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86年以来,地区与各县(市)通过举办艺术节、文艺调演、文艺汇演、演唱会、办美术展览等多种形式,培植一大批优秀作品,培养了文艺人才,丰富了全区人民的文化生活。
1986~1997年,全区共创作或演出戏剧剧日206个。其中李海江、尚起兴创作的《睢阳忠烈》先后获省第六届戏剧大奖赛银牌奖、全国戏剧"金三角"交流演出剧目奖,1996年获省"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作品奖;吴心平、刘忠河、张素贞分别是第一、二、三届豫剧表演赛"香玉杯"获得者。1988年5月商丘首届艺术节上,12个剧目参加演出,1994年4月,地区豫剧团夏登路自编自演的《花子拾金》获全国豫剧名丑大赛第一名,商丘市豫剧团孟庆刚以演出《十五贯》选段被评为全国豫剧名丑十佳。
商丘地区曲艺种类流传较广的主要有坠子、琴书、大鼓、山东快书、评书、快板、小品、相声、杂技、花鼓、大铙等。在1986年4月举办的全区曲艺调演中,11个曲种35个剧曲参演,从中选拔4个曲种中的7个剧曲参加省曲艺比赛全部获奖。全区的专业曲艺演出团体,1986年仅存柘城县的曲艺说唱团与民权县的曲艺队,进入90年代后相继解体,大部分曲艺艺人因演唱曲艺不能养家糊口而改行。
1986年后,音乐成为全区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地、县(市)不断举行各种形式的歌曲比赛,选派优秀歌手参加省、中央举行的比赛。区内演唱比赛规模比较大的是1992年5月举行的以"团结奋进,振兴商丘"为主题的全区群众性歌咏大赛活动。
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80年代中期兴起后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初,为满足舞蹈爱好者的需要,各县、市都在人群集中的公园、广场兴建露天舞场。每天的早晨与傍晚,成群结队的舞蹈爱好者都会在露天舞场或街头翩翩起舞。"五一"、"国庆"、元旦、春节,各种业余文艺团体在街头巷尾演出高跷、扑蝶、旱船、竹马、二鬼摔跤、舞狮、舞龙等传统民间舞蹈节目。1993年10月,在周口举行的省第六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上,商丘地区代表队根据民间关于火神的传说创作的舞蹈《商火》获金奖。
1986~1997年,地区及各县(市)每年都有美术、摄影、书法作品展览或大赛活动,美术、摄影、书法艺术人才不断涌现,优秀作品迭出,分别在全省性、全国性或旧际性大赛中获奖。
商丘地区的电影发行与放映。1991后,全区个体电影放映队1991年有417个,1997年仅存60个;全区电影放映收入1986年181万元,1997年仅59万元。
1993年以来,文化的宣传效应引起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的重视,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事业单位凭借较强的经济实力,组建文艺团体,开展文艺活动,使企业文化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中异军突起,与国办文化事业的日益滑坡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一届商丘艺术节】 1988年5月15日,第一届商丘艺术节开幕,历时12天,于5月26日闭幕。这次艺术节,集中检验了商丘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艺术门类的优秀成果:戏剧方面,上演了新创作的12台大戏。其中现代戏6台(《寡妇门前》、《樱桃女》、《土法官》、《二老冤中奖》、《乱世荒唐人》、《喜相逢》);新编历史戏6台(《蟋蟀奇谭》、《疯秀才与痴太守》、《状元魂》、《新春秋配》、《三打金枝》、《天子与县令》)。曲艺方面,曲艺2台,13个曲种,23个新曲目;杂技1台,14个节目;歌舞4台,70多个节目;民间舞蹈1组,包括龙舞、高跷、扑蝶、小车舞、锯缸挑、二鬼摔跤等;唢呐6班。其他艺术方面,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展出作品30多件;博物馆举办了汉代金缕玉衣展览;地区电影公司举办了电影新片展映。
艺术节期间,共有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1500多人投入演出活动,观众人数多达6万人。参加艺术节演出的12台戏,有2台获一等奖,3台获二等奖,72名演员分获一、二、三等奖;杂技有12个节目、19名演员获奖;曲艺有19个节目、38名演员获奖;歌舞有22个节目、54名演员获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有100幅(件)获奖;民间音乐舞蹈有11个集体奖,16名演员获奖。
商丘市政府在艺术节期间举办了物资交流会,名优产品和工艺美术品展销会。
【青年戏剧演员"新星杯"电视大奖赛】 1991年5月7~20日,由中国剧协河南分会,河南电视台,商丘市人民政府和商丘地区文化局联合举办了商丘地区青年戏剧演员"新星杯"电视大奖赛参加比赛的共60多名演员,经过4场复赛,两场决赛,演出剧目42个,评选出"新星杯"获得者曹艳秋、王季昂、李娜、曹君秋、陈新琴、李力、吴艳、张卫华、张萍、高桂菊j另有吴虹等11人获优秀奖,金德义等27人获百花奖。大赛评委由王怀让、王希玲、马开方、牛淑贤、张宝英、齐飞、杨季枚、虎美玲、赵怀荣、荆桦等省内外文艺界知名人士组成。
【"商丘之光"文艺晚会】 "商丘之光"文艺晚会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由中共商丘地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地区文联、商丘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史诗性大型音乐舞蹈文艺晚会。整个晚会由"商都颂"、"火神曲"、"庄周舞"、"张巡颂"、"陇海飞车"、"彭雪枫率兵进豫东"、"淮海大战支前忙"、"毛主席来到黄楼村"、"碧海银花"、"酒乡联唱"、"会飞的冰熊"、"矿工舞"、"奔向远方"13部分组成,表现了商丘灿烂的古代文明,重点歌颂了商丘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获得的丰功伟绩。各个部分既可独立成篇,又相互联贯,浑然一体,为历年文艺晚会所少有。1991年"七一"前后在宋城公演7场,观众8000余人,并拍成艺术片作为宣传商丘的资料。晚会由李传申编剧,严承信导演,王柏桐、夏春季作曲,张华、刘建新编舞,200多人参加演出。
【"祖国颂"歌舞晚会】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商丘地、市文化部门和商丘电视台于1989年9月30日联合举办大型歌舞晚会、整个晚会由"长夜难明"、"胜利曙光"、"宏图初展"、"十年奋飞"、"奔向未来"五个部分组成,由苍劲悲凉开始,到雄壮激烈,以明朗欢快结尾,系统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战斗历程和光辉灿烂的壮丽前景,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晚会节目由满自强撰稿,夏春季作曲配器,段青导演。
【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赴商慰问演出】 为庆祝京九铁路全线通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牵头,文化部、铁道部参加,组成了"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部长刘忠德和铁道部部长韩杼滨为主任,赴京九铁路沿线的主要城市进行慰问演出。在商丘地委、行署的大力支持下,1997年初地区文化局专程赴京汇报、申请,经文化部和铁道部批准,"京九文化列车艺术团"于1997年4月13日到达商丘,14日在商丘南站广场进行慰问演出。参加演出的有李谷一、吴雁泽、宋祖英、张也、万山红等著名艺术家,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9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随行报道。演出盛况空前,观众达15万人以上。
【商丘地区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 从1981年到1991年,以10年的时间,全区各级文化单位200人参加,陆续开展并完成了大规模的"十大集成"(商丘卷)的资料收集和编纂工作,抢救性挖掘、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料。
1、《商丘地区民歌集成》,于1982年完成。收录各个历史时期的民间小调145首,旱船、秧歌7首,儿歌10首,劳动号子6首,宗教歌曲8首,叫卖调10首,灯歌3首,共189首。
2、《商丘地区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于1987年完成。收集了扑伞、蹦伞、锯缸挑、鬼会、抬辇、碟子舞、挑经(花)挑、花鼓、大头舞、火老虎、鹬蚌舞、狮子舞、麒麟舞、马灯会、霸王鞭、肘歌、二鬼摔跤、小车舞、旱船舞、高跷、独杆轿、龙灯、秧歌、八仙人、唐僧取经、花轿舞、竹马等28种舞蹈,具体记载了每种舞蹈的音乐、服装、道具、动作、场记和脸谱,收录了各类舞蹈著名艺人的简介和传略,绘有各种舞蹈在商丘地区的分布图表。
3、《商丘地区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于1987年完成。收录筹独奏曲4首,管子曲14首,曲胡、坠胡独奏曲4首,唢呐曲5l首,共73首。
4、《商丘地区民族民间歌谣集成》,于1989年完成。收录劳动类歌谣25首,时政世态类歌谣108首,仪式类歌谣40首,情歌类歌谣49首,生活类歌谣169首,历史传统歌谣32首,儿歌157首,其他歌谣50首,共630首。
5、《商丘地区民族民间谚语集成》,于1989年完成。收录时政类谚语260条,事理类谚语989条,修养类谚语531条,社交类谚语822条,生活类谚语689条,自然类谚语906条,生产类谚语1799条,戏剧艺术类谚语748条,其它谚语182条,共6936条。
6、《商丘地区民间故事集成》,于1989年完成。收集神话传说3篇,人物传说69篇,地方(地名)传说42篇,动植物传说27篇,土特产传说4篇,工艺传说3篇,风俗传说10篇,史事传说14篇,其他传说1篇,幻想故事46篇,生活故事13l篇,寓言6篇,笑话39篇,共395篇。
7、《商丘地区剧志》,于1988年完成。分综述、图表、剧种、剧目、音乐、表演、舞台美术、演出团体和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报刊专著、轶闻传说、戏剧谚语、舞台楹联、江湖语、儿歌及部分戏剧艺术工作者传记、简介等17篇内容,约80多万字。
8、《豫剧豫东调音乐集成》,1985年8月完成。收录豫剧豫东调的丝弦曲牌129首,唢呐曲牌95首,横笛曲牌17首,打击乐(锣鼓经)68首,共309首。
9、《商丘地区曲艺志》,成稿于1991年,1996年铅印成书,下限止于1990年底。收录有大事年表、曲种表,18个曲种、95个曲目简介,8种曲艺音乐,10种曲艺表演以及曲艺表演团体和机构、演出场所、演出习俗、曲艺文物古迹、报刊专著、轶闻传说、谚语、行话、对联、术语,43位曲艺艺人的传记以及63位曲艺艺人简介,共约27.3万字。
10、《商丘地区曲艺音乐集成》,1991年完成。收录80个曲种,60多个唱段。其中坠子23首,琴书22首,坠琴戏3首,鹦歌柳3首,花鼓3首,大鼓4首,清音2首,鱼鼓2首,琵琶词2首,大铙3首,介绍了著名大铙艺人卞明坤的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