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
文物

【概述】 1982年,商丘地区博物馆建立。1987年、1990年、1993年,商丘县、夏邑县、虞城县分别建立博物馆。没有建立博物馆的县(市),也都专门设立文物陈列室与文物储藏室。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地区和各县(市)先后组建了文物工作队或文物钻探队,开展了文物钻探和抢救性发掘活动。特别是数次对芒砀山汉梁墓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金缕玉衣和汉代壁画,发现国内最大的石构地下宫殿梁孝王王后墓、梁孝王寝宫基址等。地区文物部门配合国内外考古专家学者开展的一系列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和宋国故城。
  1983年,文物部门全面推行馆藏文物安全经济奖惩责任制,文物保管人员"死看硬守,责任到人",没有发生馆藏及陈列文物被盗或损毁案件,至1997年连续14年实现文物安全年。经过历年的考古发掘及文物征集活动,全区馆藏文物数量逐年增加,由1985年的1万多件至1997年增至近2万多件,其中一级品12件、二级品105件、三级品2000多件。地县(市)文物部门维修了一批重要的文物古迹,对大中型建设项日在动工前开展文物钻探工作,有效地保护了地下文物。

【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展览轰动美国奥兰多等城市】 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于1992年作为中新建交的使者在新加坡展出产生较大的影响之后,从1995年起,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再次作为中国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到达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丹佛、尤它州和奥兰多市等五个城市展出,连续引起了轰动。
  从1995年至1997年11月,历时两年多的"中国古代皇陵展览",是中美建交以来规模最大的文物展览活动。国家文物局从全国9省、18家文博单位,挑选了250件珍贵的文物参展。商丘芒砀山出土的汉王陵"金缕玉衣",以其复杂的形制工艺,壮观的气势和中国汉代独有的文物灵秀之气,被选入参展珍品之列。在美国的5座城市的展出中,"金缕玉衣"及其附件玉握、玉佩、玉含、玉舞人等,独占了一个展厅,占据了这个展览大厅的显要位置。在美国最南部的旅游城市奥兰多市展出期间,美方用"金缕玉衣"作为展览宣传画册的封面。在奥兰多市的中心广场、大街小巷的商店、餐馆门口及公共汽车上,随处可见有关"金缕玉衣"的商店,餐馆门口及公共汽车上,随处可见有关"金缕玉衣"的广告宣传,甚至许多中小学校将"金缕玉衣"的制作方法作为学生的作业布置。美国的电台、电视台、报纸都在显要的位置和黄金时段,对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做了连续专题报道。"中国古代皇陵展览"在奥兰多市艺术博物馆展出期间,"金缕玉衣"是参观人数最多、参观者停留时间最长的展品。有关"金缕玉衣"的制作工艺、过程、产地、来源等,占美国参观者在这次展览中提出问题的70%以上。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一时成了美国人日常谈论的热门话题。
  中美两国政府对"中国古代皇陵展览"都非常重视。当首次展览在美国的孟菲斯市举行时,中国驻美大使李道豫专程前往参加开幕式。
  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艺术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皇陵展览",是在丹佛、盂菲斯等四座城市展出后才得以延期展览的。在奥兰多市艺术博物馆举行展览开幕式这天,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中国驻美国休斯顿总领事杨光、美国佛罗里达州州长、奥兰多市市长、议员及社会各界的知名人士1000余人,隆重举行了开幕式。
  奥兰多市艺术博物馆是一个私人所有、政府资助、多家财团支持的中型博物馆。该馆为迎接此次展览筹款750万美元,将展厅按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进行了改造。该市在"中国古代皇陵展览"开展前几十天已预售门票,这个仅有20万人口的城市,竞预售门票约60万张。波斯顿、芝加哥、休斯顿等城市的许多热心观众,乘飞机络绎不绝来到奥兰多市,专程前来参观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
  商丘汉王陵"金缕玉衣"在奥兰多市展出期间,商丘考古学者阎根齐受国家文物局委派,担任"中国古代皇陵展览"随展组组长。在"金缕玉衣"展厅里,阎根齐每15分钟大约要接待100余名观众。美国的电视台、报纸还对阎根齐进行了专门采访。同时,阎根齐借此机会把商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和文物考古取得的成就,向美国人民广泛介绍,使许多美国人第一次听说中国商丘这座新奇的文明城市,是一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阎根齐应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的师生做了题为《豫东地区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商丘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地研究》的学术讲座。在演讲结束后,许多关心、热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学者,纷纷在地图上寻找商丘的位置,并表示一定要到中国商丘考察,要亲眼看一看商丘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的形制和出土文物,与商丘文物考古界合作保护、开发和利用汉梁文化。

【文物维修】 在国家和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从80年代开始,本着"修旧如旧,不塌不漏"的原则,先后维修了永城抗大四分校旧址、崇法寺塔、芒砀山夫子庙、刘邦斩蛇碑及碑亭、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部分归德府城墙危残段、壮悔堂、伊尹墓、任家四合院、李馆地道、圣寿寺塔、袁山大殿。1986年商丘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后,对归德府城墙年年进行维修,1995年,完成了古城北城墙阶段性维修任务。1996年,修筑了梁孝王墓围墙,为柿园汉墓建立了保护没施,再次维修了抗大四分校旧址和伊尹墓。

【文物调查钻探】 为了有效保护地下文物,文物法规定在大中型基本建设施工前必须对地下文物进行钻探。1987年10~11月,对商(丘)阜(阳)铁路(京九铁路的一段)商丘境内沿线进行了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1989年5~10月,对永城陈四楼煤矿地上建筑部分进行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1990年12月,对永夏矿区的永青(永城车集一安徽青町)铁路商丘境内沿线进行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1990年,对商丘桐木加工厂厂房进行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1991年,对永城矿区进行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1992年12月至1993年3月,对京九铁路商(丘)衡(水)段商丘境内沿线地下文物进行施工前文物钻探;1994年5~7月,对永夏矿区的城郊煤矿建筑物进行施工前地下文物钻探。
  1998年7月,市政府以商政[1998]35号文件,下发《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加强文物勘探管理的通知》,随后,市文化局和市建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颁发(商丘市文物钻探管理办法)的通知》,使文物钻探工作走上了正轨。1989年进行文物钻探50多项工程,2000年达到62项。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9年年初商(丘)开(封)高速公路商丘境内沿线350公里的文物钻探,全市40多名文物工作者,分为5个小组,历时一月有余,共探出各类文物遗迹168处,其中有不同时代的古墓葬128座,重要的有虞城县闻集乡明代"平西王"郭岗墓,夏邑县何营乡里桥村4处宋代墓和民权县花园乡石庄村北的古墓群。还探明古文化遗址4处以及石刻、墓志等。钻探后发掘了占文化遗址2处,古墓葬40余座,出土了一批不同时代的文物,获得了一批文物资料,并为建设单位提供了地层地质资料报告。

【文物发掘】 根据国家对文物工作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只在两种情况下对地下文物进行被动性发掘。一是抢救性发掘大中型基本建没前探明的、群众生产生活中取土炸石已经暴露的地下文物;二是配合经国家和省文物局批准的国内外考占机构的考占发掘。
  抢救性的文物发掘有:1979年发掘的永城太丘一号画像石墓,出土了一批汉画像石;1981年发掘的柘城邵园汉墓,出土义物130件;1982年,在宁陵县水利工程中发掘的明代木船;1983年发掘r被群众收土暴露出来的夏邑县杨楼村10座古墓;1984年,配合虬龙沟的治理,发掘了两座汉墓;1985年清理发掘了柘城大仵明代张甫道墓。80年代以来,芒砀山开山炸石愈演愈烈,暴露出一座座"凿山为室"的古墓,成为抢救性发掘的重点地区,而且收获也十分丰富。1986年5~7月,抢救发掘了芒砀山僖山一号汉墓,出土金缕玉衣散片千余枚,部分玉片残留金丝,还有各种形式的玉璧30余块,完整的玉人、玉镯、玉龙等10余件,青铜灯、金铜熊饰品7件,汉代铜钱25枚。1987年,玉衣片经商丘博物馆修复,作为对中共卜三大的献礼到北京故宫展出;1991年去新加坡展出;1997年又到美国、日本巡回展出,现在河南省博物院存展。
  1987年,依山穿石而建的芒砀山柿园汉墓,被村民开山炸石炸开洞口,9月开始抢救性发掘。但工程浩大超过预计,经费不足,仪完成了墓门、墓室的部分发掘任务,建立临时性保护设施后停工。1986年再次进行发掘,除出土了数以吨计的铜钱和一些玉器、少量铜器之外,最重要的发现是该墓主墓室顶部的巨幅彩色壁画。1989年9月,中国汉阃学会成立大会为此在商丘召开,来自北京、陕西、四川、江苏、山东和河南本省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观了该墓,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赞叹该壁画为"敦煌外的敦煌",给予很高的评价。1992年,国家文物局为妥善保护该壁画,在永城召集全国有关专家10余人进行论证,最后通过了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进良的壁画揭取方案,于1993年揭取成功。至此,整个发掘工作全部完成,揭取下来的壁画现存河南省博物院。此墓的发掘,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2年全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之一,1995年又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文物考古十大发现之一。整个芒砀山汉梁王墓群的发现发掘,被列为河南省20世纪考古十大发现之一。
  1993年,位于僖山一号汉墓西侧的僖山二号汉墓被盗掘,1994年侦破,收缴文物300多件。1995年秋至1996年春分两次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有玉衣片、玉璜等文物。1994年5月至1996年l 2月,协助省文物研究所发掘了梁孝王王后墓及其陵寝,其中的王后墓墓道贯通保安山东西,长210.5米,总面积达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立方米,大大超过梁孝王墓规模。
  截至目前。芒砀山诸峰中除主峰未发现墓葬以外,已查明的汉代梁王陵墓有:保安山梁孝王墓,孝王王后墓,柿园壁画墓,夫子山一、二号墓,铁角山一、二号墓,僖山金缕玉衣墓共8处14座,构成了庞大的汉代王室陵墓群。
  1997年4月18日"芒砀山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指挥部"召开会议,决定对芒砀山实行封山,禁止所有开山采石活动。4月22日,整个芒砀山区基本上禁绝了炮声。
  配合国内外考古机构进行的发掘有:1961年配合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永城县固尚一、二号画像石墓,出土画像石29块;1976年配合考古训练班发掘了柘城安平乡的大毛墓群;配合社科院考古所对宁陵县葛伯国遗址进行考古勘探调查;1977年配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发掘永城王油坊、黑堌堆两个古文化遗址,并试掘了柘城孟庄和商丘县坞墙两个遗址,对睢县周龙岗和乔寨遗址进行了钻探调查。1988年9月至1989年6月,协助北京大学考古系师生在夏邑县马头乡发掘了清凉山古文化遗址。1990年3月,美籍华人、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来商考察先商文化,后于1991年、1994年、1996年和1997年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次来到商丘,在商丘文化部门配合下,分别在虞城县杜集、马庄、柘城县的山台寺、商丘县的老南关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以至明清各代文物。特别是1997年的发掘,发现并认定了宋国都城(宋国故城)的遗址,填补了宋国故城考古的空白。2000年,河南省地理研究所公布了利用航空遥感技术在归德府城四周发现地上地下呈锯齿形的折线,每个线段长100米,宽数米,在折线旁有七八处6公里长的显性遗迹,疑为汉代梁园遗址的轮郭。

【柿园汉墓】 位于永城芒山镇东南一公里的柿园村东北角的立山山坡上,与保安山的梁孝王墓遥遥相对。为山崖洞穴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棺床室及7个侧室组成,东西总长95.65米,南北最宽处13.5米。墓道东西长60米,宽5.533米。甬道坡长16.65米,坡度19度,高2.07米,宽2.4米。主室东西长9.15米,南北宽5.17米,高3.095米。棺床室位于主室西北角,东西长3米,南北宽2.32米,高2.15米。巷道位于主室东北角,长5.5米,宽1.2米,高2.05米。7个侧室分布于主室北侧1米、巷道北端东侧2米、主室东壁2米、主室南壁2米,均有1.14~1.165米长的门道与主室相通。最大的侧室长2.8米,宽1.6米;最小的侧室长1.6米,宽1.62米,高度均在2.05~2.07米之间。巷道北端东倒的侧室内设便池,池上有石质扶手,两扶手前端阴刻长青树图像。此侧室南侧的另一侧室地面刻有象征浴池的方形浅石槽。主墓室前端顶部及南壁、西壁均有大面积的彩色壁画,而以顶部壁画保存最为完整,色彩鲜艳。壁画主体图案为一飞舞的巨龙,张口獠牙,舌卷鸭首鱼身怪兽,四周有白虎、朱雀、云气、豹、灵芝等图案,以火焰反穿壁图案作边饰。为便于保护这一罕见的珍贵壁画,1993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的直接领导下,河南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壁画进行了揭取,现存河南省博物院。据考证,柿园汉墓是西汉中早期梁国的一位诸侯王的墓葬。

【梁孝王王后墓】 墓主人为梁孝王之妻李后,下葬年代在公元前125~124年之间。该墓位于梁孝王墓北约200米。1992年9月至1994年7月发掘,为凿石穿山的洞室崖墓。由东西2条墓道、3段甬道、前庭、前室、后室、34个侧室、回廊、隧道等部分构成。东西贯穿保安山山腰,全长210.5米,最宽处72.6米,墓内最高处4.4米,最大高差17米,总面积1600多平方米,总容积达6500立方米。
  东墓道口位于保安山东边的半坡上,距山顶约30米。东墓道总长37.77米,宽5.15~5.45米,高2.5~4.5米,露天开凿而成。东墓道紧接前庭,前庭东西长13.15~13.25米,南北宽7~8.05米,高4~8米,中央有一约62平方米、深1.3米的"凸"形凹槽;前庭北壁有两个各15平方米左右的侧室,西边侧室的石闑(门橛)上阴刻有"西车"二字,东边侧室的石闑上阴刻有"东车"二字。前庭西壁下是东墓门,门外宽3.1米,内宽3米,高2.3米,进深1.8~2米。进了东墓门,便是通往前室的第一段甬道。甬道长28.65米,宽2.3~2.6米,高2.05~2.15米,坡度9.5~11.5度。甬道两侧各有两个侧室,北侧东端的一个侧室为两室相连,共约40平方米;南侧东端的一个侧室亦为两室相连,约20平方米;其余两个侧室均在10平方米上下,各侧室均有门道与甬道相通。
  过了第一段甬道,经2.6米宽、2.2米高的石门到达前室,一石条上刻有"东宫"二字。室内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9.15~9.25米,南北宽5.05~5.18米,高2.7~2.75米。南北两壁各有3个侧室,其中北壁东边的侧室为两室相连共约11平方米,其余5个侧室均在3.5平方米左右,高度均在2米上下,各侧室均有1米多的门道与前室相通。
  出前室西壁的石门(与东壁石门相仿),为前室到后室的第二段甬道。东高西低,坡度17度,长14.20米,宽2.42~2.45米,东端高2.10米,西端高2.35米。甬道南北两侧各有2个侧室,面积均在7~11平方米之间,高度2米左右,均有1米左右长的门道与甬道相通。
  过了第二段甬道,经过2.5米宽、2.3米高的石门,即为后室。一石条上刻有"西宫"二字。后室底部有一东西长5.20米,南北4.4米的凹槽,深0.5米。东北角有一停放棺床的7平方米侧室,北壁中部、西壁南端、西北角和西壁各有一侧室,均有1米多的门道与后室相通。其中西北角的侧室中有一石厕,在脚踏的石面上阴刻有菱形回纹和长青树。
  后室四周,有一回廊,平面呈回形,东廊长20.15米,南廊长19.85米,西廊长20.65米,北廊长25米,宽均在2.4米左右,高在2.1~2.2米之间。全长为85.65米。在东门两侧各有一4平方米左右的侧室。南回廊的东段有一近10平方米的侧室,室中部有边长2.55米、深1.8米的方池。
  南回廊中段向南有一南向隧道,长52.5米,宽2.3米,高2.1~2.2米,呈斜坡状,北端坡度5.5~6度,南段坡度8度,两端高差6米。此隧道似欲通向梁孝王墓而未凿通。
  出后室西回廊,为第三段甬道,长50.8米,宽2.4~2.5米,高2.1米,呈西高东低的斜坡状,西段坡度12.5度,中段11度,东段9度,东西高差9.5米,西端经西墓门与西墓道相接。甬道两侧各有3个侧室,北侧东端有一侧室面积较大,为48平方米,其余有2个侧室20平方米,两个侧室7平方米,一个侧室11平方米,高度均在2.1米上下,均有门道与甬道相通。
  第三段甬道的西端为西墓门,门宽2.24米,高2.1米,门道进深3.1米。出西墓门,即是西基道,东西长30.1米,宽5~5.1米,高7.95~10.7米,露天开凿,西墓道口在保安山山峰西侧半山坡上,距山顶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