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开封市龙亭区因清代建筑"龙亭"坐落在辖区而得名,位于开封城区的西北部,东经114°35′~114°85′、北纬34°8′~35°4′,辖区总面积13.87平方公里。2000年,龙亭区辖北书店、大兴、午朝门、北道门、梁苑5个办事处47个居民委员会,全区总人口87411人,人口密度6302人/平方公里,其中汉族约占全区总人口的94.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占78.7%,满族占少数民族总数的15.6%,蒙古族占少数民族总数的3.6%,其他各民族占少数民族总数的2.1%。
龙亭区地势平坦,西部略高,海拔77.7米,坡降:城内1‰以下,城外1.5‰左右。年平均气温14.24~14.5℃,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属暖温带大陆气候。年无霜期213~215天。年平均降雨量670毫米,年平均大气蒸发量1008毫米,平均相对湿度69%。年日照2500个小时,年日照率51~57%。黄汴河、北支河南北走向流经辖区,是排污防涝的主要渠道。龙亭前潘家湖、杨家湖、杨家西湖3个自然湖泊连成一水,与宏伟的龙亭大殿、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天波杨府相映成辉,形成景色秀丽独具特色的AAAA级旅游风景区。
二
清代建筑龙亭一带曾是中国封建社会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6个王朝的皇宫所在地,是历代最高统治者发号施令、统筹天下的场所。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君王的豪华建筑在历年的战乱中、在黄河水患一次次淹没中消失殆尽,可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一层一层叠加,逐渐形成闻名全国的独特历史奇观--"城摞城""宫摞宫"。
明朝周定王也曾在龙亭一带建造王府。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龙亭成为官员为皇帝献寿礼的万寿亭,龙亭之名由此诞生。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元代以后,虽然开封不再是国都,但仍是河南省首府、中原重镇。明清时期,开封城市破败,市井萧条,龙亭辖区亦满目疮痍。民国时期,龙亭辖区是古城的教育文化中心,当时的中州学院、开封师范、女子师范、北仓女中等各类学校林立,成为开封市中原学生运动的中心。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开封女子师范于5月9日首先响应,在全市召歼各界代表万余人的国民大会,为占城传来新文化、新思想。1920年,开封二中学生曹靖华主办《青年》半月刊,首先在开封市传播马克思主义。1925年10月,"中共豫陕区委"成立,机关地址位于西大街路南3号临街的二层小楼内,这是河南最早建立的党的领导机关。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当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再度建立"中共河南省委",机关地址在龙亭辖区的北道门街,领导开封地区的抗日战争。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6年,内战爆发,同年6月,中共华中分局决定建立"中共汴郑工委",刘鸿文为工委书记,住在游梁祠街13号。1949年,开封市设5个行政区,龙亭辖区地域为第一区、第三区的北部和第四区的全部。1956年3月10日,龙亭区由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没立建置。1956~1980年,龙亭区名称、所辖范围历经多次变动。1980年5月,龙亭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龙亭区人民政府,龙亭区名称一直沿用未变。
三
开封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龙亭区是开封市文化核心区,辖区文物遗存丰厚,区内有北宋东京城遗址的皇城遗址,国内规模第二、保存较完整的城墙,集中国占代建筑、雕刻、油漆、彩绘之大成的艺术宫殿--山陕甘会馆,建筑严整、规模宏伟的开封府文庙棂星门,巍峨高大的龙亭,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等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和其他文物保护点11处。
龙亭区是开封市旅游核心区,区内有开封市最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龙亭湖风景区,游客量占开封市旅游量的70%以上,该风景区主要由龙亭湖(又称潘、杨湖)、坨亭公园、清明上河园、天波杨府和中国翰园碑林和宋都御街组成。
龙亭公园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胜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该公园占地面积8.31万平方米,水陆参半,南面有潘、杨二湖,湖波浩淼,宛如两面明镜,镶嵌在公园南部;北面有假山,绿树成荫,景色宦人,龙亭的古建筑群体为公园的主要部分,是按照清代万寿宫的布局恢复修建的,由南向北分别为午门、玉带桥、嵩呼、朝门、照壁、大殿等,这些建筑或巍峨高大,或古香占色,或奇特秀丽,既不乏北方^'建筑群体的雄伟气魄,又兼有南方建筑的隽秀风格。从1986年起,该公园成为开封市每年的中国斤封菊花花会主会场。
清明上河园是以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成的,是一座大型宋文化主题公园、国家首批AAAA级景点、全国文明景区示范点。清明上河园以虹桥为中心景区向四面延伸,将《清明上河图》中多种宋代建筑和北宋部分生活场景画面凝固在园内。园中各种民俗表演丰富多彩,趣味横生,是北宋东京城市井生活的写照;每晚的《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是北宋东京繁华景象的再现。
中国翰园碑林由开封市当代"文化愚公"李公涛创办,是中国最大的民办碑林。中国翰园碑林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院内有占地3万平方米的湖泊,有7000多位书画家无偿提供的墨宝近3万幅,碑刻数日和规模为"世界之最",是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基地和书画交流中心。
山陕甘会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清代乾隆年问由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商人集资修建。会馆布局严谨,中轴线上建立照壁、戏楼、牌楼、正殿,两侧从南向北依次建有左右翼门、东西鼓楼。会馆内建筑雕梁画栋,其中的砖雕、石雕、木雕被称为"三绝"。
天波杨府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府邸,是一座仿宋古典园林建筑群,由东、西、中3个院落组成,东院为校场、西院为花园,中院是天波杨府的主体,由大门、照壁、天波楼、东西配殿组成,天波楼及东西配殿内的泥塑群再现了杨家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传奇故事。
仿古建筑宋都御街,古香古色、典雅生辉,与龙亭相映衬。
龙亭湖风景区是开封的一张名片,每年游客如云,为开封市旅游业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
龙亭区从1986年起是一年一度中国开封菊花花会主会场所在地。1983年,开封市在禹王台公园举办首届开封菊花花会。1986年起,开封菊花花会主会场移到龙亭公园。从1994年起,开封菊花花会更名为中国开封菊花花会。2000年,中国开封菊花花会由市级节会升级为省级节会。
1986~2000年,龙亭公园共举办菊花花会15届。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等省市电视台都曾在《中国旅游》《中国风》等节目,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开封菊会盛况。每年菊展期间,主会场龙亭公园花团锦绣,数万盆近干个品种菊各展风采,全市各分会场禹王台公园、天波杨府、大相国寺、山陕甘会馆、铁塔公园、汴京公园的15万盆1000多品种菊花竞相向游人开放。在1989年杭州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中国菊花品种展览会上,开封共得金牌7枚、银牌9枚、铜牌5枚、优胜奖1枚,在参赛城市中金牌数量第一。在以后的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菊展中,开封均获得好的成绩。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开封大立菊以直径4.65米花朵1600余头获最高奖,开封选送的艺菊"九龙壁"宽12米,高3米,以其造型新颖、逼真获得参赛第一名。
随着菊花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封菊花花会知名度不断提高,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菊花搭台,经济唱戏",每年菊展期间,一边游人如织,欢声笑语;一边招商引资,经贸火红。开封菊花花会为开封旅游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四
龙亭区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规划、同实施、同发展的方针,加强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监测与防治,烟尘、噪声控制由1987年的0.63平方公里扩大到13.87平方公里。截至2000年,全区共审批各项新建、扩建、加层翻建房屋6495户,建筑面积221945.26平方米;查处违法建筑14390.06平方米,拆除6782平方米;改造修补路面85076.78平方米,铺设下水管道2291米;植树269125株,建草坪17146平方米。1988年,龙亭区为适应旧城开发改造,成立龙亭区旧城改造办公室,自筹资金160万元,在西郊马市街建设住宅楼3栋,建筑面积6500平方米,安置居民130l户;1993年,与市农行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投资2400万元,共同开发开封西大街路南拆迁改造,建商住楼4栋21833平方米,安置住户216户。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品味,1992~2000年,辖区新建垃圾中转站6座,粪便中转站1座,改辖区内50座旱厕中的24座为水冲式公厕。1993~1996年连续4年被评为"三优杯"竞赛活动第一名,1999年、2000年连续2年被开封市评为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工作先进集体。1999年,龙亭区环卫局被开封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全区有5人被评为市级先进工作者、3人被授予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被授予省"五一"劳动奖章、2人获省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18人获市优秀城市美容师称号、1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五
龙亭区委、区政府实施"优化环境、旅游开路、外引内联、发挥优势、全方位开放"的对外发展战略,先后制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多项措施。2000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的要求,区委调整发展思路,提出"旅游强区、商贸富区、文化兴区、开放活区"四大发展战略。历年中,龙亭区逐步推行工资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稳过渡。15年中,龙亭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幅达10%以上,区属工业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迅速得到发展。1986年,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总值3432万元、财政收入303.5万元。到1991年,全区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017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197万元、财政收入671万元。
2000年,限额以上工业生产总值完成1086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706万元,年内完成财政收入1936万元。2000年,全区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专用设备制造、轻纺、机械制造、电力、仪表、耐火材料、医药化工、空分设备等行业。纺织产品和轻工业产品在省市同行业处于优势地位,汴京女童鞋、童鞋获全国妇女儿童用品博览会银、铜奖,"两相流"纸浆泵获河南省优秀产品奖。对外贸易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态势,涤棉运动装、围巾、地毯、服装等1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地。
龙亭区的商业发展起步较晚。1986年,龙亭区仅有少数商业网点,商业营业额415万元。1988年,商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商业网点数增多,商业营业额完成2500万元,是1986年的5倍多。1991年,龙亭区成立专业市场管理处,完成相国寺地下专业市场的调整;利用宋郁御街的优势建成矾楼综合市场,建成万宝豫东商场并正式营业。1993年,龙亭区涌现出万宝豫东商场、糖烟酒公司、相国寺地下商场等经营好、效益高的商业大户。其中,万宝豫东商场在泰国,劳动服务公司在罗马尼亚、匈牙利各自建有商业网点。1996年,龙亭区筹建板桥蔬菜瓜果市场和中山路解困夜市,创办豫东实业总公司和东海就业酿造公司,当年就有290万元的产品打入东欧市场。宋都御街经营结构调整,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商户达到御街经营户的69%,形成宋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经营特色。到2000年,龙亭区有商业企业59个、小的商业销售点700多个,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706万元,该区作为开封市商业新中心始见雏形。
六
龙亭区委、区政府发展科技,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开展科技进校、科技进厂活动,科技战线共获各项科研成果13项,推广应用各类科技成果20项、技术改造15项,推广专利技术项目16项。龙亭区抓好项目库建设,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开展"三引三联"(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人员,联营、联合、联技术)工程,开封市双飞电源有限公司、开封市自控仪表厂、华南仪器有限公司,分别开发出高性能铅酸蓄电池、人造金刚石激光焊锯、八道生理记录仪等明星产品。在科技奖项方面,开封自控仪表厂的沙水自动补偿仪获国家水电部科技进步三等奖、SMC-88搅拌微机砂水补偿系统获国家能源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开封市自动化仪表厂的WBS型一体化温度变送器在1995年获中国高新技术成果暨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开封市第四机床厂的LXL-Z型两相流纸浆泵1995年获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开封电线三厂生产的系列电线获河南省免检产品。截至2000年,龙亭区科技项目列入国家计划l项、省计划3项、列入市计划20项,争取科技贷款1000多万元。
文学创作春花开放,群众性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每年举行一次。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并呈现多元化、广泛性的特点。每天早晚可见爱好者云集在公园、广场、街头进行舞蹈、戏曲、陀螺、唱歌、武术、盘鼓等自娱自乐活动,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强身健体。1992年,全区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10余次,其中,"油宝杯"盘鼓大赛获市级组织奖,"老得胜会"盘鼓队获市级优秀奖。1997年,龙亭区组织编排"迎十五大"欢乐周末晚会,在全市公演。在配合反腐倡廉教育的曲艺节目省市汇演中,龙亭区的相声《吃喝咏叹调》分获省二等奖、市二等奖。在1997年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开幕式演出活动中,龙亭区组织200余人的盘鼓、舞狮、腰鼓、扇舞参加演出:受市政府委托,龙亭区1992年先后承办中国开封第一届风筝赛、省第二届风筝赛,来自6个国家的45名参赛选手和省内外19个队的136名队员各展其能,龙亭区一队获总分第一名,龙亭区二队获总分第三名。1993年,受省委、省风筝协会委托,龙亭区承办全国第三届风筝赛暨中国第二届国际风筝赛,省内外及美、英、德、日、马来西亚和香港地区60多个代表队参加比赛。年内,龙亭区被国家体委表彰为1993年第七套广播操先进区。2000年,龙亭区组织菊花民间游艺活动,在开封市民俗文化节上,获民间文艺表演大赛银奖。
龙亭辖区内有省、市属高校、中等专业学校11所,各类市属、区属中小学15所。其中,初级中学4所,小学11所。1986年8月,区属小学完成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的过渡学制,全部实行六年制,开始向九年制义务教育过渡。中小学实施"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所有应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全部接受教育。截至2000年,龙亭区共有在校学生3766人、教职工723人、专任教师622人,适龄儿童人学率100%,小学生毕业合格率100%。新街口幼儿园、西小阁幼儿园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县街幼儿园、花井幼儿园、梁苑幼儿园为一级幼儿园。1986年,龙亭区成立开封市第一个弱智儿童教育学校--龙亭区辅读学校。1990至1995年,龙亭区教育局改善办学条件,投资600余万元,扩建梁苑小学教学楼;投资4万余元,在大厅门小学建立媒体教育室;投资50余万元,购置仪器、电教器材,使各校的教学仪器均达省二类标准,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备达省三类标准,特别是电教设备器材已达省一类标准。1989年5月,龙亭区党校成立。1989年6月,龙亭区职工专业培训学校和龙亭区干校成立,两校先后毕业学生490名,培训学员1858人。1992~1997年,两校先后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省委党校联办新闻、法律、会计、财经管理等专业实用人才大专班,毕业2300余人。1999至2000年,两校共承办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初级培训14期,培训1400余人。1985年以前,龙亭区的特殊教育只有聋哑学校一所,归属市教委管理,1986年12月7日,龙亭区辅读学校成立,并投资33万元在西门大街301号建综合教学楼一座,学校占地面积1350平方米。至2000年,该校共毕业学生178人。1986年区教委对学历达标教师举办"专业合格证"培训和中师函授"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培训。1992年,区属专任教师中达大专以上学历40人、中师学历274人,小学中教师学历达标率82%,幼师达标率98%。至此全区已基本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师资队伍。2000年,区教育局制定《龙亭区文化教育局教职工全员聘任合同制的实施意见》《龙亭区文化教育局工资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在暑假期间全区各校园进行全员聘任制及结构工资制度的改革工作,共有487人竞争上岗。
龙亭辖区有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封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等市属医疗卫生机构5个,区属各种医疗、防疫机构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40余人。卫生医疗、防疫保健条件不断发展和改善。医疗队伍建设不断扩大,医疗工作者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从1988年起,全区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保偿制度,四苗覆盖率由保偿前的52.5%上升到98.68%。1997年,计划免疫、食品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全部实行微机管理。龙亭区贯彻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案例》,每年开展一次计划生育宣传月活动,实施育龄妇女档案"一卡五册"管理制度。为逐步完善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龙亭区委、区政府于1996年下发《关于在龙亭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竞赛活动实施意见》,重点抓好流动人口、停薪留职人口和对新建生活小区实行重点清查工作,对长期放假人口的计生工作,坚持"三为主""三不变""一票否决权"制度。1999年,龙亭区卫生系统依照《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对销售化妆品、保健品和155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检测各类食品500余份,为辖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卫生保障。
全区坚持不懈的开展社会公德、企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开展争当文明市民、文明职工、五好家庭、文明城区、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窗口等创建活动,还结合思想教育的形式需要,开展文明市民公约的宣传、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树美好形象、为开封争光""除陋习树新风"等多种形式活动。1991~1994年连续4年,龙亭区在全市"创三优"活动竞赛检查评比中获第一名。1991~2000年,全区共有6个省级文明单位、19个市级文明单位标兵、25个市级文明单位。
龙亭区政府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和人民代表的监督,发挥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开展"二五""三五"普法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以法治区的进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从重从严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活动,落实信访责任制,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全区社会大局稳定。
1986~2000年,龙亭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果。展望未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扬长避短,同心同德,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新世纪中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