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科在北宋时期已达到较高水平。太医局九科中有疮肿兼折疡科(外科兼伤科)、金镞兼书禁科(伤科兼祝由)。《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东京医药铺中有"专门接骨"招牌。《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述了不少伤科治疗经验。《太平圣惠方》第67卷论跌打损伤治法,第68卷论金疮、箭镞(包括毒箭)以及棘刺、汤火等外伤治法。两卷共39目,载方439道,不但重视外伤的处理,而且更注重内损的治疗。所载方药的功用,包括止血、止痛、逐瘀、散血、消肿、生肌、续筋、接骨、通积滞、除烦满、益精髓、补虚损以及解毒、辟风、解痉等多项。用药方法有:内服丸、散、酒、丹、煎剂。外治法有:涂贴、贴、干敷、疮口纳药、温熨、淋熨、膏摩、浸渍、熏、洗、灸、烙等。对于骨折,提出"先须依法度,排正碎骨及蹉趺归原后",用药涂贴封裹,然后"用绵裹柳木篦,系缚夹正,便服补益圆散神效"。对于金刃所伤,须先用暖水或盐水洗净疮口,然后敷药,谨防受风、沾水。对于金疮的护理、饮食起居宜忌、预后,均详有论述。书中还载有用桑皮线缝合肌肉断裂、涂药治箭不出、金刃损伤胃肠和金疮肠出的治疗护理方法。按摩亦称推拿,发源于中原地区,在开封有悠久的历史。
伤科与按摩世代沿传,不断有所发展。在长期封建统治压迫之下,广大劳苦群众出于防身抗暴之需,习练武术之风颇盛。跌打损伤时有发生,师傅在传授武术的同时,也传授一些正骨推拿之术和祖传秘方,故习武者多诸理伤,客观上促进了伤科与按摩在民间的广泛流传。但以伤科、按摩为医疗职业者却为数不多。尤其因封建礼教的束缚,歧视按摩技术,视之为伺候人的活计,故理发、浴池行业师傅兼作一些按摩者颇不乏人,而专业按摩医疗者极少,推拿按摩仅作为治疗手法附属于伤科而存在。民国时期,知名的正骨推拿医生有相国寺马华亭,人民会场对门春发堂膏药店刘文,自由路东段孟子先,宋门关刘忠义,水车胡同王静国,无量庵街胡春安等人。
相国寺在民国时期辟为中山市场,卖膏药者不少,而行正骨推拿者不多,马华亭于民国11年(1922年)逃荒来汴,落脚相国寺内,开设正骨诊疗所,主治骨折、脱臼、扭伤等病症,沿用传统的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配制祖传秘方:外敷消肿活血膏、接骨丹、内服跌打丸、活血壮筋丹,效果良好。其子马克勤承其术。马华亭于1956年去世。同年,马克勤加入顺河回族区联合医院,胡春安加入龙亭区联合医院,孟子先、刘文均传术于子,今仍执业。
民国时期的著名女针灸医师李君馥,亦擅长推拿手术。另有西门大街刘庚五,祖籍山东,少林拳师,授徒习武,兼传点穴、指针治病之术。刘氏认症准确,以指代针,实融针灸推拿为一体,手法娴熟,收效迅速而巩固,30年代已颇驰名。
建国后,伤科和按摩得到了巨大发展。洛阳平乐郭义凡于开封解放前夕徙汴执业,将祖传约200年、驰名全国的平乐郭氏正骨医术传入开封,后于1956年加入市职工医院,创设该院正骨科。郭氏精心诊疗,始终坚持从整体出发,坚持辨证施治,筋骨并重,内外兼顾,动静结合的原则,疗效卓著。对开放性骨折,创用双层夹板固定、开窗换药法,实为伤科中之一大发明。郭氏注重培养人才,从理论到实践,点滴入微,亲自示范,诲人不倦,为本市骨伤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56年,顺河、龙亭、鼓楼等联合医院亦建立正骨科。1958年市职工医院首先开设骨科病房,有床位25张。1963年市中医院接收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本科毕业生2名,开设正骨科,并逐步建立骨科病房。70年代,商业职工医院、南关区医院也开设了骨伤科。
各医院骨伤科继承了中医伤科的传统医术,并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引进北京、天津、上海、济南、青岛等地的先进技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整套方法,使本市伤科学术不断发展提高。60年代前期,市职工医院骨科已开始采用符合肢体的木制夹板,废除了竹篦和黑白布固定。现代解剖学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X光透视拍片检查,麻醉下整复的实施,提高了医疗质量。传统的正骨手法,如: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和小夹板固定,内服、外敷中药,温熨、熏洗等治疗方法,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市中医院骨科于70年代初,自行设计制成牵引床,用快速牵引推拿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疗效。1976年,收治唐山地震伤员时,各医院骨伤科在抢救治疗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市中医院对一位脊椎骨折合并截瘫伤员施行悬吊牵引复位,获得成功。手法治疗颈椎病,推拿按摩治疗软组织损伤在各院开展,操作手法不断丰富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开展,使伤科治疗手段增加了新的内容,各医院也先后开展了多种骨科手术。
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外伤与内损兼顾,动静结合是中医伤科的特色和精髓。本市骨伤科医生对伤科理论进行探讨,市中医院时兴武、王宏坤等曾著《略述气血学说在伤科临床上的应用》。文中指出:气血学说是伤科基础理论之一。外伤、内损病变的实质是气血的损伤,分析了伤后气滞血瘀在各部位各脏腑引起的变化和由实致虚的转化规律。强调伤科医生不但要熟练掌握各种治疗手法,更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应用气血学说,进行辨证施治。提出了以气滞血瘀虚实转化为依据的伤后三期辨证施治方案,并介绍了经验方药。该文于1981年全国(洛阳)首次正骨学术座谈会上发表。
建国前处于奄奄一息状态的按摩专业,建国后获得了新生。民政部门为安排盲人就业所作的努力,促进了按摩事业的发展。1960年市民政局接收河南省盲人按摩学校毕业生按摩医士周同仁、周桂玲,在市社会福利院开创按摩试点。1963年春迁至民享街45号,在南关区敬老院内成立按摩诊所,同年11月迁至贤人巷1号(建国前主善局旧址),有按摩医生5人。这个为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开封市按摩诊所,按摩技术队伍逐步壮大,按摩室增至5个,并先后增设正骨室、针灸理疗室、西医保健室、中医室等配合按摩医疗的辅助科室和药房。1976年建立住院部,1983年1月正式命名为开封市按摩医院。1985年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包括按摩医师11人,按摩医士5人,按摩员8人,正骨医师1人。医院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设病床30张,年门诊量7.5万多人次,已建成初具规模的市级按摩专科医院。1956年以来,顺河回族区医院第三门诊部设有按摩科,有按摩医生1名。60年代前半期,市公费医疗门诊部、市人民医院先后开设按摩科,均中辍。1971~1982年,市按摩诊所先后培训按摩学员50名,在此基础上,1971~1980年市辖五区先后建立小型按摩诊所5个。1985年市一中医院增设按摩科,有按摩医生2名。至此,本市按摩专业技术队伍已发展到70余人。
1963年市按摩诊所建所初期,就筹备建立了按摩专业研究小组,1978年更名按摩技术科研小组,现有成员5名。多年来,该小组组织学习中医基本理论,历代按摩专著和外地按摩学术经验,发动按摩医生总结临床经验,开展病案讨论,并加以集中整理,使本市按摩学术得到迅速发展。
在继承中医按摩传统医术的基础上,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知识,对推进按摩学术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从触摸、切脉、寻找压痛点为主进行辨证施治,发展到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视触叩听综合检查,逐步作到"以人体解剖为依据,以生理病理为重点,以经脉腧穴为根本,以辨证施治为纲要"。治则方面,在补虚泻实、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等基本原则基础上,又增加了剥离粘连、消炎止痛、调节神经功能等新内容。
市按摩诊所成立以来,将过去各承师传分散掌握的按摩手法,逐步进行交流、整理、综合,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发挥创新,引进不少外地先进技术。1960年初创时,仍沿用传统的"按摩八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废除了强拉猛扳的痛苦手法和带巫术色彩的不正规疗法。目前,按摩疗法已发展到91种,按其作用机制共分15类。其中配套手法25种,经验疗法38种。此91种按摩疗法,不仅贯穿着古今名书专著的精华,也体现了本市按摩医生的新创造,具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小儿推拿疗法也不断发展创新,如捏脊疗法、按弦搓摩、飞经走气,揉耳摇头等。在输穴应用中,除14经365穴和40多个奇穴外,又创新52个经验阿是穴,这些穴位或以主治病症命名,或以所在部位命名,或以五行学说命名,能治疗35种疾病。对于在按摩治疗中的五俞穴子母补泻,原络相配,俞募相配的应用,按摩点穴法调节神经的作用机制,也进行了研究,并积累一些实践经验。1978年以来,牵引床和一些辅助按摩医疗器械已应用于临床,按摩学术得到全面系统的迅速发展。
按摩疗法的治疗范围逐步扩大。1963年以前,仅能治疗腰痛、胳膊痛、腿痛等较简单的疾病。经过20多年的发展,按摩所治疾病已达74种,包括伤科21种、内科18种、妇科8种、儿科12种、神经科11种、五官科4种。对胃下垂、慢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术后肠粘连、高血压、中风、哮喘、附件炎、痛经、小儿消化不良、小儿腹泻、小儿脱肛、腰椎间盘突出症、增生性脊柱炎、肩周炎、骰骨错位、面神经麻痹等,均取得显著疗效。有经验总结论文,分别发表于全国、省、市级按摩学术经验交流会或有关刊物。按摩医师王海山等9人曾分别出席全国、省、市按摩经验交流会,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