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

【种植业结构调整】 1980年,全区农利'普遍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1981~1988年,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绝大多数农户的粮食有了剩余,一度出现"卖粮难"的现象。1990年始,全区在确保粮食稳步增长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粮经比例由1985年的8.1:1.9,至0 1997年调整为6.6:3.4。复种指数由1985年的180%,到1997年升至为199.6%。已形成粮、棉、油、水果、蔬菜等一大批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成一大批产地集中、规模较大、相对稳定的瓜、果、蔬菜、药材等商品生产基地。1997年,全区有万亩以上的果品生产基地51个,其中宁陵县与永城市高庄镇的酥梨、夏邑县的红富士苹果等国家级优质果品基地5个,万亩以上的瓜菜基地23个,永城市龙岗乡的辣椒、李寨乡的西瓜、裴桥镇的大蒜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高效温棚蔬菜发展势头迅猛,1997年全区温室大棚已达30万个,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西红柿、青椒、芦笋等已不是时令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
  种植业区域性结构调整力度较大。1997年,全区建成优质棉基地县(市)6个、商品粮基地县(市)5个,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县1个。
  1990~1995年,商丘市郊区依托所处的靠近城市的区位优势,采取一系列优化措施,先后建成以大京九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以九天集团为龙头的棉花生产基地,以占地百亩以上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多种蔬菜生产基地,以城市多行业大市场为龙头的多种农副产品、加工产品生产基地。种植业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粮、棉、油、菜等多项并举,结构逐步趋于合理,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永城市自1990年起以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即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为契机促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一优双高"小麦开发面积1990年10万亩,1993年50万亩,1995年始保持100万亩。小麦的"一优双高"开发,带动了小麦良种繁育,促进了小麦良种基地建设。1991年良种基地4.5万亩,1993年已达14万亩,1995年永城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小麦良种基地县。在"一优双高"农业开发的带动下,土地连片开发,区域种植,实施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1996年,已初步形成龙岗、酂城的辣椒,演集的蔬菜,裴桥的大蒜,李寨的西瓜、苔干,马牧的大葱,酆阳的棉花,侯岭的胡桑,高庄的酥梨等17个初具规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组建了8个各具特色的农村商品经济带。以发展蔬菜种植为主的塑料薄膜大棚(又称"白色工程"),两次受到了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的赞扬。
  夏邑县在种植业结构中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草、料)三元结构,发展多元化农业,主抓林业与果品生产。1986年果园面积不足1万亩,片林不足2万亩,经过lO多年的培育,1997年已拥有片林3.5万亩,经济林25万亩,农田间作10万亩,农田林网扩大到90万亩。果园25万亩,其中优质苹果面积18万亩,年产鲜果18万吨,是河南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优质果品基地县,同时是全国小麦、棉花、芝麻、桑蚕生产基地县。
  虞城县经过10年种植业结构调整,1997年已形成了界沟镇、黄冢乡烟叶基地,李老家乡蔬菜基地,张集镇、镇里堌乡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优质苗木繁育基地,李老家乡花卉基地,稍岗乡杂果基地,古王集乡万亩抗虫棉基地,杨集镇万亩无籽西瓜基地,并建成了优质杂果、苗木、水稻等方园的高效农业示范园8个。
  商丘、宁陵、睢县、民权、柘城5个县,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逐步建立了各自的粮食、棉花、花生、白蜡条、酥梨、烟叶、药材、芦笋等生产基地。商丘县的泡桐,宁陵县的酥梨、花生,柘城县的烟叶、三樱椒、棉花,睢县的药材、烟叶,民权县的葡萄、花生、烟叶等都已经达到规模种植,形成区域优势。

【民权县实施百村万棚工程】 1995年初,民权县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县内实际,在落实全国"菜蓝子工程"工作会议精神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实施百村万棚工程,即用2~3年的时间,在全县培植100个蔬菜生产专业村,每村100座温棚,温棚总数达到或超过1万个。为使计划得以实现,专门设立了蔬菜办公室,制定了详尽稳妥的发展规划。县蔬菜办公室采取典型引路、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使蔬菜生产由1995年初的1乡1镇到1997年发展为7乡3镇。1996年,花园村六组的牛国胜,不足300平方米的温棚,种植蕃茄、黄瓜,两茬即收入1.3万元。通过"龙头"的传、帮、带,该县温棚数量由1995年初的189座到1997年底发展到10013座,涉及全县101个行政村的8769个农户,年产蔬菜3500万公斤,产值4000多万元。百村万棚工程的实施,使民权县结束了淡季蔬菜靠外地供应的历史,淡季蔬菜已成规模,除满足县内市场需求外,还可以批量外销。

【虞城县"菜篮子"越"编"越大】 1994~1997年,虞城县把蔬菜生产同扶贫开发、富民工程结合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系列化服务。
  该县利用310国道、商永公路、虞单公路贯穿县境的交通优势,把蔬菜种植沿路两侧布局,三条"绿色走廊"正逐步形成。还利用毗邻商丘、紧靠县城的区位优势,环绕县城构建了一个"绿色圆环"。三年多来,全县主要靠这些"走廊"、"圆环"把露地菜复种面积发展到25.5万亩,温棚发展到2.4万个。1996年蔬菜总产量实现5.8亿公斤,创总产值4.06亿元,使2万多贫困人口脱贫。生产的蔬菜不仅满足了全县百万人民生活需要,而且远销广东、广西、上海等省市,打入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
  县蔬菜生产办公室积极学习孟加拉乡村银行资金管理经验,与扶贫GB模式相结合,成立了虞城蔬菜开发有限公司,探索出一种"公司+GB+贫困户"的蔬菜扶贫资金投入新模式。由公司承贷蔬菜项目资金,再由公司借给贫困户作为蔬菜生产资金或赊销物料、种苗等。至1997年春,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20万元,吸收了1500多贫困户从事蔬菜生产。一些乡镇也纷纷制订优惠政策,每建一座温室乡筹资扶持1000元,部分乡镇还建立了温棚建设基金。三年多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用于蔬菜生产,新建日光温室2000座,塑料大棚4000架,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效益达4000多万元。
  县蔬菜办公室确定李老家、郑集、三庄、城郊等乡为以温棚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乡镇,店集乡为万亩西瓜基地,稍岗、城郊、小侯、杨集等乡为大白菜生产基地乡镇,黄冢乡等为土豆生产基地乡镇,通过三年努力,全县共形成各类蔬菜基地乡镇10个。以各类蔬菜基地乡镇为依托,该县还形成各类蔬菜专业村23个。李老家乡卞庄通过塑料温棚生产使全村人均年增收达3000元,在全县率先步入小康村行列。蔬菜基地规模的膨胀,蔬菜的专业化生产使农户把蔬菜生产作为一个致富门路,1997年初已涌现出6000多个蔬菜专业户。三庄乡三庄村菜农刘学亮,1996年建一个半亩日光温室,一茬茄子收入就达1.4万多元。
  为促使蔬菜生产由单一粗放型向集约经营型的转变,该县蔬菜生产办公室对各乡镇进行统一技术指导。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技术培训网络,每星期由县蔬菜办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下乡镇举办蔬菜科技讲座,印发蔬菜生产技术资料10万多份。同时,该县还从山东省寿光县请来7名蔬菜专业农艺师,聘请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为蔬菜生产技术顾问,服务菜农、培训菜农。1997年初,全县已拥有蔬菜专业技术人员43名,农民技术员200多名,种菜能手5000多名,增加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该县还建成蔬菜加工生产线5条。河南省科迪食品集团公司建成的年产500吨的速冻蔬菜生产线,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进行蔬菜深加工,每年加工蔬菜增值达1000万元。
  虞城还以城关镇、马牧大市场等菜市场为"龙头",以各乡镇的蔬菜批发市场为依托,虞城蔬菜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向外寻找销路,在苏州等设立了蔬菜直销=司点,初步形成了蔬菜生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