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及运输
公路建设及运输

【概述】 1978年前,区境内的公路网是由一些路面宽不足7米的沙石、砖渣路组成,既没有平原二级路,也没有混凝土路面,全区渣油罩面公路不足500公里,而且标准都在三级以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进入80年代中期后,商丘地区公路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区内渣油路面及其以上等级公路里程1986年为2732公里,1997年为3129.2公里,其中国道3条计267.848公里,省道及省道联络线8条计503.71公里,县道526.5公里,乡(镇)道1831.1公里。国道310线、105线、311线境内段80%以上的里程达到国家平原二级路标准,8条省道及其联络线40%达到平原二级路标准。1997年底,全区4408个村委会已有2155个通了油路,约占48.9%,有35个乡(镇)村村通油路。
  1986年后,全区交通系统贯彻省委、省政府"政治动员,经济补偿,行政干预,各方支援"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两个"十六字方针",深入发动群众,采取贷款与社会各界集资的方法,大力开展公路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991~1997年共筹集资金近4亿元,大修、改善、改建国道、省道干线520多公里。同时,采取贷款、集资、借款、引资等多种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修建商品公路。贷款1.4亿元修建了5条商品路与1座商品桥,使区内的公路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1993~1997年,分期分批对影响河南形象并直接关系全区经济发展的出省路段和主要经济干线进行大修或改造,大大提高了通行能力。国道310线商丘至民权段全部用混凝土铺筑,国道105线商丘境内段全部达到平原二级路标准,豫鲁、豫皖接口公路超过邻省的水平。
  公路部门与其他单位密切配合,把道路建设与形象建设结合起来,以创造畅通工程和文明样板路为重点,积极开展公路质量养护年活动,使国道、省道及主要县乡道路基本上达到畅通、整洁、绿化、美化的规范化要求。在管理体制上,推行养护体制改革,主动探索国路民养的新路子,注重养护管理,使干线公路好路率保持在90%以上,连续夺取第四、第五届全省"好路杯"竞赛金杯。
  乡村道路建设中,一些乡村出现了乱集资、乱摊派现象,甚至有个别乡村强行摊派修路款,加重了农民负担,引发了一些农民集体越级上访。强行集资修路,有的得到及时制止,有的因制止不力,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开放公路运输市场】 1977年,全区营运汽车仅有1983辆,运力严重不足,瓶颈制约效应突出,服务质量更是无从谈起,出现了行路难、乘车难、运货难的局面。1984年,国家提出"有路大家走,有水大家行船"和"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发展战略,开放公路运输市场。于是,大量社会资源开始抢滩占领市场,私营车辆从无到有,1984年即达到659辆。1986~1997年全区各级交通部门以发展公路运输生产力为中心,按照国家提倡的国有、集体、个体一齐上的方针政策,加强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和社会化运输服务体系建设,打破国有运输企业独占运输市场的单一的运输经营模式,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运输格局。运输市场蓬勃发展,运输能力逐年攀升,使行路难成为历史。1997年底,全区营运汽车21859辆,其中私有汽车已达13637辆,约占62.4%。载客汽车7082辆,其中私有4140辆,约占58.5%。普通载货汽车9215辆,其中私有6506辆,约占70.6%。载客量103612个客位,其中私有占64838个,约占62.6%。货车运载重量48134吨位,其中私有占34079吨位,约占70.8%。1980年前,长途客运都是国有运输企业独家经营,当时仅有跨省线路15条,跨区线路20条,区内线路20余条。1997年已发展到跨省线路171条,跨区线路160条,区内线路131条,辐射22个省、市,营运班次3343个。同时,客车向高档、豪华、舒适方向发展,依维柯、宇通、金龙、本田等一批高档豪华客车从商丘地区发往全国各地。农村客运也有新的发展,运管部门坚持车头向下的方针,一批批客车发往农村各个角落,解决了农民进城难的问题。大量的农民靠运输发家致富,踏上小康之路。
  公路运输市场开放后,一些农用三轮车、农用汽车上路载客,引发了一些交通事故。1996年前,各县城都设有载客的农用三轮车或农用汽车停车站。1996年后,各县城的农用车停车站全部取消,农用车载客现象逐渐减少。

【公路建设】 1986年初,全区境内有国道3条,计267.848公里。其中310线连云港至天水)境内段(东起夏邑县刘庄,经虞城县、商丘县、宁陵县,西止于民权县与兰考县交界处)长143.048公里,105线(北京至珠海)境内段(北起商丘县刘口乡、经商丘市,南止于商丘县的宋集乡)长64.51公里,311线(徐州至西峡)境内段(东起与安徽分界的永城市陈官庄乡胡庄桥,西至与安徽交界的永城市郯城镇浑河集村)长60.29公里。有省道及省道联络线共8条,计503.71公里(其中重复线路18.14公里)。其中商丘)临(泉)线境内段(起于商丘市,止于商丘县与鹿邑县交界处的十字河)长42.57公里(该路段商亳公路重复10.57公里,实际长32公里),商(丘)周(口)线境内段(起于商丘市,经商丘县,止于柘城县与淮阳县交界处)长82.57公里(与其它公路重复7.57公里,实际长75公里),郑(州)永(城)线境内段(西起于睢县西陵村,经睢县、宁陵县、商丘县、虞城县、夏邑县,东止于与安徽省交界处的永城市侯岭乡呼庄村)长172公里,商(丘)永(城)线(起于商丘市,经商丘县、虞城县、夏邑县、止于永城市老城区)全长97.7公里,民(权)太(康)线境内段(起于民权县城,止于睢县与太康县交界的潮庄)长48.37公里,商(丘)菏(泽)线境内段(起于商丘市火车站,止于商丘县与山东省曹县交界处的新郑阁村)长17.8公里,民(权)菏(泽)线境内段(起于民权县城,止于豫鲁两省交界处)长30.3公里,刘(堤圈)杜(集)线是省道的联络线,长12.4公里的线路全在夏邑线境内。有县级公路42条,总长880.65公里,主要有城站复线、观堂至新郑阁线、柘城至宁陵线、柘城至太康线、柘城至睢县线、虞城至单县线、永城至涡阳线、夏邑至芒山线、宁陵至黄岗线、杨集至叶庙线、夏邑至韩镇线、永城至李庄线、永城至葛店线、睢县绕城线等。有商丘县宋集镇至林河酒厂的专用公路线路1条,长4.9公里。有乡级公路227条,总长1263公里。其中商丘市7条,计16.6公里;商丘县14条,计75.4公里;柘城县30条,计179.8公里;睢县37条,计158.5公里;民权县35条,计192.2公里;宁陵县7条,计39.1公里;永城市31条,计168.5公里;夏邑县2l条,计164公里;虞城县45条,计268.9公里。
  1986年初,全区共有国道、省道、县级与乡级公路281条,总里程2920.108公里。重复里程18.14公里。其中公路部门管理2908.428公里,城建部门管理_11.68公里。国道、省道、县级公路的主干线计1251.7公里为渣油路面,约占全区公路总里程的44%;时有通渣油路的乡(镇)122个、村委会1400多个,通渣油路的村委会多在交通要冲或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干线两侧。
  1986~1997年的12年间,全区通过地方财政补贴与农民及社会各界集资修建乡村渣油路175条,总里程1655.5公里,通渣油路的村委会2155个。

【国道310线改扩建工程】 1986年新建商丘县季庄至虞城县与砀山县交界处路段,全长57.464公里。由省交通厅设计院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15米,路面宽9米,工程投资4710万元。该路段新建大桥8座,涵洞148道,涵管18道,立交桥514米。由地区公路总段(简称总段)第一、第二工程处、铁道部三局三处第二工程队、安徽省宿县地区水利局工程队施工,1986年3月动工,1990年5月23日竣工。1989年19.23公里路段的改建工程,省交通厅委托总段设计队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勘测设计,路基宽16米,路面宽9米。总投资519.7539万元,其中省补200万元,贷款300万元。总段第一、二工程处施工,1989年8月竣工。1994年17.0071公里的大修工程,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投资1066.874万元。由总段第一工程处施工,1994年11月竣工。1995年29.033公里的大修工程,由总段设计队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投资2616.9213万元。由总段与段属第一、二工程处3家联合施工,1995年10月竣工。1997年6.981公里的大修工程,省交通厅委托总段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16米,路面宽12米,投资508.0055万元。由总段第二、三工程处施工,1997年10月竣工

【国道105线改扩建工程】 1987年商丘市至商丘县段的新建工程,路段长4.518公里。由总段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设计,路基宽36米,快车道路面宽15米,两侧的慢车道各宽7米、隔离带各宽2.5米,路段中建桥1座,总投资6069.013万元。总段第一工程处、开封地区公路总段工程队、地区水利局工程队联合施工,1987年初动工,1988年11月竣工交付使用,被地区交通局、建设局评为优良工程。该路段是区境内第一条混凝土路面的平原二级路,它的改建对解决商丘市至商丘县的交通"瓶颈"问题起到很大的缓解作用,亦是促使商丘县与商丘市尽快连成一体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1994年17.3792公里的改建工程,省交通厅委托总段设计队按平原二级公路标准勘测设计,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投资2473.6094万元。由总段第一、二工程处施工,同年10月竣工。1994年初105线与310线平面交叉环岛工程,环岛直径25米,路面宽12米,24厘米厚混凝土路面,投资128.0557万元。由总段第二工程处施工,同年10月竣工。1996年商丘县小曹楼至安徽省亳州市境交界处段改建工程,路段长36.964公里,曲线急弯太多,省交通厅委托总段设计队勘测设计,设计中本着尽量保护耕地、少拆民房的原则达到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路基有的路段宽26米,有的路段宽18米,路面有的路段宽21米、有的路段宽15米,有板涵21道、圆管涵19道,投资7644.4476万元,由总段第一、二工程处与总段三产办施工,1997年11月竣工。

【国道311线大修工程】 1992年两个路段大修工程,一段长4.362公里,一段长19.602公里,省交通厅委托总段设计队勘探设计,按平原三级路标准大修,路基宽8.5米,路面宽7米,总投资459.5161万元,由总段第二工程处施工,同年9月竣工。经地区交通局、总段验收,达到优良工程标准。

【省道商(丘)周(口)线改扩建工程】 1986年柘城东关改线工程。路段全长1.57公里,路基宽35米,路面宽15米,修建中桥、小桥各1座,涵洞1道,工程总投资141.0345万元。1989年21.763公里改善工程。桩号为3l+727~51+482,54+092~57+000。省交通厅同意对此段按平原区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善,由总段设计队勘探设计,路基宽14米,路面宽9米,修建关亲桥1座。总投资231.4596万元,由总段第一工程处施工,1989年10月竣工。1993年23.433公里路段大修工程,桩号为57+527~80+960。经省计委、省交通厅同意,总段设计队设计,按照平原区二级公路标准大修。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由总段第一、二工程处、柘城县公路段施工,总投资1839.4498万元,1993年11月竣工。同年官桥改建工程,官桥位于柘城县西关,惠济河桥7孔,100.04米长,蒋河桥5孔,66.44米长,桥头外引420.52米,由总段第一工程处、柘城县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总投资233.7132万元,1993年11月竣工。

【省道郑(州)永(城)线改扩建工程】 1988年睢县西陵至睢县西关改善加宽工程,路段长12.971公里。按照平原二级公路标准由总段设计队勘探设计进行加宽改善。路基宽15米,路面宽12米,投资218.8440万元,总段第一工程处施工,1988年l 0月竣工。1991年,两个路段大修工程,桩号为160十129.18~162+777.5,长2.64832公里,166+352~186+821.7,长20.5364公里。由商丘地区公路总段设计队勘设,按照平原三级公路标准大修,总投资594.7578万元,由总段第一工程处施工,同年11月竣工。1993年21.188公里路段改善工程,桩号为195+520~216+703,经省计委、省交通厅同意,由总段设计队设计,按照平原区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善。由总段第一、二工程处施工,总投资1508.866l万元,同年11月竣工。1997年7.262公里路段改善工程,由总段设计队勘测,按平原区三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善。路基宽12米,路面宽7米,投资441.0893万元,由总段第二工程处施工,同年11月竣工。

【省道商(丘)永(城)线改扩建工程】 1995年桩号为53十099.617~81+980,长28.8804公里的路段改善工程,由总段设计队设计,按照平原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善。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同时对蒋口中桥74.04米,新桥84.04米,圆管涵28米/9道,板涵15米/2座进行翻新改造。该工程由总段一、二工程处、铁路第18局、省公路局工程施工队施工,工程总投资2592.0817万元。1994年开工,1995年10月竣工。

【省道商(丘)菏(泽)线改扩建工程】 1997年的商菏路面改善工程桩号为6+749~18+789.1,长12.0401公里,经省计委、省交通厅同意。由总段设计队勘设,按照平原区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善。该路段路基宽12米,路面宽9米,小桥1座,板涵6道,拱涵3道、圆管涵2道,工程总投资752.6253万元,由总段第一、二工程处,总段三产办,商丘县公路段施工,同年10月竣工。

【站(场)建设】 1986~1997年间,运管部门共投资.3000多万元建汽车客运站22个,基本上解决车进站、人归点的困难,规范了客运市场管理。建货运站、场19个,搬运装卸组织69个,为车货双方直接见面交易创造条件。建立货运信息配载服务机构13个,每年为回程空车配载50多万吨,节约燃油经费150多万元。全区建多功能交管站56个,开展到门服务活动。10年来地区运管处组建143个联合体,并通过培训等方法,有效地提高联合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公路运输】 1986年后,国家政策放宽,允许个体、联合体从事客、货运输,营运汽车逐年增加。国有与集体运输业不断深化改革,实行车辆承包、线路招标承租等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刺激了运输业的发展。1985年,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6604辆,其中普通客车5103辆、普通货车1297辆;公路客运量1000万人次、货运量714万吨;公路旅客周转量5049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26004万吨公里。1997年,全区民用汽车拥有量21859辆,其中载客汽车7082辆、普通载货汽车10198辆;公路客运量3058万人、货运量2446万吨;公路旅客周转量185250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87148万吨公里。
  12年间,公路运输中出现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主要交通工具汽车样式呈多元化,货运汽车有半挂、全挂、集装箱式、厢式、篷式、特种、零担、小货卡、专用等多种样式,长、短途及运量大、小均能适宜;客运汽车有大巴、中巴、小巴、豪华型、卧铺、软座、旅游专用等样式,逐渐朝高速、高档、豪华及舒适方向发展。二是私有车辆逐年增多,在运输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比例增大;1997年全区民用汽车21859辆,私有汽车有13637辆;载客汽车7082辆中私有4140辆,普通载货汽车10198辆中私有6506辆;载客量103612个客位中私有64838个吨位,货车运载重量48134个吨位中私有34097个吨位。

【商丘地区运输总公司】 商丘地区汽车运输总公司(以下简称运输公司)原名为豫皖苏公路管理局商丘运输站,始建于1948年12月。1950年7月成立商丘分站,归属河南省公商联营运输总站领导。1950年10月,商丘分站改为商丘中心站。1951年7月,国营河南省联运公司商丘支公司成立,与商丘中心站是一个机构两个牌子。职工人数已达125人,拥有汽车29辆。1953年1月,撤销河南省联运公司商丘支公司。1953年2月,成立商丘总站。1958年5月,商丘总站易名为河南省交通厅商丘公路运输公司。自1980年1月l日起成立了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将原属各地区和省辖市的运输公司收归省公司管辖,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经营全省公路及市区客货运输业务。商丘地区汽车运输公司改为省营企业后,更名为河南省汽车运输公司商丘公司。1985年7月,省交通厅决定,公司由省属企业下放商丘地区管辖,公司又改称为商丘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当时有内设科室21个、1个地级站,1个修理厂、6个车队、7个县级站。
  1986年,公司采取把全年生产利润计划分开包干的形式分别承包给各单位,并逐月对各单位完成利润的情况进行考核,促进公司各项生产指标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及时调整车辆结构,将一车队改为客货混合车队,新增客车37台、零担车3台,报废老旧货车31台,新开辟线路17条,增加营运里程3804公里。同时加强对各车队、站的管理,开展优质服务、创建文明站活动,永城站、商丘站、民权站、宁陵站被评为全省"文明汽车站"。1987年,公司按照10个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速老旧汽车报废更新的暂行规定》,1~9月间报废更新车辆20台,新增客车24台;结合企业实际,改革经营体制,机关实行定岗定员,科室人员由283人减少到210人;干部实行聘任制,能者上,庸者下。1988年,公司贯彻落实《企业法》,坚持"以利为主,包死基数,欠利自补,超利分成"的原则,全面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客车经营实行单车专线承包、小队班次循环承包、单车收入承包等多种承包形式;货车经营实行单车承包租赁、三车五人包租、五车七人包租等形式;为确保完成全年利润计划,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1991年,公司以经济责任制为主体,调整车辆结构、运输方式,封存一部分货车,新发展客车24部,成立乘务科、调度科,加强现场管理,强化竞争机制。1992年3月,大力推行群体经营网络承包;同年9月,公司易名为商丘地区运输总公司。1993年,以"压货调客,压普调特"为突破口,走以副业促主业、主副业并举的路子,发展多种经营,壮大企业经营范围与规模,发展客车102台,全年实现利润193万元。1994年,公司从改革产权制度入手,推行以单车租赁经营为主,实行民有联营、产权转让、线路承包等多种资产经营形式;同年8月26日,全区深化企业改革现场会在公司召开;当年被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单位,先后有29个地区的运输公司前来观摩、考察,公司在重庆、大连、宜兴、石家庄等全国交通运输会议上介绍改革的经验。1996年,公司推行"班线招标,车辆保值经营"的改革模式,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效益稳步增加。全年上缴利税296万元,车辆总数829台,其中客车662台,货车167台。1986~1997年,公司上交税利1800多万元。

【出租车客运发展迅速】 1985年第一台出租汽车在商丘市问世后,地区运管处就积极引导、扶植出租车的发展。转发贯彻交通部制定的《出租汽车、旅游汽车客运管理规定》和《出租汽车客运服务规范》。在出租车客运市场开展"光大商丘形象"和月评"十佳"、"十差"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了出租车行业的快速发展。1997年底,全区已有出租汽车2428辆,出租汽车公司18个,安置了大批下岗职工。

【路政】 1986~1997年,公路管理部门为确保公路畅通,达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的,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是宣传《公路法》,增强人们护路爱路的意识;二是在国道、省道等公路干线沿线的村庄建立交通安全村,1997年底全区已有交通安全村113个;三是在公路主干线竖立警示标识,提醒司机和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让司机不要酒后驾驶、在弯曲道路与事故多发地段放慢车速、谨慎驾驶,让行人横穿公路时注意过往车辆;四是禁止在大中型桥梁上下游200米以内的地带取土、修堤坝,在国道两则15米、省道10米、县道5米已划定的用地范围内严禁建筑房屋、搭盖厂棚、开挖沟渠及埋设管道、电缆、电杆;五是严禁在公路上打场、晒粮,每年麦收期问由公路部门牵头组织公安等部门组织护路执法检查队,制止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现象;六是加大执法力度,在多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强行拆除公路两侧违章建筑的房屋、厕所、摊棚、围墙等,搬迁挤占公路的农贸市场与集会,清除各种临时性路障,12年间共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物5600多起、搬迁集市贸易点20余处,对个别违抗路政管理的处以罚款、拘留审查、绳以法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