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艺术表演团体
第三节 艺术表演团体

一、豫剧团

  清光绪末年,尉氏县成立"老班"、"新班"两个职业梆子戏班。1921年,"老班"解散,"新班"改为"四街戏班"。1937年春,崭露头角的著名豫剧演员常香玉曾来本县搭班,短期演出《兰桥会》、《打土地》等剧目,颇受欢迎。1938年,尉氏沦陷并遭受水灾后,"四街戏班"逃到襄、郏县一带流动演出。1944年日军侵入中原,戏班随之解散。旧戏班设备简陋,阵容不齐,剧目均为口传,经常演出《五凤岭》,《收吴汉》、《刀劈杨藩》、《桃花庵》等旧戏。演员称作"戏子",受歧视,被玩弄,收入微薄,不得温饱。
  1948年开封解放后,南关戏班卜万香等带领部分人员和戏箱来尉氏落脚。接着尉氏籍演员马书义等从外地回来搭班,凑成一个河南梆子戏班。1949年秋,县人民政府派专人辅导。1955年底,文化部门对演员进行登记整顿,改名为"尉氏县人民剧团"、经济自负盈亏,属县文化馆。1959年5月,剧团改为地方国营,归县文教局领导。"文革"期间,剧团改为"尉氏县红艺文工团"。1978年底又改为"尉氏县豫刚团"。隶属县文化局领导,至1985年底未变,人员增加到63人。
  其间,曾有几位名演员来尉献艺,并涌现出一些较好角色,1949年,豫剧名演员陈素真曾应邀来我县演出《三上轿》《洛阳桥》等剧目,名噪一时。1954年,王兰君应邀来尉,主演《陈妙常》、《白莲花》等剧目,轰动尉氏城乡。1956年,豫剧"十八兰"的张兰葆、张兰花姐妹,由西安应邀来尉,演出《困雷山》、《荆紫关》等剧目、誉满全县及郑、汴等城市。本县演员吴君艳、杨全忠、李连生等,在五十年代都享有盛誉。琴师苏丙周,五十年代初进团,直拉主弦,他技艺精湛,事业心强,为剧团培养了三代弦手。1958年以后,剧团新秀辈出,如刀马旦黄俊卿、刘淑芳、生角李法治等。六十年代后期有女演员史继荣和乐师仇福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复兴。1979年由冉笠导演,青年演员段桂芹、杨俊景合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郑、汴、洛及西安等市久演不衰,受到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外宾赞扬。旦角蔡巧玲、程青云、刘青兰,丑角石留才、黑头秦长宾等颇获盛誉。1984年,中央唱片社对尉氏豫剧团演出的《丑梧桐娶妻》、《郑小娇》、《金碗钗》、《忠烈传》等剧的选段录了音,还灌制了唱片。1985年,本县于中华等编写的大型历史剧《惠河怨》,由豫剧团排演以后,评价较高,省电视台为此搞了录相播放。省广播电台也录了音,播送多次。
  原属洧川豫剧团的红生李双成,旦角刘玉梅,建国前后在附近各县都享有盛名。

二、曲剧团

  河南曲剧,是本县群众喜爱的剧种之一,县南一带,酷爱曲剧胜过豫剧,早在三四十年代,蔡庄乡前王村名艺人王珍(艺名豆角弯)曾邀请"叶里藏"、"白菜心"、"浪八圈"等曲剧名演员,临时组班演出,一度誉满县南。当时上演的只有《闹书馆》、《花庭会》、《胡二姐开店》等短小节目。
  建国后,本县没有曲剧团,外地曲剧团不断来尉巡回演出。1979年秋,县文化局筹建了尉氏县曲剧团,系集体单位,自负盈亏,隶属县文化馆。开始排演了《风雪配》、《跑汴京》、《姊妹易嫁》等节目,先到禹县一带巡回演出,26天纯收入14200元,为剧团的巩固发展打下了基础。由于四十多名青年演员的努力,演出水平提高很快。1982年,河南省广播电台曾录音播放了曲剧团的《跑汴京》、《李离伏剑》等剧目的选段。1983年,曲剧团直属县文化局领导。到1985年,共有演职员41人。
  曲剧团从成立到1985年底,共演出1522场,经济收入自给有余,常演出的有《跑汴京》、《姊妹易嫁》、《李离伏剑》、《洛阳令》、《回龙传》、《风雪配》、《秦香莲》等二十多个大型剧目。

三、说唱团

  1953年,成立尉氏县曲艺专业队。1965年,改为"尉氏县曲艺说唱团",艺人李教芳任团长,隶属县文化馆。演出曲种以河南坠子为主,结合演三弦书、大鼓书、快板、相声、小戏剧、小歌剧等。青年演员刘芳、李静、张天祥等,演出的《劫刑车》、《八块八》、《江姐险渡》等短小节目,在城乡颇受欢迎。1968年冬,合并到县豫剧团。

四、杂技团

  建国前后,本县就有自由组班的杂技艺术表演。到1974年春,文教局将全县流散杂技艺人,组成尉氏县杂技演出队。演出项目有软功、顶功、椅子功、蹬技及常见魔术。是年冬,杂技队与县文艺宣传队联合组成"尉氏县曲艺杂技团",由文教局派人领导。曾到平顶山矿区演出,受到好评。1975年,又吸收几名技艺较好的流动人员,单独成立了"尉氏县杂技团",共有三十多人,由岳金亮带领,前往郑州、洛阳、三门峡、西安、安徽等地市演出,受到欢迎。1976年经济收入除正常开支外、还积累一万多元。经常上演的节目有软功、顶功、毽子功、走钢丝、高车踢碗、鞭技、绳技、蹬技、杂耍和魔术。1977年春,因内部矛盾,演员外流,无法集体演出而解散。洧川乡董庄张青、邢庄乡张永昌等,继续带领自己的子女自由演出。

五、其它艺术表演团体

  1、农村文艺宣传队
  1965年10月,成立尉氏县农村文艺宣传队,也叫"乌兰牧骑"(蒙语"马背上的宣传队"),干部、教师、演员12人,赴省学习一个月,练就一人多艺的本领。下乡义务演出,不让群众接送。节目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很受群众欢迎。经费由县财政拨发。1966年春,到通许县参加社教运动,结合宣传演出。6月份返回尉氏后,又在全县巡回演出,被誉为革命化的文艺团体。1967年5月,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解散。
  2、尉氏县文艺宣传队
  1973年秋,县文教局在曲艺培训班选留13人组成了"尉氏县文艺宣传队",由文化馆领导,经济自负盈亏,演出收费,活动方式仍走"乌兰牧骑"宣传队的路子。排练的剧种有坠子、琴书、三弦书、快书以及吕剧、曲剧、道情等,可轮换上演四五个晚上,颇受群众欢迎。到1976年5月,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宣传队被迫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