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四"运动在开封
民国八年(1919年),北京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在开封引起极大反响。
5月9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举行国耻大会。1000余人到会,学生张某在讲演时咬破中指,血书"坚持到底"四字,以表爱国热情。
5月12日上午10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全体师生大会,发起组织省会各校学生联合会,讨论救国方案。
5月13日下午1时,在法专大礼堂举行了省会各校学生联合大会。第一师范、农专、矿务、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军士、甲种农业、甲种工业、甲种商业、留美预备、女子师范、监狱学校、济汴学校、育才馆等15所中等以上学校1000余人参加。会后,以15所学校全体学生的名义,致电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指出"青岛问题,存亡所关,生等誓死为外交后援,务恳力争,万勿自屈签字"。而且制订了学生联合会简章,推举开一师学生李宏毅为主要负责人,会址设在法专。
自学生联合会成立后,省会警界有鉴于北京学生举动之热烈,也对开封学生严加防范,在街头添加岗哨。
5月18日,由学生们自已捐款筹备的河南省垣国民大会在省立一师操场召开。到会者有开封各界人士,共11000余人。30余人在会上发表演讲。最后,大家议决,以河南公民名义,电向政府请电饬巴黎专使:"如日本不交还青岛,应即退出和会。"
5月19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宣告总罢课,要求严惩卖国贼曹、章、陆。开封学生随即响应,决定于5月31日举行大罢课,并发表宣言,指出:"学生求学,以期报国耳。今栋折圯倾,国将灭亡,痛莫可言,焉能坐斗读佛,束手待毙?"罢课后,各校学生组织讲演团,分途讲演,分散传单,激起国人爱国热忱,并组织调查部,调查日货,务使禁绝,以提倡国货。
为了镇压学生运动,督军赵倜指令各校于6月中旬提前放暑假。而爱国学生"本沉毅爱国之热肠,果敢救亡之决心"在暑假中到全省各地讲演,揭露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唤起民众,起来斗争。暑假过后,各校学生返汴,于9月21日在马道街丰乐园与商界成立国货维持会,到各商店和城门口检查日货。9月27日,开封学联为声援山东人民的斗争举行游行,遭到军警的包围和毒打,许多学生受伤,贾玉松同学因伤势过重惨死途中,激起全城群众公愤。
10月1日,开封各校3000余人,手执白旗,举行游行示威,齐集督军署门前,要求为死难者开追悼会,为受伤同学治疗,惩办殴打学生的凶手。赵倜不敢露面,省长张凤台答应了学生的要求。
次年10月,日军又悍然侵入中国珲春地区烧杀抢掠,侵犯中国主权。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愤怒声讨。河南学联和国货维持会再次掀起抵制日货的高潮。开封学生停课进行讲演,散发传单。并将私贩日货,抗不受罚的永和公、大纶庄掌柜双手反缚,两眼涂墨,小帽反戴,背插小旗,游街示众。
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督军赵倜的武力镇压。12月初,赵倜下令解散学生联合会,改组国货维持会。学生决定出发游行,以示抗议。12月8日上午,赵倜派军警将准备出发游行的省立一师和一中的学生阻截在校园内,用枪托和刺刀对付手无寸铁的学生,造成20多人受伤的流血事件。赵倜复令解散学校,限全体学生三日内一律离开开封。
为了抗议赵倜的暴行,开封爱国学生立即派代表入京请愿,并电告各省区自治联合会,要他们"主张公道","予以声援",表示要"不惜一切从事爱国运动"。鉴于学生态度坚决,警方唯恐事态扩大,急忙由戒严处发一启事,劝阻学生不要结队游行,否则,将按戒严法予以制止。学生为了避免再受摧残,方才于9日、10日、11日陆续离汴,决定派代表8人,分赴京、沪宣布赵倜的罪行。
12月14日上午,上海全国学联发出通电,斥责赵倜镇压学生,摧残河南教育,呼吁全国各界一致主张,驱逐赵倜。接着,北京学界也纷纷集会请愿,要求北洋政府惩撤赵倜,恢复河南学界自由。赵倜也恐事态闹大,对己不利,就暗派议员赴京疏通条件:(1)补发各校积欠的教育经费;(2)撤换警察厅长龙敏修。至此,长达一年半之久的开封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
二、爱国社团及其活动
"五四"前后,在开封知识界出现了许多爱国社团。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反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力量。
《心声》杂志社成立于民国7年(1918年)。所创刊的《心声》杂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一些西方思想,传播"五四"运动提倡的科学与民主,反帝反封建,客观上起了河南教育界响应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心声》杂志社是省立二中学监韩席卿(殿珍)组织的进步社团。其成员有省立第一师范的冯友兰、嵇文甫(明)及魏烈臣、马戢武、王柄程(怡柯)、王芸青、徐旭生、徐侍峰等十余人,社址先后设于老府门和青云街。此社还兼售京沪新出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等宣传新思想的杂志。
青年学会是另一个影响很大的中学生进步社团,成立于民国8年(1919年)末。基本成员是省立二中学生(17人中省二中学生14人)。其宗旨是"发展个性的本能,研究真实的学问,养成青年的真精神"。其信条是"奋斗、诚实、宏毅、勤俭"。他们与二中学生一起,以高度的爱国热忱接受"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为了抵制日货,他们日夜轮流把守开封城门,检查日货。对于进城货物,一律贴上封条、登记,而后由校学生会前往启封检查,并到商店检查日货,沿街向民众宣传形势,呼吁各界参加救国救民运动。同时传播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出售《湘江评论》、《每周评论》、《新青年》等报刊。民国9年(1920年)元旦,青年学会出版了《青年》半月刊,这是他们从极为清贫的生活中挤出钱来办的期刊。他们自已动手写文章,并亲自到街头叫卖,他们要求民主,主张言论自由;要求个性解放,主张社交公开,婚姻自由;反对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痛斥不劳而获的寄生虫生活,主张劳工神圣;反对奴隶教育,主张学生参与校政;反对文言文,主张白话文等等。他们提出求学不能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习,到劳动人民中去学习;主张"离了家庭,脱去长衫,不用夫役,实行劳动,……实行边干边学的工读主义"。在他们的倡导下,省立二中组织了工读互助团。参加互助团的学生每天都要进行一定时间的体力劳动。他们读了《新潮》刊出的李大钊《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的文章后,开始明白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初步跨上了唯物主义的坦途。而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他们对俄国劳动人民获得解放这件事有了深刻的向往。
青年学会同当时省内外进步青年有着广泛的联系。当时,北京高等师范附中的少年学会同省立女师的女子同志会两社团的联系极为密切,《青年》就是通过他们把编稿寄往北京,由少年学会代印的,因而曹靖华与少年学会的赵世炎联系密切。同时青年学会与安徽五中进步学生也经常通信,互相支援。《青年》共出七期,每期发行四五千份,行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武昌、安徽、福建等地,这些地方均有代派处。
这一时期印行的进步刊物还有女子同志会的《女权》,省立一师的《新河南》。进步社团还有梁子恪特选"五九"国耻日正式开办的设在相国寺后的文化书社,专门廉价出售各种爱国报刊,公开宣告"本社非营业性质,凡无益书报概不代售"。除出售各种思潮的新书以外,还推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文化书社热烈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并搞了售书助赈、开办读书会等活动。民国10年(1921年)暑期的读书会备书2000多种,为"感激男女学生近来为国辛苦",又特设男女学生阅览室,可容纳八九十人。
民国13年(1924年),中州大学学生张海峰和省立二中学生吴殿祥(芝圃)等12人,成立社会主义科学研究会,团结进步青年,学习《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编印《我们的通讯》宣传共产主义。省立一师英文教员、中共党员冯品毅在校内发展党员六、七人。党员学生刘英(明佛)、裴光、韩源波(纹湘)、李勃等组织《青年学社》,公开进行活动。他们在布告栏内张贴宣传文告、标语和列宁画像,并介绍《向导》,同校内国家主义派的学生展开笔战。假期,他们几乎天天组织讲演会,宣传马克思主义。
民国14年(1925年)"五卅"惨案后,冯品毅任开封学生的示威游行队伍的副指挥。同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在中州大学讲英帝国主义侵华史,给师生极大鼓舞与教育。教师江梦霞在延寿寺举办的女子读书会吸引许多学生参加。肖楚女在其主办的《中州评论》上热情支持学生反对补考的斗争。开封的进步青年社团迅速发展,"青年社"、"青年评论社"等十多个组织、刊物纷纷出现。次年,这些组织联合成立河南青年协社,并出版《河南青年》。中共设在西大街的文化书店,成为青年学生传播进步思想的阵地。中州大学附中办的宣传阶级斗争观点的《中州评论》即在该店发售。14年(1925年)冬,中共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在开封举办训练班,在中州大学及其附中和中州学院等处讲授共产主义理论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按支部先分散讨论,再组织解答疑难问题。
民国15年(1926年)1月,光明少年团在共青团领导下建立,参加的少年儿童达1000余人,多系一师附小、北仓小学和南关的工人子弟。光明少年团开创了开封少儿进步组织的先河。
民国18年(1929年),省立一中教师、共产党员潘田言(汉华)主编《火信》,宣传革命思想。翌年潘又和胡济民在学校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寒诗社,促进了反帝大同盟的建立。同时潘支持学生会编印《火信》,批判不抵抗主义,并领导了反对校长无故开除学生的斗争。"九·一八"事件后,河大、女师、一高学生20余人,在共产党员郭晓棠、付孤侣、孟星若领导下,成立新兴教育社,社内建立中共支部,开展团结进步青年,反对反动教育,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抗日救国等活动。省立一师学生共青团员吴春岫、谢华夫(二人先后任共青团开封市委书记)等与左联、社联等地下群众社团联合起来,读进步书刊,看内部资料,搞文艺创作,找工人谈话,在街头秘密书写革命标语,组织飞行集会。后因事泄,谢出走,吴被捕。而一师学生高司会又组织了反帝读书会,旋成立反帝同盟特别支部,其成员分布在一师、河大以及黎明、建国、中国等私立中学。民国22年(1933年),省开师的反帝大同盟建立干事会,编印《开师学生》小报,秘密散发,鼓动学生反对卖国政府和学校当局的法西斯统治。同时他们又与河大附中、艺术师范、国学专修馆、梁苑女中等校进步学生联系,进行反日反帝活动。当时,进步学生先后编印的宣传抗日的刊物还有宋伊军主编的《今日》、姚雪垠主编的《大陆文艺》等。民国24年(1935年)反帝大同盟成员多数转为共青团员,开师、河大附中、开女中等校建立了共青团支部。开师又在学生中建立了反帝委员会,该会在开师、河大附中以及济汴、明诚、西北、建国等校设立5个中学小组和1个妇女小组。这些小组学习进步书刊,书写革命标语,散发传单,开展反对"新生活运动"等各种活动。
以上社团,不但促进了开封的新文化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在大一中、新一中、河南大学、开封女中、开封高中等校的学潮中也有突出表现,而且在揭露"四·一二"反革命事件的斗争中和坚持不懈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运动中,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贡献,并逐步成为先锋力量。
三、济汴中学学潮
济汴中学是美国浸礼会差会宣教士施爱理在开封创设的一所教会学校,向来拒绝向中国教育当局立案,并制定和采用一些有害中国青少年思想的教育课程和束缚青少年思想行动的封建管理制度。如课程的安排,《圣经》是必读课,每周三次,每次讲授数十页,必须会背诵,稍有不熟,就要遭到责打辱骂,而且规定圣经不及格者不能升级和毕业。学校所用的其他课本,也不按照教育部的规定,而是挑选一些与宗教有关的课本,凡涉及政治方面的进步书籍被完全禁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严加控制。学生必须参加一切宗教性的聚会活动,如早礼拜,晚祷告,大礼拜等,否则即以违校规论。并且严禁成立群众性组织,如学生自治会等。不准学生参加爱国运动,不准学生随意接见客人,就是会见亲属,也须经校方批准。因此,济汴中学有"奴隶养成所"之称。
民国13年(1924年)11月,校长施爱理下令将中学二年级的汉文课免去。该班同学认为中国人不可以不学汉语,便去见教务主任李好善。李好善与施爱理协商,施爱理不但不答应,反而横加辱骂。全校学生非常愤怒,他们立即在大讲堂召开全校学生会议,向学校提出尊重中国教员和学生的人格、恢复中学二年级汉文课等15条要求,并推举学生代表20人向施爱理交涉。施爱理一条不准,反将20名代表扣留,拟交警厅法办。华籍教员和学生得知后,即向施爱理要求释放代表。施爱理坚持不放,其妻还破口大骂。不一会,警察到来,教员们急忙向警察详述始末。警察为保全中国人格起见,不予逮捕。施爱理大怒,恶言百出。学生忍无可忍,便一拥上前,连打了施爱理数十个耳光,并把他推往大礼堂,召开全校大会,控诉他欺压、侮辱中国教员、学生的罪行。学生一手拿着《圣经》,一手拿着大洋,向施爱理说:"你喜欢中国的大洋吗?我们不甘心给你。你喜欢圣经吗?给你!"说着便把撕碎的圣经摔在他面前。接着,一位姓张的教员把施爱理敌视中国、侮辱中国教员、学生的种种压迫惨状,详细诉说。全体教员、学生莫不痛哭。在场的警察也为之泪下。
事件发生后,施爱理惟恐事态闹大,佯请各教员从中调停。教员们知其阴险,都推诿不理。施爱理便将课铃藏起来,强行停课。学生侦知,全体大哗,坚决要求施爱理做出圆满答复。施爱理拟携妻逃跑,被学生团团围住,历数其罪。其妻趁众不暇顾之际,冒称女校教员而逃。施爱理理曲气馁,方才下跪承认,哄骗学生。第二天施爱理又招来中国巡警用武力压制学生,学生理直气壮,毫不畏惧,教员们也纷纷站在学生一边。施爱理见事情越闹越僵,就下令革除学生代表90人借以威吓学生。学生们认为革除代表,就是革除全体学生,于是全体宣布罢课。13日,有200多人离开了学校,走向社会,向各校求援。
开封各校学生闻之大愤,立即于11月20日在第一师范召开非基督教大同盟会议,到会者千余人。会上议决了各项援助济汴同学的办法。接着,省教育界的冯庆升、王鉴武、冯友兰、嵇文甫等152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济汴同学。在开封的教会信徒,也在青年会开会,表示愿意资助无钱回乡的济汴同学,警告、讽劝施爱理辞职。
在各界舆论的压力下,施爱理不得不提前放假,筹备回国。校长一职,暂由别人担任。这次风潮以学生们的胜利而告结束。
民国20年(1931年),济汴中学华籍教师和学生力促学校向国家教育当局立案,特推举李廉声(洁庵)等为代表与宣教士进行协商。宣教士当即拒绝立案,并威胁说:"如果立案,就撤回全部人事和经济援助。"中国师生非常气愤,认识到非抛弃对外国人的幻想,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不可。于是,李廉声、周子明等在全体师生的支持和有关方面的援助下,经过一段曲折复杂的斗争和努力,终于同年8月将立案手续办完。翌年正式得到河南省教育厅批准立案。
学校立案后,美国差会撤销了人事和经济援助。但这并未难倒济汴中学的师生们。外籍教师撤走后,遗留下来的功课,全部由其他教师和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承担。在经济方面,采取精俭节约,紧缩开支,扩大招生等办法来克服困难。
宣教士又采用拆卖学生宿舍大楼的办法企图将学校搞垮,他们雇佣大批工人,将学生宿舍大楼拆毁。学生们一面拦阻拆楼,一面向工人揭露外国人的阴谋,深得工人的同情和支持。工人们表示宁可牺牲当日的工资不要,也不能再作洋人的拆楼工具。工人们把拆毁的楼房改建为平房供学校使用,使宣教士的阴谋宣告破产。
宣教士仍不死心,又通过美国大使馆向国民党政府要求收回差会房产。河南省政府强迫济汴中学搬迁,济汴师生们经过多次酝酿讨论,选定城内西运动场为新校址,决定在放假前搬迁。大家分头准备,提前秘密结束了期终考试。于民国22年(1933年)11月一天晚上,全部搬运完毕。美国宣教士又一次失败了,他气急败坏地咒骂济汴师生是叛徒,并威胁说:"凡是济汴中学的教徒不来本会悔过登记的,一律开除教籍。"师生们不理睬他们这一套,坚决表示要为摆脱帝国主义的宗教控制奋斗到底!于是群策群力,建立起一个自主的教会"进思堂"。至此,济汴中学在校务上、宗教上完全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控制,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四、"五卅"运动中的开封学生界
民国14年(1925年)5月30日,英、日帝国主义在上海南京路屠杀中国同胞的惨案("五卅"参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
6月5日下午,开封学生联合会召集紧急会议,决定于6月6日举行全市总罢课,游行示威,并提出罢课后,每日分班轮流讲演,罢课期间不见客,不离校。中州大学学生会还致电上海学生会:"噩耗传来,群情激债,外人欺我已极,尚望坚持到底,敝会誓为后盾"。
6月6日上午7时,各校学生排队持旗,齐集公共运动场,所有本城的小学校,也都前来参加,共计到会者35校,12000余人。8时30分开始游行示威,各校师生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援助上海同胞!""誓与英日经济绝交!"等口号,并在省署门前讲演,直到下午5时,游行方才结束。这一天,天主教会控制下的圣安德烈学校的学生为了参加斗争,驱逐了阻止参加游行示威的学监王保贤,加入了游行行列(圣玛利亚女校的学生也举行了罢课,以示抗议)。游行结束后,学校当局开除学生,致使全校学生大哗,圣安德烈学校的学生们决定不再受帝国主义奴化教育,于下学期一律退学。
全市大罢课开始后,各校学生纷纷走上街头,轮流讲演,控诉英、日帝国主义残杀同胞的罪行,号召全市人民团结起来,为死难同胞复仇!为了扩大宣传,各校学生联合会决定,各县在开封上学的学生,每县回去2人,先到县城,再到农村,号召广大农民起来同帝国主义斗争。
6月9日,省学联在中州大学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男学生组织义勇军,实施军事训练,遇必要时,改为武装。女学生则组织看护队,誓以赤血自卫。
6月14日,各校学生参加了100多单位4万多人在演武厅召开的国民大会,声援上海工人斗争。会后举行大游行。游行中,学生、工人警告街上的洋货店,劝其不要再售洋货。并拟各界捐款数万元,接济上海工人。
6月25日,开封各界举行沪、汉惨案全国致哀大会,全市罢工、罢课、罢市,下半旗致哀。会上,学生们演出了《五卅流血惨剧》,使观者为之动容。游行开始后,以省立二中化装的敢死队为前导,学生们边走边演讲,痛斥侵略者的杀人罪行。中州大学暂编学生第一军的学生身着兰色军服,表示他们时刻准备投笔从戎,非常引人注目。这次大游行由省立一师教员、共产党员冯品毅任副总指挥。
由于学生运动声势浩大,反动当局又一次指令各校提前放假。省学联组织学生们利用假期,组织返县工作团,到全省各地进行反帝宣传活动。当时在省立第一工业学校就读的马尚德(即杨靖宇)就参加了这一活动。圣安得烈和圣玛利亚两校,以学生参加爱国游行而开除学生,致全校大哗,全体学生自动退学,两校被迫停办。
9月,新学期开始,广大进步学生因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未能参加考试,国家主义派教职员以维持"师道尊严"为由,提出补考案,企图以此达到迫害进步学生的目的。开封学生联合会针锋相对,成立了反对补考行动委员会。中共的刊物《中州评论》还发表文章,指责反动当局。著名共产党人肖楚女曾在各校公开讲演,支持学生们的正义斗争。
五、震动全国的卧轨请愿斗争
民国24年(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开封各大中学的学生。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以实际行动支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
12月10日,河南大学学生即以快电通电全国,指出:"倡言自治,无异断足求行,蓄志剖分,诚乃饮鸩止渴。"希望全国人民要"注重领土完整,维护主权统一"。
当时的河南,正处在蒋介石的嫡系刘峙的统治之下。在全国各大城市支援"一二·九"运动的请愿与游行正进入高潮阶段,刘峙知道要把开封学生的爱国热情压制下去是不可能的。为了避免学生们搞所谓"越轨行动",便召集各校校长商议,决定于12月21日举行一次由官方导演的开封各校爱国大游行。但这次游行大多数学生的真正要求并未表达出来。
12月23日,开封高中学生天不亮就集合好队伍,强开学校大门,一路急行,闯进河大。他们大声喊着:"河大同学快起来,跟我们一道请愿去!""支援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河大的同学迅速涌出宿舍,集合好队伍,与开高学生汇合,出了河大校门。他们先后冲到北仓女中、静宜女中、开封初中、开封女中、开女师、开师、两河中学……,队伍象游龙一样,越走越长。一些偏远的学校,如黎明、艺师、尚志、明诚、中国、中州、励志、嵩阳、建国等十几个私立学校,也闻迅自动赶来。上午9点钟左右,全市大、中学校30余所,学生10000多人,齐集河南省政府门前请愿,并临时组成全市学生联合会,推选了请愿代表,提出几点要求:(1)取消冀察政务委员会;(2)惩办屠杀爱国学生的凶手宋哲元;(3)对日抗战,停止屈辱外交;(4)开放学生爱国运动。
此时,河南省主席刚由刘峙换为商震,刘峙仍是绥靖主任,商震尚未就职视事,实际上河南军政大权仍在刘峙手中。这时请愿活动突然发生,当局没来得及防范。当一万多学生围集在门前的时侯,仓促间由省府保安处长彭进之接见学生代表。他一方面声称一定将学生的要求转述中央(南京);一面劝告学生回校上课。但是,学生们不理睬这种劝告,当即作出决议:从即日起罢课,等待答复,罢课期间进行爱国宣传,3天之内如无切实答复,就全体到南京请愿。
12月24日,全市30多所大、中学开始罢课,分别组织宣传队进行爱国宣传。12月25日黎明中学学生在进行街头宣传时遭到警察阻挠,宣传队的旗帜被撕毁,激起了各校学生的愤怒,要求举行抗议性示威,学联研究决定于26日举行第二次示威请愿。
12月26日一早,全市32所大中学校13000多人,又一次集合在省府大门前的广场上,喊着口号要求省府答复。秘书长方其道敷衍学生,要学生们相信政府,体谅政府的苦衷,回校复课。学生们再也不信他们这一套,学联代表大声宣布:"同学们,到车站去,到南京去!"马上万头攒动,各校整队,齐赴车站。
学生们到达车站后,车站负责人早已逃之夭夭。当局迫于形势,不敢公开用武力镇压,便采用禁止商贩到车站卖饮食、煽动学生家长拉学生回家等手段瓦解学生队伍。爱国学生当即表示:"饿我们,我们就绝食请愿。"他们把开封初中的童子军组成服务队,一面向家长解释,一面转送家长送来的物品。有的学生向家长表示:"国之不存,家于何有,团体行动,不能听母命。"有的同学干脆躲起来不见家长。大家推举王雷、郭质、裴鸿泽等为代表,担任一切交涉工作。
下午四点,从洛阳开来的快车到开封,学生们立即攀缘而上。铁路当局得知此情,即令郑州东下、徐州西上的列车均停滞于韩庄、罗王之外,不敢再来开封。顿时,绵延数千里的陇海线交通为之断绝。
入夜后,北风更紧,寒气砭骨,万余名学生都是一整天滴水未进,饥寒交迫。但爱国激情燃烧在每一个青年的胸间,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将近午夜,天空开始落雪,同学们忙把空车厢让给女同学,把货车上的帆布撑起来作帐幕,彼此间背靠背地挤成一堆,用体温互相温暖,不时唱起救亡歌曲,直到天明。
学生们的爱国行动,震动了整个开封城,激起了全城人民的同情与关怀。在舆论的压力下,当局不得不在12月27日上午解除了对车站的封锁。广大邮政工人、铁路工人,抬着点心,打着旗帜,喊着口号,首先来到车站慰问学生。很多学校的教师、职工、炊事员和学生家长也把饮食送到车站。消息一传开,各工商团体、各医院、各机关,以至青年会的牧师,都纷纷前来慰问。各商店的饼干和蛋糕因之被抢购一空。各小学的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顶风冒雪到车站慰问大哥哥大姐姐。他们的小脸蛋被冻得通红,挥着小手高呼口号:"向大哥哥、大姐姐学习!"感动得许多人热泪盈眶。不愿作亡国奴的愿望,团结着一切有正义感的人们,甚至连当局培训的区政府人员训练班的学生也自动抬着大桶稀饭来慰问学生。
到12月28日,开封的交通已断绝了三天三夜。学生们由于几个昼夜没有安眠,加上茶水难于供应及时,很多人眼睛红肿,口腔糜烂,嘴唇干裂流血,还有些人得了严重的冻疮,但是他们仍然坚持斗争。 河南省的军政大员接到蒋介石"尽速恢复交通"的指令后,越发惶急。下午1时,派省绥署副官长胡伯翰与学联代表会晤,表示同意各校派代表200人乘车赴京,要求其他同学返校上课。当即遭到河大和开高同学的反对。后又派保安处长彭进之威胁说:"如不离开,就派军队来。"爱国学生义无反顾,表示:"如果政府要制造流血事件,我们愿意和北平爱国学生的血流在一起!"
29日晚上9点,蒋介石派出所谓大员周淦、谢树英、徐逸樵三人抵汴,在月台上和学生见了面,一口答应把大家的要求和愿望带回南京,希望同学们爱惜身体,回校待命报国。他们这种空洞的答复,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大部分学生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甚至不怕流血牺牲。30日早上,河大、开高等学校的学联代表在一起商议,冷静地考虑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同学们在风雪中已经艰苦地坚持了几昼夜,在广大群众中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果再坚持下去,困难太大。于是,河大、开高两校领着请愿学生到龙亭后体育场集合开会,然后各自回校。当局怕学生继续"闹事",宣布期考也不考了,提前放了寒假。
开封学生的卧轨请愿运动,声势之浩大,规模之广泛,在河南学生运动史上都是空前的。它极大地提高了河南爱国学生的政治觉悟,增强了他们的团结,丰富了他们的斗争经验,有力地支援了北平的爱国学生,并和全国各地的学生运动汇合在一起,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
六、河南大学的"反美帝、反内战"示威大游行
民国35年(1946年)12月24日,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生遭到美国士兵的强奸。消息传来,激起开封学界的极大愤怒。次年元旦,河大学生自治会作出决定,举行罢课,联络各校进行示威游行,以示抗议。
1月4日早晨,寒风刺骨,河大学生队伍齐集大礼堂前,由学生自治会主席张四德作了演讲,然后开始游行。其他各校也陆续加入,队伍越走越长,沿街高呼"打倒美帝国主义"、"美军滚出中国去"等口号,声震古城。各界人民立于街道两旁,向学生们鼓掌致意。游行过后,河南学生又电呈蒋介石,要求向美国当局提出严重抗议,遣退驻华美军;另电马歇尔特使,要求美军当局严惩凶手,向被难者家属公开道歉。延安《解放日报》、晋冀鲁豫《人民日报》都报导了这次开封学生示威游行的消息,支持学生们的斗争。
民国36年(1947年)春,在河大学生自治会竞选中,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任勖丰当选为主席,共产党员马忠先、周可任、杨怀琛和进步学生分别担任了常务理事、理事和下属机构的领导职务。这届理事会成立后,在4月底以合法地位领导同学们进行了反征兵、反征粮斗争,并筹建学联,组织革命文艺活动,销售进步书刊等工作,迎接全国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高潮的到来。
5月18日,在中共党组织的领导下,河南大学学生自治会发动了一次示威请愿运动。全校选出以卢治国为首席代表,有王毅斋、马辑武两教授参加的代表团,到南京进行请愿。师生们以欢送代表团的名义,举行了示威游行。
5月22日,代表团出发。行前,学生自治会举行了记者招待会,说明了这次赴京请愿的意图。接着,师生们手拿彩旗,提着油漆桶等宣传用品,簇拥着身戴红花的代表团,开始出发游行。河大及几个附属学校的学生都参加了游行,队伍甚为雄壮。他们提出"要面包不要炮弹,要民主不要独裁,要自由不要迫害"的口号。队伍中,有的同学举着"反饥饿"的漫画和"朱门酒肉臭,学生饿得瘦"的横额,有的同学还把医学院的人体骷髅抬了出来,贴上"反对拿人民当炮灰"的标语;还有些同学手拿饭碗,边敲边喊"要饭吃,肚子饿!"宣传队在马路中央、大街两旁、架梯登墙写标语:"打倒好战分子!""打倒独裁的蒋介石!"沿途即印《河大快报》,散发《告全市同胞书》。路经鼓楼街的中央银行时,同学们在其大门上用红土写下了"人民血库"4个大字。一家商店的玻璃窗被写上"反对苛捐杂税!"当警察要擦去时,店员在一旁阻止道:"既写上了,让留着吧,擦它干什么。"说明这些标语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当遇到警察岗哨时,学生们高呼:"提高警察待遇!"一个站岗的警察也忘情地向学生们鼓起了掌。在寺后街,学生们包围了从这里经过的民政厅长张辛南的汽车,纷纷质问他:"把人民的血汗弄到哪里去了?"张辛南躲在汽车里,低着头,一言不发。连平时耀武扬威的美国人的汽车也乖乖地停了下来,不敢开动。
到达车站后,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开始行动。当东去列车进站时,歌咏队的同学整齐的排列在站台上,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高呼口号"蒋陈不死,大难不止"等。其他同学有的进入车厢向旅客作宣传,有的用红、黑、白三种油漆在车厢内外书写标语,仅仅十几分钟,一列绿钢皮列车就变成"花钢皮"了。
当局见学生示威游行,立即派出军官总队守候在大南门,准备殴打学生。但游行队伍却改由小南门入城,使他们的阴谋未能得逞。他们不甘心就此罢休,反而加紧破坏学生运动。正当河大学生积极准备在6月2日举行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的时候,5月29日,他们从南关河大二院调来了一些青年军复员生组织的所谓"护校团"的学生,在校本部大门内张贴诬蔑游行示威的标语,被张四德等人发现,上前质问。这些"护校团"学生开口就骂,动手就打。正在听嵇文甫报告的同学们闻讯从小礼堂冲出,把"护校团"学生包围起来,高呼"打狗"!"护校团"学生见势不妙,四处逃散。学生们抓住一个叫刘一农的"护校团"学生,拉到大礼堂公审。正在这时候,反动当局派出军、警、宪、特,把学生重重包围起来,在"护校团"学生的带领下,到处抓人,直到深夜,捕去学生70余人。6月1日,南京政府为对付全国学生准备发动的"六二"学潮,下令提前镇压。据黑名单,河大又一批学生及教师罗绳武、郝敬远等被捕。
在被关押和审讯期间,学生们大义凛然,严守机密,同敌人进行英勇不屈的斗争。他们识破了敌人派遣特务伪装入狱,刺探情报的阴谋,使敌人的"联合谈话"、"疲劳审讯"、"思想测验"等种种花招,均不能奏效。被捕的同学们为了准备长期坚持狱中斗争,他们打扫了脏臭不堪的囚室,学习革命理论,积极锻炼身体,表现了旺盛的革命斗志。与此同时,中共党组织也积极地开展各方面的营救工作。经过3个月的斗争,到8月中旬,大部分被捕学生被释放。下余十余名,又经敌人多次审讯,仍抓不到证据,9月间不得不予以释放。只有先修班的查禄鑫同学,因有外地叛徒供出了他的身份,未能保释出狱,到冬天被反动派活埋了。
被捕的同学获释后,全部被开除出校。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一部分同学奔赴解放区,参加了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