来的情怀,展示了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为河南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贺电希望河南运动员戒骄式躁,再创佳绩,8000万河南人民期待着他们的好消息。
  在此次"远南"运动会上,南乐残疾人运动员侯占静在女子A6级标枪比赛中,获1枚银牌。
  马庆龙 (1897-1954),杨村乡西马庄人。自幼家贫,及长,以佣耕为生。新中国建立后,于1951年率先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带领群众打井下泉,增强了抗旱能力。改良耕作方法,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亩产量,使互助组各农户增加了收入。在他带动下,村里又成立了几个互助组。1952年被评为出席省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受奖双铧犁1部。1953年又带头将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南乐农业互助合作化道路上堪称带头人。
  高宪光 (1905-1977),张果屯乡小屯村人。自幼读书,后旅居东北任教10余年。同时酷研医学,颇有见地。建国后返里行医。
  1952年在该乡组织起第一个互助组。1953年将互助组转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高任社长兼会计。是年当选为县第十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4年被选为出席省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代表。以后数次参加县、地区、省劳动模范代表会。1955年又将初级社转为高级农业社。高任高级社长(农庄主席)。1977年病故。
  杨运兴 (1917- ),县西古寺郎村人。共产党员,省级劳动模范。曾任村党支部委员、书记、大队革委会主任等职。先后当选为县第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第一、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杨出身贫寒,旧社会历尽艰辛。1945年南乐新政权建立,在土地改革中他分得家产和土地。为走共同富裕道路.他带领4户贫雇农打帮互助,解决了缺乏耕畜及大件农具等困难。1949年中国共产党号召"组织起来",他立即组织起较大规模的互助组,互助种田地,合作搞副业,农副业生产搞得火热,互助组各家各户收入都有明显增加。1951年,又将互助组转为"杨运兴农业生产合作社",土地、大件农具、耕畜入社分红,将个体农业小生产变为集体大生产,抗灾能力大大提高,副业生产门路更广阔,各户收入再度大幅度增加。他的合作社于1951年在全县范围内首先使用了马拉收割机、拖拉机等先进农机具,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在"杨运兴农业合作社"的影响和带动下,全县农业合作化运动蓬勃发展。
  杨运兴在合作化运动中成绩卓著,多次被评为县、地区、省级劳动模范。先后获得荣誉奖章11枚。1953年以省劳模身分参加赴朝代表团,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
  李克信 (1915- ),干口乡吕村人,共产党员。1946年李组织起县东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改良农具,改革耕作方法,使互助组粮食亩产大大提高。还开展多方面的副业生产,使各户收入不断增加。互助组又集资购置大件农具、耕畜,改变水利条件,提高生产能力。李克信互助组闻名全县。
  1950年李克信当选为出席省劳模代表会代表,受奖耕马4匹。1951年又出席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历任乡党委书记、"署光农业生产合作社"主席、乡棉花厂党支部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