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河道变迁
第一章 河道变迁

    北宋以前,黄河分支流经开封,但其主流流经今河南省北部,距开封较远。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李固渡(今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以西决开黄河,阻止金兵南进,大河改经滑县、濮阳以南,过鄄城,历巨野、嘉祥一带,汇泗人淮。从此,黄河开始南泛,但尚未进入今开封市境。以后数十年间,黄河或决或塞,迁徙不定,逐渐向开封靠近。
    金大定六年(1166年)五月,河决阳武(今原阳境),过郓城向东流,汇入梁山泊。中间经东明(今兰考境)、考城之北。这是记载兰考(考城已划归今兰考)最早的行河时间。大定十一年(1171年),河决原武王村(今原阳境),南京(今开封)、孟、卫州境多受其害。次年,自河阴广武山沿河向东至原武、阳武、东明等县,增筑堤防。大定十九年(1179年),在祥符、陈留县境内设京埽巡河官。这时黄河已人今开封县境。金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河决阳武光禄村,东经延津、封丘、长垣、东明等县,到徐州以南汇淮。这时黄河流经开封城北40余里。天兴年间(1232-1234年),黄河南泛至开封城北20里的寸金淀一带。至此,市郊及开封、兰考两县均临黄河。
    黄河自金明昌五年(1194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755年间,在今开封市境范围内较大的变迁有7次:
    一、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八月,蒙古军南下,决开封寸金淀淹灌南宋军队。大河由开封经陈留至杞县,冲塌杞县城墙。遂于黄河北岸筑新城,迁县治。后又修复故城,称南杞县。大河穿过二城之间,经鹿邑、毫州等地汇涡人淮。另一支走杞县新城之北,夺睢河,经睢州(今睢县)、宁陵、归德(今商丘县)、虞城、萧县、徐州,合泗入淮。第三支由杞县故城南,经太康、陈州(今淮阳县)、颍州(今安徽阜阳市)等地汇颍入淮。后来堵塞了南北二又,合流为一。到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黄河已由中牟以上分出一股,走开封城西,经尉氏、洧川(现属尉氏县)、鄢陵、扶沟等地,入颍汇淮。元大德九年(1305年),河决陈留等地入兰阳、仪封(今均并入兰考县)。元延祐元年(1314年),河决小黄村(今开封县杜良乡黄铺),分流南下,经陈留、通许、太康、陈州,合颍汇淮。这股河逐渐西移,到延祐五年(1318年)已迫近汴城。延祐七年(1320年)以后,这股河再无河事记载。大河仍经今开封、兰考之北。元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北决于白茅(今山东曹县西北)至黄陵岗(今兰考县东北宋庄村)之间。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治河,堵塞了决口。从黄陵岗南2里处开新河20里,到刘庄入故道。以下有浚有疏,直到归德府哈只口,这就是后人所说的贾鲁故道。贾鲁治河成功后,到明朝初年,河道没有大的变化。
    二、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决原武黑羊山,主流经开封城北5里。又东南经陈留、通许、陈州、项城、太和、颍上、寿州至正阳入淮,称大黄河。原由兰阳出归德至徐州的故道淤积严重,过水甚少,称小黄河。明永乐九年(1411年)秋,开挖疏通了封丘中滦至祥符鱼王口(今属封丘)旧黄河20余里。使大河自封丘金龙口(即荆隆口)下鱼台塌场,汇汶水,经徐、吕二洪,南入于淮。又恢复了明初故道。永乐十四年(1416年),河决开封,由土城(宋外城)东北5里,经城东边村、独乐岗(今开封县城关镇)至淮远入淮。这时开封城西还有一股河,经尉氏、洧川汇颍人淮。到宣德六年(1431年)这股河还存在。
    三、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决荥泽孙家渡,主流经原武至开封城西南分两股:一股经洧川趋临颍、郾城:一股经尉氏、通许、扶沟、太康、西华、商水、项城合颍入淮。开封城被撇在黄河北岸。原经开封城北,东出徐州的贾鲁故道水流微弱。景泰四年(1453年),在封丘金龙口、兰阳铜瓦厢(今兰考东坝头)等处,开渠引河水东北入运河。
    四、明弘治二年(1489年),大河自中牟以上北徙,经原武、阳武、祥符、封丘、仪封、考城等县,水量约占全河的70%。南决一股水量占30%,自中牟杨桥至祥符又分为二支:一支经尉氏等县,合颍水下涂山入于淮;一支经通许等县,入涡河下荆山入于淮。开封城处于两河之间。这年冬季,南决者水流微弱,北徙者水消沙积,两者合而为一。由祥符翟家口(今黑岗口一带)经陈留、兰阳,过丁家道口下徐州。黄河主流在开封城南行河42年后,又回到开封城北,大体接近现行河道。嘉靖六年(1527年),在"北堤南分"治河方策支配下,疏浚兰阳赵皮寨(今兰考县城北)分流南下,以减缓大河水势。嘉靖七年(1528年)、九年(1530年)接连疏浚。到嘉靖二十三年(1543年),在"纳水归于一槽"的方策指引下,南流故道尽塞,全河归于淮泗。
    五、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河决仪封青龙岗,屡塞屡决。遂在兰阳南岸3堡人工开新河,使之局部改道。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三月,引大河至商丘7堡复归故道。并在今兰考县城西北二坝寨北,堵截去青龙岗的河道,大河全归新河。即今兰考北关故道。
    六、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兰仪铜瓦厢3堡(今兰考东坝头以西河床内)漫决。次日,全河夺溜。溃水先向西北,再折向东北,至兰通集溜分两股:一股由赵王河下注,经山东曹州府(今菏泽)以南至张秋镇穿过运河。一股经长垣小清集至东明雷家庄,又分为两股:一股经东明南门外,行水70%,与赵王河下注的漫水汇流,至张秋穿运河;一股经东明北门外,行水30%,由茅草河至范县以南渐趋东北,至张秋穿运河。统归大清河入渤海,形成今东坝头以下河道。从而结束了长期南泛夺淮的局面。
    七、1938年,国民党军队决黄河以阻日本侵略军进犯。6月9日,花园口决口改道后,故道断流。主流沿贾鲁河流经中牟向东南流,过开封朱仙镇和尉氏城东,人鄢陵、扶沟,到正阳关人淮。支流自中牟顺涡河经开封、通许及杞县西南边镜,过太康等地至淮远入淮。开封再次位于黄河北岸。到1947年花园口堵口合龙后,黄河回归故道,再由今河道行河。
    附:开封黄河河道变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