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戏剧

【戏剧】 戏剧艺术堪称商丘文化的强项,主要表现在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上。1986~1997年12年间,共创作206个戏剧剧目,其中搬上舞台的有:张锡荣的《妙龄女郎》、《寡妇门前》、《张弓镇传奇》,与陈秋凌合作的《神圣的事业》、《孔繁森》、《银河湾》;任金义的《苦楝花》、《樱桃女》,与李海江、尚起兴合作的《睢阳忠烈》;梁固的《葡萄梦》、《人好情长》;宋崇舜的《大唐魂》,与葛宜华合作的《断肠王妃》;李汉德的《二老冤中奖》、《梨花桥》,与徐德先、严承信合作的《张环礼》;白德修、王贵生的《郑祥义》、《双上吊》;李承德的《明宫暮鼓》、《焦裕禄》;陈秋凌的《蟋蟀奇谭》;蒋正文的《布衣丞相》;白德修的《秦雪梅后传》;陈宜栋的《沱河英魂》;满自强的《天子与县令》(四平调);夏奎斌、梁固合作的《巧相逢》(柳琴);苗青的《疯秀才与痴太守》;胡奎明韵《杨三倔与马蜂窝》、《卖驴记》(花鼓);李格孟的《状元魂》;王庭亮、孟照云的《土法官》等30个剧目。《妙龄女郎》、《樱桃女》、《葡萄梦》、《大唐魂》、《张环礼》、《睢阳忠烈》6个剧目分别参加了从1986年开始,两年举办一届的河南省1~6届的戏剧大赛,获得一个银牌奖,两个优秀剧目奖,一个百花奖,一个优秀演出奖,一个特别奖,两个优秀音乐奖以及多位演员的优秀表演奖,地区文化局三次获得组织工作奖,特别是《睢阳忠烈》一剧,除在第六届戏剧大赛上获得银牌奖外,还代表河南省参加了全国戏剧"金三角"交流演出再获剧目奖,并被河南省委评为1996年"五个一工程"奖。
  在1988年5月举办的商丘首届艺术节上,有12台戏剧参加演出,其中两台戏获一等奖,三台戏获二等奖,72名演员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吴心平、刘忠河、张素贞分别是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香玉杯"获得者,1991年5月,河南省戏剧家协会、河南电视台、商丘河人民政府和商匠地区文化局联合举办"商丘地区青年演员'新星杯'电视大奖赛",来自全区的48名青年演员演出42个剧目参赛,获"新星杯"的10人,获优秀奖的11人,获百花奖的27人。同年,地区豫剧团配合行署招商引资活动,南下深圳,演出了以"包公"戏为主的17场豫剧,场场爆满,载誉而归。1994年4月,地区豫剧团夏登路以自己整理自己演出的《花子拾金》荣获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第一名;商丘市豫剧团孟庆刚以《十五贯》选段进人全国豫剧名丑十佳。
  全区戏剧表演专业团体,1986年以前有豫剧团10个,越调、柳琴、四平调剧团各1个;1986年,永城县委决定将柳琴剧团与县豫剧团合并;1986年11月,睢县县委决定将越调剧团与县豫剧团合并;1988年9月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因上座率低和演员后继乏人而停止演出,进行其他经营活动。越调、柳琴、四平调剧种逐渐消失。1987年元月,夏邑县豫剧团和河南省艺术辅导站实行联合,由于艺术水平和演员阵容过于悬殊,不久,夏邑县豫剧团即陷于名存实亡的境地,有培养前途的主要演员高红旗被省艺术辅导站调走;1989年6月夏邑县委、县人大作出决定,解散夏邑县豫剧团;1996年,重新组建"夏邑县艺术团",艺术团自负盈亏,以戏剧、曲艺、歌舞等多种形式演出。至此,除地区豫剧团以外,保持了文化部提出的一县(市)一团的格局。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戏剧观众大量分流,而城市尤为突出。全区12座县以上剧院中,商丘县剧院于1987年6月、民权县剧院于1989年10月因属于危险建筑不能使用而被拆除,其他剧院也从接待演出团体为主改为以放映电影为主。各个专业剧团选择了外出和下乡演出的道路,在参加统一举办的演出和文艺宣传活动以外,多数剧团常年在河北、山东、陕西、安徽、山西等地活动,地区豫剧团和商丘市豫剧团尚能在县级城镇演出,其余剧团均在上述地方的农村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