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河南省第一监狱
第三节 河南省第一监狱

    河南省第一监狱,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一所监狱。现址在开封市西环城路北段,以造纸为主,兼制作沙发和其他产品,下设两个分监:第一分监在市内西司门街31号大院(即旧监狱八卦楼所在地,有造纸厂、皮鞋厂、印刷厂);第二分狱在市北郊十三华里的二坝窝,生产砖瓦。
    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徙建县署于开封州桥北布政司西街旧察院署仪门西,即府监所在地,建有敬畏堂、狱神庙、监舍36座,分男女监,设男女监狱官。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黄水淹没,监舍无存,移陈桥镇,再迁埽头集。
    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河南巡抚田文镜,奏请建狱于开封府旧址,即按察司衙署内西南临街处,填高地基,重建监墙,内造监房、狱神庙和禁卒房等42间,另建司狱司公署,前后141间,开工用料共计银4723两。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河南提法司俞纪琦,裁并司府县各监候质、新羁两所,令开封府择其最大一监腾出备用,改名为第一监。翌年11月,北洋北京政府司法部决定,改河南司法筹备处为高等司法厅,任周亭雨为高等检察厅长,对监狱力图改良,因经费困难,仅将旧司监、新羁合并,更名为"开封监狱"。
    民国3年(公元1914年3月),任命冯谷民为开封监狱典狱长。开始监狱改良,下设三科、三所。其三科科长及售品所所长,由练习监狱官4人充任。原设书记2人,庶务会计1人,改为雇员。原看守长、监工、护兵、更夫等,一律改为看守,内分监工、站岗、巡逻3部,工厂监工4人等,一切按《监狱学》办事。3个月后,规模大具,顿改旧观,冯氏将其现状、机构设施和监狱管理等项,编辑为《开封监狱实纪》。
    民国10年(公元1922年),检察长杨长溶,议将府监西面监房一律拆除,建四翼式新式监房,因经费困难而未能实现。民国13年(公元1924年11月),在西北军河南督军冯玉祥主持下,由河南省高等法院院长邓哲熙拨款,河南第一监狱七翼式八卦监房建成,地址在开封城隍庙前街路西旧府监原址。八卦楼门开离位,其余从右至左7个筒,按后天八卦坤、兑、乾、坎、艮、震、巽诸方位建造,故曰八卦楼。又以"知、止、静、定、安、虑、得",从左至右命名各筒。监房大小不一,大者容4人,小者可容1人,又叫"独人牢"。女监在八卦楼东南角,相距23.3米,每室容女犯20人。还建有工厂、接见室、讲堂,检查成品室等405间。首任监狱长张家本(安徽合肥人)下设3科两所,各科主任看守长1人,教诲师、中西医、法医各1人,巡逻若干人。所押案犯,刑事犯男136人,女4人;刑事羁禁男126人,女120人;军事犯,男84人,女4人;军事羁禁男13人,女1人;"共产"犯男5人,女39人,犯罪性质以杀人犯为最多。监狱工厂设6科:一织布科、二织布分科、三石印科、四木工科、五磨面科、六炊事科。另外设有女工厂,分毛巾、刺绣两科。监狱南隔壁小院监房改修后为"河南反省院",专关政治犯。监狱东北角小院内设有绞刑台,为处治囚犯之刑场。
    1928年7月,河南第一监狱南院"河南反省院"改名为"河南感化院",3年后于1931年恢复为"反省院",关押政治犯200余人。其中包括共产党相当负责领导干部,如:安子文、周以粟、刘晋、唐醒民、纪国桢、杨斯萍、朱福桢、郑林、张成义、李庆云、雷光华等。
    1932年8月20日,以纪国桢(前河南省委书记)为首的14名共产党干部被国民党枪杀于开封西门外。同年11月25日深夜,河南省警察厅数名持枪警察突然闯进开封金城旅社,逮捕了青年学生邵文杰、王文长和孙谨行3人,以共产党案审讯后,关押在看守所3号禁闭室。1934年3月,邵文杰被判有期徒刑20年,送进河南第一监狱八卦楼"止"字号的独居牢房。
    1938年6月22日,日军侵占开封,将河南第一监狱先后改为"开封地方法院看守所"和"开封地方检察署看守所",并将原监狱东门改走西门,直到日军投降后,由国民党警察局接收,恢复河南第一监狱称谓,典狱长宋锡庆,机构仍为3科两所。
    1948年6月22日,开封首次解放,解放军打开一监狱,将犯人全部放出。
    1949年2月,河南省公安厅建立看守所,初设宋门里,关押反革命犯骨干300余人。1951年初,河南省公安厅收回原河南第一监狱八卦楼大院,经过清理和维修后,将看守所迁于此处。看守所设所长1人,下设管教、生产、总务3股。遵照河南省副省长牛佩琮来所视察关于安排犯人劳动生产的指示,组织工程队,对外包工,案情重大者,令其以铸锅、卷烟、纳鞋底、纺麻、磨面、磨豆腐、榨油、缝纫、糊火柴盒,以及做粉笔等室内之类的生产;案情轻者,干室外土木工程活,进行劳动改造。由于罪犯逐日增多,5月,决定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直属监狱"(亦称第一监狱),隶属河南省公安厅四处领导,吴文魁任监狱长,副监狱长两人,下设管教、生产、财务计划、总务4个股,和供销经理部。为发展劳改生产,在营造厂的基础上先后成立电磨厂、麻袋厂、鞋厂、布厂、窑厂等,各厂设厂长1人,会计、保管和生产干事各1人。
    1952年11月,马呜歧任一监狱监狱长,副监狱长两名。
    马鸣歧重视劳改生产,注意文化技术教育。12月,麻袋厂增设织布机12台,开始在龙亭后织布。1953年4月,增加织布机19台,成立新新布厂(称东厂)。同年12月,从信阳、洛阳等地调来织布机39台,加上改装16台,计55台,设于法院街看守所内,以扩大布厂,称西厂。东西两厂各设厂长1人、车间队长1人,技术员1人,年产布247000米。同时,开始组织罪犯文化扫盲教育和技术教育,以提高案犯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于1954年,在国家《宪法》、《劳改条例》公布后,制订了《看守制度》、《看守工作任务》、《领班员职责》、《哨兵一般守则》、《哨兵特殊守则》、《各哨所任务及守则》等。入冬后,对罪犯以政治教育、认罪服法教育为主,扫盲和技术教育为辅,进行冬训教育。为减少或避免重新犯罪案件的发生,便于狱政管理,1955年,一监狱开始建立狱内侦察工作。1956年又在罪犯中成立积极分子委员会。同年9月,选出8名罪犯改造积极分子和3名列席代表,出席省公安厅在开封召开的全省第一次罪犯改造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1958年,马鸣歧提出兴建纸厂。同时,增设基建办公室,建立农场、钢铁厂、炼焦厂和机械厂,为建立机械化造纸厂创造了条件。1959年6月1日纸厂投产,下半年生产机制纸513吨,创产值62.9万元,利润16.8万元,税金6.2万元,被评为省先进单位,为一监狱的劳改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959年9月29日下午,一监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颁发的特赦令,召开特赦大会,宣布21名罪犯特赦。10月20日,召开第二次特赦大会,宣布5名罪犯特赦,42名罪犯被改判减刑,全狱罪犯受到教育。
    1960年以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改善罪犯生活,大抓农场副食品生产,组织罪犯下郊区采集野菜,保证罪犯的正常生活,无一非正常死亡,改造秩序稳定,被评为先进单位。1963年,将管教工作与政治工作并为一条线,政治处下设组干股、狱政股、教育股,建立健全"狱规制度",强化狱政管理。
    1965年,一监狱开始兴建5号和6号双缸双网纸机车间,增加35平方米,漂洗机5台,投资18万元。1968年8月,西郊制浆车间建成。9月,市内纸厂制浆设备大部迁往西郊,10月1日投产。
    1977年9月,一监狱为加强改造工作,制订"狱规八条"、"管教工作制度"和"犯人守则",进一步完善狱政管理规章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监狱各项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坚持"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发展生产,提高质量。
    1979年元月20日,省公安厅决定,将一监狱分为"河南省第一监狱"(市内)和"新新造纸厂"(西郊)两个单位,第一监狱由副政委展家全主持工作,造纸厂郑永年担任政委兼党委书记。9月,省公安厅决定,两个单位仍合并为河南省第一监狱,工作机构将股室改为科室。12月,经中共开封市委批准,撤销原省第一监狱党委和纸厂党委,成立中共河南省第一监狱委员会,展家全任党委副书记。1980年,巩干卿任监狱长;翌年,一监狱全面开展了企业整顿工作,推行首钢经验,落实包、保、协形式的责任制,实行责任分担,任务分管,人定岗、岗定位的岗位责任制,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
    1983年7月,根据全国人大决定:监狱隶属关系,由原公安厅改归司法厅领导。1984年,巩干卿任一监狱党委书记兼政委。为了加强对罪犯的改造和发展生产,以及落实科技干部、离休老干部政策,一监狱投资202万元,兴建办公大楼、干部食堂、澡塘、犯人教学楼、医院、锅炉房、汽车库、仓库、蒸球房、纸箱厂、科技干部楼、老干部楼和职工家属院,调动了广大干、警、工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罪犯劳动改造的积极性,使监狱行政区、生产区及生活区一改旧貌,焕然一新,全年产值比上年增长29.77%,利润完成280万元,为上级计划的5.5倍。
    1985年5月增建沙发厂,6月18日,一监狱"开封培才学校"正式成立,召开全狱犯人大会,省委常委、政法委员会书记宋照肃、副省长胡悌云等领导和有关单位代表55人参加大会,以示祝贺。一监狱政委巩干卿任校长,副校长李恒先、郑永年,专职教师(干部教师和犯人教师)98名,学员3047名。设有文化扫盲班、初小、高小、初中、高中班,还设有函授、刊授大专班,共计58个班,建立了入学、请假、学籍管理和学习纪律等一整套学校管理规章制度,7月正式开学,并组织有关教师编写45万字的《育新教育课本》共7册,填补了中国劳改行业文化教育没有教材的空白。
    在政治教育上,除进行形势、政策、认罪、法制教育外,曾多次组织"荣归者之声"、"忏悔者之声"、"亲人之声"、"受害者之声"、"同龄者之声"、"成才者之声",以及请人作报告,法制学习汇报团等活动,对罪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使绝大多数案犯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法制观念,保证了改造质量。
    在对罪犯做好系统的,多种形式的政治教育的同时,本着面向生产、面向社会、着眼于就业、服务于四化的原则,培才学校努力抓好文化教育和技术教育,入学率达到100%。8157人次获得小学、初中、高中、电大、刊大、函大毕业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技术专业班,按照部颁标准要求,对锅炉工、电焊工、铸造工、热处理工、制图、印刷、化验、造纸、机械、钳工、机修工、电工等12个工种进行多次考核,有1215人获得开封市劳动局颁发的技术等级证书。不仅使罪犯学到了文化知识,掌握了科学技术,而且改变了罪犯的落后愚昧精神状态,减少了重新犯罪,为国家四化建设输送了人才。
    一监狱从1952年至1989年共收押改造罪犯17554人。从1958年至1988年工业生产总产值达24246万元,为国家创造利润2673万元,税金20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