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封府文庙棂星门
开封府文庙棂星门位于开封市文庙街。开封文庙最早是元至元年间(1264~1294)的汴梁路学,是利用北宋太学的旧址改建的。明永乐五年(1407),称开封府儒学,移建于丽景门(宋门)内西北(今铁娘娘庙胡同)。明末城淹,文庙淤于地下。
清顺治九年(1652),知府朱之瑶迁移至今址,并"建左庙右学"。所渭左庙右学,庙即文庙,学即庙西的儒学,又称学宫。又据(开封府志)载:"庙中大成殿七楹,东西庑各七楹,戟门三楹,棂星门三楹,外为泮池。左右建圣域贤关二坊,名宦乡贤二祠,在戟门外东西各三楹,启圣祠三楹。在文庙后,庙西为儒学大门、仪门各三楹,明伦堂五楹,千秋道脉坊一座。后建尊经阁东西旁房各九楹,儒学教授宅一处。在文庙东,前堂三楹,后堂三楹。康熙二十三年(1684)巡抚王日藻重修。"文庙是清代河南省的教育中心,最高学府,建筑严整,规模宏伟。道光二十一年(1841),庙学俱毁,仅存文庙棂星门一座及学宫康熙御笔碑六通。
现存开封府文庙棂星门为木质牌楼,三间三开,各有斗拱5朵,朱门绿琉璃瓦,飞檐脊兽。中门高9米,两掖门稍低,各门正脊,左右鸠尾,垂脊挑角。四根通天柱,柱头各有琉璃套兽昂首向天,俗名通天吼。大门两侧为红色闪墙,形成一开阔地带,门前石狮一对,雄伟壮观。
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应河南巡抚顾汧的请求,御书六方匾额题词,并将其颁赐于顾汧。顾汧除将御赐笔墨制成匾,悬挂于各个应悬之庙寺外,还将其刻制成六方石碑,置于学宫。道光二十一年(1841),黄河决口,学宫颓倾,仅存残墙一段,系学宫后墙,其上镶嵌康熙御碑六通。1997年移至棂星门后,改建成碑廊保护。六方石刻皆康熙亲书,字体浑厚疏朗,行笔遒劲,气势磅礴,乃书法艺术之珍品,其内容分别是:"功存河洛"(匾悬挂于禹王台),长3.04米,高0.88米;"昌明仁义"(匾悬挂于孟子游梁祠),长3.05米;"嵩高峻极"(匾悬挂于登封中岳庙),长3.19米;"灵渎安澜"(匾悬挂于桐柏县淮渎庙),长3.04米,高0.95米;"沇济灵源"(悬挂于济源济渎庙渊德殿),长3.6米。除此之外,还有一首五言诗碑,字迹已模糊不清。
二、龙亭
龙亭一带,在唐朝末年为宣武军节度使署衙,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朝均为皇宫所在地,明朝为周王府所在地。清初,在周王府的废墟上建立贡院,院内一座煤山,原是周王府花园中的假山。清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煤山上建一座小亭,内置皇帝万岁牌位,每逢节日大典,省城官员到此朝贺。历来皇帝被视为真龙天子,此亭遂称"龙亭"。
清于雍正九年(1731)迁走贡院,十二年(1734)在此建万寿宫。万寿宫前立牌楼一座(在今石狮附近),往北有五雉端门,进门后有东西两湖,湖中各有小岛,构筑小亭,湖中间为驰道,长180丈。道中建牌坊一座,名"嵩呼"。北端为万寿宫主体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中为午朝门,两旁为掖门。进门后东西两边为长廊,东西向房为官厅、朝房。殿台下两翼,有南向房,为经房,是僧道祝祷之处。
乾隆十六年(1751),万寿宫改为"万寿观"。嘉庆五年(1800),拓台建真武殿。1925年,台基两边增设转阶,龙亭被命名为"龙亭公园"。1927年,冯玉祥拆真武殿,逐道士,将龙亭公园改为"中山公园",龙亭大殿改为"中山纪念堂"。
1952年,毛主席视察龙亭,见龙亭残破,要求修复。1953年,政府拨款,修复大殿等建筑,并设阅览室、动物房等,对外开放,称"龙亭公园"。1982年起,午门、朝门、玉带桥、嵩呼、朝房等建筑陆续依清代万寿宫格局修复。
龙亭主体建筑由大殿和台基两部分组成,高36丈(合26.7米),代表36个天罡星。其中,台基高13.4米,台基顶部东西长31.8米,南北宽25米,正面为72级青石台阶,象征72个地煞星,台阶中间为浮雕云龙陛石,台阶两侧及四周均有石望柱和栏板,望柱柱头雕狮子和火焰宝珠等。台上大殿高13.3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着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顶部盖有黄色琉璃瓦,侧脊上为脊兽,四角檐上悬挂风铃,檐下施斗拱,为一斗二升加卷云耍头,殿内顶部有天花,绘云纹团龙图案。1963年6月,龙亭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宗公祠
宗公祠位于开封市西门大街北侧,为纪念北宋名将宗泽而建(一说为纪念宋国公冯胜而建,称宋公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宗公祠遗留下的建筑有大殿及廊房,大殿面阔三问,进深三间。
宗公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为清代建筑,有拜殿、大殿及厢房等。拜殿为卷棚歇山式,大殿及厢房为硬山式。其中拜殿与大殿屋面勾连相搭而成,使整座院落形成了富有变化的屋面形式。宗公祠建筑翼角高耸,檐部施有单翘三踩斗拱,整体风格灵巧秀丽,建筑结构形式颇具古意,反映了河南地方建筑"袭古"的风格。特别珍贵的是建筑构件上尚保留有珍贵的古代河南地方彩绘,这些都使得宗公祠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四、中共豫陕区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豫陕区委旧址(以下简称"豫陕区委旧址")位于书店街与西大街的交会处(今书店街54号),是一栋具有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2层阁楼式建筑,它坐北向南,上下8间,楼上有走廊,设置栏杆。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豫陕区执行委员会成立,王若飞任书记,这是河南最早建立的党的领导机关。中共早期著名领导人李大钊、萧楚女、李求实等都曾在这里工作、活动过。1986年11月,该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河南省博物馆旧址
河南博物馆旧址位于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是河南博物馆(现河南博物院)创建及在开封发展的所在。现存的前院过厅、后院展厅、办公用房等建筑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河南博物馆是中国近代较早创立的博物馆,藏品主要来自20世纪初洛阳、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占发掘,藏品数量丰富,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20世纪前半期在开封期间,是亚洲乃至全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在海外也享有盛誉。
河南省博物馆的创立与吴佩孚有着密切联系。1923年夏,河南新郑一绅士李锐打井,无意间打出一座古墓,发掘出100多件青铜器,北洋陆军14师师长闻讯后向吴佩孚驰报。吴佩孚命令该师长将出土文物运至开封妥善保管。为了更好的保存这批文物,1927年7月在冯玉祥极力主张下,河南博物馆创立于开封三圣庙街(今开封三胜街)河南法政学堂和河道总督衙门旧址。
1928年,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馆",以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同年5月在各地广征历史、民族服饰、自然、艺术等方面的实物资料,并于10月10日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1930年,"民族博物馆"复名为"河南博物馆",隶属于河南省教育厅。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专门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条列明确了河南博物馆以发扬固有文化、提倡学术研究、增长民众知识、促进社会文明为宗旨,同时设立了保管部、搜集研究部,成立了由河南民政厅厅长、河南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组成的七人理事会,将原来的19个陈列室缩减为7个,撤出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充实历史文物。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确保文物安全,于11月24日将原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精选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装68箱,运往汉口法租界租房保存。1938年9月,汉口沦陷之前,这批文物又被迫转移至重庆。1930年至1937年这8年是河南博物馆的辉煌时期,馆藏文物最为丰富,且涌现出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文物研究员。
日伪时期,"河南博物馆"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1940年,"河南省立博物馆"更名为"河南省博物馆"。1949年11月,国民政府将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文物中的珍贵文物5119件,图书1450套(册)装38箱与国立故宫博物院部分文物藏品一起运往台湾,后成为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的主要藏品,其余30箱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管会接管。1950年8月21日,存放于重庆的原河南博物馆剩余部分文物陆续运回河南。
1961年,河南省博物馆迁往郑州。同年,在此成立开封市博物馆。1987年,开封市博物馆迁往包公湖畔。
六、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位于北土街10号。陈列馆的楼房始建于1928年,初为"同合裕银号"。20世纪30年代中期,银号倒闭,改为河南省农工银行。日伪时期,伪市政公署设在此。日本投降后,河南省农工银行恢复。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这里曾为中州、冀南银行驻汴联合办事处。开封解放后,此处为市人民政府一号楼。
"文化大革命"中,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遭受林彪、江青等人的残酷迫害,被秘密押送此处后院西偻一层右边房间,在这里度过他生命的最后27天,于1969年11月12口6时45分逝世。刘少奇逝世后,遗体在北楼原金库通道停放,14日零时许,被送开封火葬场,以刘少奇少年求学时曾用名刘卫黄秘密火化。"文化大革命"中,前元帅徐向前、代总参谋长杨成武也被"疏散"在此处。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撤销八届扩大十二中全会的错误决议,作出《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恢复刘少奇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1992年4月1日,开封市人民政府于公布刘少奇逝世处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9月,市委、市政府责成市委党史研究室负责按原貌整修刘少奇逝世处,并建刘少奇铜像、纪念碑等。1993年8月,市委将刘少奇逝世处辟为"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成立筹备组,征集文物资料,建立展厅。1994年11月12日,陈列馆建成开放。
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坐西朝东,由大门、前院、东楼、后院、北楼、西楼(逝世房间)、南楼和南二楼等主要部分组成。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布局严谨,风格独特,保持原貌较好。大门已恢复建筑原貌,正上方镶嵌着薄一波题写的"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馆名。前院南北两侧墙上大型碑刻,分别篆刻有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手稿局部和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的题词、题字。东楼展厅陈展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部分实物,再现了刘少奇的丰功伟绩和为他平反昭雪的感人情景。后院是一座四面三层楼房环抱的天井院,院中部是高1.02米的刘少奇半身铜像,安放在高1.6米、厚0.8米、重3.6吨的整块将军红玉石基座上。北侧有开封市人民政府敬立的"刘少奇主席逝世处"纪念碑,长1.2米,宽2.5米,由重达3.8吨的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纪念碑的碑名由杨尚昆题写。西楼一层中厅正墙上悬挂着刘少奇巨幅标准像,像下嵌有重0.75吨的整块汉白玉雕成的71朵菊花浮雕,象征享年71岁的刘少奇的高风亮节。两厢展柜中陈放着刘少奇在开封27天的病历、遗体火化介绍信、骨灰寄存证、火化手续等珍贵文物,存有刘少奇逝世前使用的枕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赠送)、大小便器,生前用过的帽子、衣服、小皮箱、刮脸刀(王光美、刘源保存赠送)等,供人们凭吊瞻仰。
1995年8月,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被公布为开封市中小学德育基地。2000年9月,刘少奇逝世处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