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庙 会
第三节 庙 会

    庙会,又称庙市,是中国古老的集市贸易活动之一。开封的庙会,最早见于北宋时期。明代,开封有商业庙会多处。有定期的,也有不定期的,还有每天都有的。庙会期间,商业、娱乐和宗教活动极其繁盛。
    清末及民国初年以来,开封各业祖师庙岁祭十分兴盛,各种充满封建迷信色彩的庙会纷纷出现。三月二十八的东岳庙会,五月二十三的关帝庙会,五月二十八和十月初一的城隍庙会,正月初八的边村庙会,正月十一的干河沿庙会,五月初七和腊月二十的鲁班庙会,还有铜、铁、锡匠二月初五的老君堂庙会,理发业七月二十三的罗祖庙会等等。这些庙会,大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对于方便人民生活,扩大物资交流,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大相国寺庙会

    大相国寺北宋时期位于里城南部,汴河北岸,地处开封最繁华的地区,加之规模宏大,游人众多,自发形成为庙会市场。宋《东京梦华录》中关于大相国寺庙会盛况有详细记载。
    相国寺庙会自宋代形成,当时每月朔、望、三、八日开放,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庙会期间,寺内"伎巧百工列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开放期间不仅各类商品交易繁盛,而且娱乐活动种类繁多,戏剧、杂技、说书、各类表演等艺术活动,热闹非凡。
    至清代,相国寺庙会仍是"百物充盈,游人毕集,为汴梁城胜地"。寺内摊贩卖各种布料、腰带、针线、布鞋、儿童玩具、风味小吃、古董、字画无所不有;鼓书、坠子、说书、相声、命相、拉洋片、变戏法、耍武术、卖大力丸等各类活动,终日不断。所有寺内地皮和住房,由寺僧分别按天或按月收租,庙会活动每天只在白天进行,入夜经营者即停业净寺关门。每年正月、二月间最为热闹,红男俏女,扶老携幼,逐风嬉游,寺内摊贩密布,拥挤不堪,有诗曰:"相国寺古雄中州、出入杂踏游人稠",记述了当时民间在相国寺庙会的交易和游乐盛况。
    1927年,冯玉祥二次主豫时,改相国寺为"中山市场",相国寺变为开封一处商业娱乐活动场所。1987年,为恢复大相国寺市场贸易,在大相国寺西侧重建一仿古建筑群"相国寺大市场",并在楼外开辟饮食、鞋帽和布匹剪裁3个专业行市。使古老的相国寺庙会以新的形式焕发青春,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批发市场。

    二、府城隍庙会

    明代开封的著名庙会。农历每月朔望日在府城隍庙开放。
    庙会期间,进香者拥挤盈门,商业活动繁盛空前。照壁前卖牛马尾、围巾、衣服等;牌坊下卖描金彩漆、卷胎;东角门外卖桌、椅、床、凳、衣箱、书厨等木器;西角门外卖轩辕镜、菱花镜、各色大镜、青铜镜、茶、玉容宫皂;鹿角外卖锡器、镀铜礼器、大小竹器、珍宝、古玩;大门下卖小吃油条、油粽、煎饼、蒜面、扁食、油粉等食品;东角门内卖时鲜干果;西角门内卖梳栊竹蓖生活用物;二门东角门内卖琴、棋、书、画、玉器、玛瑙及虎、豹、狐、硌等皮货;西角门下卖旗、南丝带、各地汗巾;西丹卖绒、羯毡毯、布匹、名类鞋、伞;月台上卖小机布、各色梭布;东丹卖绸缎故衣;大门外南抵按察司墙,卖果木、茉莉、建兰、栀子等花木、花盆。整个庙会规模和繁盛与宋代的大相国寺庙会相比,毫无逊色。
    明末,开封遭洪水淹圯,城隍庙被毁,庙会渐废。

    三、回龙庙会

    明、清时期开封城郊重要的农贸庙会。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山西、河南巡抚于谦为治理黄河灾害,铸镇河铁犀立于开封北门外黄河岸边土堤上(今铁牛村)。铁犀铸成之后,又盖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回龙庙,奉祀河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为回龙庙会,庙会期间,周围十里八村农民前来进香者络绎不绝,庙会香火3天,大戏不断,热闹非凡。庙会期间粮食、蔬菜、土布、小百货、农副产品交易旺盛。后庙会又扩演为"小满会",每年小满期间,周围几十里农民都前来进香赶会,庙会上粮食、农具、饮食、百货、农副产品交易繁盛,在开封一带影响较大。清代后期,由于黄河泛滥,回龙庙坍塌,庙会渐废。

    四、禹王台庙会

    清代开封著名的庙会,农历三月初三在禹王台,故又称"禹王台三月三大会"。
    庙会期间,开封城乡各阶层人们,无论贫的、富的、男的、女的都来赶会。庙会上百物充盈,从用的绫缎、新旧桌椅、各式农具、房屋材料到吃的零食、米糕、酥饼、以及儿童玩具小锣鼓、小刀枪、鬼脸、响棒槌等,应有尽有。其中卖饮食和风味小吃的饭馆酒棚不下数百。饭铺前摆设山珍海味,茶馆内摆放瑶草琪花。此外,骡、马、牛、驴市交易盛况空前。以清代开封社会为背景的小说《岐路灯》中记述"禹王台三月三庙会"的交易盛况说:"饭铺……跑堂的抹布不离肩上……绫罗绸缎铺,斜坐着肥胖客官。骡马牛驴厂,跑坏了刁钻经纪。饴糖炊饼,迎儿童光自誇香甜美口。铜镜锡钮,逢妇女早说道减价成交……积气成雾,哈声如雷,示可称气象万千。"交易之盛,可以想见。
    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旅游资源,开封市于1993年恢复禹王台传统庙会,并改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开放,会期为1个月。庙会期间商业、民间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交易繁盛,吸引了大批游人前来观光。

    五、边村庙会

    边村庙会位于开封城东护城堤外边村。该村北边原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大杨树,由于村民迷信,"树大召仙",1931年前后,村内善男、信女为使树"大仙爷"风光,公推村内头面人物王智为会首,在大杨树南建"仙爷庙"一座。
    农历正月初八,为"大仙爷"生日,每年这天,远近毕集,香火兴旺,前来朝拜的群众不仅有开封城里和四郊,同时还有朱仙镇、陈留、中牟、杞县、兰封、考城、民权、通许、尉氏以及黄河北岸封邱和长垣等地。赶会者,不仅有虔诚的施主,还有专程贸易的商贾,也有专来购物的顾客,还有专来看戏的观众。因此每到会期,通往边村的道路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尤其是曹门、宋门两条大道,大马车、小推车和赶脚的小毛驴,接连不断,衔接成行。赶会的男女老少,三五成群,衣冠楚楚,兴致皆浓。
    边村庙会,一般为三天,即正月初七为头会,初八是老仙爷生日为正会,初九为末会。后来由于庙会兴旺,游人太多,时间增加为五天。庙会期间,"仙爷庙"前的广场上,按品字形搭起三座高台,两旁均有八字看台,皆芦苇搭盖,台前置砖和木檩为凳,请来的戏班子日夜演唱,热闹异常。演出的地方戏,以河南梆子为多,三台同时演唱,戏目轮番交换,台上演唱精彩,台下掌声不断。"仙爷庙"前,人如潮涌,烧香的、上供的、叩头的、许愿还愿的,争先恐后。"仙爷庙"内,烛光辉煌,香烟缭绕,因人多庙小,拥挤不堪。广场上商贩遍布,货摊连接,商品繁多,有鞋帽杂品、布匹百货、农土特产、干果陆陈、猪马牛羊、砖瓦木料、新旧家俱、农具杂项等;而更多的则是卖茶的、卖酒的、卖烟的、卖饭的、各类小吃应有尽有。此外就是卖药的、卖艺的、说书的、卖唱的、拉洋片的、相面的、玩猴的、变戏法的和算卦的。整个庙会大棚小棚遍布,大摊小摊连接,声势浩大,交易可观。
    边村庙会,建国后破除迷信被废除。60年代,树倒庙平。80年代后,商品交易有所恢复,但规模远不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