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藏品
特色藏品
书法藏品风格纷呈】纵观历史长河,开封书法圣手几乎遍布各个时期,且地位显赫。正是这些云集开封的书法星光,奠定了开封书法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的地位。北宋以后,虽宋室南迁,文化中心转移,然厚重的传统艺术文化却薪火相传。
  北宋时期的书法仍然澡续唐代余波,仿颜体的有李建中、杜绶、欧阳修、蔡襄等;学张旭、怀素草书的有苏舜钦、杜衍等;学李阳冰等小篆的有徐铉、徐锴、郭忠恕、释梦英等。他们构成了北宋书坛的主体,虽都是自唐代,但已变唐人书法的深厚气势为雍容端丽。在上述书法家中,最享盛名的当属李建中和蔡襄两人。号称"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四大家。因东京为北宋首都,他们皆曾在京都居官,故许多书法活动于开封举行,他们的书法理论及墨宝手迹对后世影响极大。
  宋徽宗更是一名有名书画大家。擅书法,真书学薛曜,创瘦劲锋利如"屈铁断金书"的"瘦金书"。瘦金书"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个别连笔则如游丝飞空",极有个性也写狂草,传有真书及草书《千字文卷》等书迹。
  开封书法艺术长河绵延曲折地流入现代的书法河床后,在古代书法艺术传统的推动下,更加汹涌澎湃。民国年间开封仍为河南省会,人文荟萃,名士辐辏,出现了一大批在全国堪称一流的书法名手。如魏碑高手许钧,才华横溢的袁克文,出入汉魏的关百益,以书画名世且有书论专著的丁康保,甲骨文专家董作宾,榜书大家张贞,以章草而莉步书坛的靳志等。
  20世纪初,文化名人兼书法大师一时云集开封,放射书法艺术的灿烂光辉。著名的有清代翰林大学士仓兆彬兄弟三人,有精研经史、书法的开封县知事丁康保,有光绪进士并被尊为词学泰斗的朱强村,有清末进士,留学英、法并出任五国大使,毛泽东主席向其亲索作品的靳志,有堪称"河南一支笔"的河南通志馆编纂、开封通志馆馆长、精于考据的许钧,有才华横溢的旧学学人"夷门十子",有河南博物馆奠基人之一、被誉为近代考古先驱的关百益,有精于训诂、金石、书法的河南大学校长王光庆,还有多年在开封谋事的巨擘董作宾、冯友兰、白寿彝、张伯驹、郭风惠等。这一时期,河南书法活动基本以开封为中心,开封书法也基本上代表了河南书法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书法焕发出勃勃生机。活跃于20世纪50~60年代开封书坛的主要书法家有:靳志、许成琮、张乐天、李子培、郝世襄、陈玉璋、武慕姚、张仲甫、庞白虹、傅隐戈、李白凤、谢瑞阶、于安澜等,他们在开封书法复兴和发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文革"十年中,书法虽然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遭到摧残,但开封书法界依然坚持活动,活跃于书坛的书法名将主要有:庞白虹、牛光甫、桑凡、靳志、李逸野、韩伟业等,为开封书法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新世纪以来,开封书法大家真如明星荟萃,虽无法说他们能领先于中国书坛,但这一时期的辉煌足以在开封文化发展史上写下浓重一笔。开封不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保存着大量的珍贵书法碑刻,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国际上和国内非常有影响的书法家,由于开封市历史文化和书法艺术的深厚积淀影响,开封市于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城"。为体现开封是"中国书法名城",在"开"字雕塑上专门设计了展示书法之平台。由于位置有限,在"开"字雕塑上可供欣赏的8位书法家只是开封市众多书法家的代表,其他著名书法家的书法由于位置有限不能一一展示。这8位书法家各自书诗依次是:张本逊《州桥明月》、王宝贵《隋堤烟柳》、陈国桢《汴水秋声》、桑凡《相国霜钟》、宗致远《梁园雪霁》、尚仁义《铁塔行云》、李逸野《繁台春色》和牛光甫《金池夜雨》。
绘画艺术传承发展】中国绘画史上,北宋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几乎历史上所有的绘画艺术转折都是在北宋时期开始发生的。将"无我之境"推向历史巅峰的北宋绘画,在中华文明史上写下了极为辉煌灿烂的一页。中国绘画艺术到了宋代,产生了新的突破,山水画取得了极大成就。宋代绘画在山水画、花鸟画上取得的艺术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代。而且由于朝廷的倡导、推崇、扶持,北宋绘画在探索自然、反映时代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北宋重文抑武,对绘画艺术高度重视。在京城设立了全国性的翰林图画院,画院设学正、艺学、祗侯、待诏四等职位,罗致了一大批画家,如郭忠恕、黄居巢、高文进等。宋徽宗时,又设立了专门的画学,培养了一大批知名画家。这些画家不仅创作出了一大批精密不苟的宫廷绘画,也创作出了一大批自然、风俗佳作,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郭熙的《早春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马远的《踏歌图》等。
  与前代相比,宋代绘画家富有创新精神,在绘画技巧上有许多创造,宋代画家注重人物的精神状貌,着力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在山水画、花鸟画创作方面,宋代画家追求林泉高致和无我之境。后代学者称北宋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尤其是山水画史上的黄金时代。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法始备。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宋代绘画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人物画的缓落与风俗画的兴起。唐、五代及以前,人物画为主导。至宋及以后,山水画占主导,花鸟画其次,人物画居后。始于五代的风俗画,在北宋十分盛行。将北宋风俗画推到极境的,则属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这是一幅脍炙人口、流传有序的神品佳作。作品全长528.7厘米,幅高24.8厘米,绢本淡设色,真实、全面、生动、细腻地描绘北宋都城东京清明时节沿河两岸的生活场景。全图规模之宏大,结构之严密,人物之繁多,场面之热闹,实属中国绘画史上罕见。
  文人画的勃兴是宋代绘画的又一特点。这种从唐代出现的文人画,到北宋中后期形成了影响巨大的艺术潮流。著名的苏、黄、米、蔡四大家和仲仁、扬无咎、文同、赵孟坚等文人士大夫,在画卷上题字咏诗,并且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于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
  北宋绘画艺术高度繁荣,绘画理论也达到了相当高度,画史、画论、绘画鉴赏集录、收藏著录广为流传,比如《图画见闻录》、《宣和画谱》、《画史》等,对后世影响很大。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巅峰,这一时期绘画艺术转型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代画家作画多以宋画为师。以人物画为例,宋以前,人物画多为神话、历史故事或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宋代人物画就多与风俗相结合,耕织、捕鱼、放牧、春游、观灯、听琴等现实生活也走入画卷。这些变化对后世画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开封画家在继承、弘扬宋代绘画艺术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20世纪80年代,开封市就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开封分校办起了宋画研究班,免费指导画家研究、学习、创作。北宋绘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反映时代,当代开封画家在继承宋画中注重笔墨随迁,反映时代生活。在创办宋画研究班的同时,开封市组织了一批画家复制宋画,近200幅宋画精品复制后,在博物馆展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西安、洛阳等地画家纷纷来汴,学习开封画家研究、继承宋画的先进经验。
宋代钱币地位显著】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宋朝建立以后,在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铸造了"宋通元宝"钱。因为在钱币上直接铸明了国号"宋",所以被称为"国号钱"。宋仁宗铸造过"皇宋通宝"等,其中"皇宋通宝"品种较多。1979年,北京密云县的一个废旧物资回收站,曾从回收的废铜烂铁中发现一枚国宝级的九叠篆文"皇宋通宝"。这种钱币现在已有复制品,钱文叠迭,九曲八弯,如同皇帝印玺上的文字,观赏性极强。
  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后,其弟赵光义登上帝位。赵光义称帝后,先后铸造过"太平通宝"、"淳化通宝"、"至道元宝"三种年号钱。北宋9个皇帝,改过35次年号,铸了27种年号钱。南宋7个皇帝,改年号20次,铸就18种年号钱。宋代几种非年号钱是建隆年间的"宋元通宝",宝元年间的"皇宋通宝"和建中靖国时的"圣宋元宝"。
  宋代钱币的一个特点是钱文多了"宝"字。除沿袭唐代"元宝"、"通宝"、"重宝"外,还出现"天宝"、"真宝"、"永宝"、"万宝"、"兴宝"、"至宝"等,钱币文字大都由皇帝亲自题写,叫做"御书钱"。仅赵炅就题写了"淳化元宝"、"至道六宝",而且是用真、行、草三种书体书写,可见其文字功底。宋徽宗虽然缺乏治国安邦的谋略,但他的书法艺术高超,首创瘦金体,影响深远,他写的"大观通宝"、"政和通宝"、"宣和通宝"等钱是古币收藏中的珍品,也是古钱四绝之一。
  宋代钱币还有许多著名文人、书法家书写的钱文,如苏东坡曾手书"元丰通宝"钱,后世称为"东坡元丰"。蔡京隶书写的"崇宁重宝"钱传世很多。宋朝钱币的文字异彩纷呈,有真、草、篆、隶各种不同书体,是收藏中的上品。
玉器发展势不可挡】宋代玉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强烈的世俗化倾向和浓厚生活气息,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两宋统治的300多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市镇兴起,商业发达,造就一个新型的消费集团--市民阶层,玉器为普通市民服务的倾向成为锐不可挡的时代潮流。这种倾向在唐代初露端倪,宋以后成为玉器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新的消费需求,玉器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世俗道路,宋代玉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焕发出"元丰通宝"钱了新的光彩。宋代玉器已抛弃了宋代依据理念凭空设想制作,而是追随普通的社会心理,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题材进行现实主义创作。其标志是,玉雕童子、玉带板、玉带钩、鸟形玉佩、玉鱼、玉花卉等作品普遍出现,在宋代经营玉器店铺比比皆是。
  宋代玉器的雕琢技艺以镂雕法为主,这是宋代琢玉工艺一个显著特点。宋玉的用途相当广泛,从宫廷的艺术珍品到民间普遍使用的小件玉包饰等,都有发展。宋玉在形制和纹饰上讲求对称均衡,在图案化的形体上透视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达到生活和艺术高度统一。
  宋代出现了规模可观的玉雕市场和专门贩卖玉器的店铺,所贩玉器大体有两类:一类是古玉、仿古玉,该玉器是在宋代出现的老古之风影响下形成的。当时学者不知道发掘,所以凭购买古玉进行研究,还有一些人雅好古物,古玉、仿古玉的销售,恰满足了此类人的需要;第二是世俗玉器,世俗化玉器中,最典型的是宋代玉雕童子。现存故宫博物院宋元时期的玉雕童子数十个,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宋瓷收藏精品不断】在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宋代堪称瓷器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定窑、钧窑、官窑、哥窑、汝窑五大名窑。宋瓷以其器型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品种上来说,宋瓷都堪称中国瓷器中的顶尖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绘都是当之无愧的极品。
  虽然宋代窑口众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却非常稀少。其原因在于,从隋唐到宋代,中国一直流行瓷器外销。宋代出口的瓷器遍及亚洲的东部、南部、西部和非洲东海岸的大部分地区,国内存留的数量有限。此外,在宋代并不流行将瓷器作为随葬品,这也导致现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见。从整体上看,宋瓷在收藏界所占的比例相比其他瓷器要低得多。这也说明,宋瓷的地位与数量使它成为收藏界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在收藏界,宋瓷代表了瓷器收藏的顶尖水平。无论稀有程度还是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宋瓷显然都要超过明清瓷器。然而,与明清瓷器相比,宋瓷却陷入了价格扭曲的"怪圈"--其市场价格与明清瓷器相比明显偏低。多年来,明清瓷器受国际市场影响,一直都是拍卖场上的宠儿,成交价格也普遍高于宋瓷5~10倍。经常可以看到明代的青花瓷瓶、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内外拍卖场上拍到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但一只宋代青瓷瓶价格却不过几十万元,显然存在严重的"价值倒挂"现象。宋瓷本身存世数量很少,进入市场中的数量就更少。近年来,宋瓷价格虽然无法和元青花相提并论,但价格已经稳步上涨,在拍卖场上也不断创下新高。几年前,宋瓷在江浙一带进行个人交换时,价格不过几万元,但现在一只瓷碗也要十几万元。一把宋代耀州官窑的瓷壶,2003年前其市场价格不到20万元,但在2007年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却以680多万元的价格成交。即使宋瓷保持了快速升值态势,但业内专家认为其升值空间还远未被发掘出来。与受到过分追捧的明清瓷器相比,宋瓷是收藏中的潜力股,上扬的空间更大。
木版年画极具价值】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其产地为开封城、朱仙镇及其周边地区,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年画都受其影响。它有用色讲究、色彩浑厚鲜艳、久不褪色、对比强烈、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等特征。以传统技法构图,画面有主有次,对象明显,情景人物安排巧妙,表现出匀实对称的美感。
  北宋年间,每逢过年过节,特别是过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以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镇邪除妖。后来北宋没落、灭亡,开封几经战乱,木版年画便逐渐衰落。到了明代,开封年画虽然重获复兴,但已逐渐转移到朱仙镇。明朝末年洪水泛滥,开封被淹没,百业俱废,朱仙镇便成了木版年画的中心。明、清时期,朱仙镇曾300多家木版年画作坊,其作品畅销各地,于是开封地区的年画被统称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影响深远。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朱仙镇而得名。《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时期,汴京一带木版年画已相当繁盛,每逢岁节,市井皆印卖灶马、门神等。明代中期到清初,朱仙镇有木版年画作坊三百多家,生产门神、红纸等。朱仙镇年画风格粗犷浑厚、构图饱满、色彩鲜丽、造型夸张。品种有武门神、文门神、神像图、戏出和挂笺等。武门神分将军、武财神、勇士型等,文门神分祈福、童子和辟邪型等。印制手法主要是雕版水色套印,一般为六版一套,有的多至九版。色彩以暖色为主。多数人物脸部采用白脸、红眼皮,这是它特有的装饰手法。在印刷时采用透明水色,套版印刷后,色彩中微显木纹,突出了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美术工作者和年画艺人创作出了歌颂和平、胜利的新年画。20世纪60年代初,开封组织起一批老艺人,开始了搜集古版年画和创作刻印新年画的工作。"文化大革命"特殊时期,文学艺术遭到摧残,很多木版年画及老版被付之一炬。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封市和朱仙镇成立了木版年画社和研究会,并恢复了数家门神老字号。2004年9月,"中国朱仙镇年画博物馆"正式挂牌。朱仙镇木版年画以线条粗犷奔放,情节概括简练,构图饱满匀称,形象古朴生动,色彩浑厚强烈的鲜明特色,在全国诸多年画流派中独树一帜。
  时至今日,各种版本、不同包装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精品不断问世。据统计,开封及朱仙镇年画艺人创作的老版年画大约有500多种。迄今幸存的历史老版约有100多种。2002年10月,世人瞩目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木版年画大联展"在古都开封、历史名镇朱仙镇举办。这项活动被称作"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和发动。而木版年画抢救成为木版年画作品展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龙头工程。2004年6月,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河南省第一个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在开封启动。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文化部确定,河南省开封市的郭泰运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汴绣技艺汲古纳新】汴绣衍生于宋代刺绣,比中国传统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的历史渊源更加悠长。据苏绣、杭绣的一些老师傅保存的家谱记载,他们很多人的祖籍是大梁、祥符。看来,宋代刺绣即现在的汴绣,与江南名绣之间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北宋时,东京皇宫里有官办的"文绣苑",民间则有相国寺东门外的"绣巷"。当时,全国最优秀的刺绣艺人都集中在东京,制作了大量的优异绣品,达官贵人"锦绣之衣、结束不常",家家户户"彩楼相对、绣连相招"。明代屠隆所著《画笺》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漏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备、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嘉。女工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可见宋代刺绣不仅普遍,艺术水平也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随着北宋王朝的覆灭,宋绣一时沉入低谷。但其独有的技艺却深深植根于中原,特别是开封这块土地上的刺绣技艺,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作为昔日皇都,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刺绣复苏和崛起实属历史必然。1955年,古城第一个织绣组织"开封市机绣合作互助组"诞生,标志着今日开封汴绣的起步。1956年,"机绣合作互助组"发展为"开封市机绣生产合作社"。1958年,开封织绣正式命名为"汴绣",开封绣品从此也以"汴绣"而闯荡天下。
  1959年,汴绣人将《清明上河图》搬上锦缎,精心刺成绣品向共和国十周年献礼。同年9月29日,成品送往北京,第一幅汴绣《清明上河图》布置在人民大会堂的河南厅。繁华的"古代开封一条街",融入了北京的车水马龙之中,一时成为轰动首都、轰动刺绣界的一大亮点。汴绣以《清明上河图》相结合,奠定了汴绣以中国名古画为主,著称于世的基础。同时,随着一批批中国名画的汴绣品相继问世,也创开了汴绣有别于其他绣种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