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概 述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从河源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黄河上游。河口镇到河南省郑州市桃花峪为中游。桃花峪到人海口为下游。上游水量均衡,含沙量较小,是黄河的基流,属清水来源区。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下游河道淤积,河床高出地面为地上河。
    黄河中下游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但在旧社会的漫长岁月里,黄河得不到根本治理,曾给人们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开封滨临黄河,地处中原,是中国七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兴衰变化与黄河有着密切的关系。
    战国时期的魏国于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开封市)后,开挖鸿沟,引黄河水人圃田泽(今郑州市郊圃田一带),再开大沟引圃田水至大梁,沟通淮河、济水。经过20多年的建设,完成了鸿沟水系工程。魏国农田得到引黄灌溉,耕地扩大,粮食丰收,很快富强起来。居水陆交通枢纽的大梁,城市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城址规模比现在的开封城还略大一些。秦统一中国时,于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大将王贲攻大梁。因魏国国富兵强,城池坚固,久攻不下。王贲引大沟水(黄河的分支)灌大梁,城毁魏亡。秦在此设浚仪县。500多年后,到了东晋时期,由于汴河水运的发展,遂将陈留郡治设在汴河之滨的浚仪。南北朝时期重视水运,汴河畅通,梁武帝中大通六年(534年)在浚仪立梁州,辖陈留、开封、阳夏三郡。北周改梁州为汴州,可见汴河地位的重要。隋开通济渠(亦称汴渠),引黄河水经汴州通淮河直达江浙,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唐都长安,依赖江南漕粮供给。汴州居黄河与淮河之间水运要冲,成为长安沟通江南"粮仓"的必经之地,遂由地区城府跃为北方经济、军事重镇。到了五代,汴州进一步发挥水运优势,终于取代了长安的地位,成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国都。
    北宋之所以定都东京(今开封市),就是因东京紧靠汴河,可以漕运江淮米以供军需民食。北宋王朝十分重视汴水。淳化二年(991年),汴水决浚仪县,太宗皇帝亲临现场,乘步辇入泥淖中,调步卒数千人堵塞口门,当天合龙。亲王近臣皆泥泞沾衣。汴水经过不断疏浚,航船千里不绝,每年运江淮米600万石左右。熙宁年间(1068。1077年),王安石致力改革,在开封一带通过汴河引黄放淤改良土壤,"京东西咸卤之地尽成膏腴"。开封府所淤田地,每年增产粮食数百万石。靠引黄灌溉农田,种植水稻,农业连年丰收。并在汴河上装置水磨,加工茶叶、粮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开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和国际贸易中心。
    北宋以后连年战乱,无暇治河。金代前40年黄河迁徙不定。后69年,先是"利河南行,以宋为壑"。迁都开封后,又企图放河归北,"以水代兵","御蒙南侵",始终摆脱不了军事影响。金与南宋、蒙古之间都曾人为决河,互相淹灌。元代定都北京,漕粮依赖江南。京杭大运河开通后,顾虑黄河北决影响运河粮道,对黄河堤防重北岸轻南岸,治河先保漕运。其方策为多股分流,结果愈分愈淤,决溢更为频繁。开封的汴、蔡、金水、五丈河等尽被淤塞,失去黄河水利。再加封建经济衰败,政治中心转移,河患日重,遂由全国第一大都市降为省城。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经济供给靠江南,治河仍以保漕为前提。其方策在弘治以前为分流。弘治到嘉靖年间,北岸筑堤南岸分流。但开封是藩封重地,弘治年间即修筑了完整的堤防。嘉靖以后,坚筑堤防,"纳水归于一槽","以堤束水,以水攻沙"(《行水金鉴》卷首)。清代继承明代方策,以保漕为第一要务,治河重点在黄淮交汇的清口一带。但为保省城开封,堤防有所加强。明清治河限于政治、经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虽投人大量人力、物力,黄河仍然不断决溢泛滥,曾4次淹开封城,并在铜瓦厢(位于今兰考县东坝头西)决口改道。
    民国时期是承上启下阶段,曾引进新技术治河,试办水利工程,但因经济困难,收效甚微。防洪工程标准低,仍不断决口。特别是在1938年,国民党军队扒开郑州花园口大堤,黄河改道,灾害空前。金代到民国,黄河在今开封市境内共决溢339处,灾害深重。开封城虽几经复苏,始终未能达到北宋时的繁荣。
    黄河的根本问题是河水含沙量高、水沙不平衡。它自孟津闯出最后一道峡谷,进入广阔的华北平原,河道纵比降骤缓,流速降低,挟带的巨量泥沙迅速沉积。河床越淤越浅,主溜频繁摆动,游荡于两岸高滩之间,河势宽、浅、散乱。开封河段淤积严重,已发育成驰名中外的"悬河"。据1960年7月-1985年10月这25年间的观测记载,黑岗口、柳园口主槽分别淤高0.8和0.73米。夹河滩断面1952年6月-1985年10月,主槽淤高0.99米,年均淤高3厘米。1985年汛后,夹河滩断面滩槽高差只有0.38米。柳园口断面还多次出现槽高于滩的现象。大堤临背河高差也很大,郊区大马圈大堤桩号92+500处,为6.98米;开封县埽街桩号113+500处,为6.7米;兰考县付楼桩号127+000处,为6.4米。1985年10月河南黄河河务局统测,柳园口断面主槽河底平均高程为79.16米(大沽,下同),比开封市龙亭院内地面高8.18米。1982年8月,柳园口洪水位为82.47米,比龙亭地面高11.49米。形成了河高于城的悬河景观。屡遭河患的开封古城,早已销声匿迹于地下。经开封市博物馆1984年考古发掘,北宋东京城城基埋藏于今地面以下8米左右。御道上的汴河州桥桥面低于今地面4.5米。明代周王府厅堂地面也在今地面以下4.58米。唐代建中二年(781年)始建的开封城,已多次在废墟上重建。
    开封黄河历来是防洪的重点,明末的《汴围湿襟录·自序》中就引古人的话说:开封"城在釜底,仰视黄流,其地最称可患"。清代河督靳辅在《治河奏绩书》卷四中说:"开封之境地皆浮沙,河流迅驶,一经溃决,如奔马掣电,瞬息数百丈,工程必大,而下埽更难。故前代河决之患,此地常十居七八"。《行水金鉴》卷五十一的结论是:"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历来黄河夺淮皆决于开封上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兰考东坝头以上黄河南岸堤防列为确保堤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决口。以保护古城开封、陇海铁路、豫皖苏平原的工农业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人民治黄事业。早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前的1946年,就建立了冀鲁豫解放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揭开了人民治黄的新篇章。当时国民党政府决定堵塞郑州花园口,使黄河回归故道,淹没、分割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为拯救黄泛区灾民,共产党以大局为重,赞同黄河回归故道,提出先复堤、迁移河床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在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的安排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于1946年3月23日,派晁哲甫、贾心斋、赵明甫为代表,赴开封与国民党方面进行黄河归故谈判。4月7日,达成《开封协议》。后又在菏泽、南京、上海等地继续谈判。鉴于国民党方面不执行《开封协议》,要在复堤工程未完成,河床居民未迁移之前,先行堵口。周恩来在上海亲自参加谈判,在谈判休会期间,为征求意见,通报情况,于7月19日,偕王笑一、成润等飞临开封。听取了解放区负责人张玺、段君毅和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的汇报。亲临郑州花园口视察了堵口工程。与在汴的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及国民党黄委会的有关人员商谈了黄河复堤堵口问题。达成了相应的《协议》。在周恩来的关怀领导下,为解放区修堤、迁移救济河床内居民赢得了时间及工款、物资。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黄河回归故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第一次出京巡视,就于1952年10月30日,亲临开封视察黄河。29日夜,专列停在兰(封)坝(头)支线上,次晨6时许,主席在许贡庄村头与农民亲切交谈。早饭后,专车驶至东坝头,换乘汽车到达杨庄险工。主席详细询问了黄河堤坝工程和职工生活情况,陪同视察的王化云等人一一作了汇报。下午2时许主席专列到达开封,改乘吉普车奔赴柳园口。主席下车以后,看到堤北的高滩和堤南的洼地,说:"这就是悬河啊!"经过42号坝到达渡口处,主席登上木船,向船工问寒问暖,还问木船要多少人驾驶,能否安装机器?下船后抓起一把沙土,询问泥沙的来源及来量。返回开封后,又游览了铁塔和龙亭。当晚下榻"红洋楼"(即当时的河南省军区司令部)。次晨离开时,嘱咐河南省党、政、军及黄委会负责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此后,主席又多次亲自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一直关怀着人民治黄事业。
    开封人民在中共开封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了"依靠群众,保证不决口,不改道,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方针,积极治理黄河,开发黄河,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开封市黄河堤防位于下游右岸,上与郑州市中牟县相接,下与山东省东明县毗连,横贯郊区及开封、兰考两县北部,全长87.67公里。与北岸原阳、封丘、长垣县隔河相望,两岸堤距5~12公里。有险工5处、护滩控导工程6处,共布设坝、垛、护岸321道。
    1948年开封解放后,即对黄河大堤修残补缺,加高培厚,依靠堤防和人防,战胜了1949年9月14日12300立方米/秒的较大洪水,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建国后展开了大规模的修堤活动,提高了大堤防洪标准。随着河道的逐年淤积,从1974年起,按照超过花园口1983年22000立方米/秒洪水相应水位3米的标准,再次进行全堤线大规模修堤,到1982年全面完成任务。一些险要及薄弱堤段分别做了前、后戗,抽槽换土,粘土斜墙等工程。1949-1985年,培修加固堤防共完成土方981.6万立方米,用工431万工日,投资1021万元。为消灭堤身隐患,从1951年起开始锥探,通过灌沙、灌泥浆发现并消灭隐患。到1985年,共锥探934.95万眼,消灭隐患3.47万处。大堤已普锥2-3遍。在有引水条件的堤段,利用黄河水沙资源放淤固堤。到1985年底,已淤筑堤段长17521米,宽50-100米,最高淤筑11.44米,共淤筑土方1670.21万立方米,投资1126.23万元,大大提高了堤防的抗洪能力。与1948年前低矮残破、獾狐成群的堤防,形成鲜明的对照。
    黄河险工坝、垛、护岸工程是防御黄河洪水的前沿阵地。开封解放后,即对黑岗口、柳园口老险工改建、整修,及时抢险,充实备防石料。到1954年,土坝草埽全部改为石工。东坝头和杨庄险工,原来只有1段石工和6道透水柳坝。建国后经整修、改建,大量抢修新工,到1957年建成,工程全部石化。1955年和1974年,新建四明堂防洪土坝基19道,1981年抛石围护。市境5处险工共整修、改建、新建坝、垛、护岸工程191道。1973年以后,又按新的设计标准加高改建。到1985年底,共完成石方36.5万立方米,土方111.5万立方米,使用柳秸料343万公斤,人工137.6万工日,投资1169.5万元。为确保防洪安全奠定了基础。
    护滩控导工程是河道整治的重要项目。从1950年起,先后在兰考夹河滩、郊区高朱庄和开封县府君寺续建和新建护滩控导工程,以护滩保堤,改善河势。50年代后期,受"左"倾思想影响,大搞"树、泥、草"治河,意欲节约物资。结果,这类工程全被洪水冲跨,反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1964年总结经验教训后,修建了兰考东坝头控导工程,上下左右工程配套,改善了东坝头以上河湾形势。此后,又修建了开封县欧坦和兰考县蔡集控导工程。修建这6处护滩控导工程,共做坝、垛、护岸工程130道。完成石方30万立方米,土方107万立方米,使用柳秸料811万公斤,人工82万工日,投资1127万元。基本上达到护滩保堤的目的,在控制改善河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黄河防汛是开封人民的一项中心任务。在"以防为主,防重于抢"的方针指引下,年年做好防汛准备,依靠人防和堤防,1949~1985年,先后战胜上百次5000立方米/秒以上的洪峰,其中10000立方米/秒以上洪峰12次。特别是战胜了1958年花园口站22300立方米/秒的大洪水,这是有水文记载以来的最大洪水。1982年又战胜了异常高水位15300立方米/秒的洪水,黑岗口、柳园口和夹河滩水位,分别高出。1958年洪水位1.27米、2.09米和1.29米。取得了连年防洪斗争的胜利。
    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同时,开封人民积极开展引黄兴利事业。1953年即在黑岗口建成新中国第一处引黄虹吸工程,设计引水流量为5.5立方米/秒。将黄河水引进开封市,为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公用事业供水。1957年建成黑岗口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50立方米/秒。开封市才得以建设全市统一的给水工程,化肥厂等大型工厂开始在开封兴建。为满足工农业用水需要,又在兰考三义寨和郊区柳园口兴建引黄闸,设计引水流量分别为520立方米/秒和40立方米/秒。并利用中牟赵口闸引水。在全市五县一郊建成4处引黄灌区,灌溉面积46万亩,抗旱补水30万亩,累计放淤改良土壤57.7万亩。还可向商丘、周口等地区的部分县送抗旱水。在降水量加开采地下水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县、区,引黄效益非常显著。一般农田引黄前每亩年产粮食50公斤左右,引黄灌溉后,亩产上升到300公斤以上,水稻亩产超过400公斤。特别是那些沙荒、盐碱、水坑洼地,过去几乎寸草不生,放淤改良土壤后,有的亩产高达500公斤以上,变成肥沃良田。不少村引黄种稻、放淤改土一季脱贫。过去长期吃统销粮的村(队),引黄改土后走上富裕道路,并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引黄还可以养鱼、种藕、植树造林、淤土烧砖、放淤固堤。大面积灌溉、稻改,制服了风沙。素以"沙城"著称的开封,已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引黄促进了治黄事业、农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黄河水沙资源得到了综合利用。
    开封市浅层地下水含氟量高,不适宜饮用。深层地下水因开采过量,已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壳下沉。不引黄无从解决开封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黄河水质优良,潜力较大。黑岗口和柳园口两闸联合运用,引水更有保障,且可自流引入市区。年引水量达1亿多吨,占城市总供水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到1985年底,城市共引用黄河水13.22亿多吨,满足了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同时,城市经过活水洗污,面貌一新。由于黄河和引黄、退水渠系的侧渗作用,补给了地下水,使开封的浅层地下水源比较丰富。
    开封市从1949-1985年,共完成各种治黄工程土方3580万立方米,石方80万立方米,使用柳秸料1412万公斤,人工1391万工日,投资9304.08万元。黄河的"除害兴利",保障和促进了开封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旧中国开封是一个消费城市,1948年10月开封解放时,百人以上的工厂仅有4家。1985年全市(含五县,下同)有工业企业1130个,职工36万多人。工业总产值212340万元,为1949年的107.62倍(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已经建成一个工业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较为合理,具有一定先进工业设备和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城市。198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22156万元,为1949年的4.43倍。粮食总产134622万公斤,亩产195.5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3.28倍和4.07倍。棉花和油料总产分别达到5467.5万公斤和11159万公斤,为1949年的18.04倍和38.15倍。1985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3313万元,为1949年的29.63倍。商业服务网点遍布全市。交通邮电、城市建设、财税金融、经济管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好的成绩。古城开封一派欣欣向荣。
    治黄是改造自然的长期事业。当前,洪水威胁依然存在,治理和开发黄河任重道远,尚待今后坚持不懈地努力,进一步改造黄河,以期达到全面治理,除害兴利,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