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东京的医学界对医学理论也有许多研究。医学界对五运六气的变化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使运气学说颇为流行。《圣济总录》前数卷就大量论述运气与治疗疾病的关系。运气学说还作为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并为考试医生的内容之一。
《内经》的病机学说,在宋代得到新的阐发和运用。钱乙运用病机学说论述了儿科病理的特点。《难经》经过丁德用、虞庶、杨康候、王惟一等人的注释,使古代的脉法和针法更易为后人所掌握。最早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对《伤寒论》发挥较多的朱肱都曾在东京活动。宋代不少著作中注意到了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圣济总录》中云:"人之一身无尺寸之肤不爱,无尺寸之肤不养,食饮不可以不节,起居不可以不常"。宋徽宗赵佶撰《圣济经》10卷42章,对《内经》中有关阴阳、运气、摄生、脏象、经络、病机等医理进行了论述,阐发了阴阳适平、精神内守的摄生理论。
明代开封人李濂(1488~1566年),著《医史》十卷,辑录自《左传》、《史记》以下至《元史》中所载名医列传55人。又采集诸家文集所载宋以后医家10人,并补写了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医家传记,共录明代以前名医72人的传记。每传之下附有论述,该书于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刊行,对医学史的研究有一定贡献。其他医史著作有明代郑谊著《续医说》、《方法考》,明代朱睦挈著《医史》四卷。
明清时期,温病学说逐步发展并形成完整体系,它独立于伤寒学说之外,又与之互为补充,丰富了祖国医学对外感热病的理论、诊断和防治手段。近代开封医家在继续研究阐发伤寒学说的同时,注重对温病学说的研究和运用。在伤寒学说研究方面,民国22年(1933年)陈松坪在《河南国医分馆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伤寒原因治疗法》一文,将中医所称之"伤寒"与西医所称之"伤寒"(肠伤寒)加以区别。陈氏将中医伤寒六经辨证施治称为"根本原因治疗法"。引《内经》"人之伤于寒者,则为病热"的论述加以阐发,反复强调辨证施治的重要意义。王合三是近代深究伤寒学说的又一医家,尤对太阳篇剖析最详,多次为中医学校、中医进修班讲授《伤寒论》。曾著《伤寒求实》、《金匮要略注释》等,以新观点解释古义,深得医界名流好评。清末民初,虽有西方医学传入开封,但力量单薄,技术水平不高。加之药品缺乏,价格昂贵,因此,中医对防治传染病在开封的流行仍发挥着主要作用。许多医生认真研究和运用温病学说,以善治瘟症时疫而深受病人好评,常有"感谢良医"的告白见诸报端。当时的《开封简报》、《嵩岳日报》,以及河南公共卫生会所发卫生宣传品中,还不断刊登由中草药组成的防疫方、避瘟方。白喉是当时流行较多、危害最烈的传染病之一,不少医家用中医药疗法取得显著效果,并在理论上加以阐发。陈松坪的《白喉初起捷治要言(附引征麻杏石甘汤治愈白喉验案)》和《白喉肿溃急治要言(附生石膏为喉症要药续论)》,以及周伟呈的《传染病》(白喉部分)。认为:对于喉症,不应单从现象划分繁琐名目,主张"综其官能(即气化)病理之究竟,""作握要之归纳",主张在白喉初起未溃表闭热郁之时,急用麻杏石甘汤透表清热,使其肿胀,莫不立消,故谓之"捷治",并引恽铁樵氏验案为证。陈氏还将此方推广应用于猩红热初起表闭热郁者,亦获捷效。至于白喉已溃,陈氏主张用仲景苦酒汤,并对制法加以改进。周伟呈则按证候表现和病因病机的不同,将白喉分甲、乙、丙三型辨证施治,并外吹家传八宝散,间行针刺放血,取得良效,列有验案数例。周伟呈还著有《新新时病论》、《温病新解》等,对温病学说加以阐发。
"中西医汇通"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医学理论研究上的重要思潮。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后,部分中医界人士接受了一些西医知识,为探讨发展中国医学的道路,力图汇通中西医学术,逐步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不少开封医家在这一学术潮流和中西医汇通派著名医家唐容川、恽铁樵、张锡纯等的影响下,也在中西医汇通的道路上进行探讨。如陈松坪认为:"中西医术不同,天下之理则一。惟中医讲气化,西医重形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医学理,虽足驾乎西医之上,而西医配制,亦实有辅助中医之功,关系密切,汇通,允宜。"陈氏以大量的论述和病案举例,批驳认为中医"不科学"的谬论。反对"用他邦科学之新法,改造中国之医药"。与其同时,也有人提出用西医学说对中医理论加以"补充"、"厘正",使中医科学化的主张。
所谓"中医科学化"的思想,直到建国后仍有一定影响。如50年代的中医进修班,就着重讲解西医课程。1955年后,逐步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认为中医"不科学",中西医互相排斥、互相贬低的思想,得到逐步克服。在临床诊治中,中西医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发挥双方优势,取得显著效果。但对于如何对待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学要不要独立发展,如何发展的问题,却始终在探索之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申了党的中医政策,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进一步明确了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既保持自身特色,又吸收现代科学多学科之长,发展中医学术的指导思想。
建国后,对中医基本理论的研究作了不少工作。张文甫曾著《内经知要一见解》(建国初期石印版)、《五运六气》;武明钦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选释》,对《内经》理论进行阐发。连介一对《伤寒论》有较系统的研究。50~60年代曾为本市中医学徒、中医学习班通讲《伤寒论》,对伤寒学说的源流,《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及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伤寒六经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都有详细而深刻的论述。白锡纯早年从学于李毓亭、周伟呈,以治温热病擅长。强调温邪化热最速,病之初起,即需考虑到气分实热证的迅速出现,用药不可被动。白氏重视脾胃和气化,并注意清养胃阴。武明钦将伤寒、温病、瘟疫的证因脉治纵横联系、互相渗透,融为一体,著成《伤寒、温病、瘟疫证治要诀》。
张文甫曾著《伤寒析义》,又于1965年著成《新编火疫论》,为防治当时在开封流行的布鲁氏菌病。张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并引经析义,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根据该病的病因、发病季节和证候特点,证之经论,将其归于"火疫"。张氏论证了伤寒、温病、温之与疫的本质区别。根据疠气致病的一般规律和火疫的特点,自制清解定中汤,清其邪热,解其伏结,通里达表,为治火疫初起主方,应用历验。
运用多学科知识研究中医学理论,发展中医学术,是80年代以来的新趋向。原市三院中医科何保义,从70年代末开始,探讨用数理方法研究中医理论。从《河图》、《洛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数学描述,脏象、经络理论的数理说明,到症状的量化、辨证论治的智能形式向运算形式的转换,都进行了探讨,为应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中医辨证论治打下了理论和技术基础。1979年引进北京中医院关幼波教授的《肝病治疗程序》,1980年正式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诊断治疗。后又引进清华大学所编的《急腹症诊疗程序》,以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内容,自行设计了肾系疾病、胸痹、发热三个程序。中医学辨论论治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和研究,有利于继承发扬名老中医和医学专家的临床经验,有利于提高诊疗技术,提高诊断符合率,选择较优的治疗方案,促进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向系统论的方向发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