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瑞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其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从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保护与传承它们能促使我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这些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也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人们的喜爱。但如何使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是我们当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不能因为我们的忽视和无知,而留给子孙后代一张历史文化的白卷。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艺术,是中原地区厚重历史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不仅是中原地区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更是我国重要的民间艺术瑰宝,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着特殊地位,在群众社会生活中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具有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俗学、美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历史上,它有着广阔的市场、辉煌的时期、旺盛的生命力,是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主要的文化消费品。
但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它却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失去了应有的舞台。怎样保护、宣传这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
开封博物馆作为地方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对保护宣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地方特色文化有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种节日文化消费品,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寓意美好,长期以来被大众所喜欢。但如何把它移入到我们现在生活中,并使现代人了解这种传统文化,使其代代传承下去,从而让子孙后代感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封博物馆结合自身特点,做出了以下探索,对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深入调查,整理撰写材料
2005年,开封博物馆由馆长曾广庆带队,组织专家一行走访10余家开封年画社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获取第一手年画资料。期间,采访老艺人20余人,经深入考察和仔细的分析研究,撰写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一文,该文荣获河南省社科调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对年画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2006年,开封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调查、整理年画资料,写出3万余字的文字资料,并附30余张图片与录像专题片材料,圆满完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这些详实的文字、图片记录,都为保护传承这一优秀文化保留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二、继承传统,保护非遗项目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为使传统技艺很好地传承下去,开封博物馆于2004年聘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郭太运作为年画的指导专家,采用以师带徒的形式培养3名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系统学习年画制作工艺和知识。3名学员现已熟练掌握了刻版、印刷、颜色配制等相关技艺,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三、复古作坊,展示传统技艺
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开封博物馆依照复古风格,设计庭院式年画展厅,外厅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历史沿革及精品年画的静态展,内厅为仿古年画作坊,还原了过去年画作坊场景,由工作人员现场展示年画工艺流程。步入年画展厅,仿佛踏入历史画卷,挑角飞檐,白墙灰瓦,雕梁画栋,并配有各式年画点缀其间,精美至极。古建筑与年画相互映衬,使整个展厅充满民俗文化独有的格调。此种表现形式,充分运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生动表达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魅力,让观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加强互动,感受传统魅力
当游客步入朱仙镇木版年画展厅,不仅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特色年画作品,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相关历史,还可以自己亲手印制一张年画。在作坊中,专设一张印制年画的案子,并备有制作木版年画的相关工具,如果游客想亲手体验一下,就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年画作品。近距离的接触,亲身的印制,都能使游客感受和体验到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文化魅力和内涵,达到很好的互动效果,此活动自开展以来已成为开封市旅游业又一个新的亮点。特别是在重要节假日,外地游客及各大型旅游团所带领的外宾朋友,在这里欣赏并亲自制作年画作品,不仅能使游客得到不同的乐趣,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很好的宣传。
五、利用科技,展示传统文化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传统文化技艺,其工艺流程既复杂又独特,在古代有着完整的师承关系,学习及制作都需要一定的过程与时间,因此游客在现场并不能完全领略到这一独特技艺的完整制作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宣传展示。开封博物馆充分利用多媒体材料把中央电视台及各大地方电视台录制的与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相关的视频资料播放出来,通过各种影像资料的滚动播放使游客比较完整地了解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而感受它独特的魅力。特别是外地游客通过观看与欣赏,能够较全面地认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特色地方文化,使其对古城开封有新的认识,并能留下美好印象。
六、积极推广,普及年画知识
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节日,现场演示年画操作技艺,向广大市民、游客宣传民间年画艺术。特别是在2007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开封博物馆启动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进校园"活动,至今,开封博物馆工作人员先后将此活动深入到开封红旗、花井、翠园等幼儿园以及金明小学、一师附小等30余所学校,参观人数达到3500多人。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把印制年画的工具搬到课堂上,以讲故事、知识问答、现场制作等少儿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知识和艺术特点讲授给小观众们。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孩子们不仅能欣赏年画,还可以动手参与制作,使其通过直接的观察和实践,认识到祖国的民俗文化。另外,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多次到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展示宣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此类活动深受大中专学生的喜爱并获得教育工作者的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先后被新华网、河南政府网、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百余家媒体报道、转载。
七、紧随需求,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去,才能继续生存、发展进而得到更好的保护。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虽然作为春节期间人们生活的一种民俗文化消费品而失去了市场,但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至今还深受人们的喜爱。作为开封当地优秀的文化名片,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还具有重大的潜能。开封一直在提倡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打造宋韵文化名城,如何把这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开封博物馆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把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坊打造成地方特色游览点,而且还开发出《中国北宋钱币精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珍藏版》《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精选》《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长卷》及年画挂轴等一系列年画产品。这些产品包装精美,制作考究,紧随人们审美的需要,在突出现代艺术设计的同时,又充分表现出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色,从外包装的创意到每件作品的创新都体现出文化产业的独特魅力。作品推向市场后,销售良好,深得人们喜爱,游客欣赏、游览完之后不仅把它作为文化产品进行购买,更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加以收藏。
八、注重特色,创新年画作品
开封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名人荟萃、名家辈出,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结合这一文化背景,运用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善于描绘人物为主的特点,通过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与开封相关的历史人物,将会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模式。在这一思路引导下,开封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项目"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郭泰运指导下创作了一幅以包公形象为主的木版年画作品。这幅包公年画既继承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特色,又结合戏曲中的包公形象,选取包大人上朝时的神态、动作,一幅身穿紫色大袍、头戴官帽、手持官笏、线条流畅、色调沉着、面部表情刚直威严又不失亲切的"包大人"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大胆的尝试撂石锁不仅是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种创新与发展,更是为更好地保护这一民间瑰宝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历史长河中,还有许多重要人物在开封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他们多彩的人生故事与开封各个旅游景点息息相关。通过这种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丰富了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同时也扩大发展了开封的文化旅游业,使其更加完美,更加富有文化内涵。
从以上所列中我们不难看出,开封博物馆充分运用自身优势,通过组织专家搜集整理文字、图片材料,为非遗项目保留了真实、珍贵的资料;通过聘请老艺人使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技艺得以保护与传承;通过特色展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很好地宣传了这一传统文化,带动了开封市的旅游;通过到大中小学讲解,进一步传播了中华民族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通过文化产品的开发,带动了地方相关的文化产业;通过与古城开封悠久的人文历史相结合,设计出的新年画作品提升了开封市的文化魅力。以上所述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的大胆尝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刻不容缓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多传统技艺在我们身边慢慢消失,博物馆宣传保护传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有责任将文化中凝结的民族智慧和精神,一代一代地保护宣传下去。开封博物馆在继承、宣传、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了地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的,希望在探讨之余,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李蔚立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