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入传播
第一节 传入传播

    天主教传入开封,是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到天启五年(1625年),意大利籍神父艾儒略(JUlio ALeni)、法籍神父金尼阁(Nicolas Trigauit)、意大利籍神父郭居静(Cazaro Cattaneo)等先后到开封作短期的传教活动,当时以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为传教手段,其所接触者多系上层知识分子,由于传教面窄,又无固定教堂,故信教的群众很少,仅三五人而已。
    明崇祯元年(1628年),意大利神父毕方济(Francesco Sanbiaso,耶稣会士)由南京去山西传教,途经开封,向周王赠送自鸣钟等礼品,备受优待,毕方济遂定居开封,在今洪河沿街一带,购置民宅一所,改建为天主教堂。毕不服水土,两年后返回南京,由另一名耶稣会士费乐德(Frluered)接任。费乐德除继续活动于上层知识分子外,并向市民进行传教,当时有教徒近100人。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口,开封被淹没,天主教堂也被淹而坍塌,费乐德及教徒10余人被困教堂内,除1人逃出外,费乐德等死于教堂内。
    清顺治、康熙年间(约1660~1665年),天主教徒许赞任河南按察使。许出身世代天主教家庭,是徐光启的曾外孙,对传播天主教极为热心。同时,得到河南巡抚董国印的哥哥董国器(天主教徒)的极力支持,许、董二人从江苏松江县请来1名法国神父恩理格(Herd-criohi)主持传教。在开封西半截街,购置民房一所改建为天主教堂,从此天主教又得以传播,传教地区也逐步扩大,先后在朱仙镇、扶沟县、商丘县等地设立传教点。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罗马教廷干涉中国内政,发布《从今日起》通谕,视祀孔、祭祖等为异端,严禁中国天主教徒履行中国的礼仪,违者将遭受绝罚。清康熙帝对这种粗暴行为极为不满,遂下禁教令。禁教令后,开封天主教堂即被查封,改为寺观,教徒星散,传教活动亦即中断。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美、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外国传教士依仗这些不平等条约取得了传教特权。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法国遣使会来到河南南阳靳岗恢复传教活动。同治九年(1870年),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取代法国遣使会,控制河南天主教会。在这期间,外国传教士曾企图在开封恢复教堂,开展传教,因开封系省城,反洋教情绪强烈,清政府官员不敢贸然允许。虽有个别外籍传教士到开封作恢复教堂的尝试,终因无处安身而去。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天主教河南省南境教区(指黄河以南教区,主教座堂在南阳靳岗)主教安西满(意大利籍)派神父谭维新(NOe-Toseph Jacconi,意大利人,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在中国神父时慎修(留学罗马,梵蒂冈传信大学毕业)的陪同下来到开封,要求政府同意恢复天主教会。在他们的多方奔走之下,于1905年在开封市袁坑沿街路东(今开封市政府第二招待所处)购买民宅一所,平房30余间,改建为教堂。从此,天主教会得以恢复。时慎修、谭维新轮流驻开封,并向陈留、中牟、尉氏、杞县、兰考、睢县、扶沟等县农村开展传教活动。这之前,市内教徒仅有何(即何春明的一家)、于、徐、李等六七家,男女老幼50余人。
    清宣统二年(1910年)十二月,天主教河南省南境教区主教何安业(意大利人)病逝南阳县靳岗。次年,罗马教廷任命谭维新为南境教区正权主教。谭离开封任职,即另派一名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包会士到开封主持教务,并兼管豫东各县教务,时慎修也返南阳。
    谭维新晋升主教不久,就陷入人事纠葛之中,为了摆脱困境,执意开拓新教区,认为省城开封最为适宜,并以熟悉豫东情况为由,请求任开封教区主教,接连向其总部上书。1915年经罗马教皇及总会批准,划豫东、豫南部分地区建立开封教区,主教座堂设在开封,谭维新为首任主教。
    1916年初,谭维新约请中国神父田井周到开封莅位,与意大利神父包乃宣筹建教区事宜。是年秋,谭往美国募捐。
    1917年,谭募捐归来,核定购买位于理事厅东头路北与草市街路西相连处民宅4所,新建教堂,到1919年全部落成。
    1920年,谭维新再次前往美、法、意、比各国游说。次年返回开封,请来美国本笃会神父高福德等3人,山林圣玛利主顾会修女盖夏等5人,其任务是开办学校。
    同年,在教会总堂对面(今群英幼儿园处)购置或租赁民宅,创办培文中学,只收男生,由高福德主持,又在培文中学的东侧开门,面向草市街,创办华美女校,由美籍修女盖夏主持。
    1925年,根据罗马教廷传信部的授意,划出南阳、开封两教区南部各县成立驻马店教区,由德、美圣言会管辖。
    1927年,又划出豫东6县由西班牙重整奥斯汀会管辖,从此开封教区只辖中牟、杞县、陈留、通许、尉氏、洧川、鄢陵、扶沟、西华、淮阳、商水、太康、睢县、鹿邑、兰封、考城、民权及开封18县,从1927年到1953年都按这一建制进行管理。
    同年,开封教区还在南关购买地皮一处,东临官坊街,西临民有街,南临原义丰面粉公司,北临小巷,先后建立分堂一所,圣堂一处,可容300人左右(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平房20余间,另在院中建有独院、小圣堂(今南关分堂),专供外国神职人员学习汉语,作礼拜之用,院内西部为主顾传教修女会会址。
    1930年,开封教区主顾传教修女会正式成立。由美国山林圣玛利主顾会代管,美籍修女盖夏主持会务。1930-1948年,共有修女110多名。修女虽非神职人员,不能主持宗教仪式,但她们都是脱离家庭终身为教会服务的人,是天主教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同年,河南省天主教各教区商定创办神哲学院,培养中国神职人员,报经罗马教廷传信部批准,于1931年在开封东郊羊尾铺村购地,兴土木,建有椭圆形二层转楼一座、圣堂一座及职工用房共3500平方米,另有体育场等设施。1932年正式开学,定名为天主教河南总修院,首任院长系意大利籍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罗克信。
    是年,谭维新授教美国山林圣玛利主顾修女会创办女子中学。在双龙巷路北购置民房扩建为校址,1932年正式开学招生,定名为河南私立静宜女子初级中学,聘任中国人英启良为校长(北京人,满族,系天主教名流英钦之的侄子)。实际负责人是美籍修女盖夏。1936年增设高中班,1951年改为自办公助的中学,更名为新生女中。1952年改为市立中学。
    1931年,谭维新委托河南省第一师范校长田恩霈等办一所男子初级中学,在西半截街路西购置民房一处,新建三层楼房一座,1933年正式开学招生,定名为河南省私立光豫初级中学,1938年2月停办。
    1933年,谭维新聘请在北平的美国本笃会修女伊凡风来开封,由开封天主教神父刘心淳出名,在自由路中段购得原开封救济院址全部地产,新建二层楼一座,平房30余间(今开封宾馆处),建立美国本笃修女会会址,美国籍神父高福德任院长。1936年,美国本笃会又增派美籍修女罗素英等4人来开封,由方修女任院长。
    1935年,谭维新第三次赴欧美邀请外国修会来开封教区传教。次年随谭来开封的有本笃会美籍神父韦士礼(院长)、梦克、商卡等3人,加上已存开封的高福德,共计4人,在东大街路北建立临时会址。高福德受聘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的英语教师,罗素英等修女亦任高级官员夫人们的英文教员,把传教活动伸向高层人士。
    1937年6月,意大利忧苦之慰修女会的10名修女抵开封。在北门大街54号,购买原私立任时女子中学校址平房69间,建立修女院址,并设分堂一所。
    同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开封时有敌机轰炸,天主教会依仗德、意、日法西斯的联盟关系,在天主教堂挂上意大利、梵蒂冈国旗,教会的一些上层教徒及与教会有关系的政府官员都到此防空袭,顿时天主教会影响大增,出现了发展教徒的最好时期。
    1938年6月开封被日军侵占,天主教会开办"难民收容所"先后收容2000多人,非教徒占90%以上,外国传教士利用这个机会,积极进行传教活动,领洗人教者占收容人数70%,妇女、儿童最多。一个多月后离去。这时,杞县、兰考、尉氏、民权、太康、睢县、扶沟等县天主教会也办有"难民收容所",时间较短。二三百人不等。唯有尉氏、扶沟"难民收容所"到1940年才停止。
    1939年,谭维新又邀请意大利圣体会19名修女来开封,在新街口60号购民宅一所,房屋58间,为会址。该会设分堂一所,诊所一个,创办海星小学一所,此校于1948年与华阳小学合并。
    1940年春,谭维新退休。之前,他挑选了河南总修院副院长张景芳(意大利人)任副主教,准备提升为开封教区主教,报请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不料被该会否定,另向罗马教廷推荐南阳教区总堂神父毕性和(Anconlo Barosi,意大利人,米兰外方传教会会士)为开封教区主教,并得到批准任命。毕性和于是年9月到开封接任,谭维新无可奈何,回意大利罗马养病,途经上海,将教会所有现金在上海重庆路、东平路各购房产7处,共1300平方米,属开封教区财产。
    1941年11月,毕性和到豫东各县视察教务。到鹿邑县后,在其本堂神父赵、劳(均系意大利籍人)二人的陪同下前往丁村(今属郸城县)天主堂。第三天晚上,连同丁村天主堂的神父4人(均为意大利籍)被当地国民党地方团队绑架遇害。经天主教中、外神职人员的多方周旋,向国民政府施加压力,涉案的13人被逮捕,并被枪杀于周口。外国传教士还不罢休,后因意大利战败,才算了结。
    同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当日黎明,日军包围了驻开封的美国本笃修女会、美国山林玛利主顾会,将全部美国修女,计17人,押送山东省潍县,本笃修女会址被日军占据,改为日本驻开封领事馆址。
    1942年春,在美国政府的授意下,国民党政府将当时所辖地区的德、意籍传教士也同样集中管理。开封教区有尉氏、扶沟、周口等县的本堂神父被国民党军警押送到内乡县天主教堂。1944年冬,日寇攻占豫西各县后,这些神父又返回开封。
    1943年,罗马教廷命令当时任河南总修院院长的罗克信(意大利籍)为代理主教,主持开封教区教务。
    同年9月,意军战败,开封教区意籍神职人员受到13军的监视,河南总修院等被查封。经罗马教廷驻华代表蔡宁(意大利籍)的安排,从信阳调两名德国籍神职人员(圣言会士)负责开封教区工作,河南总修院、静宜女中才得以复课。
    1945年9月,日军战败,原在开封的美籍神职人员和修女即乘美机返回开封。美籍神父司徒尔(本笃会士)任联合国救济总署驻开封机构的职员。开封天主教会以教区的名义领到大批救济物资和医疗器械,除教会选用一部分外,其余有的分给教会职工,有的出卖,只有奶粉冲水以后,分发给了教徒和贫苦群众,扩大宗教影响。
    教会还利用救济药品、医疗器械,在西半截街前光豫中学校址(今开封淮河医院北部)筹办公教医院。
    1946年6月,罗马教皇发布通谕,要在中国建立圣统制,设20个总主教区,开封系总主教区之一,正权主教仍由意大利米兰外方传教会士罗克信代理。
    圣统制刺激了开封教区中外神职人员竞选正权主教,时有中国神职人员10名,意大利籍神职人员22名,美国本笃会虽有神职人员,但不属开封教区,不能参加选举。按圣统制规定,应由中国籍神职人员充任,故中国籍神职人员一致提出调信阳教区的张作峘(即张维笃)任开封总主教。此举遭到外籍神职人员的坚决反对。经过他们激烈争夺之后,意大利神父阳霖(Gaotana--Pollio,1935年到开封)取胜,经罗马教廷批准晋升为开封教权主教及天主教河南教省总主教。1947年4月13日在理事厅街主教堂举行祝圣典礼,罗马教廷驻中国公使黎培里(摩洛哥籍,1946年12月任职,1951年8月被人民政府驱逐出境)从南京来到开封,为其主持宗教仪式。国民党河南省政府的要员也应邀出席并合影留念。
    祝圣后,黎培里要阳霖办好三件事:一是办一所教会男子中学,二是筹办《益世报》(系天主教会全国性报纸)开封版,三是组织"圣母军"(天主教内的国际性组织,1921年9月成立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1948年秋正式到中国活动)。1947年6月,阳霖在理事厅街东头(今群英幼儿园处)办起一所男子中学,以中华民国的阳总主教为喻意,定名"华阳中学"。"圣母军''由意大利神父高牧灵于1948年春组建。以静宜女中、华阳中学的男教员为主组成"男子成年支队",以上述两校中、小学的女教员为主成立"女子成年支队",又吸收教徒中在校高中以上学生,分别成立"男子青年队"、"女子青年队",共计60余人。《益世报》开封版虽未办成,但创办了《公教周报》,出版4期。
    1948年,天主教内的部分外籍神职人员及逃到开封的豫北、冀南、鲁东的少数神职人员,在教徒中散布谣言,攻击中国共产党要"消灭教会,封闭教堂,监禁教徒"。8月,他们组织了一次"圣体"大游行,游行队伍在国民党警察的维护下,从理事厅街主教座堂出发,到自由路本笃修女会处(今开封宾馆处),企图激起教徒群众反抗共产党的情绪。不久,美国神职人员及修女全部撤离,并带走中国修女18名途经香港去台湾。是年底,开封教区有教堂23处,其中市内5处,教徒18000余人,外籍神父、修女16人,中国神职人员15人,修女35人,大修士4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