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文物 遗址
第二节 古代文物 遗址

  一、古文化遗址

  (一)徐堌堆遗址
  位于吴坝乡徐堌堆村,徐垌堆原名桃丘。西晋杜预言:“济北东阿县南有桃,即桃丘矣。今其地为桃城铺旁一丘,高可数仞。”明代《东阿县志》载:“桃城南三里有土丘,原名桃丘。”明代东阿县《苫山志》载:“苫山西南十八里桃城南有一丘,高数仞间。于阴雾中,观城市车马形,为安平八景之一,日桃城蜃市”。桃城铺今属阳谷县,新中国建立前与徐堌堆村同属东阿县。明代于慎行编《兖州府志》第22卷载:“春秋桓公十年,会卫侯于桃丘。”故本地人又称桃丘为会盟台。明孝宗弘治年间,土丘面积尚有8亩余,徐氏迁居于此,遂名徐堌堆。后因黄河数决,积沙抬高,加之村民垫宅抬街,今徐蝈堆原貌已非。
  1978年8月,安阳地区文物管理部门对该遗址进行发掘,采集到骨锥1枚及灰陶数片。1984年,县内文物普查时再次发掘,发现该遗址中心地表下有4平方米的灰土层,厚2米余,并采集到一些陶片,为泥质夹砂灰陶,饰细绳纹,胎质较薄。经鉴定徐堌堆为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12月,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徐蝈堆村徐氏后裔在该遗址上建亭立碑以纪之。
  (二)玉皇岭遗址
  位于后方乡玉皇岭一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寿张县志》载:“大觉寺碑谓邑有九岭、十八堌堆……”,玉皇岭为九岭之首。相传,宋代梁山起义军攻打祝家庄时曾来回在此岭上歇兵,将阵亡将士葬于岭上。80年代初,玉皇岭村村民在该岭附近挖出一些肢体残缺或身首异处的尸骨,并有盔甲兵器之类随葬品。
  玉皇岭呈东北伸向西南条状,长1500米,宽500米。此岭形似凤凰,原名凤凰岭,后在岭上建集市,更名为李平岭。明代在岭上建玉皇庙,遂易名玉皇岭。当地居民为避洪水顺岭斜坡而筑房,逐渐形成村庄,遂名玉皇岭村。
  80年代以来,村民在岭周围起土时挖出许多陶片及战国时期陶罐。陶罐大部分被村民误以为是匣食罐子(灵棺前盛饭祭祀用的器皿)而打碎,实为可惜。经鉴定玉皇岭为龙山文化遗址。1977年12月,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三)红沙岭遗址
  位于打渔陈乡岳鲁村西,占地50余亩。土为红色粒状,质坚硬,故名红沙岭。古代,岭上树木敝日,荆棘丛生,狐兔出没,人迹罕至。本地至今尚流传着红沙岭“王伦得天书”和“金牛砘地”的神话故事。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4年),知县陈向于红沙岭巅创义冢,为埋葬穷人的义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县孙洪瑞立碑纪之,义冢占地28.84亩。
  1958年,红沙岭被开垦为菜园。后因砖窑业发展,大量红土被运走,因该土利爽不粘,被用作面醭。开挖红沙岭期间,掘出许多人骨及砖石墓葬,尸骨有刀伤或残缺者,陪葬品有刀剑和碗罐等。红沙岭屡被挖掘,昔日的高丘今已成累累土坑。
  (四)晋王城遗址
  位于吴坝乡晋城村内。明代于慎行编《兖州府志》第22卷载:“城迹俱在,相传为晋王李克用屯兵垒也。”该城一说为唐末李克用攻打黄巢时所建,一说为五代李存勖与后梁作战时所筑。因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先后被封为晋王,故名晋王城。城为方形,边长200米,板筑墙厚20米,夯土,为灰棕色。有东、西、南3门,城中心有真武庙1座。该城是一座军事堡垒,西濒黄河,位置险要。因历代黄河决口,晋王城逐渐被泥沙淤埋。1958年深翻土地时,在晋城村附近挖出许多人骨、马骨。60年代北城墙尚存残余部分,长约5米~6米,土质坚硬,性能耐火,村民常挖城墙土垫屋基或盘火炉。至1977年,地面上城墙全部被毁。1957年、1976年和1977年,该遗址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裴城遗址
  位于马楼乡裴城寺村。该城一说建于宋代,一说建于明代,城址以裴家庄为基地,故名裴城。城有四门、四吊桥和四街,四街均有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门店,山西巨商曾来此开当店。后历代流传“四川加一川,不如寿张好南关。十五里开饭铺,二十五里开当店”的民谣。明代裴城北建一寺院,寺以城名为裴城寺。村以寺名,遂改为裴城寺村,讹称平寺。因历代黄河水冲圮,裴城早已无迹可寻,城址亦被村舍占压。今该村东护城河遗址依稀可辨。

  二、古建筑

  (一)古贤桥
  位于孙口乡桥上村南约100米处。原为木板桥,乡贤张公艺出资建造。唐高宗于麟德二年(665年)封泰山过郓州,至古贤村访张公艺时曾过此桥,见桥面窄狭破旧,回京后拨金命翻修为石桥。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寿张知县曹玉珂于桥北头立碑,上书“唐高宗驻跸访贤处”。1945年,该碑被砸毁修筑黄河坝头。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流经境内,桥被淤埋地下。
  该桥因唐高宗访张公艺而称“访贤桥”,后人改称“古贤桥”。1993年,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张公艺后裔对桥址进行钻探,探得桥为石砌,东南、西北走向,长50米、宽6米,南北桥头距地面分别为5米和4.5米。
  (二)大觉寺
  位于马楼乡尚岭村西南隅。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兖州府志》载:“宋英宗治平二年,随名堂赐额大觉寺。金熙宗皇统年间法智重修,释行鉴撰碑文。”该寺规模较大,建筑宏伟,明代已废。1958年,村民于遗址上打井,于50米深处挖掘出灰色秫秸纹瓦数片。
  (三)裴城寺  
  位于马楼乡第一中学西约200米处,建于明代。大雄宝殿面阔3间,内塑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和大势至菩萨像各1尊,东西廊房共塑罗汉像18尊。前有山门及钟鼓2楼,后有“昆龙阁”1座。1946年,寺内建筑全部拆毁。今遗址上仅存长4米、宽2米、高0.8米的一土堆。
  (四)地藏王寺
  位于城关镇东徐岭村与打渔陈乡梁庙村之间。建于明隆庆年间,由举人曹一豸、赵有冯协修。有地藏王大殿3间,东西廊房各3间及山门。寺院内有碑3通,铁钟1口。钟高2米,口径1.5米。民国初,寺内建筑全部被洪水冲毁。1945年,有两通碑被砸毁修筑黄河坝头。1958年,铁钟被熔毁。今该寺遗址上尚存9平方米一土堆,上置大殿遗物砖雕吻兽1尊,下埋寺内遗碑1通。
  (五)南海观音寺
  位于打渔陈乡玄桥村东,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期间,该寺尚有大殿3间,青砖砌墙,灰瓦复顶,内塑南海观音菩萨像1尊。院内有碑1通,铁钟1口,直径1.5米。1958年,殿被拆除,碑被烧成石灰,铁钟被毁。
  (六)玉皇庙
  位于后方乡玉皇岭村内。明万历元年(1573年),梁化、孙梅募捐而建。庙院占地约1500平方米,青砖围墙,有南、东、西3大门,前后两大殿。
  前殿面阔5间,彩釉琉璃瓦复顶,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装饰精美。殿门首悬一匾额,上书“龙霄宝殿”4个颜体大字。殿内正中塑玉皇大帝坐像,左右塑四大天王、金童玉女等像。壁画绘有武王伐纣、太公钓鱼、赵公明下山等。龙霄宝殿前接5间卷棚,两侧塑哼哈二将。东西廊房各5间,灰瓦盖顶,内塑天兵元帅像共36尊,神态各异。钟鼓楼各1间,八角重檐,彩釉琉璃瓦复顶。院内有石碑13通,其中一龟驮雕龙石碑高7米。
  后殿门首刻“万仙楼”3字,共6间,分上下两层,通高13米。彩绘斗拱,黄绿棕三色琉璃瓦复顶。楼下层塑玉皇大帝父母坐像,楼上层塑王母娘娘像,壁画绘九天仙女。
  庙内共建房40间,塑神像72尊,设计精巧,布局严谨。院内松柏吐翠,古槐环抱,白杨参天,环境清幽。1947年庙内塑像被拉倒,1955年大门及龙霄宝殿被拆毁。1958年,拆掉万仙楼上层,今仅存下层3间,长10米,宽5米,高4.5米,墙厚0.83米,这是县内地面上唯一幸存的古建筑。
  (七)大河神祠
  位于夹河乡八里庙村北约100米处。明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下诏建大河神祠,并遣官员前来祭告。景泰六年(1455年)六月,又命徐有贞祭祀“大河之神”,今八里庙村北有“卫黎祭文”碑一通。世宗嘉靖年间,一周姓四品官员押漕船至沙湾,放闸时落水溺死,被敕封为“大王”,并在大河神祠中祀之,故当地人又称该祠为大王庙。清世祖顺治九年(1652年),该祠重修。1937年拆掉东西配房,1949年夏所余3间祠堂全部拆除。
  (八)感应庙
  位于夹河乡沙湾村南。明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左佥都御史徐有贞请建。清咸丰五年(1855年),庙内建筑被黄水冲圮几尽。30年代初,将前大殿修葺一新,飞檐挑角,红墙绿瓦,雕刻精美,彩绘秀丽。大殿周围,古柏森森,梧桐楚楚,粗至合围,高达数丈。1937年,大殿再次被洪水冲毁,后淤废。
  (九)药王庙
  位于清水河乡清水河村内。建于明代,庙有大门和大殿,殿内塑唐代名医孙思邈之像;殿外立碑一通,阳面刻其简历,碑阴刻《千金要方》。1946年,庙宇被拆毁。80年代中期,因垫街碑被埋于地下。
  (十)石坊
  其一,位于打渔陈乡石门李村东南隅。元代,该村有一李姓总兵,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为其建石坊一座,人称石门,遂将村名李庄易为石门李。清代,石坊下部被黄水淤没。民国初石坊上部尚露出地面,儿童能钻进钻出,后全部被淤没,今于地下1米深处可挖到石坊顶部。
  其二,位于后方乡武口村,建于清光绪年间。武朝聘之父武双亭享年103岁,清廷赐银20两、缎2匹,旌表“升平人瑞”4字,建坊立碑以纪之。1945年,石坊、碑楼、碑被砸毁修筑黄河坝头。今武口村内井台上尚存石坊遗物数件。

  三、古墓葬

  (一)蚩尤冢
  本地人称蚩尤坟,位于今城关镇后三里村东南约300米处。该冢西南1公里有一村名尤坊,以邻近蚩尤冢而得名,后讹称油坊。据《皇览》载:“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首葬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址在今汶上县西南),肩髀葬山阳郡巨野重聚,部分尸骸葬台前境内。台前境蚩尤冢筑修年代不祥,清末尚高1.5米,占地3亩,其上茵柳、野草丛生。1933年黄河决口,蚩尤冢淤没。后附近村民在原址堆起一土冢,占地1亩。1956年,该冢被铲平辟为耕地。
  (二)张公艺墓
  位于孙口乡桥北张村南200米处。据张氏林地碑记载:原墓园广20余亩,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墓前有石坊3座,石碑10余通。清光绪年间黄河屡次决口,墓园被冲毁,坟墓、石坊、碑碣淤埋于地下。其后人在墓址上堆起一座土冢,高1.2米,底直径3米。1963年和1982年,该墓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和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玉皇岭古墓
  位于后方乡玉皇岭村西南约300米处。原为一土丘,高3米,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1959年修筑围村堰时将土丘挖平,露出墓顶,发现墓穴内有一悬梁吊棺,遂用土掩复。今墓址稍高于地面,已垦为耕地。
  传说墓主为明代奸相严嵩,但无史可考。1957年、1976年和1977年,该墓先后被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河南省革命委员会和台前办事处以“严嵩墓”为名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刘义墓
  位于城关镇刘楼村西约500米处。墓呈圆丘形,高0.8米,底直径2.5米。
  刘义,元代兵马大元帅,明初因战败隐居刘楼村,卒后葬于此地。
  (五)赵鲲墓
  位于孙口乡屈岭村东南隅。1958年兴修水利时挖出棺椁,遂用土掩复。后因村中垫街,坟墓处于坑中,坟头已平。
  赵鲲,明代进士,官至贵州兵备副使。
  (六)丁盛世墓
  位于孙口乡丁庄村东南隅。原墓地松柏成荫,翠竹千竿,绿草如茵。墓前有碑楼一座,石碑数通,1945年全部被砸毁修筑黄河坝头。1949年,该墓被黄水淤没,其后人在墓址上堆起一土冢。
  丁盛世,明代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卒后葬于丁庄村祖茔。
  (七)武朝聘墓
  位于后方乡武口村南。墓前石碑数通,1945年被砸毁修筑黄河坝头。1958年搞水利建设时挖出墓室青砖,棺椁未动,村民遂将坟墓修复。墓高1.3米,周长18米。1977年12月,该墓被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武朝聘,清代河南归德镇总兵,卒于归德(今商丘),葬于故里。

  四、碑 碣

  (一)奉敕修河道功完之碑
  位于夹河乡八里庙村北,立于明景泰六年(1455年)。1990年3月,八里庙村民挖土时掘出。碑为青石质,总高3.68米,螭首高0.92米、宽1米、厚0.3米,精雕二龙戏珠图案,中间阳刻篆字“敕修河道功完之碑”。碑身高2.2米、宽0.95米、厚0.28米,四周阳刻云雾图案。碑文为行楷31行,满行75字。碑座为石雕龟趺,高0.56米。碑文及书丹均出自明左佥都御史徐有贞之手,书法挺拔秀丽,气韵神彩俱佳。碑文记载了徐有贞治河的过程、用土、用料、建闸数目等,是除害兴利的经验总结。该碑出土为研究治理黄河与运河并举提供了珍贵资料。
  1993年,河南省文物局拨款2万元,于大河神祠遗址上筑起一座土台,四周砌砖,水泥盖顶。该碑立于台中央,左置明代“卫黎祭文”碑,右置清代“重修八里庙”碑。前排正中间县政府建立了保护标志,左右各置一明代京杭运河镇水兽,东为铁牛、西为铁鼠。:1993年10月,该碑被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滚水坝碑
  原位于沙湾村北明代积水闸侧,今位于夹河八里庙村北。该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1958年出土。碑高2米、宽0.85米、厚0.25米,阳面刻“滚水坝估修长宽尺寸”,楷书11行,满行24字,碑趺遗失。该碑详细记载了滚水坝结构、形状及各部分尺寸,为研究古代滚水坝设计提供了翔实资料。
  (三)重修八里庙碑
  原位于大河神祠院内,今位于夹河乡八里庙村北。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修大河神祠竣工后立。1949年黄河决口淤埋地下,1984年文物普查时发掘出土。碑首呈半圆形,碑趺未挖出。碑身高1.53米、宽0.7米、厚0.15米,阳刻碑文18行,满行24字,仿宋体。钦差临清砖厂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霍叔瑾撰文,主持道士张济仁立石。该碑为研究古京杭大运河提供了历史见证。
  (四)玄桥移民碑
  位于打渔陈乡玄桥村西玄氏宗祠内。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立,崇祯十一年(1638年)重修。碑首呈半圆形,碑趺遗失。碑身高1.44米、宽0.75米、厚0.2米。碑右上角楷书7行小字,满行25字。碑文记载了元末明初本境政治、经济、迁民、垦荒等情况,是研究台前居民史的珍贵资料。1977年12月,该碑被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五)魏氏墓碑
  原位于张秋镇西南,1986年移至夹河乡张广村内,有明代碑6通。其中“忠显校尉锦衣卫镇抚魏良富墓”碑立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云南大理石料,总高3.43米;“奉天诰命”碑立于隆庆四年(1570年),汉江石料,总高3.63米;“魏氏墓表”碑立于隆庆五年(1571年),汉江石料,总高3.84米。魏君墓表碑记述了魏氏祖魏绍随明太祖起事,后随燕王扫北屡立战功及其子孙受诰封、玄孙女为王妃等事。1988年,魏氏墓碑被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割骨事母碑
  位于夹河乡白铺村。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白氏族人及乡众为表彰孝妇王氏割骨(股)事母而立。碑身高1.36米,宽0.58米,厚0.16米。“文化大革命”期间,该碑被抛于荒野。1983年,白氏后人将碑竖起,并建碑楼。1977年12月,该碑被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七)重修古贤桥碑
  原位于孙口乡桥上村南古贤桥址北端,今移至桥北张村南百忍堂前。该碑清宣统元年(1909年)立,高2.48米、宽0.67米、厚0.21米。碑阳刻“古贤桥遗迹”5个大字;碑阴刻“修古贤桥碑记”,记载了张公艺修桥义举及唐高宗访贤等事。

  五、流散文物

  (一)战国陶罐
  一只于1977年在孙口公社玉皇岭村附近出土,今由该村村民王新春收藏。罐为泥质灰陶,高30厘米、腹周长59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10厘米。圆形、鼓膜、矮圈足,下部饰绳纹。另一只于1982年出土,今由玉皇岭小学保存。罐高28厘米、腹周长72.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径9厘米。为泥质灰陶,圆形、鼓膜、矮圈足,下部饰细绳纹。
  (二)元代石槽
  位于夹河乡林楼村内。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于铜瓦厢改道流经本境,将林楼村东北角一村庄冲没。后河道南移,于该村遗址上露出石槽一角,林楼村民挖出移至村中。槽长2.1米、高0.45米、口宽0.69米,内槽长1.84米、宽0.38米、深0.21米。白条石刻成,斧剁细绳纹,槽侧阳刻“大德六年正月”6个字。1977年12月,该石槽被台前办事处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林楼村垫街时石槽被埋于林英新宅基南端。
  (三)明代木匾铁牛铁鼠瓷瓶
  木匾 打渔陈乡前柴村丁汝安收存。匾为松木质,长2.06米、宽0.75米、厚0.04米,上书“嘉靖壬戌冬吉,钦差巡按直隶等处监察御史邹应龙,为少司徒赐进士第南京户部员外郎丁盛世立”。1984年,该匾被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铁牛 铁鼠 位于夹河乡八里庙村北,为大河神祠遗物。铁牛、铁鼠各1只,大小相等,形状相似,体态丰盈,形象逼真。各高0.6米、长1米,为生铁铸成,每只重500公斤。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牛角被砸毁。1990年8月,该铁牛、铁鼠被台前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瓷瓶 1对,打渔陈乡打渔陈村吴月春收藏。瓶为圆形、圈足、细颈、喇叭口,有动物状两个小耳。白底蓝花,有网纹。瓶高43厘米、腹周长66厘米、底径14厘米、口径16厘米。瓶底有“成化年制”朱印。
  (四)清代圣旨
  吴坝乡后高村王忠亮、王忠元各存清康熙圣旨1道。每道长2.3米、宽0.3米,黄色绢质,云状图案。卷心墨书汉满两种文字,盖有朱印2方。此二圣旨为加封沿海参将王功建之母、妻所颁,颁旨时间为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