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至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内支出从3916万元增加到2.98亿元,增长7.6倍。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有效促进了各项改革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保证了县、乡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1991年起,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实行划分收支、定额补助(上交)、超收全留、超支不补和一定三年不变的办法;对县直各单位的人头经费、会议费、医疗费,核定基数包死,包到各个单位,超支不补,节约留用;对行政公用经费,在1990年的基数上压缩20%,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压缩10%,会议费实行归口包干、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各种联谊会、协作会、展览会、协会、学会等实行经费自理,财政不予补贴;严格控制购置费。当年,县财政的支出目标是控制在2900万元以内(不含上级追加、大中专生分配和临时性支出),实支3816万元(剔除追加392万元,大中专生分配和临时追加支出200万元),为年预算的111%。按当年体制结算,净赤字282万元。其中,经济建设性支出主要有:投资3万元用于科技项目和星火计划项目,投资45万元用于自来水公司设备更新改造,投资361万元用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从5月份起,每人每月增发粮价补贴6元,全县财政供给人员1.53万人,增资74万元;从7月份起,每人每月增发生活费补贴15元,增资138万元。
1994年税制改革,财政收支运行平稳。当年进行的结构工资制改革从1993年10月起执行,因调整预留工资,增资450万元,造成预算支出中其他类支出264万元。
1995年预算内支出7988万元,较上年增支1979万元。增支因素:1.财政供给人员较1994年增加600余人。2.政策性增支。当年,对离退休人员在执行新工资标准的同时,又补发了上年度欠发的工改工资新增部分。在职人员从1995年7月执行新的工资标准。3.公益事业支出。同年,分别为二化、平城纸厂筹借流动资金40万元。
1996年预算内支出突破亿元,达到11132万元,较上年增加3144万元,增长39%。增支因素:净增财政供给人员506人,由此增支200多万元;对卫生系统离退休人员增拨工资和医疗费30万元,在职人员1996年全年执行新工资,1995年从7月份执行新工资标准,增支900万元;建公疗医院、付体育场征地款和杞县高中操场征地款、解决建设路遗留问题、拓宽部分街道、县城绿化等公益性支出400余万元。
1997年,支付价格补贴329万元,主要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粮价补贴。为二化筹资3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
1998年,全县财政支出13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增支因素:8月份为二化筹资100万元用于新产品甲醇开发,10月为线材厂拆借资金3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支援农业生产,支出440万元,为年预算的115%,比上年增长36%;投资200多万元,用于阳堌花生、苏木大蒜、高阳辣椒、邢口蒜片加工等农产品市场建设,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完成杞县工业债券本息1496万元的兑付工作,解决了长期困扰政府、群众关心的一大难题。
2000年,全县财政供给总人数2.13万人。其中:在职17764人,离退休3558人;乡镇级3574人,县本级1.78万人。全县教师人数1.06万人,其中:在职9103人,离退休1528人。全县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445元,年需支出9486万元;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工资800元,年需支出3416万元,共12902万元。
2001年,全县财政供给总人数2.3万人。其中:在职1.92万人,离退休3813人;乡镇级4136人,县本级1.9万人。全县教师人数1.17万人,其中在职9812人,离退休1873人。全县干部、教师工资,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456元,年需支出1.05亿元;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工资850元,年需支出3890万元。全县年工资支出1.44亿元,比2000年增加1498万元。
2002年,全县实际支出2.8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结转下年项目资金238万元。其中,乡级完成5831万元,比上年下降59%;县本级完成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乡之间预算支出增减的主要原因是:从2000年开始,乡镇教师由县财政统管。该项教育事业费2001年属乡镇支出,2002年属县本级。全县干部、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执行,在职人员月平均工资512元,年需支出1.22亿元;离退休人员月平均工资900元,年需支出4570万元。全县年工资支出共需支出1.68亿元,比2001年增加2400万元,仅工资一项,资金缺口就达1152万元。截至2002年底,全县财政供给人员2.41万人,其中:财政全供2.18万人,差额供给2384人;县本级1.96万人(教育系统1.21万人),乡镇级4509人。
1991年至2003年,全县财政预算外支出从1352.8万元增加到7734万元,增长4.7倍。
1992年,为保证企业发展基金的供应,促进全县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发行了第一期工业借款券。共筹集社会闲散资金1000万元,加上县政府通过省、市财政部门引进的财政周转资金及地方财政预算外资金,共计4500余万元,投放到味精和酒厂扩大再生产。通过技改,味精厂年生产能力扩大至1万吨、产值1.3亿元;酒厂年产酒精1万吨、白酒2000吨。同年,从财政部筹资100万元用于县第二化肥厂扩大再生产,使第二化肥厂的生产能力达到年产碳铵14万吨、"棉花保铃宝"和"花生结果多"2万吨。2月,为线材厂斥资40万元用于扩大再生产。5月,为五金厂拆借20万元增加流动资金。
至2002年底,"三会一部"转贷资金共计8144万元。其中,基金会3607万元,股金部750万元,富民信用社3787万元。该项转贷资金为期10年,于2001年进入偿还期,每年偿还998万元,其中本金815万元,利息183万元。
1992年,为支持农村生产,投放黄淮海项目、引黄贴息贷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世行贷款项目资金166万元。
1993年,紧紧围绕"~优双高"和国家"八五"规划的大政方针,以"652阳光工程"和"双十字经济开发带"为龙头,形成具有杞县特色的支农资金投资体系。共投放黄淮海开发项目资金176万元,引黄补源贴息贷款430万元,以工代赈项目资金75万元,世行贷款项目资金185万元,棉花贴息贷款162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县农业生产的发展。
1994年,从上级部门拆借支农周转金145万元,投放到高效农业、畜牧业和养殖业;投放黄淮海开发资金269万元,引黄补源贴息贷款235万元,世行贷款项目156万元,征收水利集资款24.5万元;筹措资金145万元,新打机井595眼,新建桥、涵、闸387座,新增引黄补源配套面积4.5万亩(3000公顷),新增旱涝保收田面积1.5万亩(100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2000公顷),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1万亩(2066.7公顷),植树10万棵,建种畜种禽场1个、日光温室3200座。
1995年,为支持"富民工程"和高效农业,投放支农周转金285万元,扶持项目150个;黄淮海平原开发投入资金337万元,改造中低产田投资379万元,新打及修复机井241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约8666.7公顷),植树造林3700亩(246.7公顷);完成世行贷款投资209.8万元,水利集资款25万元。
1998年,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农投资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增加农业投入,有力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投资440万元,用于发展农田水利、农技推广、农林保护和农牧业,比上年增长116万元,增长36%;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197万元,用于阳堌花生、苏木大蒜、高阳辣椒、邢口蒜片加工、沙沃平菇和豆芽、二化"保铃宝"等生产项目,形成苏木大蒜、阳堌花生、高阳辣椒、平城红薯生产基地;支持农业园区建设。投入150万元,沿106国道建成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并带动相关村镇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农民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发展的步伐。
1999年,农业基础设施投入672万元,比上年增支232万元,增长53%。投入548万元,用于阳堌花生市场、苏木大蒜、高阳辣椒、邢口蒜片厂以及沙沃、湖岗、圉镇、傅集等乡镇的花菇、豆芽、二化"保铃宝"等生产项目;投入200万元,建成5个高标准农业示范园区。
2000年,加大对应税农业的投入力度,同比增长12%。
2001年,改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开挖沟渠76.7万立方米,建桥197座、涵25座、闸4座,新打机井592眼,整修农村道路122千米;扩建了平城面粉厂小麦专用生产线,发展了圉镇农技推广示范基地、葛岗高效示范园区、优质大蒜培育基地、优质辣椒种植基地、棉田优质高效综合示范基地等,完善了阳垌花生市场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
四、增支因素
(一)可动用财力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业税增收了,但财政可动用财力并没有增加。根据测算,税费改革后,农业税依率计征正税5316万元,原农业税收人836万元,新增收入4480万元。税费改革后相应取消的收入为3609万元,财政新增可动用财力仅871万元。而原由乡镇统筹开支的3004万元,改由县、乡政府财政预算列支,税费改革后净增加支出2133万元。可以说,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负担却加重了。
(二)专项转贷资金 为妥善处理农村合作基金和供销社股金部资金兑付缺口及筹集粮食风险基金,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全县共申请专项转贷资金4731万元(基金会3607万元、股金部750万元、粮食风险基金374万元),使用期限10年。该专项转贷资金已进入偿还期限,每年需归还本息581万元(本金473万元、利息108万元)。若到期不能归还,省、市将从各项补助及专款中扣还,金融风险已转化为财政风险。比如2000年,省、市共扣还西藏借款、粮食风险基金、杞县第二化肥厂借款1200万元。
(三)工资调整 2001年正常工资晋升,机关行政事业人员年增资360万元,教师年增资516万元,年增资额合计876万元。从2002年起,乡镇教师工资改由县财政统发,上划前教师月工资360万元,上划后教师月工资540万元,月增资180万元,年增加支出21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