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丧 葬
第五节 丧 葬

    开封在丧葬礼俗上形成了一整套充满封建迷信的仪节和风习,由于历史上社会各阶层人员庞杂,长期杂居共处,丧葬礼俗同中有异,依高下贵贱贫富不同,规格层次众多,繁奢简约程度不等,不胜烦赘。今只就过去一般中等市民阶层丧葬礼俗,录之本志。
    正寝举哀  人在生命垂危之际,通常儿女们都要守侯身边,直至断气不离左右,以全"养老送终"之义,俗云"谁在跟前最后得谁的济"。在即将咽尽最后一口气或则刚气绝身亡的瞬间,趁尸体尚温,儿女在有经验的长者指导帮助下,迅即为死者穿上寿衣,俗称"送老衣"。一般是内穿衬衣衬裤,次穿单衣单裤,再穿棉袄棉裤,外罩袍褂,头戴帽垫,脚穿布鞋布袜或线袜;女性外束裙子。穿毕即将遗体从卧室移于中堂,俗称堂屋,就是通常所说的"寿终正寝"了。民间对此极为重视,即使病故于医院或外地,也要布灵堂于中堂,将尸接回人殓。中堂内置灵床,灵床是在普通木床上铺以用高梁杆系成的箔,故灵床又称"灵箔"。移放尸体时,先用麻绳两道置于尸体下面,后由孝子、孝媳将尸体轻轻抬起,出卧室至中堂,过门坎时,说"爹(娘)过门坎了,慢点"。至灵床前,将尸体头朝外,脚朝内,仰卧平放于灵箔之上,并随之将两脚用麻绳捆住,谓之"绊脚锁"。严禁鸡、狗等动物进入,据说是为防惊尸而为。将尸体头朝外,脚朝内置于灵床之上,就是万一发生惊尸现象时,尸体也将会撞于后墙而倒下。
    尸体置于灵床后,还要在头部盖以黄表纸,谓之"蒙脸纸"。头前置一供桌,桌上摆荤、素菜和馍等供品各五碗,酒三盅,筷一双,还要置一支点燃着的蜡烛或一盏油灯,不到入殓不能熄灭,说是为死者照路,谓之"指路明灯"。桌前地上放一小红瓦盆,瓦盆放置前,例由死者子、媳、女儿们各自用剪子在盆底拧一指头肚大小的漏眼,据传死者到地府后,因这种盆能盛干漏稀,可以瞒过阎王和小鬼,而免除喝生前用过的脏水之苦,也可少喝"迷魂汤",啥时回家走不迷路,故这小红瓦盆叫"捞食",也叫"老盆"。灵床两侧铺以芦席,供孝男孝女守灵时坐跪,因丧事属阴,尚右,故孝男在右,孝女在左。据传泪水滴于尸体对死者不吉利,故从断气、穿"送老衣"到移尸于灵堂过程中,概不许哭泣,待一切安排停当,于是合家老幼一齐大放悲声,谓之"举哀",直至邻居闻声前来劝慰,方止哭泣。
    举哀后,家庭主要成员在亲族长者主持下商量安排治丧一切事宜,但最后必须经主孝子即长子同意,如系母丧,还必须征得舅舅同意。
    报丧、穿孝  正寝举哀毕,立即在大门上糊上白纸,用白纸蓝字写一讣告,贴于门旁墙上。讣告的内容一般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作古,特此讣闻";继之派人向亲友通报死讯,谓之"报丧"。近亲至戚必孝子亲往,见面即趴在地上磕头,对方边掺边问"谁老了",开封忌说死,答道:"俺爹(或娘)老了",说罢即辞别而归。往返途中,遇其他亲友,也立即趴在地上磕头,故有"孝子头,满街流"之说。
    正寝举哀毕,除上辈人外,合家上下皆脚穿白鞋,头勒白布,谓之"穿孝"。白鞋,是在正在穿着的布鞋上面缝上一层白布,俗称"漫鞋"。是时,由家庭主妇或亲族中长辈妇女领作,为家族中每个成员漫一双白鞋。漫鞋的规矩是:父亡白布上沿留毛边;母亡下沿留毛边;父母皆亡者,上下皆留毛边;父母一亡一存者,鞋后跟部不糊严;父母皆亡者,全部糊严。侄孙辈仅漫鞋口前部分,孙之白鞋前脸加缀一小方块红布。勒头布是宽约五寸、长三尺的布条。
    一经穿孝,即不能进入邻宅,必须进入时要除去孝服。服孝期间穿的白鞋,只能任其自行破掉,不能动手撕掉,而且必在穿孝期以内破掉为好,故给孝子漫鞋时,多用稀而糠的白粗布,缝时粗针大线,针脚宜疏不宜密。
    吊孝、守灵  吊孝,是指亲邻友好的吊唁活动。通常是正寝之后到出殡前这段时间里,亲邻友好陆续前来吊唁,来时多带烧纸以至社火之类,亲厚者送挽幛,挽幛中间,吊角贴一尺见方的黄纸四幅,各写一字,四字合起来为一挽辞,如"福寿全归"、"终归极乐"等。每吊客至,设于大门侧旁的响器班,便鼓乐齐鸣,守灵孝子们闻声举哀。吊客所带礼品交收礼处收讫,便自行到灵堂前向死者行礼,有的跪叩、有的作揖、有的鞠躬、有的干嚎三声、有的默无一声。吊客行礼,孝子陪以磕头;吊客出,孝子止哀,鼓乐停奏。遇有年轻的辈份较长者前来吊唁时,通常由执事或清场及早迎人客厅,免去灵堂亲奠之礼。遇有女客前来吊唁,则由孝媳、孝女辈,从屋内哭迎于大门以外。舅父母前来吊唁时,孝子要趴在地上磕响头。男女吊客同来,行礼时男左女右或男先女后。
    从正寝到殡葬这段时间内,孝子媳们要昼夜二十四小时轮流守候在灵旁,谓之"守灵",每隔一个时辰(约二个小时)举哀一次,及时续燃蜡烛或添油拨灯,不使熄灭,并谨防畜禽进入。
    入殓、奔丧  人死后三日,一般就要入殓。远在外地的主要亲属,尤其儿女,都必须入殓前赶回,谓之"奔丧"。但万一因故儿女不能及时赶至,殓期也可稍事后延,另择吉日。
    入殓,就是将尸体从灵箔上抬起放入棺材内。棺材也叫棺木,吉称"寿材"、"寿木"、"喜活"等。棺木来源,一是到寿材铺选买现成的,拉回来就能用;一是到板厂选购板料,雇觅匠人制作,俗称"合喜活"。棺木以木质和厚度论质量高低,棺木规格一般分"一二三"、"二三四"、"三四五"三类。底最薄、帮较厚、上盖最厚,如"二三四"的棺材,即底为二寸,帮三寸,上盖四寸。中等以上人家也有选用"四五六"的四独柏木板,这是质量最好的;贫穷人家多用"一二三"的桐木或其他杂木板料。合成的棺材,前挡板刻一斗大"福"字或"寿"字,内用松香灌里以防腐防蛀,四周贴白稀布,外用生漆油漆三至五遍。前头朝外置于灵堂门首。传说忌见阳光,故棺材上面常以席或白布单遮之。
    入殓时棺底铺白纸三层,纸上铺黄色棉褥子,尸体放于褥上,上盖白色薄棉被,谓之"铺金盖银"。将尸体移放棺内后,解却绊脚锁,用死者生前衣物将尸体两侧塞实,以防尸体滚动。在死者一只袖口内放七枚小面饼,谓之"打狗饼",说是防止到阴间野狗拦路;另一只袖口内放一把麦麸,谓之"蚂蚁食儿",说是防止蚂蚁啃尸;口中放一至三枚用红线系着的铜制钱,谓之"噙口钱"。接着端一碗清水,男女孝子们,从长子、长媳起,依次用棉絮球醮水为死者擦洗一下脸,然后将随葬物品放入棺内。随葬物品一般为死者生前爱好之物,如生前用的水、旱烟袋、荷包、拐杖、书籍及文房四宝等。富豪之家以金银珠宝随葬。
    一切安排停当,即行盖棺钉扣。钉扣过程中,孝子不停地呼唤死者,谓之"躲钉"。棺材两侧及前后各凿一眼,最后钉入木楔,宣告封殓毕。合家上下一齐举哀,抚棺大哭,入殓遂成。
    入夜合家上下还要到十字路口烧钱化纸,谓之"送盘缠"。
    出殡、安葬  又称"发引",就是把灵柩从家中移往墓地埋葬。墓地先请风水先生勘察,以确定墓穴方位,谓之相墓。墓地一经圈定,便遣人挖掘墓穴,谓之"打墓"。必须由孝子首锨破土,他人不得代替,否则打墓人也不干。
    出殡日,一般选在入殓后的第一个吉日。但要看是父母单亡还是双亡,双亡,单双日皆可;单亡,出殡日子只能选在单日,不能用双日,而且要在下午起灵,否则即被认为对尚在的另一老人不祥。
    出殡的当天上午,参加送殡的亲友比至,主人款待一顿"八八流水席"。发引时亲友们向灵柩行礼,谓之"辞灵",孝子跪在灵旁叩头答谢。礼毕,八名身强力壮的人,协力将灵柩抬出大门,悬于棺罩内。棺罩,木或竹制框架,四周围以大红绣花缎慢,大红缎慢顶上置"龙风",龙头在前,凤尾朝后,谓之"龙头凤尾",又称"龙杠"。过去开封有名轿扛铺有十三家之多,其中尤以南京巷宋(清林)家、相国寺前门张(兴)家、新街口牛(仲甫)家和童(保钧)家四大家最为有名,有"南宋北张四童牛"之说。
    龙杠有二十四人抬和三十二人抬的。起灵前各就各位,起灵时刻一到,在杠头统一指挥下龙杠支顶,棺罩稍悬离地面,这时鼓乐齐鸣,全家举哀。头戴麻冠,身穿重孝的主孝子跪在棺前,叩头后,用手将已钻过漏眼的小红瓦盆摔个粉碎,谓之"摔老盆"或"摔捞盆"。接着在杠头的"当--当--当"三棒锣声中,龙杠上肩,棺罩抬起,徐徐向墓地进发。男孝子一概走在灵柩前面,主孝子(长子)手持哀杖,肩杠写有"西方接引"字样的白纸幡,在左右两人掺扶下边哭边行。出殡的队例是:前头是十几面彩旗,后面依次为两面大铜锣、纸扎的社火、鼓吹手、男孝子、灵柩,灵柩后面紧跟女孝子乘坐的送殡车辆。第一辆送殡车必长媳乘坐,他人不得潜越。女孝子穿孝服,沿途掩面哭泣。灵柩两边系着两丈长的白布,送殡亲友排成两行,用手拉着白布行进,这就是所说的"执绋"了。僧道跟着送至城门而回。开封殡葬大都出曹门、宋门或北门,忌出西门和南门。西门外自古就是处决犯人的地方,"出西门"成了斩决、枪毙罪犯代名词;南门禁殡葬出入,是北宋时定下的一条禁令,因南门正对皇城大内,宋太祖曾诏开封府禁殡葬行列出入,此遗风至今犹存。因此,即使坟地在城南、城西,也要出东或北几个城门,然后饶行至墓地。灵柩每经十字路口时,走在灵柩前面的孝子都要转身跪地举哀,说是为死者引路。
    灵柩到达墓地,孝子再次转身跪地举哀,送殡行例随之停步。哀毕,男女孝子及送殡亲友咸集基坑周围,查看墓穴方位、走向,深浅大小是否合适。棺木必须头朝东南,脚向西北。夫妻合葬者,男右女左(也有男左女右者),有妻妾或继配多人的,大老婆紧挨丈夫,并肩而葬,妾或继配夫人,在正妻身旁依次排列其位置,要低于丈夫和正妻一尺左右。也有的因妾辈娘家势力强大或亲生子女出人头地,为争夺死后平起平坐而大动干戈,最后通常是丈夫居中,妻妾分别左右而罢。成人亡故,皆入祖坟,埋于已故父母脚下,谓之"父蹬子肩",如子先于父亡,要把父之墓穴位置空出来,待以后父亡埋人。
    下葬时去掉棺罩,众人手拉刹绳:协力将悬棺调好方位,徐徐沉于墓底,男女孝子将腰束之麻绳解下,投入墓坑,然后填土封墓。孝子先铲第一锨土撒于棺顶,继而打墓者一齐动手封土,送葬者举哀,坟堆基本拢成,纸幡、哀杖插于坟前,社火除留一童男童女外,余皆以火焚之,男女孝子在坟前三叩首。安葬已毕,所有送殡人等离开墓地回家,但不能重走原路,谓之"不能走回头路"。
    圆坟  埋葬后的第三天,男女孝子再度来到坟地,在殡日初步拢成的坟堆上,加以添土整修,拍实加固,使之成上尖下圆的锥形坟墓,坟前植树二至四株,并置以墓碑。新坟筑成后,三年不许再动土添坟,意谓不能"添新坟"。以后到"五七"时进行一次墓祭,周年及三周年大祭。以后每年清明扫墓,习为常事。
    父母亡故后,孝子百日内不理发,一年内不除孝(穿白鞋),当年春节门上不贴春联,门旁贴白纸蓝字"守制"二字,以示正在为父母守孝,不拜年,不会客。第二年贴蓝色对联,第三年春节恢复正常,表示守制已满。
    丧葬新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旧的丧葬习俗逐步有所革除。1962年,开封成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人民政府管辖的殡葬专门机构--开封市殡仪馆,过去遗留下来的城郊所有公墓、义地统归其统一管理,对轿杠行业逐步进行了改造,直至取缔。在此基础上,又于1968年建立起第一个火葬专业单位--开封市火化场,于此同时,市人民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通知和布告,提倡火葬,改革土葬。目前,开封城区居民火化率达百分之百,困扰了人们几千年的土葬旧习从此宣告结束。但旧制度的改变,并不等于旧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随之完全消失,一有机会仍然玩强表现出来。当前情况是:人死了可以火化,但仍要在家设置灵堂,祭奠三天。有的仍然沿袭旧的一套,大操大办,铺张奢侈,扎社火、吹响器、烧纸钱、送盘缠、披麻戴孝、摔捞盆。殡葬行列一次动用汽车多辆,满戴穿白挂孝的孝男孝女,招摇过市,曾一度被取缔的封建迷信品,又在市面上公开销售。由此,反映出大力进行精神文明教育的艰巨性和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