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划
农业区划

【概况】  1992年4月18日,开封市政府召开了所属各县副县(区)长和区划办公室主任会议。会上传达贯彻了国务院国发(1991)7号文件,明确了区划部门的职能任务。
    国务院国发(1991)7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区划工作是科学地指导农业发展的基础工作。"它的基本任务是:开展农业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价;参与农业重大投资项目和重要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的前期论证和综合评估;研究制定科学论证性的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开展农业资源开发重大技术经济政策研究;指导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工作;管理好农业资源数据资料库等等。上述任务,具有综合性,超前性,区域性和基础性等特点,是科学指导农业开发和发展的基础,是直接为领导科学决策、为编制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为农业综合开发立项服务的。市委、市政府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1991]7号文件十分重视,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区划工作的领导,调整充实了区划部门的领导班子和业务技术骨干,根据需要增加了区划事业经费,改善了区划工作条件,从而促进了开封市农业区划工作的深入开展。

【完成国家区划办下达的《豫鲁皖苏黄河故道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研究》任务】  该项研究地跨4省、8市(地)、35县(市),总面积24.574平方公里。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摸清了这一区域的农业资源数量、类型与分布,提出了开发治理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以及开发总体设想,为黄淮海平原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开封市区划办公室为该课题领导组成员单位,承担了4省资料汇总和成果报告的主要编写任务。
    1992年6月8日至12日,在开封市东京大锈店,由国家区划办副主任李仁宝主持,召开了4省有关领导和专家参加的《豫鲁皖苏黄河故道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研究》审稿会。年底由国家区划办主持,对其作了技术鉴定和验收。鉴定认为:该项研究在黄河故道区域的综合开发研究方面具有首创性,在当前同类研究中居于国内先进水平。

【开封市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在国家区划办下达的《豫鲁皖苏黄河故道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研究》中,开封市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其范围包括开封市5县1区的56个乡(镇)。总人口188.3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8.14万人,农村劳动力76.29万个。总土地面积552.13万亩,其中耕地386.45万亩。
    确定为重点开发区的依据是:1.人均土地较多,为2.93亩,高于全故道区人均o.33亩,农均耕地高于全故道区平均0.42亩。2.开发潜力大。现有耕地80%以上为中低产田,另有宜垦荒地13万亩。3.地下水资源丰富,尤其是临近现在的黄河,发展灌溉条件得天独厚。4.农业生产已形成了以小麦为主的粮食优势,以棉花、花生为主的经济作物优势,以泡桐、苹果为主的林果业优势,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优势。5.区位优越。近临古都开封,西靠郑州,交通方便。主要限制因素是: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科技水平较低,农田设施不完善。
    开发方向是:充分发挥土、水资源优势,主攻中低产田改造;以种植业为基础,稳定粮食生产,抓好棉花、花生经济作物,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逐步建成粮、棉、油、肉、鱼、林、果等商品生产基地。
    开发任务是:1.兰(考)、开(封)、杞(县)"贫三角"1。0万亩综合开发示范实验区建设。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2项,包括万亩引黄补源试验和井灌建设。3.10个商品生产基地建设,包括优质小麦、优质棉花、花生、西瓜、泡桐、大枣、苹果、乳肉牛、细毛羊和精养渔业基地项目。

【开展对《开封市农业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的研究》工作】按照全国县级农业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大纲的要求,对全市进行了普查。首次查清了开封市"三低"、"三荒"农业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现状。即:中、低产田524万亩,低产园6万亩,低产水面1.1万亩;荒地14.74万亩,荒滩15.43万亩,荒水0.68万亩。研究分析了开发潜力,提出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措施。该项研究成果1992年通过河南省的验收鉴定。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完成《开封市农业区域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这是一项科学论证性规划,是按照国务院国发[1991]7号文件精神和河南省的部署进行的。《规划》对开封市农业资源的优势、潜力,开发的有利条件与限制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了农业综合开发的方向、目标、任务和措施,合理划分了5个农业开发区,筛选并初步论证了6大类35个重点开发项目,提出了3个可供选择的实施方案。《规划》1992年11月定稿,并报经市政府审查。审查认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基本思路清晰,总体布局合理,符合开封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很有指导、参考价值。

【创建兰考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  为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业综合开发,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提出了在全省建立平原、山区、丘陵、城郊四大类型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开封市同兰考县区划办公室通过全面考察,选定兰考城关乡北部8个行政村,创办了万亩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总体设计方案报省批准,该区被定为平原类型的综合开发试验区。实施方案从1991年秋季种麦时执行。总的思路是:以科技兴农为先导,治水改土打基础;从种养业起步,加工业开路,逐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1992年累计投资86万元,实现了区域化种植。土、水、路、林综合治理,新打机井36眼,开挖引黄灌渠12条,绿化栽树7500余株,新建塑料大栅700个;购置先进农机具100余部(台);扩建瘦肉型猪、肉鸡养殖场,实行农牧结合;建立技术指导组,选定297个科技示范户,实行一户带10户的科技推广服务网络。1992年在夏收遇到旱灾,周围地区减产的情况下,试验区小麦增产2成以上。为农业综合开发探索了新路。

【开发对农业资源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监测】为及时掌握农业资源的动态变化规律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国家区划办部署进行农业资源动态变化的监测工作。依此,开封市兰考县和郊区被列为全省18个监测网点县(区)。1992年,按要求对各类土壤养分含量及水资源的变化进行监测,兰考县发现钾的含量明显减少,经过分析原因,及时提出了4项对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在兰考、郊区定点对120个典型户进行了调查。对其投入产出、结构布局、生产与经营管理、发展意向等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其发展演变趋势,及时向领导报告,为宏观调控与决策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