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 肥
建国前后,南乐地区常见掩底、穴施和播耩3种施肥方式。掩底常用厩肥、土杂肥、人粪尿、饼肥等。其方法是将肥料均匀散布在平整或灭茬待耕的土地上,耕地时翻入耕土层内。每年春、夏、秋三次作业。春天,用于高粱、谷子、花生、棉花等大秋作物;一次在麦后换茬小秋作物时节;一次在收秋种麦之际。穴施,仍用厩肥、土杂肥、人粪尿或饼肥,一般在耕地之后,播种之前进行。常用于红薯、棉花、瓜类及密度较小的其他点播作物,每株一穴。其方法是:挖坑、掺粪、复土、播种。种子或秧苗可直接点播或插入掺粪的坑穴内。穴施肥力集中,可节约肥料。播耩,即与播种同步进行。其方法是,将炒熟的黄豆(破碎成粒)、芝麻等直接和种子掺和播入。施用量视其情况而定,最多每亩地施15公斤左右。此法亦有肥料集中,节约肥料的优点。
伴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作物换茬制度的变革,施肥制度亦相应发生变革。底肥施用,由过去春夏秋3次,改为秋季1次。肥料品种,除厩肥、作物秸杆外,化学肥料占主导地位。常见的化学肥料有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铵、过磷酸钙、钙镁磷、五氧化二磷、二氨等。现行施肥方法:底肥,每亩标准氮肥(尿素、碳酸氢铵或硝酸铵)15公斤,磷肥25-50公斤或复合肥(含氮磷钾三元素)15公斤左右。厩肥、土杂肥、人粪尿、饼肥等仍是不可缺少的有机肥料。但在人的思想意识上,它只是保证土壤有机质含量,维护土壤正常结构的物质,而不再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因此数量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追肥,是小麦增产措施之一。一般在春季分两次追施。每亩施用标准氮肥15公斤左右。秋熟作物,在其发育中后期1次性施用标准氮肥15公斤左右,增产效果明显。花生、谷子等作物亦可追施一定数量的磷肥。
随着化学肥料的普及,土壤化学成份明显失调,需要补充锌、钾、硼等微量化学元素。因此,人们开始形成施用锌、硼、钾等微肥的习惯。微肥施用一般采用掩底或叶面喷洒的方法。
二、耕 地
建国前后,耕地采取古老的传统方式,即以2~3头牲畜牵引旧式木犁在越冬白地或灭茬后的地块上进行。耕幅30厘米左右,耕深20厘米上下。耕翻后的地块,若底墒过大,须晒垡l~2日,以便松散土壤,提高地温;若底墒适度或较差,则应立即耥平垡头,镇压耕土层,防止跑墒。按旧时传统.除播种季节及时耕地备播外,尚有伏耕和冬耕的习惯。伏耕,即在晒旱地上于伏天进行。目的在于消除杂草,杀灭害虫,蓄水保墒;冬耕,也称"秋耕",在越冬白地上进行,以杀灭害虫为主要目的。但秋耕还有保墒保肥的作用,农谚说:"秋耕深一寸,顶上一遍粪"。
建国后,农具革新,新式步犁及双铧犁的应用,尤其是现代化耕作机械的推广使用,使固有的耕土层普遍加深6~1 2厘米。70年代起,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大中型拖拉机开始取代人力、畜力,为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80年代以后,农村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等适用于小地块耕作的小型耕作机械开始为农民广泛应用。80年代末,全县机耕面积达到80%以上。
三、耙 地
建国前后,以2~3头牲畜牵引木耙进行。耙幅2米左右。耙深4~5厘米。耙地一般分3次进行。第一次直耙,即顺耕作方向(纵向)行进,目的在于耥平耕翻后的垡头,使地块基本平整;第二次称斜耙,自地块一角开始,纵向曲线行进,以平整和镇压耕土层为主要目的,并随时将残留于表层的杂草剔出,便于播种;第三次仍为直耙,耙的标准是"细、透、平"。所谓细,即所耙地块无遗漏死角,表层土壤细碎均匀;透,即地表以下无夹生土块,坚实匀称;平,即地表平整,无坑洼和突起。80年代始,园盘耙、镇压器等耕作器械开始使用。亦有用小型拖拉机牵引木耙作业者。园盘耙、镇压器工效高、质量好,是理想的耕作工具之一。
四、播 种
建国前后,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类播种,均以牲畜或人力拖拉旧式木耧作业。此种方式称"摇耧撒种",俗称耩地。耩地一般为两人一畜配套,即1人司耧(称"耧把"),1人牵引牲畜(俗称"帮耧")。耩地一般在耙平的土地上进行。木耧有调节装置,可因品种粒度、墒情调节下种量。棉花、花生、红薯等作物播种密度较小,适于点播。棉花、红薯行距和株距相同,约为75厘米左右。花生行距和株距相同,约为50厘米左右。点播须两人合作,一人刨坑,一人布种复土。个别作物在底墒较好的情况下,亦可采用撒播的方法,如油菜、芝麻等。
现行播种器械有密植耧、机播耧、播种机、点播器等,机播耧、播种机多用于小麦播种,密度适当,布种均匀,工作效率高。点播器多用于麦田套种的小秋作物。如玉米、花生、豆类,有简便易行.少损坏麦田等优点,普及程度较大。密植耧系改良播种器械,已逐渐为机播耧和播种机取代。
五、中 耕
俗称锄地。旧有"麦收一盘耙,秋收一张锄"之说,可见中耕管理之重要。中耕程度则又因作物不同而异。农谚说:深锄高粱浅锄谷,麦子只须一抹都(破皮即可的意思)。中耕的目的有二。一是剔除与禾苗争夺水分、养分的杂草;二是松土保墒,提高耕土层温度。旧时中耕工具以锄为主。锄头则因各地土质不同而异,沙土地锄幅较宽,一般为12厘米左右;淤土地锄幅较窄,约8厘米左右。小麦中耕简便易行。只须在初春浅锄一次即可。秋熟作物的中耕管理,因值雨勤草多之时,比较复杂。旧时一般须锄5遍。第一遍,间苗,浅锄;第二遍。定苗,加深;第三遍,进入禾苗正常生长发育阶段,对光热水需求过大,需要深锄一至两次,意在松土保墒,提高土层地温;第四遍,一般采取横锄的办法,即从地块的横向入手。向前行进,深锄,剃除杂草及多余禾苗。最后一遍,顺播种方向行进,一般在禾苗发育中后期进行,除松土保墒外,尚有复土固根的作用。
现行中耕管理制度,与旧日不同。中耕工具除旧式锄头外,多采用耘锄。耘锄有单铧3铧之分,以牲畜牵引作业。由于园田化的推行和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中耕管理开始突破固有的传统方式。
六、园田化
建国前,地主、富农等少数富有者占有少量的园田,用以种植蔬菜瓜果。除此以外,以种植业为主的大面积土地历来靠天等雨,饱受旱涝自然灾害的威胁.旧时谚语说:"种在人,收在天"。园田制度是建国后随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生事物。80年代后期,拥有1万眼深井和一套濮清南引黄补源工程,使全县除个别岗坡和少数边远沙荒地外,全部实现水利化和园田化。
现行园田建设规模,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辅相成,以农民家庭为单位规划建设,大则10亩左右.小者1亩不足。园田建设规格视其灌溉条件而定。小麦园田大体有"两耧畦(约1.5米左右)、"三耧畦(约2米左右)、"四耧畦"(约2.5米左右)等3种规格,麦棉套种亦有1耧1畦者。换茬制度,以麦田套种为主,秋熟作物多服从小麦园田规格。
90年代初,旱可浇水,涝可排水的"旱涝保收田"开始推广兴建,成为种植业园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七、换 茬
南乐县历来采取传统的两年三熟制。小麦于每年玉米、豆类及大秋作物中的高粱、谷子、黍、稷等收获后,换茬播种,至次年夏季收获。小麦收获后.再换茬玉米、红薯、豆类等小秋作物。小秋作物中的玉米、豆类于当年早秋收获,可再次换茬播种小麦。大秋中的棉花、花生、红薯等晚熟作物收获后,不再复种。白地越冬,来年仍种大秋作物。
农作物调茬轮作的重要意义,早为人们所认识。南乐向以大秋作物中的早熟作物,如高粱、谷子、豆类等作煤介进行作物调茬。这些作物生长期较短,一般在早秋收获,当年可以换茬小麦,待来年小麦收获后,又可换茬小秋作物。
轮作一般在土地占有量较大.水肥条件差,地力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即选择某一地块暂停作物种植,或只种苜蓿、田菁一类的肥田作物。暂停作物种植的地块,只在暇时耕翻数次,实行翻地压青办法,即将所植田菁、苜蓿、紫穗槐及杂草深埋于耕土层下,利用夏秋气温高、水份充足的优势,增加土壤腐植质含量,恢复提高土地肥力。暂停种植时间,一般为1年时间。然后开始作物种植,同时在另外地块上实施同样办法,让土地间歇性休息,借此,提高地力和农作物的适应性。南乐建国前有轮作制度,建国后人口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量减少,轮作制度被淘汰。但花生、棉花、豆类等作物换茬轮作的方式仍为人们普遍采用。
套种,多指麦田套种,常见玉米、豆类、麦田套种。这种套种与现行麦田套种不同,一般在麦前水分充足,小麦长势单薄的地块上进行,俗称"豁豆子"。
间作,一般指生长期相同,根系相异的两种作物的混作。建国前常见有小麦、豌豆间作,高粱、大豆间作和玉米、绿豆间作。玉米、绿豆间作较为普遍,分隔耧间作和混合种植两种方式,以后者为多。
自60年代开始,推广农业科研成果,作物种植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小秋作物,如玉米、红薯及豆类等,多采用麦田套种的方法,播种期自6月中旬提前到5月下旬。大秋作物中的棉花、花生、红薯、高粱、豆类等亦采用麦田套种的方法,播种期稍有推迟。但凡麦田套种作物,多择早熟品种。近年来,大秋作物如棉花、花生、红薯等换茬小麦的制度形成。
种植制度的变革.有效地缩短了作物循环周期,能充分利用地力和土地面积,已成为粮食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