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东京开封经济繁荣,人文荟萃,体育也有较广泛的开展。帝王将相、士大夫、平民、僧道中有众多的人爱好各类运动。马球、驴球由军中训练士兵的辅助手段发展为社会上流行的活动;蹴鞠和步打球不仅男子玩、妇女儿童也喜爱。还有捶丸、击角球、水球等。古老的步射、马射在武学里是必修课,在接待外国使臣时,射箭还是一项礼仪性的比赛。王德用著《教法格并图象》,是图文并茂的骑射、格斗教练用书。司马光著的《投壶新格》中对射箭演化出的投壶重新给予规范。摔跤、相扑也有女子、儿童参加。瓦市勾栏里的体育性技艺,有一些出色艺人表演。武术已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的拳械套路,导引、养生、气功也很盛行。节日盛会,常在金明池举行竞泅、水戏、水秋千、竞舟等较大规模的比赛。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是围棋、象棋高手对弈的地方。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体育著作付印流传较多。
元朝统治者在刑法上规定汉人、南人不得执弓矢,不得练武艺,妨碍了体育的发展。明代开封的体育活动比元代有较大进步,上方寺、禹王台、演武厅是平民、武科生员走马射箭、举石、拓关的场所。但知识分子受理学影响,重文轻武,一般身体较弱。清代的武科举、镖行、拳棒学屋、寺观的赛会使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保留下来。《开封府志》、《祥符县志》记载了自明代嘉靖至清代同治年间田士威、杜进宝等一批武进士、武举人的名录。明、清发展丰富起来的多种武术流派在开封流传至今。
清末,近代体育开始引入开封。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以"武科所习硬弓、刀、石、骑射无与兵事"为由,废止武科举,开始兴办各类学堂,并于二十九年(1903年)设体操课,德国式、瑞典式、日本式体操成为体操课的内容(通称兵式操)。三十年(1904年)"体育"一词见于开封的《河南官报》。三十二年(1906年),开封人安星东渡日本,在东海学校学体育科。三十四年(1908年),留日学生王炉捐银接办河南省第一所私立体育专修学堂,培养出一批体育教师。清末,简易的体育运动会在开封出现。
民国初年,开封的学校体育仍未脱离兵操课的俗套,但各校的足球运动较活跃,田径项目也逐渐在学校运动会中增加了比重。11年(1922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北京政府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把体操科改名为体育课,废除兵式操,田径、体操、球类、游戏成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16年(1927年)开封各校按各类学校教育法规设置体育课,规定了学时、学分及教授细目。翌年根据南京国民政府的规定,开封的小学、初中设了童子军课,高中及高等学校作为正课实行军事训练。学校中以近代西方体育项目为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社会上和学校中并行。开封的武术、弹丸、摔跤、踢毽子、玩石锁等在省级、国家级运动会上取得过好成绩。少数民族对体育传统项目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出现一批武术高手。25年(1936年)张文广、刘玉华、金石生、翟连源等被选拔参加了在德国柏林举行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武术表演。18年(1929年)至25年(1936年)设在开封的河南国术馆举办六届国术省考,广大武术爱好者在训练人材、交流武艺、挖掘整理资料、保留和发展武术方面做出了贡献。20~30年代,第十一届、十六届华北运动会和河南省的六届运动会均在开封举行,使民众对近代体育大开眼界,此时开封也有了较为标准的大型体育场。省会的田径、篮球、足球、网球、自行车等项目比赛也不定期举办,并有走向规范化的趋势。社会上还一度出现高尔夫球、现代马球运动。谷毓琦、王健吾、沙瑞辰、宋琅萱等为代表的一批受过近代体育科学专门训练的人士,在从事体育教学、创办体育学校、组织大型竞赛、建设体育设施和参与群众体育组织活动方面做出了贡献。13年(1924年),由开封学生组成的河南足球队在第十一届华北运动会上夺得冠军。23年(1934年),北仓女子中学学生焦玉莲、原恒瑞、陈端仪和开封女子师范学校学生刘钟文、张桂山代表河南,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夺得女子田径团体冠军,焦玉莲以13″2的好成绩创女子100米全国纪录。由时绍文等开封学生组成的河南男子田径队获中级组亚军。原恒瑞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女子标枪冠军。这一时期开封的田径运动水平排在全国前列。27年(1938年)开封沦陷后,日伪政权所办体育活动极少,加之开封许多学校转移到后方,所以这一阶段开封的体育活动十分萧条。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三年内,开封体育仍呈衰落势态,只有篮球运动一度较为活跃。
建国后,开封体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1949年至1951年举行了三次市级综合运动会。1954年市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市体委)成立后,与市国防体育协会做了大量群众体育工作。1959年举行了市第一届运动会,有227人达到等级运动员标准。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指导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始终是市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市体育、教育、卫生、人民武装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中,始终是互相协作配合。50年代后期,学校、工厂、机关和郊区农村的群众体育开展广泛、活跃,但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也提出过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指标,违反了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8年对市体委实行军事接管,机关人员下乡搞"斗、批、改",体育活动受到极大影响。1974年市属五区始设区体委。在此前后先后开展过长跑、太极拳、武术、摔跤、游泳、棋类、广播操、职工等级篮球赛、乒乓球赛、航空模型、无线电等项目活动。市、区业余体育学校也有发展,"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继续实施,还举办了全市性幼儿运动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体育部门也逐步完成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封的体育事业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建国30多年来,开封的体育运动技术水平较建国前有大幅度提高。在河南省第一、第二届运动会上,开封籍体操选手边培心、举重选手刘怀友获"运动健将"称号。到1985年开封籍运动员达到"运动健将"标准的17名。其中有国家女排主力队员李杰英、董天姝、白瑞芝;围棋八段国手刘小光;多次打破亚洲射击纪录的苏之勃;国家武英级武术运动员赵长军等,他们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80年代,开封的短跑、跳跃、摔跤、柔道、举重、排球、足球、棋类、桥牌等项目,经历届省运会检阅,处于前列。
80年代,群众体育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深入。老年人体育项目和活动增多,家庭体育也有了竞赛,农村创办了文化站、青年之家等体育活动场所,举重、健身、拳击、武术散打出现了不少分散的训练点。学校体育占有重要地位,回民中学和第十中学分别在全国第三、第四、第五届运动会上获群众体育基层先进单位奖。1985年,鼓楼区、开封高中、水稻中学、化肥厂子弟小学、十一化建公司子弟小学荣获河南省"达标"先进单位称号。体育竞赛制度在形式、层次、办法上有所改进。郊区首次在1983年举办了农民庆丰收运动会,各系统和基层单位定期或不定期的赛事也各有规范。1965年至1985年,全国性篮球、排球、足球等单项比赛在开封举行11次,省级比赛年年举行,这对发展开封体育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开封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培养体育人才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河南大学体育系和开封第二师范学校体育班,是专门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它们与市、区业余体校和市重点业余体校,以及省级、市级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初步形成了三级训练网。至1985年,市、区体育教师队伍有485人,市体育学校教练员有51人,共为体育院校和上级体工队输送运动员325人。市区各类体育场所有455个。其中设备较好、利用率高的运动场、游泳池、健身房、灯光球场、足球场、射击场、伞塔、旱冰场等有40个。市体委的事业经费由1956年的27216元增加到1985年的547900元。开封的体育事业已走上了稳步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