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于商丘的姓氏】 据《史记》、《左传》、《魏书·官氏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姓源》、《万姓统谱》、《姓考》、《姓苑》、《姓氏考略》、《姓氏寻源》、《路史》、《世本》、《潜夫论》、《风俗通》等古籍记载,起源于商丘的姓氏约有20个,都是西周宋国始祖微子启及宋国臣宰的后裔,有的以其祖上的名、字或谥号为姓氏;有的以其祖上所在的国名、地名、邑名或水名为姓氏;有的以其祖上的官职为姓氏;有的则以其经历的某一事物为姓氏。其实起源于商丘的姓氏何止200姓,商丘是商族的发源地,契为商族人的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姓。可以说源出子姓的姓氏,都起源于商丘。以下是有关古籍中记载的起源于商丘的姓氏,按拼音顺序排列。
阿(a)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官名。商朝大臣伊尹任阿衡(即负责保护教养的官),其后代有一支以官名为姓,成为阿姓(《风俗通》)。
艾岁(ai sui) 西周时宋国始君微子启后裔有艾岁姓(《路史》)。
卬(ang) 姓源有二,其中一支起源于人名。春秋时宋国公子印之后,有以祖上名字为姓者,成卬姓(《姓源》)。望出荥阳。
白马(bai ma) 起源于河南的有两支。一支出自宋国微子启,他乘白马向周王朝拜,后人因此以白马为姓(《风俗通》)。
北殷(bei yin) 商代始祖契,本为子姓,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北殷氏(《史记·殷纪赞》)。
北旄(bei mao) 出自子姓,详情不可考(《世本》)。北旄也作北髦。一说北旄即北殷。参见北殷姓条。
备(bei)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封人备,其后有备姓(《风俗通》)。
背(bei) 出自宋国始君微子启后裔。
边(bian) 姓源有二,其中一支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平公之子名戍,字子边,其后裔以祖父之字命姓,遂成边氏(《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
帛(bo) 姓源有三,其中一支源于河南。春秋时宋国有帛产,其后有帛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勃(bo) 出自春秋宋国右师勃之后(《世本》)。
亳(bo) 古代商国的都城称毫(一作簿)。一处在今商丘城南,相传汤曾居于此,称南亳;一处在今商丘北,为诸侯拥戴汤为盟主处,称北亳……亳地居者有以地名为姓,成亳姓。
薄(b6) 姓源有五,一支以采邑为姓氏。薄是春秋时宋国大夫的食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县北(《古今姓氏书辩证》)。
茶(cha) 姓源有四,一支源于子姓(《路史》)。
朝(chao) 姓源有三,一支出自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成子(cheng zi) 出自人名,商汤王师名成子,其后有成子姓(《姓考》)。
澄(cheng)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人名澄子,其后代有澄姓。
畴(chou) 出自人名。商汤左相名仲畴,其后代有畴姓(《风俗通》)。
厨人(chu ren) 出自职官名。春秋时宋国有厨人官职,其后有厨人姓(《万姓统谱》)。
褚(chu)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官名。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褚师之官,也称市令,主管集市贸易。褚师官之后代有姓褚师者,后去师为褚姓。望出河南郡。
褚师(chu shi) 见褚姓条。
错(cuo)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太宰错君,其后有错姓(《世本》)。
戴(dai)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国名。春秋戴国(今民权、兰考县)亡后,其族人以国为姓,成戴姓(《通志·氏族略》)。一支出自谥号。西周时宋国宋戴公之后,有以祖上谥号为姓者,成戴姓(《元和姓纂》)。
荡(dang) 姓源有二,出自人名。一支参见汤姓条;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大臣荡意诸后裔(《姓考》、《万姓统谱》)。望出睢阳。
登(deng) 出自人名。商汤时有御门官(负责管理王宫门卫的官)登恒,其后以祖名第一个字命姓,成登姓(《姓考》)。
殿(dian) 姓源有二,其中源于河南的一支,系汤姓所改。汤悦,本殷崇义,官任南唐右仆射,国亡人宋,改为殿姓(《路史》)。
东乡(dong xiang) 罕见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封于东乡,名东乡为人,其后以邑为姓,成东乡姓(《世本》)。
窦(dou) 少康之父相为夏王时,寒浞乱政,杀死相自立为王,王妃被逼从墙洞中逃生,生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杀寒浞为夏王,少康有二子,即杼和龙,以其祖母"逃出自窦",生少康之事命氏,遂成窦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窦,本意为墙洞、孔穴。
督(du)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华父督,其后代有督姓(《姓苑》)。
兑(dui) 西周宋国微子启后代有兑姓(《路史》)。
阏(e) 高辛氏长子阏伯为陶唐火正,其后有阏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耏门(er men) 出自地名。春秋宋武公时,长狄进攻宋国,司徒皇父率军抵抗,耏班为其父驾车,立战功,宋武公把一座城门赏给耏班,故称之为耏门。其后代以城门为姓。成耏门姓后简为耏姓(《尚友录》、《通志·氏族略》)。
不第(fou di) 罕见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潜夫论》)。
不更(fou geng) 姓源有二,其中出自河南的一支,系西周时宋微子后(《路史》)。
不茅(fou mao) 出自子姓。殷商后代有不茅氏(《路史》)。
不夷(fou yi) 出自子姓。宋微子之后裔有不夷氏(《路史》)。
浮(fu) 姓源有三,其中有两支起源于河南。一支出自商汤左相仲虺(即莱朱)之后(《路史》)。(《万姓统谱》)。
褚(chu)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官名。春秋时,宋、卫、郑等国皆设褚师之官,也称市令,主管集市贸易。褚师官之后代有姓褚师者,后去师为褚姓。望出河南郡。
褚师(chu shi) 见褚姓条。
错(cuo)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太宰错君,其后有错姓(《世本》)。
戴(dai)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国名。春秋戴国(今民权、兰考县)亡后,其族人以国为姓,成戴姓(《通志·氏族略》)。一支出自谥号。西周时宋国宋戴公之后,有以祖上谥号为姓者,成戴姓(《元和姓纂》)。
荡(dang) 姓源有二,出自人名。一支参见汤姓条;一支出自春秋时宋国大臣荡意诸后裔(《姓考》、《万姓统谱》)。望出睢阳。
登(deng) 出自人名。商汤时有御门官(负责管理王宫门卫的官)登恒,其后以祖名第一个字命姓,成登姓(《姓考》)。
殿(dian) 姓源有二,其中源于河南的一支,系汤姓所改。汤悦,本殷崇义,官任南唐右仆射,国亡人宋,改为殿姓(《路史》)。
东乡(dong xiang) 罕见姓。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封于东乡,名东乡为人,其后以邑为姓,成东乡姓(《世本》)。
窦(dou) 少康之父相为夏王时,寒浞乱政,杀死相自立为王,王妃被逼从墙洞中逃生,生遗腹子少康。后少康中兴,杀寒浞为夏王,少康有二子,即杼和龙,以其祖母"逃出自窦",生少康之事命氏,遂成窦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窦,本意为墙洞、孔穴。
督(du)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华父督,其后代有督姓(《姓苑》)。
兑(dui) 西周宋国微子启后代有兑姓(《路史》)。
阏(e) 高辛氏长子阏伯为陶唐火正,其后有阏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耏门(er men) 出自地名。春秋宋武公时,长狄进攻宋国,司徒皇父率军抵抗,耏班为其父驾车,立战功,宋武公把一座城门赏给耏班,故称之为耏门。其后代以城门为姓。成耏门姓后简为耏姓(《尚友录》、《通志·氏族略》)。
不第(fou di) 罕见姓。出自春秋时宋国(《潜夫论》)。
不更(fou geng) 姓源有二,其中出自河南的一支,系西周时宋微子后(《路史》)。
不茅(fou mao) 出自子姓。殷商后代有不茅氏(《路史》)。
不夷(fou yi) 出自子姓。宋微子之后裔有不夷氏(《路史》)。
浮(fu) 姓源有三,其中有两支起源于河南。一支出自商汤左相仲虺(即莱朱)之后(《路史》)。
甫爽(fu shuang) 出自人名,春秋宋国有大夫甫爽文叔,其后有甫爽姓(世本》)。
改(gai) 出自子姓。战国时宋国亡于齐。其族人以被迫改换门庭为由,取姓改氏,有人改名改产,官至秦朝大夫,其后代子孙遂为改姓(《世本》、《通志·氏族略》)。
干(gan)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春秋宋国大夫干犨。
高辛(gao xin) 出自人名。黄帝子玄嚣,号高辛氏,其后有高辛姓。
戈(ge) 以地名命姓,分两支。一支出自姒姓,为夏禹王后裔。夏少康复国,其子杼灭戈国(地在今商丘、郑州之间),分封夏同姓人于戈,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为戈姓(《姓谱》)。又,夏朝东夷寒国伯明之子名浞(又称寒浞)杀死夏王相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其子于戈,建立戈国。后少康中兴灭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成戈氏(《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
葛(ge) 姓源有四,一支出自国名。黄帝后裔夏时建立葛国(今河南宁凌),爵位为伯,也称葛伯,王族后代以原国名为姓,成葛姓(《孟子·滕文公》)。
工(gong) 出自官名。春秋时,宋国有工正官掌作车服,其后代以官为娃,成工姓(《姓氏考略》)。
公朱(gong zhu) 宋国有公子朱,其后有公朱氏(《世本》)。
灌(guan) 夏代有斟灌国,国人为斟灌氏,后有灌氏(《风俗通》)。灌姓望出睢阳。西汉灌婴,睢阳人,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以功封颖阳侯。
合(he) 出自地名。春秋宋桓公曾孙向戍为左师,食采于合,谓之合左币,其后有合姓(《万姓统谱》)。
黑(hei) 西周宋微子之后有黑氏(《潜夫论》)。
黑夷(hei yi)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襄公之子黑夷须为大司马,其后以黑夷为姓(《世本》)。
衡(heng) 姓源有三,一支出自河南。商朝名相伊尹因辅佐成汤治理天下有功,被汤王尊为阿衡。其后代取其职官"阿衡"的"衡"字为姓,遂成衡氏
《风俗通》)。
衡伯(heng bo) 出自商相伊尹之后(《风俗通》)。
华(hua) 姓源有三,其中一支出自河南。春秋时,宋戴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弑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古今姓氏书辩证》)。
获(huo)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大夫猛获之后有获姓(《风俗通》)。
怀(huai) 姓源有五,一支源于春秋时宋国,宋微子之后有怀姓(《路史》)。
还(huan) 春秋时宋国宋微子之后乐大心,官至宋国大夫,食采于桐门,后入还京都,世袭大夫之职,遂为还姓(《路史》)。
桓(huan) 以谥号为姓。春秋时宋国君御死后谥号为"桓",史称宋桓公。其后代向魋以祖上谥号为姓,遂成桓姓(《通志》)。
皇(huang) 春秋时宋国宋戴公有子名充石,字皇父。其孙南雍邮以祖父之字为姓,即皇父姓。南雍邮六世孙孟之生儿子遇,奔往鲁国,裔孙名鸾,汉时自鲁地迁居茂陵,改皇甫,其后有人省文去甫字为皇姓。此前亦有人去父字为皇姓(《广韵》、《唐书》)。 湟里(huang li) 系商汤七大夫湟里且之后(《姓考》)。
虺(hui) 西周宋微子之后有虺姓(《路史》)。
惠墙(hui qiang)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寺人惠墙伊戾之后有此姓(《姓名考略》)。
几(ji)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仲几,其孙以祖父名字为氏;一支系后魏鲜卑族俟几氏南迁中原后所改(《魏书·官氏志》)。
及木(ji mu) 西周宋微子之后有及木姓(《路史》)。
即利(ji li)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
己氏(ji shi)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一支系春秋宋国大夫司马己氏之后(《潜夫论》、《元和姓纂》)。
丌官(ji guan) 出自官名。春秋宋国有掌笄官,笄与丌同,其后代以祖上职官为姓,成丌官姓(《姓氏寻源》)。
季老(ji lao)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华氏族中有华季老,其后有季老姓(《世本》)。
季老男(ji lao nan) 春秋宋国华季老之后有季老男姓(《路史》)。
季随(ji sui) 出自春秋宋国季随逢之后(《世本》)。
既(ji) 姓源有三。一支源于河南,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将(jiang) 出自人名。春秋宋国有将,其后有将姓(《左传》)。
教(jiao)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近(jin) 西周宋微子之后有近姓(《路史》)。
巨辰经(ju chen jing)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据(ju)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亢(kang) 源于伉姓。起源有二:一出子姓为宋微子之后(《姓氏寻源》、《风俗通》、《路史》)。
空桐(kong tong) 出自国名,契为子姓,其后代受封于空桐(今河南虞城南),建空桐国,其后世以国名为姓(《史记·殷本纪》)。
空相(kong xiang) 源于子姓,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又,商后有空相氏(《通志》)。
孔(kong) 姓源有五。其一出自子姓,商代始君商汤字天乙,本为子姓,其后裔将"子"字加"乙"字合为孔,而有孔姓(《广韵》)。孔丘祖父孔父嘉即为纣王庶兄微子启之后。
孔父(k6ng fu) 系宋微子之后,宋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与孔氏相通(《元和姓纂》)。
葵丘(kui qiu) 出自地名。春秋时宋地有葵丘,居者有葵丘姓(《路史》)。
老(lao) 一支以地名为姓氏,源于子姓。春秋时宋之老氏,为戴公之孙,以地为氏(《姓氏考略》)。
老成(lao cheng) 出自宋戴公之后(《通志·氏族略》)。
老男(1ao nan)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
辽(liao)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
僚(liao)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人名,春秋宋国有侍人名宜僚,其后裔有僚姓(《姓苑》)。一支同寮姓。
寮(liao) 姓源有二。一支系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一支出自牛姓,三国曹魏后将军牛金,为司马懿毒酒杀之,其子孙为避仇,四散逃匿,不敢用牛姓,乃以祖先有人名宜寮之故改寮姓(《隋书·牛弘传》、《路史》)。
麟(lin)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公子麟其后有此姓(《姓源》、《潜夫论》)。
鳞(lin) 与麟同源,为宋公子鳞之后(《太平图话姓氏综》)。
灵(ling)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春秋宋文公之子围龟,字子灵,官至宋国大夫;其孙名不绥,为宋国左师,以祖字为姓(《通志·氏族略》)。
纶(lun) 出自地名。夏王少康居纶,后因氏(《世本》)。纶,春秋虞邑,在今河南虞城县东南。三国时魏有纶鱼、纶直。
买(mai)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枚(mai)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子姓,系商王族后裔(《路史》)
猛(meng) 出自西周宋微子之后(《路史》)。
墨台(mo tai) 出自人名。春秋宋成公之子名墨台,其后因以为氏,成墨台姓 (《路史》、《通志·氏族略》)。
墨夷(m6 yi) 出自人名。春秋宋国有大夫墨夷须,其后成墨夷姓(《世本》)。
木(mu) 姓源有四。一支出自人名,春秋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以祖字为氏,成木姓(《潜夫论》)。
木门(mu men) 出自地名。周代宋国公子居食采于木门,以邑为氏,成木门姓(《英贤传》)。
目(mu) 出自人名。周代宋国公子目夷,其后以祖名字为姓,后简称目姓(《万姓统谱》)。
穆(mu)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谥号,春秋宋国君和死后加谥号"穆",史称宋穆公,其后代以祖谥为姓,成穆姓(《元和姓纂》)。
目夷(mu yi) 见目姓条。
泥(ni) 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泥车其后有泥姓(《世本》)。
牛(niu) 自人名。西周宋微子之后有人名牛父,官宋国司寇,牛父之后以祖名第一字为姓,成牛姓(《通志·氏族略》)。
耦(ou) 自人名。春秋时宋卿有华耦,其后有耦姓(《风俗通》)。
丕(pi) 于奚姓,出自商汤左相仲虺之后(《路史》)。
契(qi) 自周代宋微子之后(《姓解》)。
青尹(qing yin) 自春秋时宋国青尹渠之后(《元和姓纂》)。
仇(qiu) 姓源有二。一支出自九吾氏。夏朝时九吾氏为诸侯,商朝立国号九,为侯爵。商末,纣王杀九侯其族人避居各地,不少人加人字为仇姓。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即其后人。也有仇姓为仇牧后代之说。望河南商丘、山西平阳。一支出自侯姓。后魏时有中山人侯洛齐,本为侯姓,后为仇姓养子,改为仇姓,太武帝时官拜内都大官,其后渐成望族,成为中原仇姓一支(《魏书》)。
求(qiu) 本仇姓,因避难改为求姓,源自子姓。为宋大夫仇牧之后(《姓苑》)。
戎(rong) 姓源有四,起源河南的一支系西周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兑(rui) 源于子姓,宋微子后有兑姓(《路史》)。
锐(rui) 姓源有二,其中一支出自宋微子之后(《路史》)。
三伉(san kang) 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沙(sha) 姓源有三。一支为周代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商(shang) 姓源有四。一支出自子姓,是商汤王后裔。周武王灭商,原商王族有以原国名命姓者,乃有商姓(《通志》)。一支以地名得姓"黄帝之昆孙,以地得姓"(《姓氏考略》)。商地在今河南商丘。
商丘(shang qiu) 出自地名。春秋时卫国大夫食采于商丘。其后代以邑名命姓,成商丘姓(《风俗通》)。
伤(shang)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伤省。其后代有伤姓(《奇姓通》)。
舍(she) 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省(sheng)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省藏。其后有省姓(《通志·氏族略》)。
圣(sheng) 姓源有四。一支出自宋微子之后(《路史》)。
师宜(shi yi) 出自人名。周代宋国有师延宜,其子孙去延存宜为师宜姓{《姓氏考略》)。
时(shi) 姓源有三。一支出自子姓,系殷商贵族之后;一支以邑得姓,春秋宋国有公子来,官至大夫,受封于时邑,其子孙以封地为姓,成时姓(《世本》)。望出陈留、陇西。
石弟(shi di) 出自人名。周代宋国有石弟,其后有石弟姓(《潜夫论》)。
事父(shi fu) 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世(shi) 春秋时宋国有父周,生世子胜,其后亦有世姓(《孔子家语》)。
首(shou) 出自地名。古有首阳(在今河南偃师),首止(在今河南睢县东南),居者以首为姓(《姓氏考略》)。
朔(shuo) 姓源有二。一支为春秋时宋微仲衍之后;一支系春秋时宋国乐朔之后(《姓氏考略》)。
司徒(si tu) 出自官名。春秋时有司徒瞒成,宋国有司徒边印,其后皆为司徒氏(《通志》)。
司城(si cheng) 出自官名。春秋宋国宋武公名司空,司空又是西周掌管工程的官名,故宋国将司空改为司城。宋公子荡为司城其后有司城姓(《通志·氏族略》)。又,"宋司城子罕,其后氏焉"(《姓氏急就篇》)。
肆(si)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大夫肆臣其后为肆姓(《风俗通》)。
宋(song) 出自国名。西周初,周武王封微子于商丘,建宋国。宋为楚灭后其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姓成宋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睢(sui) 战国时赵国大夫因功封于睢(今睢县),子孙以祖上食采之地命姓,乃成睢姓(《通志·氏族略》)。
岁(sui) 系艾岁氏所改。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万姓统谱》)。
所(suo) 属以声音命姓。春秋时虞国有人名虞衡,任主管伐木之官。"所所"为伐木之声,虞衡闻声以为姓,其后遂为所姓(《万姓统谱》)。又,春秋宋国有大夫名华,字所事,其孙以祖父之字为姓(《风俗通》)。
谈(tan) 出自人名。西周初宋微子启建立宋国。传至三十六世至谈君,为楚灭。谈嚣后裔以祖名为姓,成谈姓(《姓苑》)。
汤(tang) 姓源有二,出自人名。商成汤之后裔有汤姓(《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另,春秋时宋国有公子荡意,其后代有荡姓,后改为汤姓(《通志·氏族略》)。
唐山(tang shan) 出自春秋时宋国司马唐山之后(《姓氏考略》)。
铁(tie) 出自子姓。本为商朝王公后裔。人周居于商丘,后有一支迁居戚城铁丘(今濮阳境),遂以居地为姓,成铁姓(《世本》)。
桐门(t6ng men) 出自城门名。周代宋国北城门名桐门,乐大心为右师,居于桐门,其后裔以桐门为姓(《元和姓纂》)。
屠三(tu san) 出自宋微子之后(《世本》)。
完(wan) 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王父(wang fu) 一作王夫,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罔(wang) 姓源有三,一支出自周代宋微子之后(《路史》)。
微(wei) 出自人名。周代宋国有微子、微仲其后有微姓(《潜夫论》)。
围龟(wei gui) 出自周代宋国公族之后(《潜夫论》)。
武(wu) 姓源有三,一支源出谥号,春秋时宋戴公之子司空,死后谥号"武",史称宋武公其后裔有武姓(《风俗通》)。
西闾(xi lv) 出自地名。春秋时宋、郑等国,居于邑之西闾者,以西闾命氏成西间姓。
西乡(xi xiang) 出自人名。周代宋国有大夫西乡错,其后有西乡姓(《世本》、《通志·氏族略》)。
锡(xi) 以邑得姓。春秋后期,在郑国与宋国接壤处有六个两国都不管辖的地方,称之为隙地。其中有锡邑。后来宋国在锡地筑城,安置宋元公的子孙,其后代遂为姓,成锡姓(《古今姓氏书辩证》)。
相(xiang) 起源有二。一支出自姒姓,是夏王族后裔。夏王帝相之后裔有以祖上名字为姓者,《姓谱》载:"商丘有相氏,盖帝相之后"。一支出自子姓。商王河亶甲居相(在今内黄),后又迁都,留居相地者乃以相为姓。
向(xiang) 姓源有三,其中一支源于河南,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宋桓公之子字向父,食采于向地。其后有向姓(《通志》)。望出河南。
契(xie) 出自人名,商朝始祖名契,其后有契姓。
信(xin) 出自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之后(《风俗通》)。信陵,战国魏地,在今河南宁陵县境。
秀(xiu)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固有大夫秀老,其后有秀姓(《姓考》)。
宣(xuan) 姓源有三,其中有一支起源于河南。出自谥号,宋国国君有名力者,子姓,在位19年,死后谥号为宣,史称宋宣公,其子孙有的以宣为姓,遂成宣氏(《路史》)。
衍(yan) 出自人名。宋国有微仲衍,其后有衍姓(《姓苑》)。
阳门(yang men) 出自周代宋国阳门介犬之后(《万姓统谱》、《礼记·檀弓下》)。
宜(yi) 出自子姓。春秋宋国有公族大夫僚被封于宜(今河南境内)。其后有宜姓(《潜夫论》)。
乙(yi) m起源有三。一支是商汤王后裔。汤,字天乙,其支孙以祖父之字为姓,成乙姓(《姓苑》)。
婴(ying) 出自春秋时宋微仲衍之后(《路史》)。望出河南。
右(you) 源于春秋时期,是由右师、右宰、右行三个复姓省文简化而成。《世本》载,宋庄公子申,世代为右师之官,其后代以沿袭职官名为姓,遂成右师姓,又演化为右姓。
右师(you shi) 出自春秋宋庄公之子申之后,详见右姓条。
右归(you gui) 出自西周宋国始君宋微子之后(《路史》)。
盂(yu) 出自地名。西周时宋国有地名盂(今河南睢县),宋公狩猎时食采于此,其后裔遂以地名命氏,成盂姓(《左传》、《万姓统谱》)。
虞(yu) 姓源有二。其中主要一支起源于河南。出自国名。禹封舜之子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建虞国,其后代遂以国名为姓,成虞姓(《广韵》)。
鱼(yu) 姓源有二。其中一支起源于河南,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公子名目夷,字子鱼,其孙一支以祖父之字为姓,成鱼姓;另一支自以为是子鱼之孙乃姓鱼孙氏(《风俗通》、《通志·氏族略》)。
御鱼(yu yu) 出自宋微子之后(《路史》)。
乐(yue) 出自春秋时宋戴公之后,宋戴公之子名街,字乐父,其后有乐姓。又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之后,也为乐姓(《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越椒(yue jido) 姓源有二,其中起源于河南的一支,出自西周宋国始君宋微子之后(《潜夫论》)。
正(zheng) 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国有上卿正考父,为孔子祖父。考父后裔中有一支以祖父之字为姓,形成正姓(《广韵》、《姓苑》)。
敢(zheng) 出自匮周宋国始君宋微子之后(《路史》)。
郅(zhi) 出自商代贵族之后(《风俗通》)。
雉(zhi) 出自殷商后裔(《万姓统谱》)。
中野(zhong ye) 姓源有二。其中起源于河南的一支,出自西周宋国始君宋微子后裔(《潜夫论》)。
钟(zhong) 西周时宋国始君微子启曾孙伯宗,春秋时为晋国大夫,子州黎在楚国做官,封于钟离,故以地名为姓。微子启传至十七世孙钟离昧,长子接为避仇,亦为钟姓,居于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望出长葛。东晋末,钟姓避乱从长葛南迁。
仲(zhong) 姓源有四。其中有三支起源于河南,一支出自人名。帝喾时有八个极善良的人,号称"八元"。八元中有仲堪、仲熊,他们的后代子孙,形成仲姓(《姓纂》)。一支出自商朝开国君王汤的左相仲虺之后(《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一支出自子姓。春秋时宋庄公之子字子仲,子仲的后代以祖字为姓,成仲姓(《姓氏考略》)。
仲行(zhong hang) 姓源有二。其中有一支起于河南,出自人名。周代宋国有司马仲行寅,其后裔有仲行姓(《姓谱》)。
朱(zhu) 姓源有四,其中起源于河南的有两支。一支出自宋微子启之后。春秋时诸侯灭宋,后裔有逃至砀(今江苏砀山)者,改宋为朱,后汉有朱晖(《急就篇·王应麟补注》)。望出永城、太康、河南、吴郡等。
祝其(zhu qi) 春秋时宋戴公之子祝其,官至大司寇,其后有祝其姓(《路史》、《风俗通》)。
庄(zhuang) 姓源有二。其中有一支起源于河南,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有以其名字为姓者。成庄姓(《资治通鉴音注》)。
止(zhi) 出自西周宋国始君微子启之后(《潜夫论》、《路史》)。
子(zi) 源于上古时帝喾高辛氏之后。帝喾次妃名简狄,是有娀氏之女,因行浴时食玄鸟(燕子)之卵而怀孕生子,取名契。契长大后,为司徒官,封于商(今商丘市),以其为玄鸟生子,赐姓为子姓。契之后有汤,建商朝。至周武王克商。封汤之后人微子于商丘,以奉汤祀。微子支庶子孙有以祖上姓氏为氏,乃成子姓(见《史记·殷本纪》、《通志·氏族略》等)。
子奢(zi she) 西周宋国始君微子启后裔有子奢姓(《路史》)。
子仪(zi yi)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宋桓司马之臣名子仪克,其后裔有子仪姓(《万姓统谱》)。
子朝(zi chao) 出自春秋时宋司寇公子朝之后。
子荡(zi dang) 出自人名。春秋时宋国有公子荡,其后裔有子荡姓(《世本》、《通志·氏族略》)。
自(zi) 自,子姓(《世本》)。参见子姓条。
左师(zu6 shi) 姓源有二,其中有一支起源于河南。春秋时宋国有左师官职,与右师同为执政,左师官的后裔有左师姓(《万姓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