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有回、汉两支。汉族马姓以源出后城耳岗村者居多。其始祖马云携二世祖马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在城耳岗落户。其在通许繁衍已有27世,其中第四世至第八世因明末战乱失传,第十七世辈字为"学",十八世至二十三世辈字分别为"名、金、凤、九、中、希"。村西旧有祠堂及古碑,祠堂早废,碑尚在。
吴氏。据民国年间纂刻的族谱载,"始祖俱兴公,字显盛,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居河南咸平(今通许)西卢氏。其在通许繁衍23世,其间因"地狭人多"移居汝阳、泌阳、太康、安昌等数支。
罗氏。据今存于冯庄乡梁墓岗村之清光绪二年(1876年)《明故迁通始祖罗公讳钦至之墓》碑载:罗氏远祖被皇封于荆(今湖北),历唐宋元明,分蕃各省。罗钦至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江西太和县迁居梁墓岗,为通许罗氏之始祖。宋朝时,江西罗世德定40辈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之懋宪先,秉兴克允福;亨通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德业世常禄"。罗钦至为"用"字辈。清光绪二年又续40字:"忠孝全鸿烈,芳名震豫章;历朝荣甲第,奕代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云}乃同绍述,庆衍发麟祥"。
司氏。据其1990年续谱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初旬,山西洪洞县断桥河移民3747丁,到巩县背阴寺分牌务农。其中司氏,以仁义礼智信分为五门,至通许李左车(今李左村)安家者,为长门、二门,其余分布于禹县、郏县、南召、嵩县、内乡、密县、许昌、宝丰、泌阳、长葛、鲁山、中牟、杞县、郑州南大司庄等地。其通许始祖司安,以"安"字为辈,至今已20多世。其辈字为:安平涓九鸣,芳珥奇白王,堂文山全义,甫朝凤友家。后续20辈:克绍天新顺,万善缘寿长,孝贤传金贵,忠信名伦祥。
贾氏。清光绪十年(1884年)《贾氏族谱》载:贾氏于宋朝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通许。宋末,贾孟荣出任河源县令,卒葬三里岗。孟荣生思中,思中生彦弼,彦弼生任祯,任祯生恪。恪生三子:宏、定、宗,相传为通许贾氏老三门。三门之后,门户繁增,成为通许望族,分布于竖岗、百里池、涧头及北京贾家胡同等。
万氏。据民国9年(1920年)续修、1991年六修重印《万氏族谱》载:万氏10门分居太康县各地。明初,太康县万氏南长门长支九世孙万祥迁居通许县邢岗村。明朝中,万思学由邢岗迁至县城南10里落户,形成今万寨村名。万寨村万氏遂以万思学为始祖。数百年来,万寨万姓人丁繁衍,又分居任祥、烧盆李、负庄、刘庄、后小渚等村。
岳寨岳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1945年年印《岳氏族谱》载,通许岳氏乃南宋岳飞之子岳霆之后。岳飞遭陷害,岳霆逃难至通许县六营岗东落户,后以姓立村。其后代分布于岳寨、新庄,沈丘岳庄及太康、兰考等县。此谱记载,太康岳氏辈字:儒廷永秀,朝邦恒新,万世喜烈,先耀培纲。道学国宝,继守荣昌,善广吉庆,天佑作康。兰考岳氏辈字:重开奇秀,永佐朝邦,崇修喜彩,宗耀远贤。
周氏。1984年重修《周氏族谱》载:始祖岳霆,因遭秦桧奸谋,避难潜居于古许(今通许)长智西首,随太夫子周同改姓周。其后子孙繁衍,以姓为村,名叫西周。周氏在通许已有30世。西周村西邻岳寨村,岳姓村民也是岳霆的后代,故通许周岳为一家。岳寨村有1945年重修的《岳氏族谱》。其辈字为:"运承荣春,锡庆广济,常有祥瑞,耀祖时遇;重开奇秀,永佐朝邦,宗耀远贤,慎怀先志,恭俭世绵"。"重"为22世辈字。通许周氏主要分布于西周、山龙口、仲舒岗、岳寨、朱砂等村。
游氏。据开封市卫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游开生撰修的《游氏家谱》记载:游氏始祖妣井太孺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携三子由洪洞县迁来通许,将长子游全、次子游贵安居在大岗游,又带领第三子定居于扶沟县孙岳集。孙岳集之后代又迁往刁陵岗,形成村落游家村。1962年大岗游游氏续谱立碑,刻老辈字"作述本传,培振广廷,成庆克嘉,敦宗辅元",又作新辈字"详明兆绪,树德立艺,文化永俊,洪福向顺"。游氏子孙居于大岗游者多,有迁居于邸阁、九女冢、任张、朱氏岗、北吴召等村者。扶沟县游家村、孙岳集,巩县侯李沟,尉氏唐庄村之游姓,皆为一脉。
禹氏。据1993年禹长明撰修的《禹代宗谱》记载:"我禹氏于宋元之际迁居中李道岗村。后因洪水,日寇入侵,族谱无存,辈份已失。""李道岗村东部牌坊以北禹氏一族,据传祖先乃汜水(今荥阳)人,家有四子,与妻不和,遂携次子来此定居。"通许禹姓以中李道岗村为多,有分迁于山龙口、楚庄等村者。
高氏。据1986年重修《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始祖高文(字灿)于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移民卜居通许邸阁镇东街。高文生二子:高英、高雄。迁通许600余年,兄弟分居,内县巨岗、标台、吴召、高庄、宋营、柳行、小青岗,扶沟县长岗,太康县常营、包庄,尉氏县宁村及江苏、山东、新疆等地皆有其后。一世至十三世辈字不明,自十四辈起为:思克培本有,好可兴于廷,继乃祖之德,森相旭金玉,宝贤礼义松,芳世永传清。
冯氏。据1990年续谱《冯氏族谱》载,其始祖于明洪武初年由洪洞县大槐树迁居通许县城北庄村。始祖生子三,幼子迁河北,次子居汴梁,长子移家邸阁东冯庄。该谱还记载了通许县另一支冯氏,始祖冯谏,字犯颜,夫人周氏,宋朝时由偃城迁尉氏郑岗,复移居通许小青岗,几经沧桑定居百里池、大冯家。冯姓在通许分布于26个自然村:冯庄、黎岗、俄庄、城耳岗、坡于、杨武营、王堌、蒲口、大岗游、大冯家等。
郭氏。1999年重修之《郭氏宗谱》载,郭氏祖籍河东汾阳。至郭子仪以后,有两大支派迁出:一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山西汾阳四十七世孙郭福积的长子郭明修、次子郭继修,迁居咸平西南凤岭村(即今小岗郭村);二是明洪武四年(1372年)洪洞移民,兄郭文华(五品武生)迁通许六营村,弟郭兰华迁汴西瓦子坡。汾阳距洪洞50余公里,郭姓两支,是为一族。清同治元年所传辈字:德善福广,永可继兴;芳昭万世,正本耀宗。二十六世为"德"字辈。1999年续十六辈字:勤惠恩长,祥和顺恒;志尚泽源,宏运鼎乘。郭氏在通许分布于小岗郭、前安岭、大楼郭、郭庄、六营等44个村庄。扶沟县江村镇的郭庄、娄灵石,尉氏县永兴乡黄寨,中牟县瓦坡等地也有分布。
徐氏。1999年重修之《徐氏家谱》载,其始祖徐德(字聿修)于明洪武初年自洪洞县迁来通许县,卜居之地,后名叫徐屯。民国13年(1924年)族孙徐广思、徐耀南等修《徐氏宗谱》,一至二十世有序,又自二十世为始,著辈字为:忠孝荣其祖,福寿本天生;三锡鸿恩久,富贵庆大同。通许徐氏自落户徐屯后,子孙繁衍,迁至任张、后王寨、徐庄、朱砂岗、马头、东李道岗、冢上等村,迁居县外者亦有之。
李道岗李氏。1990年重修之《李氏宗谱》载:其始祖于宋末元初迁来李道岗定居。原谱兴于周代,明代以后参照史体,内容繁增,有谱、表、传记、荣典、祠堂、家训、庙观、义田、义学、艺文、宅第、花园、乡约、故墓等,后散佚无存。失谱后,行辈仅存:长、登、永、春、凤、全、德、卫。后续辈字:德卫贤洪义,忠孝存济良;世代传书慧,兴顺敬振祥。
潘氏。潘氏始祖季孙公名洵,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第四子,周成王四年(约公元前1122年)因讨平暴淫有功封侯爵,建宗庙于潘(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内),遂以地名为姓。明洪武年间,潘姓兄弟二人(兄行简,孺人贾氏,弟行义)携其家室随族人由洪洞县移民于封丘,稍驻,又过黄河越大梁至通许七里湾落户而居。子孙繁衍,支脉迁徙周边县者众多,本县亦有七里湾、席庄、毛桃庄、拜寨、马头、巴陵岗、冢上、匡营等多支计3369人。1951年续辈:宗继长明,万化连登,开景德胜,喜荣耀东,祥凤启云,善占富兴。
赫氏。1998年重修之《赫氏家谱》载:始祖赫亮,字月朗,携眷张氏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洪洞县移民至通许县城西南35里卜居,形成村落赫庄。老族谱已失,一世祖至六世祖讳无记载,新谱本从七世祖记起。续辈字10:松春旗云峰,福礼耀宗兴。"松"为21世辈字。
孔氏。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山东大乱,以圣人后代不宜处危地,诏孔氏33代祖孔德伦,班随朝会,位同三品,自曲阜迁河南归德府宁陵县楮固村。36代孔蓄徙居雍丘,是杞县孔氏之由来,亦通许孔氏之源。孔氏于杞县分布于许岗、沙沃、孔寨、胡岗,于通许分布于陈岗、厉庄、赵楼、陈庄、安王庄、邸阁等村。清乾隆九年二月记前定辈字10个: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后定10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清水口张氏。1999年重修之《清水口张氏族谱》载:元朝末年,山西洪洞县张士元任江南太和县县令,生三子:子荣、子花、子葵。子荣后迁居于通许县清水口定居,谢世后葬于靳岗。子荣生敏中,敏中生浩、海;浩生三子:拱、拯、授。后繁衍生息,遂成通许巨族,分布于靳岗、西水沃、张营、张庙、十里铺、新庄等60多个村。古谱毁于明末,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重修,民国9年(1920年)又修。1999年,续辈字12:赐乐豪杰,宏坤际呈,军灿潇兰。"赐"为第二十世。
西栗岗张氏。据清康熙三十年重修之《张氏家谱》(现存通许县档案馆)载:始祖张核,始居北平涿郡,后迁杞县。子孙繁衍,有寓居江南泰州及祥符、陈留、通许、柘城者。明末,李自成义军入杞县,张姓亡于兵乱或逃亡者甚多。时张化麟,尚幼小,人城依姑刘氏,改从刘姓。
小河口张氏。据民国纂修《通许县新志》卷四《张氏祖茔碑记》载,通许县城西南25里小河口村南首,有张氏始祖六公墓葬。六公兄弟六人,相传乃山西洪洞县人。时向中原移民,兄弟六人例迁其半,三公迁怀庆,四公迁鄢陵,六公迁通许。今大河口、小河口张姓,为六公之后。
王集张氏。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山西移民中原,闻喜张氏一脉于通许县东25里王集岗(今王集)结庐定居。张光先,字晋洲,被王集张氏尊为一世祖。明嘉靖年间,七世祖张云阁迁至张庄落户。天启年间,长门一支迁至练城朱庄落户,二门、三门守本土。现已传26代,子孙遍及新疆、贵州、广西、陕西、山西、甘肃、湖北及永城、兰考等地。其原辈字:云希问金绪,作文士廷超,运应书广培,法孟景兴昭,清慎恒恪守,心明克登朝。90年代初续辈字:宣德源长化,志启敏政宏,天华延庆俊,和汝昌英同,承孝兆季永,维乾瑜锡平。
张斗庄张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张氏宗谱》载,其始祖张斗,字公平,是从陕西迁来通许的。始祖结庐之地在县城南15里,以张斗为村名,以示纪念。传至九世,叔伯兄弟五人因兵乱四处分居,长门张周仁迁犁掩庄,张周义迁邓庄,其后有迁毛庄者。其辈字为:文成世天,明生永祥,元凯树贵,宝田书芳。
郑氏。郑氏根于荥阳,鼻祖郑国,字子徙。二世至十五世失考。郑氏长门卜居太康郑寨、大杨庄,六门分布于通许前阎台、玉皇庙、汪庄、李店等村,其它各门分布于睢县、淮阳、西华、柘城、杞县以及江南。其辈字为:锋泽树然,先铭清桢,照基镇源,栋灿均镕,汉相为远,锦济标炳。1987年续20字:志钢永杰炎,超禄法权焕,起金海林煜,孝钟治本炬。
白水刘氏。1984年重修之《白水刘氏族谱》载,其刘氏系出南阳,明永乐时兄弟二人迁汴,弟留居,兄复迁杞县刘家寨。兄名刘浩德,为杞之始祖。通许县韩庄、奶奶庙、申店之刘姓,为其迁出后代,另有迁往兰考、宁陵、太康、睢县、民权等县者。其辈字为:大振宏开,克绍善继,孝友传家,公开衍世,国锡福庆,仁惠常存,同本广学,法治维新。"克"为十九世。
塔湾刘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清宣统二年刻本《咸平塔儿湾刘氏宗谱》载,刘氏自陇西迁居通许,初居六营岗,后移居塔湾,历明清上下六百年。始祖刘温,字和庵,配王氏,生举人刘诜。其后子孙繁衍,支派众多。明末,因战乱,刘氏逃奔他乡的很多。其辈字为:天效克东,敬先伯同,祥光恒昌,允在柄公,守仁法义,万国清新,宪章经典,庆贺长春。
谢庄谢氏。1994年所修《谢氏族谱》载,明崇祯末年,通许县城东关谢庄一对夫妇,带着四个儿子迁至县东北12里落户,以姓立村,到1994年繁衍至900多人。1930年,谢庄谢氏辈字为:天文兆鸿运,祥开庆万春,国瑞兴长久,德化永芳新。新续辈字为:福泽祐英豪,禄厚启杰曼,寿高修正道,康景宗吉垄。
长智翟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翟氏支谱》载,长智翟氏先世为南阳人,后徙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又从洪洞迁杞县。始祖因来自洪洞,故称"来洪公,示不忘也"。第一支一世翟宗先,居杞县。来洪公有子九个,名建顺、建功、建业、建成、建立、建德、建学、建中。其后代分布于杞县翟寨、老王庄(今属通许)、苏木,通许县长智,陈留(今开封县)六里庄、方庄,睢县等。
小岗秦氏。1999年4月编修之《秦氏族谱》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秦松(字秀岭)迁居通许县东北20里小岗村,为始祖。嘉靖十七年(1538年),三门十二世孙秦习(字温亭),与长子金声、次子金铎迁居孔庄。嘉靖二十年,长门秦忘迁居东润店。后长门秦文耀又迁东润店。始祖以下,失传十一世。自民国以来,其辈字为:永佩从吉化,经言道德全,声荣克宜久,忠孝万古传。"永"为第十六世。
秦庄秦氏。1995年所修《秦氏家谱》载,此支秦氏,明洪武二年奉文由山西长子县洪喜村迁至河北延邑唐儿谷,生三子。长子与次子北迁五里秦家庄。三子移居通许县百子岗(今柏岗),为始祖。子孙后代有迁至秦庄、祁湾等村者。前五世失传。六世祖名秦九皋。其辈字为:文明运际昌,祖德庆延长,一本同源义,继述传守良。"文"为十八世。
蔡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蔡氏家谱》载,明嘉靖十八年(1540年),封丘县西娄堤乡董堤村蔡孝忠,因生计逃难至通许县西(今孙营乡芦家村北)卜居,以姓立村名小蔡庄。清雍正二年(1725年)九世孙蔡同富有三子迁居,一支迁大渚刘,二支迁郜庄,三支迁竖岗。
车岗曹氏。曹氏,源于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振铎,武王克商封之于曹,以国为氏。明洪武元年(1368年),山西向中原移民,曹氏同母弟兄八人,遗六兄奉亲,择二子移迁。七兄卜居通许县车岗,八弟落户通许县润店,为两地曹氏之始祖。其后辈子孙有迁居邸阁者。其辈字为:法文开廷殿,俊秀庆世长,德培承恩锡,清明际时昌。
四所楼王氏。通许县档案馆藏杞县楮皮岗《王氏家乘》(清道光四年石印本)以汉代王霸为始祖。至十世有王旦,为北宋宰相。因其居(现开封市三教堂街)有三棵槐树,被称为三槐王氏。其子孙王克成,为避元乱由内黄迁杞县楮皮岗,为三槐王氏迁杞之始祖。三传至温良恭俭让,分为五门,后代蔓延杞县及睢县、陈留(今属开封县)、开封、通许等县。通许东部四所楼、朱砂等地王氏与三槐王氏同宗。民国37年(1948年)续辈字28字:忠孝传家承祖德,善良衍庆仰宗功,绍先启后思光远,荫武培文世业隆。
王家集王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民国24年石印本《王氏家谱》载,此支王氏由杞县迁来通许,卜居王家集。后兄王光鼎移居王家村,弟王铭鼎守旧居。二人为此支王氏通许之始祖,称之为大祖公,二祖公。其辈字:邦应成大保,典法运正新,开太清国本,光明焕隆文,立志敬方守,传世贵常纯,安绍喜天顺,允善起万尊。
巨岗王氏。1999年重修巨岗《王氏族谱》载:明初有王耀离自山西泽州大槐树迁居通许县巨岗,另有兄弟二人,分居到砖寨、寇村。巨岗王氏以王耀离为始祖。其后世子孙,有移居谢村、王刘庄等处的。始祖至十六世失传。其辈字自十七世起为:云兴恩泽豪,鹏智英杰茂,忠孝永传承,润栋吉祥兆。
仲舒岗王氏。1988年重修之《王氏宗谱》载:仲舒岗王氏始祖王斌,明洪武初年奉敕自北京大王庄迁居通许县仲舒岗。王顺行(明陕西巡抚)是其族的杰出代表。子孙后代有由仲舒岗迁居欧阳岗、马头、柳行、后安岭、岭西等村的,也有迁居杞县翟寨、花胡寨、白畅岗和淮阳等地者。民国3年古谱记载新续辈字20字:崇玉登孝善,延祥继锡光,祖德传家宝,建新振中方。
东卢氏王氏。此支王氏宗祖系宋王安石第五世孙王旺业。王旺业由家乡江西临川访友至通许县东卢氏而定居。其后裔不断外迁,本县赵庄、马庄、曹楼、烧盆李、小青岗,杞县沙沃均有分布。其辈字为:安帮兴民旺,慎学恩杰双,青英广世宏,忠孝洁玉堂,慧勤德永久,豪富贵超长,有俊繁初立,仁贤财方良,全国正维新,震家升琪昌。
六营于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清同治七年《于氏宗谱》和1999年续修《于氏宗谱》载,其始祖于聚,字凝庵(诰封户部主事),因避乱,于元末自陇西寄居通许六营岗,生五子:通、节、泰、深、武。其后子孙繁衍,散居通许七十余村,成为通许望族。此外,太康、杞县、兰考、河北、民权、沈丘、鄢陵、中牟、许昌、方城、安徽蒙城、湖北黄陂、山东东明、江苏、台湾,乃至美国等,皆有六营于氏子孙分布。明末兵乱,六营于氏被杀及逃亡失踪者甚多,一千多人的村庄仅余百口,于氏家谱亦遗失。于氏辈字,清顺治五年仅存四字:五、福、昌、广。乾隆四十二年增:全新连芳,从善兆吉、因以恒扬。同治七年续:俊秀林立,祖德延长,敬守成效,庆贺明良。1984年增:前贤仰瀛海,盛誉赞西平,兢业励冰志,克丕振家声。
袁庄袁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袁氏族谱》载,袁庄袁氏,本姓原,讹传袁姓,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朝迁居河内县。前代祖名讳无考,自原清始有记载。原清卒,妻李氏领四子恕、谭、良、广,由河内迁居武陟岗上村、东唐郭村、驾部村。其后裔一支迁居通许县长智岗,以姓立村,民国26年,袁庄有袁振西、袁以亭、袁以训三人去武陟续谱。两地均以原清为始祖。这一支袁姓,杞县原庄亦有分布。其辈字为:文成明锡,惟以永世,树德洪开,子生金玉,家传春长,经杞续昌,富贵荣华,贤孝安康。"文"为十世。
牛角岗陈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之民国7年(1918年)印《陈氏旧谱》载,其始祖陈兴,本淮安府鸡鹅巷人,元朝避兵乱定居于杞县黄土岗南陈寨,生二子:陈祥、陈仲德。其后子孙繁衍,播迁至杞县尚家庄、官庄、通许牛角岗及陈留等地。
下湾陈氏。据1986年所修《陈氏宗谱》载,其始祖于明朝(1402~1433年)由山西洪洞迁居通许下湾。一世祖名礼,字节文,号中正,授宣武魁,夫人娄氏,例赠孺人。民国初年续谱,续辈字二十:忠孝传家远,诗书世泽长,同昇三恪厚,百代建馨香。"忠"为第二十一世。子孙繁衍,现已至三千余口,分布在通许、杞县、太康、扶沟四县二十几个村庄,山西运城、陕西白水亦有分布。
韩庄宋氏。据清光绪三十三年重修《扶沟宋氏宗谱》载,其始祖受封宋,以国为姓。宋国故地在河南归德府(今商丘市)。数传而后,初迁至山西洪洞县,明洪武初又从洪洞迁于抚沟县东北25里三色岗定居,今更名为门朝东。宋氏以宋一恭为始祖。宋一恭生五子:思礼、思义、思贤、思敬、思整。由是繁衍为五大支,扶沟、西华各析居处。通许玉皇庙镇韩庄宋姓为此支宋氏二门后代,柳行宋姓为长门后代。其辈字为:恪绍诗礼训,立德重懿伦,作善延基广,福庆自洪深,永远名声振,常怀世泽新。
赵庄赵氏。据通许县档案馆藏《赵氏宗谱》载,赵氏于明初自洪洞县迁于祥符县(今开封县)东程岗。越数世,赵志德移居通许县城北15里于家村,乃于家村赵姓始祖。传四世为得春、得夏、得秋、得冬,支派遂分。其后子孙繁衍,散居于于家村、赵庄、姚堂及外县。其辈字为:万世永兴,同心有振,相继思昌。
田庄田氏。据《田氏族谱》记载:四所楼镇田庄村田氏一族,于明洪武二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与山东省单县田老家为一脉二支。通许一支始祖田孟礼,延传630余年,繁二十三世,后裔散居于通许的田庄、韭菜王、常庄、田堂、六营、捣罐庄、桂庄等村庄,杞县的高阳,平城、葛岗、付集、邢口、五里河、西寨、柿园、沙沃等乡镇,开封县的仇楼、万隆等乡镇,以及太康县的部分村庄。田氏旧族谱在太平天国期间丢失殆尽,1996年冬续谱于通许田庄。该次续排辈字为:克华光明树,生育(玉)质素中,崇德(贤)思祖(永、宗)荫,伯仲万(千)世(秋)兴(旺),贻谋绍先业,立志(子)继(承)前英,传代开国(朝)本,荆茂(盛)绵延从。"克"为十一世,"从"为五十世。"
黄庄黄氏。据1986年重修黄庄《黄氏宗谱》载,据传其先祖由湖北江夏迁徙长垣县黄夹堤。一世祖黄怀由黄夹堤迁杞县东北25公里,以姓立村,名黄寨。清初,有黄氏兄弟五人迁至杞县阎口、高阳,通许赵辉、三里岗、黄庄、黄堂、砖寨、板凳庄、后柏岗。通许半截楼黄氏,清中期,兄弟三人从归德府一带迁来通许。1986年新续辈字为:开原基武昌,先祖迁蒲乡,世代传家远,道德永乐祥,耕学继业本,仁义培声扬。
羊羔桥仲氏。据民国纂修《通许县新志》卷四《通许羊羔桥仲氏茔碑记》载,羊羔桥仲氏,系出圣门子路。其迁居通许之始祖名仲谦,乃子路第五十七世孙。清朝时,羊羔桥仲氏曾前往山东曲阜祭祖。至民国22年(1933年),已历十六七世,为户73,男女428人。
卢氏岗时氏。时氏始祖巨鹿郡王时惠、字和卿,元初由河北迁通许县东北二十里卢氏岗居住,迄今已历三十一世七百余年,子孙繁衍近四千人,播居通许县、杞县、民权县二十个村庄。元朝明经进士、三世祖时保初;明朝奉政大夫、谥法义翁、六世祖时彦诚;户部员外郎、吏部郎中、陕西参政、江西布政使、七世祖时泰;宣德四年己酉科举人、宣德五年庚戌科进士、浙江道监察御史、湖南藩台、八世祖时纪;江西布政使司经历司经历、山西霍州知州、十世祖时杰;初以太学生任四川梁山县主薄署县事、十一世祖时植及山西解州州判、十三世祖时任先等为其族之佼佼者。其辈字为:正永秉芳进,光玉孝维长,景太袁兆瑞,忠良振家邦,文宝根发宏,平安来有福。"正"为二十四世。
姜寨姜氏。据民国20年(1931年)纂刻之姜寨《姜氏家谱》记载,其祖先为姜子牙,子孙受封于山东。唐末黄巢起义及战乱,姜氏子孙有奔鄱阳、宜安者,六十九世姜继炎则奔汴州。七十六世姜静安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入籍兰考县东姜家楼。明朝时,八十世姜泰和自兰考迁居通许县西北25里,以姓立村,名姜寨。姜寨姜氏以姜泰和为始祖。姜太和生二子:扶清、助清。子孙繁衍,分布于通许陈庄、李楼,开封县张庄、胡庄、大孟昶,尉氏县横堤等8个村庄,也有在台湾者。河南、河北、甘肃、陕西、山西、浙江、湖南、安徽、山东、广东、贵州、四川、福建、台湾及海外,有其同宗。清末,五品顶戴姜青田重修家谱12卷,今仅存1卷。当时定40辈字:金海林然在,钟汝本灿堂,镇泰荣勋基,锡法桂炳增,锦润楷熙城,鉴清树辉均,铭洪松照培,锐河桥焕执。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姜再兴又续20字:铮其栋秋庄,创波柯烁塬,银鸿保炜社,鑫涛杰烨坪。
汤庄汤氏。据欧阳岗村汤忠诚所藏《汤氏家谱》及四所楼镇汤庄咸丰八年古碑记载,汤庄汤氏先祖为安徽滁州来安县人。明代有开国元勋汤和。汤和之后代迁居凤阳,后又迁居睢县。明朝时,睢县汤氏兄弟五人西迁,汤宽落户杞县,以姓立村名汤庄。汤览落户通许县今四所楼镇东南,以姓立村亦名汤庄。另三兄弟迁居山西。通许汤氏以汤览为一世祖。后子孙繁衍,欧阳岗、陈朱村、夏寨均有分布。临沂、连云港、上海、北京、枣庄等亦有其同宗。咸丰八年重修族谱时定辈字为:同宗传义世、建树化清贤。1986年又续:广正金永志,浩振吉凤祥。上海同族辈字为:汝维怀世泽,方可继先传,家修思献廷,昭衍毓嗣兴,广庆繁学会,依德荣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