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概况
气象工作概况

气  象
王继民
王继民

【气象工作概况】 2011年,商丘市气象局以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为总抓手,切实提升"四个能力"(即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全力服务商丘"四区两枢纽一基地一中心"战略部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较好地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2011年,市气象局地面气象测报工作基数为890501,错情率为002‰;酸雨观测业务观测基数为29215,错情率为00‰;农业气象观测业务基数为121278,错情率00‰。信息网络系统设备保障及气象技术装备保障良好,全年故障率在02。

商丘市气象局领导成员
局长、党组书记:王继民
副局长:李俊忠
李百祥
王安俊(3月任)

【科技培训】 2011年,市气象局相继举办天气预报业务培训5次、地面测报业务2次、农气业务培训班5次、气象信息员培训5次,并特邀省局和市局专家对全市业务技术人员进行综合培训,全市所有的业务技术人员和828名气象信息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农气观测业务、天气预报业务、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播等。为强化学习效果,市气象局实行月考、季考、年考等多种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省业务技能比赛中,市气象局人影和天气预报两项比赛均获集体第二名。

【公共气象服务】 2011年,市气象局把决策气象服务放在首位,重点抓好气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重大天气过程之前,向市政府作专题汇报。在社会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方面,先后对春运、宁陵梨花节、"五一"和"端午节"、假期、学生中考高考、防汛抗旱、三夏三秋生产、国际华商节、第六届豫商大会等进行专项气象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在社会公众服务方面。市局加大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高标准的市、县两级视频会商系统,各县(市)局基础配套设施上台阶。每次过程之前,市局通过电视台、广播电台、12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手机短信等多种方式向社会发布重要天气公告。全年全市共制作发布短期预报720期、周报50期。编发重要天气预报19期,重要气象信息20期,发布40次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其中暴雨预警信号6次,雷电预警信号11次,大雾预警信号13次,大风蓝色预警信号4次,高温预警信号1次,干热风预警信号1次,寒潮预警信号2次,道路结冰预警信号1次,低温预警信号1次。通过手机短信向市四家班子领导、市(县)气象局领导、有关单位领导等发布决策气象服务信息45万条。

【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对市局业务平台进行改造,建成集天气会商、人影指挥、气象灾情和农业大田长势实时监测为一体的商丘市防灾减灾决策指挥中心。2011年,市、县政府共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以建设基层防灾减灾设施。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内容已连续两年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市政府目标办不定期组织人员到各县(市、区)进行检查验收,每季度下发建设情况通报。为推行示范点标准化建设,10月,市气象局在睢县气象局召开"两个体系"建设现场会,11月底,按照市政府安排,市局组织人员对防灾减灾示范市建设进行验收。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建立市、县、乡、村、组五级防灾减灾服务体系,成立市县两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体系,明确人员职责、任务,从机制上保障气象为农服务各项指标任务的落实。各县(市、区)全面按照"六有"(即有应急预案、有气象协助员、有气象监测设施、有预警接收设施、有科普培训)标准建立180个多功能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已建成9个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按照"围绕中心、融入大局、满足需求、特色服务"的定位,紧密结合特色农业生产需要,建立服务指标,构建服务平台,逐步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按照统一标准,在全市建成60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村。组建8000余人的村级信息员队伍,对3000余名信息员进行培训。逐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实现预警预报信息覆盖"无间隙",市气象局搭建由手机、186部预警机、230块LED信息屏和遍布乡村的大喇叭组成的气象信息接收设备,市县两级气象部门建设手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预警机信息发布平台、手机大喇叭发布平台和LED显示屏发布平台,这四大平台互为补充,使气象信息覆盖率达100。为实现气象信息、灾害预警信息、现代农业气象信息、兴农网信息及时、快捷地直通到乡镇、园区、示范村和市区人员集中场所,市局自行研发"多媒体气象防灾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发挥传播气象防灾知识、提高农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作用。

【农业气象服务】 2011,市气象局围绕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建立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发挥气象资源优势,有力地推进了商丘市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立市县两级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明确职责和任务,对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市政府关于粮食安全生产、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该局组织科技人员,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不同灌溉条件、不同品种类型,进行全面调查,按照土壤质地划分为4种服务类型、9个科技园区、30个作物品种,包括国家级森林公园在内4个林业生产基地,涵盖农作物不同生育期、田间小气候、病虫害、农产品质量、塑料大棚的观测和服务内容。在项目建设上,市气象局安装了农田生态环境监控系统、四要素自动站、电子显示屏、手机大喇叭、兴农网终端和信息接收、传输、发布平台,做到有人员、有房子、有制度、有牌子,成为名副其实的园区气象服务站点。对闫庄新村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代庄草莓生产基地、睢阳区067万公顷土豆生产基地、柘城县233万公顷三樱椒生产基地,作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提高服务和研发水平。为开拓气象科技服务领域,提高气象科技服务质量,开展针对性和时效性强的服务项目。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和关键时期,每天按时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全年共发布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信息50期,农业气象服务周报52期,冬小麦产量预报、夏玉米产量预报、棉花产量预报、粮食总产预报等10期,冬小麦产量预报准确率达98,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服务材料300余期,三秋和三夏气象服务60余期,秋收、秋种进度50期,不定期编写专题服务材料30期,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效果和社会效益。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2011年,市气象局强力推进豫鲁皖苏人影基地、豫鲁皖苏人工影响天气跨区作业基地和黄淮地区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项目建设。该项目为中国气象局重点项目,也是市政府重点工程,市政府同意为该项目匹配4公顷建设用地。省局和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该局关于该项目进展情况汇报,并实地考察项目进展情况。4月,市气象局3次专题向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该项目建设用地的规划和征地资金事宜。8月17日,市政府召开会议研究此事,同意市政府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征地资金由市财政解决,免缴市政建设配套费。9月11日,市规划局颁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年底,中国气象局有关该项目前期建设工程费用160万元已到位。该局先后组织4次人工增雨作业。各县(市、区)气象局抓住有利时机实施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显著,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为更好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该局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制开发人影三维指挥作业系统。该系统更能有效地实现人影作业指挥的科学化、自动化、直观化和流程化。

【依法行政工作】 2011年,市气象局切实履行政府气象管理职能,规范防雷检测程序和防雷工程服务。对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等情况进行重点检查,该局执法队始终坚持合理执法、合法执法、高效便民的原则,共出动执法检查16次,纠正违法行为9次。加强违规施放升空气球执法工作,确保空域飞行安全。积极实行一站式气象业务行政审批工作。该局按照市两办文件《关于提高行政事项办理效率的规定》,积极做好清权确权工作,重新编制职权目录,明确职权名称、实施依据、公开形式、职权范围、收费依据标准和承办人员、办理时限等,统一制作受理通知书、一次性补正通知书、不予受理通知书、办结通知书等各类文书,明确受理事项、受理时间、办结时限、承诺内容、查询方式、受理科室及人员。完善并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超时默认制、AB岗制、联审联批制、通知书制、社会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该局积极与市住建局配合,将社会管理职能中的审批权限纳入到市住建局的联审联批内容之中。加强气象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增强社会公众法律意识,为拓宽气象服务工作领域、推进依法行政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在"3·23"气象日、全国科普日、法制宣传月,该局积极组织人员走上街头宣传气象法律法规,连续5天在主要街道悬挂彩球、宣传标语,并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

2011年商丘市气象局荣获奖项
先进单位
 河南省气象部门综合目标考评优秀单位
 河南省优秀科技创新型单位
 河南省十佳科技兴农先进单位
 河南省气象年会组织先进单位
 河南省人工影响天气竞赛二等奖
 河南省天气预报竞赛二等奖
 商丘市先进基层工会
(陈月梅 熊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