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南迁客家后人中的名人望族
开封南迁客家后人中的名人望族

●张宏源

  历史上,客家人从开封南迁主要是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时期和北宋南渡及宋末年间。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南国他乡,用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的道德民俗,与当地的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发展生产,成为促进当地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经过数代人的艰苦奋斗,睿智的客家人出类拔萃,成为客家族系的名门望族。从开封南迁有影响的客家名人望族主要有:
  一、中山先生,祖籍汴州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居住在汴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孙老庄村)的孙制被赣、闽、粤等地的客家孙氏尊为始祖,其中广东香山(今中山市)翠亨孙氏孙中山先生即是孙制公的直系后裔。唐嘻宗中和二年(882年),爆发黄巢起义,孙副被朝廷选为百将,带兵征战闽、越、江右一带,立下军功,被封为东平侯,孙副全家定居虔州虔化县(今江西省宁都县)田头乡孙屋村。孙中山死后,葬于宁都城西马家坑。至今,在宁都县城还保存有"东平王孙制祠"。1986年11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诞辰120周年,在宁都县举行了"孙中山先祖孙副墓重修揭幕仪式"。清康熙中期,孙中山先生的孙氏族人迁至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由此可见,孙中山先生根在中原,祖籍开封。20世纪初,文化学者罗香林教授历经10年潜心研究,于1942年首次在重庆出版了专著《孙中山先生家世源流考》,考证了孙中山先生的家世源流,认定其先祖东平侯孙制祖籍陈留。该书于1995年由台湾禾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撰《我的祖父孙中山》一书,详细记述了孙中山先生先祖唐东平侯孙制从陈留迁居江西宁都后的播迁史料。浙江学者舰良才教授研读考证了《三国会要》、《魏书》、《左传》等史料以及大量的唐代宫廷诏令和墓志铭,并查阅了各地图书馆珍藏的孙氏族谱和民间保存的家谱,综合考证结果是,孙权为孙武22代孙,孙副为孙权25代孙,孙中山为孙制28代孙。由此可见,孙武至孙权和孙制至孙中山这上下两段世系源流,已脉络清晰可信,孙中山先生是兵圣孙武第75代孙,其先祖孙制居沛州。孙中山先生还是根在中原开封的客家人。
  二、金门杨氏,大宋臣民
  金门,旧名"浯州","仙洲"。金门杨氏的始祖杨亮节,是南宋二位末代皇帝垂帘听政的杨太后之兄,是皇亲国舅,官封处置使。元兵入侵,亮节奉益王(赵是)、广王(赵昌)南奔。1276年5月,亮节的外甥益王即帝位(史称端宗)于福州。11月元兵攻陷福州,亮节随驾至泉州,因军务别往,及归,少帝一行已至潮州,遂携三个儿子世昌、世耀、世隆追到漳州,因第三子途劳染疾,寄养于漳浦佛潭农家。亮节与长子、次子赶到厦门,想觅船前往广州崖山与少帝会合,此时传来崖山兵败、少帝投海的不幸消息,亮节悲愤不巳,遂与两子渡海到语州(今金门),隐居于官澳珠宝石下,誓诫子孙莫为元臣,郁郁以终。如今金门杨氏已成为望族,达山堂总干事杨延文先生介绍说:"先祖是皇亲国戚,宋亡后来到语州,定居达山之麓后,亮节公将地名叫'官澳','官'字指其历代在大宋朝廷做官,'澳'字则指地处海湾之旁。金门杨氏从始祖亮节公起,派系繁衍,迄今共有30世。目前金门有其后裔8000多人,宗祠家庙8座,台湾及东南亚有其后裔10多万人。"引水思源,2005年9月23日,金门杨氏和第十届全球董杨童宗亲恳亲大会成员到开封天波杨府,向天波杨府赠送了《金门县官澳杨氏祖庙奠安纪念辑》书中"杨氏为周宣王少子尚父之后,望出弘农,发源地为河南开封。按开封古称汴京,汴梁,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他们长跪在杨老令公像前,敬香渴拜,表达自己虔诚的思源之情。
  崖门宋元大战谱写了一曲《崖海悲歌》,留在崖门奇石上镌刻的"宋少帝与7}相陆秀夫殉国于此"13个行草大字记录着大宋王朝的终结。但随大宋南迁幸存下来的臣民们,在祖国的南疆隐名埋姓,浪迹天涯,繁衍生息。至今还保留着浓郁北方气息的宋文化。在崖山附近的霞路村,在高要市的莲花镇石港村等的祠堂和家庙里,悬挂的是赵宋王朝18位皇帝和忠臣良将文天祥、陆秀夫等的神位和画像,他们时刻都在遥望北方,问祖寻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门县官澳达山堂的杨氏宗亲,现保存在杨氏祖庙大门上的一幅对联最能表达其心声:"栩主南迁矢志冒危惟报宋,思君北向甘心就隐不臣元"。
  三、荣佳主席,何栗后裔
  何荣佳先生系世界华商大会英国委员会主席,其先祖为北宋末任宰相何栗,在抗金保宋战争中以身殉职。为纪念何栗宰相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在开封铁塔湖建一座何公轩。
  何公轩位于铁塔公园东部,古城墙脚下,铁塔湖的湖心岛上,1997年由英籍华人何荣佳为纪念其先祖北宋末任宰相何栗而捐建。1998年4月5日,何公轩落成揭幕。
  何栗,字文緽,仙井人。何栗以状元的成绩为宋徽宗赏识。何栗出使金国时力主"不割地,建四首总管以统兵勤王"。在担任御史中7}期间,悟尽职守,不畏权贵。最大的作为是弹动王椭,时王撇代蔡京执政,对上阳奉阴违、结党营私,对下巧取豪夺、骄奢淫逸,民愤极大,被人视为"六贼"之一。何栗曾任开封府府尹10天。在北宋末世时任宰相,金人攻破宋营,何栗不降,绝食而死。何栗第27代孙、世界华商大会英国委员会主席、永兴跨国工业集团董事长、英籍华人何荣佳先生,为追思其先祖在开封的光辉业绩及其悲壮结局,经开封市侨办牵线搭桥,于1998年捐资在铁塔湖中心兴建了何公轩。
  四、赵宋后裔,岭南隐居
  赵宋王朝还有一支后裔在福建省漳浦县湖西舍上隐居300余年。
  1279年,南宋叛将张弘范带领的元军攻陷了南宋的最后一个陪都-广东崖山,承相陆秀夫抱着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昌投海殉国,大宋王朝结束。武将张边杰率16艘船弃港而逃,传说遭遇大风而全军覆没,几乎无人知道,其实有4艘船侥幸逃了出来。船上载着年仅13岁的闽冲王赵若和以及侍臣,漂泊到漳州的南太武山下,水尽粮绝弃舟登岸,后几经辗转来到漳浦县的佛昙,改姓黄("黄""皇"谐音)居住下来。
  100多年后,明洪武十八年,赵若和的孙子黄明官欲娶邻村黄姓女,被人控告同姓结婚有伤风化,家人才公布了家藏的《赵氏族谱》。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特别恩准赵若和后人填"赵"复姓,并钦赐赵明官兄弟以官职。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赵若和的九世孙,官至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司副使等职的赵范在告老还乡后,觉得佛昙常受海盗侵扰,决定把家迁往内地。他选中了漳浦县湖西盆地东南侧,依傍着硕大高山,在这块宝地上建起赵家堡的核心建筑-完璧楼,再筑城墙及府第。其子赵义继承父志又建造了外城,并在城中建造了大片的园林、庙宇和房舍。1639年赵义病逝后,这座占地173亩,外城全长1082米、内城墙长220米的古堡就几乎没有再作过重大的修建。这就是今天的赵家堡。
  五、伯雄先生,始祖开封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1939年6月19日出生,台湾桃园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客家人。据开封古都学会会长徐伯勇先生考证,在中原的吴氏,唐代有吴兢,称开封人。吴兢为唐代史官,有良史之名。吴兢的后裔转由闽人台,其中一支称思贤村吴氏,于清末定居台湾。《吴氏族谱》记载,思贤村入闽始祖系吴承顺,名有。他是唐代开封人吴兢第8世孙吴宣公的后裔。从思贤村迁往台湾的始祖是吴有的第13世孙吴圣昌,清咸丰六年(1856年)吴圣昌携带妻子和儿子吴春叔,从汕头坐船赴台湾岛,在航海途中遇狂风,妻子不幸落水身亡。吴圣昌、吴春叔父子二人抵台后,居住在台湾桃园县中场镇,吴春叔勤奋学习,考中秀才,被称为"台湾秀"。吴春叔生了吴鸿麟等8个儿子。吴鸿麟就是吴伯雄的父亲。吴伯雄家族是桃园中场望族,书香世家。他曾任前总统府秘书长、行政院内政部部长、政务委员、桃园县第七届县长、台北市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及第五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现为中国国民党荣誉党主席。2008年,吴伯雄以党主席的身份率团访问大陆,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从开封南迁的名门望族还有包拯的包氏后裔,杞县空桑村伊尹的伊氏后裔,福建安溪派供奉的先祖系河南开封人、为抗元名将陈昭应的陈氏后裔,抗金英雄宗泽的宗氏后裔,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史氏后裔等等,这些都是古都开封宝贵的人文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