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北宋时期,开封的轻工业已十分发达,尤其表现在印刷、造纸、酿酒等行业。活字印刷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仁宗庆历年间,毕创造活字印刷术,除官府国子监印刷专用之外,许多私营书铺也参与经营。东京酒店众多,有大店72家,脚店千余户,酿制名酒50多种,为全国之冠。著名的樊楼,每天领酒者愈千人。酒户造酒,岁用糯米30多万石,官府每年的酒税和卖酒收入达80万贯,远远超过其它商税收入。造纸起源于中原,北宋时开封印刷业兴盛,对纸张的需求量很大,造纸业随之得到发展。
  明清之际,开封轻工业生产时兴时衰,远不如北宋时期兴旺发达。
  20世纪初,近代轻工业在开封兴起。最早是火柴工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封建立河南省第一家火柴企业--耀华火柴厂。以后相继产生肥皂工业、新式印刷工业和制蛋工业。大中火柴公司生产的红头火柴和安全火柴,民国3年(1914年)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赛会,是开封轻工业产品第一次在国际展览会上展出。这家公司的经理刘海楼,还于民国2年(1913年)在开封南关建厂生产兰花皂,是开封最早生产肥皂的厂家之一。清末,新式印刷在开封兴起,官办的省印刷局主要承印官报和刻字业务,民办的商务印刷所,承印民报和其它印刷品。造纸工业一直沿用手工抄纸的生产工艺,以极其简陋的工具,生产质地粗劣的麻纸,只能供包装和杂用。直到开封解放前夕,手工抄纸作坊仍保留10家,每户从业者2至3人。
  民国11年(1922年),河南省官办工业在开封有6个轻工业工厂。其形成过程是:清朝末年,在开封创设河南省救养局,内设织布、织袜、烧砖瓦、制竹木器具等部门。民国元年(1912年)创办实习工厂,后改为模范工厂,内设织染、木竹、造胰、石印等科。民国8年(1919年)省实业厅给贫民粥厂拨部分经费,设立第一和第二贫民工厂。其中第一贫民工厂内设竹木、编织、机织、铁工四科,工人200多人;第二贫民工厂内设织布、刺绣、编织、缝纫四科,工人100多人。是年改教养局为阜民工厂。民国11年(1922年)8月,河南省实业厅将第一贫民工厂改为第一工厂,第二贫民工厂改为第二工厂,模范工厂改为第三工厂,阜民工厂改为第四工厂,加上冯玉祥创办的平民工厂和妇女习艺工厂,形成官办6个工厂。民国16年(1927年)由于财政困难,除保留平民工厂外,将第一工厂和第四工厂合并为河南省立第一农器制造厂,设木、铁、织3科,主要设备有铁轮机10部,木机10部,轧花机3部,打花机l部,摇纱机20部,轮经机2部。第二工厂和妇女习艺工厂合并为省立妇女工厂,有女工110人,设织布、织袜、手工3科,主要设备有铁轮机8部,木机8部,经机1部,打纱机20部,织袜机4部,抄纱机4部。第三工厂改为省立第一织染工厂。翌年,建立惠民工厂,设造胰、缝纫、织染3科,主要设备有缝纫机15部,织袜机15部和造胰钢板锅等,有男工10余人,女工20余人。民国17年(1928年),又将第一农器制造厂、第一织染厂、惠民工厂、妇女工厂、平民工厂合并,成立河南省立工业总厂。
  沦陷期间,日军采取经济掠夺政策,开封轻工业遭受极大破坏。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至解放时,有百余家小型个体生产户,但多数资金短缺,原料不足,销路不畅。据1949年初调查统计,全市有印刷厂30家,职工376人;制皂业50户,职工2106人;酿酒作坊14户,职工32人;手工撑罗32户,职工47人;手工抄纸10户,职工30人;玻璃作坊1户,职工9人。
  建国初,开封轻工业的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创建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建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火柴厂、酒厂就是国家建立的国营工厂;二是积极扶持私营轻工业,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发放工业贷款3300多万元(旧人民币)。还通过加工订货等办法,解决资金不足和销路不畅,引导他们走互助合作道路;三是动员安排上海内迁的私营豫明火柴厂、天同纱厂、锦新纱厂、龙华烟厂、公私合营铸丰搪瓷厂,帮助选厂址,解决资金不足和产销困难,使其尽早开工生产。轻工业的发展有了良好开端,1952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68.8万元,利润达到8.8万元,职工总计564人。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封轻工业得到较大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对私人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印刷业的新豫、建华、宏丰、中华、亚东、文友6家私营印刷厂,进行合并合营,建立公私合营开封印刷厂;肥皂业的联友、综合、红星、明星等个体皂厂联合成立龙亭区肥皂手工业供销生产组,1956年转为开封市肥皂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开封日用化工厂;1955年联合成立的箩底生产互助组,1956年改为织箩底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五金线材厂,1963年发展成生产造纸用网的专业厂,厂名改为开封市造纸网厂;民族造纸社与前进造纸社合并,建立开封造纸厂。截至1957年,市属轻工系统有企业7个,职工1530人,工业总产值809.7万元,实现税利168.2万元。工业总产值较1950年增长29.9倍。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市委提出"苦干三年,改变开封面貌"的号召,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响应。经过轻工行业广大职工的努力,轻工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58年开封玻璃厂从河南制药厂分出,独立设厂,不仅继续生产医用玻璃器皿,还开始生产奶瓶和保温瓶,1961年又开始生产医用注射器。开封酒厂于1959年开始啤酒试生产,次年试制出河南省第一批啤酒。是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将打字机、缝纫机修造厂与两家帽厂的机修部合并,组建开封缝纫机厂,生产缝纫机1003台,成为河南省第一家缝纫机专业生产厂。1962年,轻工系统有企业10家,年总产值1632.2万元,为1957年的2倍。
  "二五"计划期间,轻工业系统也出现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提出大办酒精、大办造纸,全市工业、商业、文教、粮食等系统,就纷纷搞酒精和造纸,单搞酒精生产的就有酒厂、药厂、食品厂、糖果厂、油脂化工厂、塑料电器厂、第四木器厂、四中、八中、九中、师范学院、粮食局饲料站、糖果经理部、酱果总店等14个单位,共建酒精塔8座。全民造纸的热潮出现在1958年,是年全市就有16个单位进行造纸厂(车间)建设。许多新建企业至1960年末先后下马停办。脱离实际的"跃进",也影响到正常生产。1960年全系统总产值虽曾达到3812.6万元,税利达到1030.7万元,到1962年总产值又降到1632.3万元,税利下降到400.2万元。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压缩城市人口,精简职工,支援农业生产"的政策,1962年开始,精简下放1958年以后从农村招收进厂的职工700多人;对一些质量低、成本高、浪费大、无销路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经过三年调整,生产纳入正常发展轨道,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得到新发展。1965年总产值2364.3万元,较1962年提高44.86%;税利620.8万元,较1962年提高55.25%。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全市轻工业生产受到干扰破坏。运动初期,生产大幅度下降,管理混乱,有的工厂近乎瘫痪。其后多年曲折发展,1976年全系统亏损105.7万元。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给轻工业发展注入活力,出现产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的好势头。将原医疗器械厂转产食品,厂名改为宋城食品厂;将原机车配件厂及开柳小铁路交开封玻璃总厂,改建为啤酒瓶分厂;原地区印刷厂改名为开封市第一印刷厂。80年代初,全系统共有企业16个,其中全民企业12个,集体企业4个。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单一、低档发展到多样化。1980年全系统完成科研、新技术105项,其中搪瓷厂试制成功钢板整体成型浴盆,设计并生产出新产品7种,新规格20个,新花色139种,结束了仅生产面盆、口杯的历史。1981年轻工系统开发新产品、新品种25种,在河南省一轻厅系统优秀"四新"产品评比中,获奖13种。1982年推广先进经验16种,技术改造52项,产品向优、高、新发展。如火柴厂的防水磷面火柴,磷面在冷水中浸泡18天,仍能灵敏擦划。1983年全系统开发"四新"产品49种,有8种被河南省一轻厅评为优秀"四新"产品。1984年和1985年,试制并投产新产品333种,新花色、新装璜170种,"四新"产品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6.77%。伴随着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优质产品逐年增多。1979年到1983年,获部、省优质产品15种,优质品率47.76%,居全省首位。1985年部、省优质产品达18种,优质品率为50.4%。
  1979年后,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先后对10个国营企业进行整顿。经过三年多努力,全部达到标准,由市人民政府颁发整顿合格证书。通过整顿,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制,普遍建立了厂长负责制,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益同步增长。
  至1985年,开封市轻工业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技术基础较强的河南省轻工产品生产基地。拥有日用玻璃制品、日用搪瓷制品、工业搪瓷、机制纸、缝纫机、火柴、肥皂、牙膏、洗衣粉、造纸用网、啤酒、饮料、糕点、印刷等20多种主要产品,400多个规格,千种以上花色。是年全系统工业总产值15157万元,为1950年的748倍;完成税利2727.5万元,为1953年的34.4倍。1985年的主要产品产量,火柴是1950年的39倍,1955年的4.1倍;啤酒是1964年的31.5倍;日用玻璃制品是1958年的11.6倍;洗衣粉是1974年投产时的27.4倍;缝纫机是1959年投产时的106.5倍;日用搪瓷制品是1957年内迁时的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