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又叫"民俗"或"礼俗",即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礼"是我国古代社会人们行为的法则,人伦道德的规范以及各种礼节、仪式的总称。历代封建王朝,据此制定出典章制度,要人们共同遵守,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种典章制度在民间行之日久便成了风俗。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或者一个地区,都有着各自的风俗习惯。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如何,是该地区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民俗的好坏,标志着当地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发达与否。俗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开封位于中原,处于中华民族摇篮之腹地,有着悠久的文明史。自公元前365年,魏惠王迁都于此,先后曾为七个朝代的都城,是我国著名的七大文明古都之一。北宋时期(公元960一1126年)定都开封时,使开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汴梁风俗。由于开封地处中原,北濒黄河,交通便利,开封人们识多见广,故而胸怀坦荡,热情好客,曾有"任侠尚气,闻义则畏"的美誉。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人情高谊,若见外方之人为都人欺凌,众必救护之"。对新来的邻居,从方便借取到"指引买卖"等,多方热情帮助。孟元老赞叹开封人的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邻里和睦,扶弱济贫,为汴风的一大特色。
古时开封人另一美德是"俗尊年齿",尊老敬贤,兄友弟恭,长幼有序,在汴蔚为风尚。上述均系开封传统风俗中的宝贵遗产,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然而,开封长期以来作为封建都城,也有许多不堪提倡的旧俗,主要是封建迷信和奢侈腐化两大陋习。具体反映在婚丧宴庆方面: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在日常生活中的江湖义气、敬神信鬼、打卦算命等。这些陋习,至今在群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