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朱仙镇 传奇故事多
美丽朱仙镇 传奇故事多

于青梅 张永军

朱仙镇岳飞庙的传说

  朱仙镇岳飞庙位于中国十大最美村镇之一的朱仙镇,为全国四大岳庙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祥符县志》,明代何孟春《重修宋岳鄂王岳祠碑记》载:"宋鄂侯忠武王庙,始建于鄂,再建于杭,三建于汤阴,而今建于梁城南朱仙镇。在鄂者,王开国地也,王冤白时已建;在杭者,王墓在焉;在汤阴者,父母之邦……而朱仙镇者,王之功,于是,为报王之忠愤所不能忘者也。"
  朱仙镇是岳飞建功立业、班师回朝之地。岳飞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正德四年(1509年)、万里三十三年(1605年)、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别进行了不同规模的扩建和修缮。1986年又对其进行大规模修缮和重建,1991年对外开放。是社会各界凭吊和拜谒英雄岳飞的胜地。
  岳飞庙建于朱仙镇有一段悲壮的传说: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金兀术率汴京金兵10万,驻守朱仙镇,要与岳飞决一死战。七月的一天,岳飞以500轻骑夜袭金营,大败金兀术于朱仙镇,并号令三军"指捣黄龙府,再与请军把盏痛饮"。奸相秦桧卖国求荣,向南宋高宗进谗言。高宗也怕岳飞取胜迎回二帝,自己失掉帝位,便一天连下12道金牌,令其班师回朝。岳飞以帝命难违,率师南去。岳飞班师那日,朱仙镇一带数万黎民,手拎竹篮,头顶条筐,送来鸡蛋、糕点、肉食,跪于一街两厢,苦苦哀求,挽留岳飞。后岳飞遇害的噩耗传来,万民痛哭。朱仙镇百姓为纪念民族英雄岳飞,捐资修建了这所庙宇。
  朱仙镇岳飞庙为何建在今址?传说,金兀术为在朱仙镇与岳飞决一死战,将镇中物资抢劫一空,并填平所有水井,堵截河之上游,打算将岳飞饿死、困死。岳飞收复朱仙镇以后,水源断绝,十分着急,就骑马找水源。当他来到岳飞庙这个位置,将马拴在一棵黑槐树上时,满枝头树叶哗哗直响。岳飞想,此马从无这种现象,就将马缰解开。那马向西南走了几步,用前蹄扒起来,不一会,地下便冒出水来。岳飞赶快命士兵用锨挖,挖成坑后,水满盈坑。此时,人有水喝,马有水饮,即救了岳家军,也救了当地百姓。人们就将那棵黑槐(一棵痒痒槐)叫做"岳飞系马槐",将那小水坑修成一眼水井,叫"岳飞饮马泉"。后人为怀念民族英雄岳飞,纪念他的功绩,就将岳飞庙修建在此。

五奸跪忠的传说  

  在朱仙镇岳飞庙山门的照壁前有五尊铁跪像,当地百姓称其为"五奸跪忠",这五个人分别是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离、罗汝揖、张俊。像体由生铁浇铸而成,每个重约1500斤,其中秦桧与王氏夫妇的像腹内是空的。
  相传,绍兴十年 (1140年),岳飞率军在朱仙镇以500精骑大败金兵10万后,正准备扩充兵马,誓师渡过黄河,直捣金老巢时,朝中以秦桧为首的一帮乱臣贼子进谗言,迫使高宗一连下12道金牌,限期岳飞班师还朝。岳飞挥泪拜别古镇父老班师,回到杭州第二年就被秦桧一伙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于风波亭。
  古镇父老为了纪念岳飞,惩罚秦桧五奸,捐款铸五奸像,五奸赤身反绑双手跪在岳飞像前。"五奸"像中,秦桧夫妇的像腹内是空的,臀部有个洞。每到腊月二十九(岳飞遇害的日子),镇上父老就用柴草塞进秦桧夫妇脸部洞内,点燃后使奸贼七窍生烟,围观群众一边拍掌一边数着板:
  秦桧王氏心太怀,害死岳飞太不该。
  老天有眼终有报,死后七窍冒黑烟。
  这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俊臣。

《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古碑传说

  朱仙镇岳飞庙存有岳飞手迹《送紫崖张先生北伐》古碑一通,碑体长2.8米,宽2.25米,高9米。此诗写于1135年秋。
  张紫崖是南宋初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名叫张浚(1097~1164年),字德远,号紫崖居士,绵竹人。
  民族英雄岳飞抗金报国,率师北伐,立下不少战功,朝中奸相秦桧十分嫉妒岳飞的战功,就指派朝中参议张紫崖以去北国看望二帝为名,与金主暗中求和,并叮嘱张紫崖,到朱仙镇后,让岳飞派两员大将一路护送北上,趁机察看岳飞军事动向,以探得军机,献媚金主。
  张紫崖是个心细的人,他知道朝中主和派与主战派斗争很激烈,但他内心倾向主战派,对秦桧谣传岳飞有篡权谋反之意持怀疑态度。他怀着到朱仙镇一看虚实的心情一路北上。到朱仙镇军营,得知岳元帅正操练兵马,就对传令兵说:"你为我找来一套军服,与我一起到校场观看操练,且莫告知元帅。"张紫崖到校场一看,只见岳军士气昂扬,阵容齐整,杀声震天,兵刃寒光闪闪,岳飞身着白袍,腰佩宝剑,威风凛凛地操练三军,张紫崖被这气吞山河的场景所感动,心中对岳飞油然生起一股敬意。
  目睹此景,张紫崖心中暗赞:"岳飞乃抗金英雄也。"此时,他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飞步跨上战台。岳飞一看是张紫崖,急忙请到帐里为其接风洗尘。张紫崖不肯离开这气吞山河的校场,就说"就与元帅就地吐哺",他把秦桧派自己暗中与金主议和、侦探岳军动向的阴谋向岳飞作了汇报。岳飞听罢哈哈大笑道:"忠奸自有后人评。"张紫崖表示不去北国,愿与元帅一同抗金,甘当先锋,为国捐躯,在所不惜。岳飞当即答应其要求,派大将汤怀作为张紫崖的同路先锋,调一支精兵归其指挥。临别时,岳飞在点将台上挥笔写下了《送紫崖张先生北伐》诗一首:
  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辄。
  长驱渡河路,直导向燕幽。
  马碟阏氏血,旗袅可汗头。
  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岳飞庙中的古碑就是当年岳飞送张紫崖的真迹,镌刻于此,激励后人:为国杀敌,莫做内奸、亡国奴。

青云忠的传说

  在朱仙镇岳飞庙院内存有铁钟一口,名曰青云。青云钟始铸于南宋,由当地百姓用缴获的金兵武器数万件而铸,钟高1.5米,重2000斤,钟体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字样。据说,当地百姓把岳飞当作钟灵来敬,希望得到岳飞在天之灵的保佑。
  当时天逢大旱,庄稼将要干死。百姓无门,心急如焚,但又无可奈何,忽然有人说: "岳元帅爱国爱民,他老人家若在天有灵,肯定会救我们的。"于是,大家纷纷来到庙里,焚香祈祷,同时撞响了古钟。说来古怪,钟响三声,天气骤变,狂风大作,青云遮日,刹那间,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唯独"五奸"像周围滴雨未落。百姓们感到非常神奇,认为岳元帅显灵,天降甘露,恩泽百姓,当然没有五奸的份了,于是为古钟修了一个钟楼,供了起来,起名"青云钟"。

春秋楼的传说

  朱仙镇关帝庙建筑高大宏伟,为山、陕、甘商贾们捐资所修。大殿卷棚内供有关羽、周仓、关平三位的高大塑像,威武勇猛,形象逼真。据80岁老人回忆讲述,正殿比卷棚宽出3米,深度有10米之多,卷棚高3~4米,上脊竖琉璃牌一个,上所书"流芳千秋"光彩夺目。关帝庙后院有一楼叫"春秋楼",其楼高20余米,进深五间,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气势雄伟,楼分两层,楼上为藏书楼,楼下为大殿。若天气晴朗,方圆十余里外便能看到春秋楼。春秋楼大殿内有一尊关羽夜读《春秋》的塑像,他傍烛奋读,神态专注,雕塑精细,栩栩如生。关羽为何夜读《春秋》?里边有段风趣的故事: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挥师东征刘备,在徐州一举告捷。刘备兵败后投靠了袁绍,关羽带着刘备的甘、糜二位夫人星夜撤至那(今江苏那县)。曹操率兵紧追,终将关羽和二位夫人一并俘获。曹操心想,关云长如能归降,自己必能早日一统天下。曹操求贤心切,对关羽一天三宴,盛情款待,拜他为偏将军,义封为汉寿亭侯,并赐宅地建楼阁。不失大节的关羽却仍然身在曹营心在汉,盼望二位夫人能早日与结义兄长刘备团聚。
  曹操见恩赐不行,便又施出以色情相逼的新招,让关羽与二位夫人同住一室,图谋过后将此事宣扬出去,以绝关羽回汉之念。夜幕降临,关羽面对二位夫人脸赤如涂,心中怨恨曹孟德用心奸险。他毅然立于室外,秉烛奋读孔子所著《春秋》,时而朗声念道:"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曹操隔墙侧耳窃听,闻关羽念道:"君子喻龄义,小人喻龄利!"曹操听后轻叹一声:"关云长乃英烈武将矣!"见归降无望,他便放关羽三人回到刘备那里。临别时,关羽将画的并蒂诗竹赠予曹操,疏密相交的竹叶组成四句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借以表达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坚强信念,这就是流芳百世的关帝诗竹画。
  为纪念关羽被困敌方,屠刀面前不变色、金钱面前不变节、色情引诱坚如铁的大义凛然气节,朱仙镇父老与商界共同投资,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造关帝庙和春秋楼各一座,关羽夜读《春秋》的高尚情操一直激励着后人。

铁杆栖风的传说

  大关帝庙为商帮所建,系清代建筑,庙宇宏大,建筑雄伟,为朱仙镇最宏伟的建筑群,门前有两尊高大的石狮,威风凛凛,栩栩如生,非常大气。关帝庙门前还有重达万斤、生铁铸造的蟠龙铁旗杆一个,高三丈许,顶上铸着龙、凤,龙盘铁杆,凤卧顶端,整个旗杆铸工精细,宏伟壮观。旗杆上有三个旗斗,等距离分布在旗杆上。旗杆由两节组成,相接处有两个胖娃娃搂抱旗杆,面带微笑,天真活泼,煞是可爱。旗杆中段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凤眼观旗思两蜀",下联是 "暨眉望杆想间中"。此旗杆为陕西同州天平会于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所献。与关帝庙一起成了朱仙镇的一大景观。
  旗杆中段的对联里有一段孙尚香与刘备的故事。三国时期,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西蜀刘备与东吴孙权的妹妹孙尚香弄假成真结了亲。孙权之母知道刘备比女儿大30岁后,后悔不已。婚后不久,老夫人借故让孙尚香带着儿子回娘家,打算一去不复返,了结这门亲事,而聪明的刘备唯恐夫人一去不回,就把儿子留在身边。
  孙尚香回到东吴后,知道母亲不让她再回西蜀,心中非常苦恼。她认为,刘备虽然比自己大好多,可他仪表端庄,又是汉室后裔,加之对自己体贴人微,况且她思念孩子,于是饮食渐渐减少,面容日渐憔悴。一日,她在闺房中画了两个旗杆,旗杆上各有一只扭头望杆的小凤凰,并题对联:"凤眼观旗思两蜀,暨眉望杆想间中。"孙尚香长得凤眼暨眉,十分动人,思两蜀就是思念刘备父子,想间中就是思念山清水秀、风光如画的西蜀都城闻县。
  老夫人一见女儿的画,知道画外有话,弦外有音,怕女儿天长日久积郁成疾,就送她回蜀国与刘备重归于好。后人就把她画的旗杆和写的对联仿制后立于关帝庙前。

点将台的传说

  在朱仙镇西南二里许青龙背南端有一巍峨高耸的土台,这就是著名的岳飞点将台,现为开封县文物保护单位,为朱仙镇著名的八大景之一。土台周围青草茵茵,树木葱葱。在点将台南端,巍然矗立着两棵青松,枝繁叶茂,粗壮挺拔,虽历经风雨,却更加峥嵘,名日将台青松。
  点将台在现代曾演绎出一个真实的故事:1948年深秋,陈士集和肖克大军解放开封。后曾为国防委员、公安部长的王芳将军率解放军从尉氏向开封进发。大部队过后,王芳的司令部在点将台下稍事休息。不料,从朱仙镇东南过来一帮国民党散兵,足有200余人,一下将司令部包围了,情况万分紧急。王芳立即动员所有后勤人员奋力还击,边打边退,直至黄昏,才打退敌人冲出包围。事隔几十年,1992年深秋,王芳将军专程从北京赶来,参观了点将台。旧地重游,感慨万端,老将军连连说:"就是这里,就是这里。"接着,王芳给在场的人讲述了当时的情景。群众都说:是岳元帅显灵了,保佑了人民解放军。

朱仙镇小关帝庙的传说

  在朱仙镇河东有一小关帝庙,在岳庙西临有一大关帝庙。朱仙镇为什么有两座关帝庙呢?传说修镇西北隅关帝庙时,在镇山西众商户相约捐资兴建。其中有两家富商较为吝啬,不肯按额捐资,其他商户遂将之排除在外。关帝庙落成后,名为山西会馆,两家富商既不捐资,当然也就不能进入会馆参加同乡会。这样一来,两家富商较为尴尬。于是两家相约集资又在镇之河东修关帝庙一座,也称为山西会馆,一切建筑多仿前关帝庙修建。以后天长日久,镇人称前建关帝庙为大关帝庙,续建之关帝庙为小关帝庙。故此朱仙镇有大、小关帝庙两座。

青龙背的传说

  朱仙镇西侧有一条10里长岗,就是有名的青龙背。据说,春秋时节,细雨过后,夕阳斜照,在淡紫的烟雾里,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条起伏奔腾的巨龙。相传,靖康元年 (1126年),金兵攻破宋都东京,掳走了徽、钦二帝。这年秋天,在紫雾缭绕的10里长岗上降下了一条青龙。周围的群众纷纷前来烧香叩拜。有的说,这条青龙不该下凡,拨云弄雨,淹没良田;有的说,青龙降世定有天子出世……在青龙降落的第三天夜里,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青龙一声长吟,腾云驾雾,乘风而去。说也奇怪,本来荒秃的土岗,一夜之间变得树木青青,芳草凄凄,大岗的南端更有两棵参天松柏,犹如两根龙须伸向天空。乍一看,仍似一条青龙隐卧于薄雾之中。绍兴十年,岳飞大战金兀术时,就是在这青龙岗上设下伏兵,打败金兵,今人称青龙岗为青龙背古战场。明嘉靖年间诗人郑敬路过朱仙镇,感慨不已,挥笔留诗一首:
  诗史悲前代,金牌痛哲人。
  鹃泣朱仙血,萤火候赵邻。
  可怜原上草,终枯尚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