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戏 剧
第二节 戏 剧
  一、僧侣"佑讲"与"勾栏"传艺
  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很快扩散到中原地区,开封的佛事活动也随之日益频繁。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555年)以后,开封连续建立了规模宏伟的相国寺和独居寺等庙院。唐代,更是"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廷"。开封寺院主持为导述教义,在对僧徒进行"僧讲"的同时,往往将经文通俗化、故事化,以散文和韵文,夹叙夹唱的"俗讲"方式向普通百姓传播,为广大黎民所喜闻乐见。并在此基础上逐斩发展成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当代人物传记为题材的"变久",开创了唱、白相间的新文学形式,它对宋人话本,"诸官调"等民间说唱艺术和杂剧的形成以很大影响。
  北宋王朝建立后,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全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开封不但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而且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成为"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听闻","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垂髫去童,但习歌舞"。作为供人们游戏消遣时的"瓦肆"(即"瓦子"、"瓦肆勾栏")便应运而生。
  熙宁至元年间(1068~1093年),说唱艺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上演于开封勾栏之中。它是一种有说有唱,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形式,说的部分用散文,插夹以某一宫调的若干词曲组成一套,然后联合各个宫调的许多首尾一韵的套数之间,来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故称"诸宫调"。这种说唱形式一直延续到北宋末年,对后世影响极大。如宋金之际董解元著《西厢记诸宫调》仍流传至今。
  勾栏艺术的兴起,对封闭式宫廷表演方式,予以很大的冲击,封建统治者对御用的"教坊、钧容直"等燕乐活动,已觉枯燥而单调。为丰富其表演范畴,将勾栏艺术引入宫廷,以供享用。如:宣和七年(1125年)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皇帝携群臣登临水殿,对面摆设大船,命勾栏艺人作艺船上。由此可见宋代开封勾栏技艺的影响之大。
  二、元、明杂剧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东京,使其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金人将京都较有名的艺人,如杂剧、说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笙等150余人,连同教坊艺人400人押解北方,此外部分艺人随宋室南迁,致使开封的民间技艺蒙受极大损失。至金朝末年,虽有复苏,但远不及北宋东京时代。元代,统治阶级对北方广大人民的种族歧视与压迫,愈加深化,文人中的有志之士,不肯屈从于其统治,又不愿弃儒为吏,就在说唱艺术"诸宫调"的启示下,吸收宋金杂剧等技艺,毅然秉笔编著反映人民心事、倾吐悲愤激情,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文艺品种--杂剧。它一经出现,就广为流传。开封的杂剧作家白朴、赵天锡、陆显之、钟嗣成等,卓有成就。
  到了明朝,杂剧创作更广为发展,创作题材也更加广泛,作者既有广大的民间文人学士,也有造诣很高的封建阶级上层人物。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袭居开封的周宪王朱有墩所著《诚斋乐府》,收录杂剧31出,成为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并广为流传。
  三、"土梆戏"与祥符调
  (一)形成过程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第三次进攻开封时,明军掘黄河堤,以淹李军解危,导致大水灌城,尽成泽国。开封的梨园行,几乎全部尽没于洪涛之中,开封的戏曲活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康熙九年(1662年),重建开封城后,戏曲活动才又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当时开封有"本地土腔大笛嗡、小唢呐、郎头腔、梆罗卷"等戏曲活动,而且普及民间,凡婚丧嫁娶之事,皆请艺人助兴,可见这些土生土长的"土梆戏"已颇为盛行。
  乾隆年间,开封客商交流频繁,贸易兴隆,江、浙、山、陕的客商大贾们,相继在开封建立会馆,昆曲、秦腔、锣戏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技艺,对开封梆戏的日趋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开封梆戏以汴梁小曲及民间的口头文学、口头音乐为声腔基调,吸取了秦腔以一对上下句构成一个乐段,再由若干乐段构成曲调,和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基本语句格式,逐步形成以节奏变化来推动弦律变化,完成不同戏剧情绪的板腔音乐体制。以后经历代艺人和剧作者的不断实践,其唱腔设计和表演程式逐渐丰富和完善,成为河南梆戏在豫东地区的一大流派,被人称为"豫东调"。又由于它发祥于开封(祥符),所以也称"祥符调"。
  在开封梆戏的剧目创作中,为进一步开拓《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侠义传奇等历史故事的新境域,向罗戏借鉴了不少的传统剧目,丰富了自己的表演题材。剧目的丰富,优美的唱腔和表演,造就了一大批艺术人才,最早出现的是号称"五云"的男旦(李剑云、时倩云、闫彩云、林黛云、贾碧云),及名须生贯台王、张子林、陈玉亭、张新田,名小生筱火鞭、刘朝福,名丑李德魁、张洪盘等。演出的代表性剧目有:《头冀州》、《二冀州》、《姚刚征南》、《对抓钩》、《斩子》、《骂闫》、《渭水河》、《哭头》、《跑坡》、《打金枝》、《骂金殿》、《曹庄杀妻》、《牧羊圈》等。
  (二)演出场所
  在开封戏曲发展过程中,演出场所不断变迁,这种变迁在某种意义上讲,标志了开封戏剧艺术发展进程。
  从北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到清代,开封的戏曲表演活动除宫廷、御苑、勾栏、会馆外,大都辗转于庙会高台、村镇草台之间,长期处于"在野"处境。直至光绪年间,才相继转入设备十分简陋的茶园演戏,故人称"茶戏"。但首进者仅限于京剧,而开封梆戏仍徜徉于园门之外。
  民国16年(1927年)北伐战争之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开封相继兴建了供梆戏上演的永安舞台、同乐舞台、永乐戏院、国民舞台四处新的演出场所。到了30年代,随着表演舞台的更新,开封戏曲艺术达到了繁盛时期。一批女性演员先后登上艺术舞台,是开封戏曲发展繁盛的显著标志之一。邹少和于26年(1937年)著《豫剧考略》指出:"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者,尤工表演,一时豫剧中之梅兰芳视之。他如马双枝、司风英、王润芝、常香玉、王守贞、陈素花、田岫玲、闫桂荣、李镜花、刘玉梅、杨小凤诸人或以艺胜,或以色名、亦皆其中之佼佼者"。
  开封戏曲发展繁盛的另一重要标志,是开封成了中原地带以剧院为戏曲艺术的研究与改革基地。著名豫剧作家樊粹庭,30年代在开封创作了大批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剧目,由于其内容新颖健康,故事性强,唱腔优美,很快风靡中州舞台,被人称为"樊戏"。其中许多剧目至今仍长胜不衰。24年(1935年),由他主持筹组,以陈素真、赵义庭为主的豫声剧院,经过对人事管理、排练、经济收支与分配等项工作的改革,保证了《反登州》、《三上轿》、《洛阳桥》等剧目的演出质量,后又上演了《凌云志》、《涤血耻》、《霄壤恨》、《三拂袖》等"樊戏"新作。
  抗日战争胜利后,逃亡在外的流浪艺人纷纷返汴,开封戏剧舞台开始复苏。人民会场、醒豫舞台、和平戏院(原快乐戏院)、大华戏院、大成舞台、同乐戏院等纷纷邀班演唱。民国36年(1947年),以张子林、赵清和、张洪盘为首的部分演员,在相国寺413号成立了开封大戏院;与此同时,和平戏院另一部分演员,也于翌年3月在相国寺西街148号成立了共和班,取名和平豫剧团。著名演员陈素真、司风英、田岫玲、李志贞、候秀真、李春芳、王秀兰、王敬先、王素君、闫立品、关灵风、姚淑芳、宋桂玲、徐文德、徐艳琴、徐风云、常年来、陈玉亭、王金玉、李现宾、高兴旺等一大批豫剧名家相续云集省会开封,祥符调之乡一时呈现名家荟萃的繁荣景象。
  四、建国后的开封戏曲
  开封解放后,1948年11月成立了旧剧改革委员会,负责全市旧有剧目的审查及组织编演新剧,当年宣布停演了44个旧剧目。1950年春,进而成立了开封戏剧改进委员会,负责指导戏改工作。
  1950~1952年,开封市先后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戏曲轮训班,组织艺人进行学习,有豫剧、曲剧、京剧等剧种的艺人千余人参加。全市的戏曲班社经过整顿和改革,变封建性的班主制为艺人自己当家作主的共和制剧团。为了加强剧团领导,主管部门向剧团派出了戏改干部,负责指导各团的戏剧改革,开封市工人豫剧团在改革的基础上改名开封市实验豫剧团,并作为全省剧团改革的重点单位。1955年,开封市各剧团相继改为国营剧团。
  1950~1955年,剧团普遍移植演出解放区的新歌剧,如《白毛女》、《血泪仇》、《赤叶河》、《九件衣》、《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以及新编历史京剧《闯王进京》、《逼上梁山》等剧目。同时也逐渐演出自己创作的剧目,如豫剧《七夕泪》、《模范樵女》、《太平天国》、《红娘子起义》、《河伯娶妻》、《栓不住》、《捉妖记》、《孔雀东南飞》、《陈妙常》、《一封信》、《黄泥岗》等剧。豫剧《小女婿》的舞台艺术经过推陈出新,取得了可喜成果。豫剧《陈妙常》、《钗头凤》、《海上渔歌》等剧的演出,把开封市的戏曲改革大大推进了一步。1952年在中南戏曲观摩会演中,开封市豫剧团王秀兰、唐喜成主演的《柜中缘》,李志贞、唐喜成、李耀卿主演的《三回头》,宋桂玲主演的《投衙》,王敬先主演的《洛阳桥》,曲剧演员李玉林以及乐师娄凤桐、鼓师陈克玉都分别获奖。1956年,在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开封市和开封专区代表队演出的豫剧《小二姐做梦》、《盘山》、《黄鹤楼》、《王金豆借粮》、《推磨》、《别府》、《铡朱温》、《清风亭》,曲剧《陈三两爬堂》,越剧《庵堂认母》,二夹弦《丝绒记》,大平调《战洛阳》,分别获得剧本奖、导演奖、演员奖、音乐奖和乐师奖。
  1956年至1960年,在剧目建设上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整理改编传统戏,又创作演出现代戏,使一批优秀剧目涌现在戏曲舞台上,如《红旗岗》、《城隍搬家》、《炼钢》、《扩社的时候》、《岳飞》、《柜中缘》、《嫦娥下凡》、《红领巾大战孙悟空》、《真想不到》、《躲灯记》、《夜战太行》、《相媳妇》等,颇受观众欢迎。曲剧《陈三两》于195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搬上影幕。
  1961年至1965年,在挖掘抢救文学遗产方面,成绩显著。组织抄录了数以百计的豫剧、曲剧、二夹弦传统剧目,很多被河南省剧目委员会纳入《传统剧目汇编》。如《连升三级》、《桃花庵》、《开弓》、《吕老爷说媒》、《拐妗子》等。这一时期,开封的戏曲在表现现代生活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1964年,豫剧现代戏《贫农代表》、《银花曲》参加了河南省现代戏剧的演出,曾影响全国,轰动一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肆意践踏艺术规律,采取样板戏"一花独放"的文化专制政策,使开封的戏曲艺术事业遭到极大的破坏,一大批戏曲艺术工作者遭受打击和迫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封的戏剧事业从新得到恢复和发展。1979年至1983年先后创作了《汉宫春秋》、《李师师》、《樊梨花》等剧。《汉宫春秋》在河南省1979年戏曲调演中获剧本三等奖;《李师师》由河南电视台拍摄为电视戏曲艺术片;《樊梨花》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戏曲艺术片。《窦娥冤》、《花为媒》、《三打陶三春》、《新风曲》、《梨花归唐》、《狸猫换太子》、《血染宋宫》、《三上桥》,均先后由河南、北京和中央电视台录音、录像;开封地区豫剧团的《包公误》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1984年,在开封市首届菊城戏剧节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如《锁不住的小妮》、《糊涂清官》、《啼笑皆非》、《血染宋宫》、《台岛恩仇记》等。
  1985年开封推出的新戏有:《小书记上任》、《孙尚香》、《牧羊城》、《双美赞》、《五台誓师》、《十五的月亮》等。其中话剧《十五的月亮》参加了1985年河南省戏剧大赛演出,获金牌奖和创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