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年鉴(2009)
概 貌
概 貌
自然历史概况
【区域位置】 商丘市位于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是河南省的东大门。北与山东省的菏泽地区交界,西与河南省的开封市毗邻,南与河南省的周口地区,安徽省的阜阳、宿州市接壤,东隔安徽一角与江苏省的徐州市相望。地理坐标为北纬33°43′~34°52′,东经114°49′~116°39′。东西横距168公里,南北纵距128公里,全区总面积10704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4%。
商丘市政府驻地睢阳区与相邻中心城市的距离是:西距河南省会郑州市铁路里程203公里,距开封市铁路里程140公里;东距江苏省徐州市铁路里程146公里;北距山东省菏泽市铁路里程959公里;南距安徽省阜阳市铁路里程174公里。与全市各县县城距离是:东距虞城铁路里程23公里;东南距夏邑公路里程55公里,距永城公路里程98公里;西南距柘城公路里程53公里;西距宁陵公路里程35公里,距睢县公路里程62公里;西北距民权铁路里程52公里。
【交通】 商丘交通发达。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横贯全市,中国最长的南北大动脉--京九铁路纵穿境内,并在商丘市交会;连霍高速横穿境内的睢县、民权、宁陵、梁园区、虞城、夏邑、永城7个县(市、区)与济广高速在梁园区境内交汇,北京至珠海的105国道与天水至连云港的310国道亦在商丘市相交,从而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公路三"十"字交通枢纽,被誉为"黄金交通枢纽"。商(商丘)亳(亳州)高速公路于2005年建成通车,商周高速公路于2006年建成通车。
【地形地貌】 商丘除永城市境内有小面积孤山残丘外均为平原,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高度为30米~70米,坡降为1/5000~1/7000。历代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和改道,加之长期雨水、风力等自然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许多沙丘、滩地、背河洼地、湖洼地等相互交错分布的平原地貌,按成因可分为剥蚀残丘和沉积堆积两种类型。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态类型的特征,分为黄河冲积平原、淮河冲积平原、剥蚀残丘三大类型区,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剥蚀残丘为全市独特的地貌类型。
【三大水系】 商丘属淮河流域,分属洪泽湖、涡河、南四湖三大水系。洪泽湖水系境内流域面积4912平方公里,涡河水系境内流域面积43415平方公里,南四湖水系境内流域面积8664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骨干河流有涡河(4048平方公里)、惠济河(3700平方公里)、沱河(2358平方公里)、黄河故道(1408平方公里)、浍河(1314平方公里)、大沙河(1246平方公里)、王引河(1020平方公里)等。河流大多呈西北东南流向,大致平行相间分布,多属季节性雨源型,汛期遇大、暴雨,河水猛涨,洪峰显著,水位、流量变化很大。
【气候】 商丘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9°~143°之间,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06℃~10℃;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为271℃~27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44小时~24276小时,年日照率为50~55%。无霜期平均为207天~214天。全市热量丰富,作物生长季节积温较高,能满足粮食作物一年两熟的需求。年平均积温分别为≥0℃,4810~5651℃;≥5℃,4565℃~5471℃;≥10℃,4187℃~5155℃;≥15℃,3304℃~4657℃。
各县(市、区)平均降水量为6865毫米~8729毫米,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多于西部,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趋势。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很不均匀,夏季(6月~8月)降水量最多,平均3831毫米~483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53~58%。冬季(12月~2月)降水量最少,平均282毫米~48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6%。在月份分配上,7月份降水量最大,为1965毫米;1月份降水量最小,为122毫米。由此形成了春旱夏涝,涝后又旱,旱涝交替的气候特点。
【2008年气候概况】 2008年商丘市基本气候特点是气温基本正常,降水强度分布不均,日照时数异常偏少。其中,冬季气温正常,积雪日多,日照偏少;春季光照、降水正常,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日照偏少;秋季日照和降水均显著偏少。
1气温。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139℃(睢县、虞城)~153℃(永城),气温距平值-01℃~10℃,除永城偏高,其他县、市均接近历史正常值。极端气温。年内,极端最高气温364℃,出现在民权和虞城的7月3日。极端最低气温-110℃~-140℃,均出现在2008年12月22日,是继1991年后出现最冷的年份。极端最高气温≥350℃的日数1天(为364℃出现在民权和虞城的7月3日);无≥380℃的高温天气。≤-5℃的日数8天(永城)~24天(睢县),比历年同期少1天~7天;≤-10℃的严寒天气1天~4天,比历年同期多1天~2天。初霜日。夏邑出现在11月9日,永城出现在11月11日,其他县、市出现在11月10日,均比历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终霜日出现在:3月4日(柘城、永城)至4月3日(睢县),均比历年提前,柘城比历年提前了5周左右。气温分季评价。冬季(2007年12月至2008年2月),季平均气温07℃(睢县)~24℃(永城), 气温距平值-05℃~10℃,除永城偏高,其它县、市均正常。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为37天;日最低气温≤-5℃的日数18天;≤-10℃的严寒天气局地出现6天,睢县、宁陵各出现1天,虞城、夏邑各出现2天。春季平均气温152℃(睢县)~165℃(永城),气温距平值10℃~24℃。与历年相比显著或异常偏高,其中,睢县、夏邑偏高;民权、宁陵、虞城显著偏高15℃、13℃、12℃;商丘、柘城、永城异常偏高17℃、15℃、24℃,永城为30年最高值;商丘、柘城为历史次高值(最高值均出现在2000年,分别为163℃和161℃)。夏季气候凉爽,平均气温248℃(宁陵)~257℃(永城),气温距平值为-12℃~-06℃。与历年同期相比:商丘、睢县、柘城和永城显著偏低,柘城为30年历史三低(最低值为1980年253℃、1989年248℃),其他为历史次低值(最低值均出现在1989年分别为:249℃、247℃、251℃);民权、宁陵和虞城为异常偏低,比历年同期偏低11℃~12℃,且均为历史最低值。秋季平均气温149℃(虞城)~168℃(永城),气温距平值04℃~15℃。与历年同期值相比,永城异常偏高16℃,为30年历史最高值。其他县、市均接近历年值,属于正常。
2降水。年降水量5177毫米 (柘城)~7766毫米(商丘),降水距平百分率-29~14。柘城、永城偏少,其他接近正常值。2008年度降水最显著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分布不均,各季度同一降水过程均存在这种差异。5月下旬宁陵、虞城、商丘、永城降水量异常偏多129~226,而民权异常偏少82。降水分季评价。冬季降水量为358毫米(民权)~568毫米(永城),降水距平百分率为1~36,商丘市偏多,其他各县、市均接近历史正常值。本季降水强度和时空分布不均,2月上、中旬无降水,主要降水时段集中在1月中旬。最长连续无降水27天,起止日期为:1月29日至2月24日。季≥01毫米的降水日数13天~17天,比历年多4天~6天。积雪日数15天~24天,最大积雪深度12厘米~15厘米。春季降水量为751毫米(柘城)~2077毫米(永城),降水距平百分率为-44~51。全市降水强度分布不均,商丘市显著偏多51,永城偏多28,柘城偏少44,其他县接近历史正常值。本季度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16天,起止日期为:2月26日至3月12日,季≥01毫米的降水日数17天,≥250毫米的降水日数3天,无≥500毫米的降水日数。夏季降水量3561 毫米 (永城)~5657毫米(夏邑),降水距平百分率-18~39。与历年同期相比:商丘、夏邑偏多33~39;其他各个县、市接近正常值。本季度降水强度分布不均。季内日最大降水量1143毫米(夏邑),出现在7月22日。季内最长连续无降水日9天(商丘、夏邑), 出现在6月7日~15日。秋季降水量显著偏少为409毫米(永城)~573毫米(虞城),降水距平百分率为-73~-59。季平均降水量492 毫米,比历年同期偏少49。特别是11月,全市降水量异常偏少,降水量为14毫米~54毫米。季内最长连续无降水日20天(商丘), 出现在9月30日至10月19日。
3日照。年日照时数15012小时(永城)~21188小时(民权),日照距平百分率为-33~-1,属于寡照年份。日照分季评价。冬季日照时数为3901小时(民权)~4693小时(夏邑),日照距平值为-46~-8,民权正常,睢县、永城异常偏少,其他县偏少或显著偏少。 春季日照时数为4781小时(永城)~6973小时(民权),日照距平值为-21~18。与历年同期相比,永城异常偏少,是历史次低值(1998年最低值为4623小时),民权显著偏多,其他市、县接近历史正常值。夏季日照时数普遍异常偏少,为2894小时(永城)~4804小时(民权),日照距平百分率为-54~-20。除商丘显著偏少35;其他各县、市均异常偏少,且全市日照时数均为30年历史最低值。除8月上、中旬的日照时数接近历史值,其他各旬、月份均异常偏少,且均为历史最低值。 (熊 坤)
【主要气候事件】 1低温。2008年冬季全市共有4个县,6次达到低温天气,1月29日,虞城、夏邑日极端最低气温分别达到-139℃、-104℃;1月31日,睢县、宁陵、虞城、夏邑又出现-105℃~-108℃的低温天气,其他县、市最低气温为-95℃~-97℃,是继2003年后再次出现极端最低的年份(2003年极端最低-110℃~-138℃)。最寒冷的天气时段出现在1月下旬,旬平均气温-22℃~-40℃,比历年值偏低21℃~38℃。由于此时有积雪覆盖,对小麦没造成大的影响。但对温棚蔬菜、瓜果来说,低温、寡照致使各类果蔬座果率低,成熟缓慢,给菜农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也使春节期间各类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仅大葱每公斤就达10元,比历年增长了4倍~7倍。
2积雪。2008年冬本市降雪日11天,比2007年多7天,最大积雪深度12厘米~15厘米,最长连续积雪日数15天~24天。道路上被压实的积雪,结冰、封冻,给人们的交通、运输和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据市民政局统计:因低温、积雪,全市蔬菜大棚不同程度倒塌,损毁228座,草莓大棚损毁、倒塌11座,冻死小猪200头,电力、通讯发生故障8次,直接经济损失656万元。
3春旱。2008年 2月26日至4月7日,商丘总降水量仅为27 毫米~75毫米,大部分市、县3月28日测得的30厘米以上耕作层土壤湿度均<20,其中,民权≤6(沙土),柘城≤11,永城≤15(黏土)达到春旱指标。由于此时小麦正处于拔节期,是需水高峰期,对小麦的生长发育以及后期的孕穗、开花带来一定的危害。
4暴雨。春季商丘出现3个暴雨日。4月8日,大部分市、县12小时降水量在316毫米~386毫米 ;4月19日~20日降水量342毫米~599毫米;5月27日降水量402毫米~832毫米均达到暴雨标准,其中,永城5月27日达到大暴雨标准。由于前期干旱,4月的暴雨天气过程不仅没给农作物造成危害,反而彻底解除了旱情,为小麦的后期生长补充了充足的水分资源。5月的暴雨天气,虽因小麦此时已进入成熟期,也没造成灾害。商丘市区夏季共出现4个暴雨日,其中7月1个;8月3个。其他各个县(市)分别有2~3个暴雨日。6月23日虞城出现一个暴雨日,日降水量为664 毫米。7月9日夏邑出现一个暴雨日,日降水量为530 毫米。7月22日全市各个县(市)均达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为526毫米(民权)~1143毫米(夏邑)。8月11日商丘市区出现1个暴雨日,日降水量为513毫米。 8月17日商丘、睢县各出现1个暴雨日,降水量分别为598毫米、978毫米。8月21日商丘大部分县(市)达到暴雨天气,日降水量为569毫米(民权)~811毫米(虞城)。根据各县(市)有关部门的调查,暴雨期间造成部分农田有严重积水,对棉花、花生等秋季作物和群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其中宁陵县黄岗乡在8月20日20时至21日20时,最大降水量873毫米。
5连阴雨。2008年夏季商丘和夏邑各出现1个连阴雨天气过程。6月30日至7月9日,商丘市区阴雨连绵,过程降水量为645毫米,(其中,7月3日无降水,但日内有10成云量),达到连一级连阴雨标准。夏邑7月1日~12日降水量为1073 毫米。此期夏玉米已进入七叶期,连阴雨天气过程对玉米的生长没有造成危害。但是连阴雨期间棉花正处于开花期,连阴寡照对棉花的开花授粉较为不利。
6大风冰雹。6月3日16时~18时期间,全市大部分县(市)不同程度的达到大风天气。瞬时风速175米/秒~185米/秒,商丘观象台人工观测最大风速210米/秒。在出现大风的同时,商丘市梁园区、睢县、柘城等部分县区伴有冰雹天气。6月3日16时10分~20分,睢县部分乡镇遭受风雹灾害,短时最大风力达到8级,并伴有冰雹。6月3日17时左右柘城县部分乡镇遭受龙卷风、冰雹袭击,局部短时风力达到8级左右。与此同时,梁园区部分乡镇也遭受龙卷、冰雹、暴雨的袭击。观堂、水池铺、双八、谢集、李庄、王楼、刘口、张阁等8个乡镇受灾较为严重。 6月3日18时左右,永城市普降大雨并伴有大风。8月13日13时30分~15时30分,宁陵县张弓镇、梁园区刘口乡遭受暴雨、龙卷风袭击。8月14日1时30分~2时35分,睢阳区临河店乡遭受暴雨、狂风袭击。
7雷电。每年夏季是雷电多发期,历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件多有发生。从市防雷中心了解到:2008年6月3日,柘城县大仵乡凌庄村,遭雷击造成一人死亡。8月2日,郑州海关驻商丘办事处计算机机房遭受雷击,造成交换机损坏。8月11日,郑州海关驻商丘办事处计算机机房第二次遭受雷击,该单位三楼计算机房、交换机、路由器损坏。同日,中石化商丘东油库烟囱遭到雷击,只是烟囱报废,虽无人员伤亡,但是造成自地面15米~20米处有8处雷击点,每个损毁点的面积达到40厘米×40厘米,深度达到15厘米。8月21日,睢阳区冯桥前王庄村一家居民,因雷击,朝阳面玻璃炸掉,从居室二楼北部房间燃烧,室内电路全部炸开,造成火灾。同日,梁园区宁陈庄社区独立院第三排的三层楼遭到雷击,其居室东山墙的窗口被击,玻璃炸掉,该社区网络线路、有线电视大面积被雷击,造成多部电视机、电脑损坏。
8大雾。2008年全市共出现大雾天气10天~29天,最小能见度10米。大雾天气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受大雾天气影响,市区各路段机动车辆和行人缓慢前行,长途客运和火车班次晚点。大雾天气,高速路口适时关闭,市内加强交通管理,无严重的交通事故发生。
9寒潮。2008年12月21日~22日全市48小时降温达108℃以上, 22日日平均气温为-64℃~-80℃,日最低气温达-110℃~-140℃。由于整个秋季降水显著偏少,不能满足小麦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12月全市只有微量降水,土壤失墒严重,小麦一直处于干旱状态,此次降温致使部分小麦出现冻死、青枯现象。
【气候影响】 1气候与小麦。全市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温度和墒情都较为适宜,为全苗、壮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12月全市降水量较历年偏多为65毫米~191毫米,气温较历年偏高为27℃~47℃,冬前积温接近历年正常值。1月2日小麦进入越冬期,比历年晚15天。从1月10日到1月28日共有5次雨雪过程,总降水量245毫米~370毫米,为进入越冬期的小麦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资源。积雪日数为15天~24天,积雪深度达12厘米~15厘米,对小麦安全越冬非常有利。2008年3月,小麦进入起身~拔节期,气温增温幅度大、日照充足,利于小麦生长发育。但是,入春以来至4月7日,全市降水量偏少,2月26日至4月7日总降水量只有27 毫米~75毫米,土壤墒情下降较快,部分县(市)出现春旱,对小麦生长略有影响。3月30日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拔节至抽穗期是小麦需水高峰期。4月8日全市普降大到暴雨,为小麦的生长发育补足了充分的水分资源,同时也彻底解除了旱情,为小麦的丰产丰收大下良好的基础。4月30日至5月20日小麦进入开花~乳熟期。期间无连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日照、气温接近历年正常值,利于小麦的光合作用和有机物质的积累。5月27日的暴雨天气过程,为秋季作物的播种奠定了良好的底墒,对已进入成熟期的小麦没造成大的危害。但是永城过程降水量达832毫米,最大风速达到98米/秒,使部分麦田发生倒伏,影响灌浆、增重和机械收割。
2气候与玉米。全市夏玉米的普播期为6月10日。由于5月下旬全市大部分县(市)降水量为156毫米~881毫米,土壤墒情较好。6月2日~6日全市间断性的普降小到中雨,降水量91毫米~158毫米,对夏玉米播种较为有利。6月7日~19日全市只有00毫米~09毫米降水量,土壤失墒严重,给玉米的出苗和全苗造成一定的影响。7月20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雨,为玉米主要生育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资源。但是,6月中旬和7月的日照时数较少,光照条件差,玉米的光和能力降低,对其生长发育不利。8月,全市气温正常,为252℃~264℃;降水量大部分县(市)正常偏多,为940毫米~2422毫米;日照时数正常,为1531小时~1953小时。各个气象要素对玉米的开花、吐丝和乳熟非常有利。9月中旬,玉米进入成熟期。9月中旬,全市平均气温211℃~241℃;日照时数548小时~681小时,均接近历年正常值,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条件,利于玉米结实,提高千粒重。降水量异常偏少,对玉米的灌浆成熟、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大。
3气候与棉花。4月中旬,全市棉花进入适播期,4月~5月的降水量均能满足其各个发育期的生长需求。6月10日棉花进入现蕾期,期间气温正常;降水量异常偏多,由于在花铃期土壤墒情充足,无高温天气出现,对棉花伏桃生长有利。但是日照时数偏少,光和能力降低,对棉花的开花授粉不利。8月下旬,全市日照正常,为棉花进入裂铃期提供了良好的光照条件。9月2日全市棉花进入裂铃期,9月上、中旬日照正常、降水量偏少,对棉花的裂铃吐絮较有利。但是,9月下旬和10月下旬的多云寡照,对棉花吐絮略有影响。
4、气候与蔬菜、水果。由于2008年冬季积雪日数长,地温低,日照偏少,对温室大棚的生产非常不利。据调查,因积雪,全市蔬菜大棚不同程度的损毁,低温、寡照致使蔬菜坐果率低,成熟缓慢,为菜农、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春季的春旱和暴雨,造成大部分蔬菜减产。夏季虽然降水充沛,但光照不足,气温又偏低,各类蔬菜光合作用不足,高湿环境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根部腐烂,造成减产。2008年秋季,气温正常,无重大灾害性气候事件发生,大白菜、胡萝卜、大蒜、大葱和各类青菜等喜获丰收。
5、气候与疾病。2008年的气温忽冷忽热,年初和年末两次的急剧降温让人防不胜防,是两个发病高峰期。1月中旬的大雪降温天气,致使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和心脑血管发病率增加。2008年12月下旬的急剧降温,全市最低气温-110℃~-140℃,让人们一时无法适应,造成感冒、肺部感染和心脑血管发病率骤增。据了解:2008年中、老年心脑血管发病率、就诊率和死亡率远远高于往年,尤以脑溢血、肺心病者居多。
6、气候与旅游。2008年春节期间,积雪已消融,气温正常,为-24℃~12℃,风速07米/秒~37米/秒,无降水,无雾霾等障碍性天气现象。风和日丽,非常利于人们走亲访友和近郊旅游。从市旅游局获悉:由于人们将出外游转为内地游,全市春节黄金周期间,共接待旅游者75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496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和148,其中县(市)游客716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394万元,"入市游"人数4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2万元,同比增长91。2008年5月1日、2日天气以晴间多云天气为主,日平均气温244 ℃,日平均风速 39 米/秒,对旅游较为有利。3日11时开始全市普降小到中雨,而此时的旅游项目已接近尾声并无大的影响。从市旅游局获悉:"五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6175万人次,经济收入157519万元。"十一"黄金周期间,我市平均气温168℃~190℃,晴空万里,秋高气爽,非常适合外出旅游。"十一"期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12711万人次,旅游收入305256万元,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206和223。其中"入市游"团队471个,人数2038万人次,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38和30,再创历史新高。 (王庆亮 熊 坤)
【矿产资源】 境内分布着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三种类型的矿产资源,金属矿产储量较小,能源矿产储量丰富,非金属矿产储量较大。金属矿产类仅有铁矿,分布在永城市老城区东4公里处的王庄及其周围,面积约045平方公里。经多次勘探,已探明工业储量9026万吨,远景储量13068万吨。矿床含铁量很高,伴生矿产有钴,可在选矿时回收钴金属467吨。铁矿床埋藏深度97~100米。因王庄及其周围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断层较多,铁矿产尚未开发。能源矿产已发现的有煤炭与石油、天然气。煤炭主要分布在永城、夏邑、民权境内,含煤面积4056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00亿吨。已开发的永城煤田精查储量为3146亿吨,其中天然气59亿吨。煤炭为优质低硫低磷灰无烟煤,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石油、天然气分布在虞城、夏邑县境内,因尚未被国家列入开采计划,储量、地质等方面的数据没有公开发布。非金属矿产有石灰岩、花岗石英斑岩、白云岩、细晶岩、大理石岩、膨润土、黏土、地热等。石灰岩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境内,出露于地表,极易开采,是市内惟一的水泥原料基地,探明工业储量为36083万吨,已由永城水泥厂、商丘市劳改支队水泥厂开采并用于生产水泥。为保护文物,已于2000年封山禁采。花岗石英斑岩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的邵山、徐山等处,工业储量413万吨,远景储量1048万吨,是生产玻璃的原料。白云岩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的铁角山、夫子山、僖山的顶部,地表以上储量6835万吨,是制作碱性耐火材料、钙美磷肥的原料或配料,也可以用于提炼镁金属。细晶岩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的芒砀山、夫子山、黄土山一带,呈岩脉状,主要用于烧制陶瓷与用于生产水泥的配料。大理石岩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的周山一带,厚度约2米,石地粒度均匀致密,材质优良,可制作高档建筑装饰贴面。膨润土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的徐山,为钙质膨润土,储量936万吨。此土经改型可成为钠基膨润土,用于铸造、纺织、橡胶、造纸、石油等工业作为添加剂。粘土分布在永城市芒山镇周围的山坡地带,含蒙脱石黏土,储量9235万吨,是生产水泥的配料。地热资源分布在永城市老城区东3公里~4公里处,埋葬深度480米~580米,水温分别为36℃、40℃,为低温热水。
【动植物资源】 本市属暖温带落叶林植被类型,为豫东平原栽培作物植被区。由于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土地都已开垦,除少数沙区、河滩、山丘、洼地、盐碱荒地有自然植被外,其余早已为人工植被所代替,是河南省典型的农业地区。自然植被以盐生和沙生植被为主,草甸植被次之。人工植被以小麦、杂粮两年三熟植被为主,一年两熟小麦、杂粮次之。组成人工植被以小麦、玉米为主;棉花、豆类、高粱、谷子、芝麻和烟草次之。本市分布有大面积木本与草本间作的植被,如桐粮间作、粮棉间作、粮条间作、枣粮间作等。各种树种,多数为落叶阔叶林树种,表现为夏绿的特征。种子植物约有98科472种,以草本植物为主,占2/3以上,木本植物少于1/3。各科种子植物中,禾本科、豆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等所占种类最多。商丘饲养动物资源家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狗、猫等,家禽主要有鸡、鸭、鹅、鸽等,猪、羊、鸡在饲养业中占比重最大。无脊椎动物主要有蚕、蜜蜂、蚯蚓、土元、蝎子等。商丘市因地处平原,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少。随着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许多兽类、鸟类趋向减少,有的现已绝迹。兽类尚有野兔、鼠、獾、刺猬、蝙蝠等。鸟类主要有麻雀、喜鹊、黄鹭、鹌鹑、乌鸦、啄木鸟、斑鸠、鸽子、燕子等。两栖类主要有青蛙、蟾蜍;爬行类有鳖、壁虎、麻蜥、蛇等。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青鱼、鲢鱼、金鱼、鳝鱼、泥鳅等。昆虫类农业益虫有瓢虫、草蛉、赤眼蜂、小茧蜂;园林益虫有螳螂、马蜂、蜻蜓等。
【水资源】 商丘市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907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697亿立方米,扣除重复水量320亿立方米,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2284亿立方米。外来水资源845亿立方米。天然水资源平均每平方公里223万立方米,亩均水资源235立方米,为全省亩均水资源量490立方米的48%,为全国亩均水资源量1755立方米的134%。人均水资源3727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650立方米的574%,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700立方米的138%。
【旅游资源】 商丘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繁多,散布于六县二区一市。共发现主要古建筑20余处,古遗址50余处,古墓葬30余处,近、现代革命胜迹20余处,馆藏文物2万余件。7处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2处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资源】 据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全市总面积10704万公顷,其中耕地71996667公顷,园地2708667公顷,林地48700公顷,牧草地667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026667公顷,交通用地989599公顷,水域6898公顷,未利用土地3626667公顷。全年造林373千公顷,幼林抚育1036千公顷。土地资源的突出特点,一是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复杂多样;二是地貌以平原为主,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三是土地开发程度高,但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四是水土资源不平衡;五是中低产田、非农业用地比重大。
【历史】 商丘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有多层次建制。曾为五帝之一帝喾国都,商朝商汤的第一个国都,后为宋代陪都和一方大都会,更为历朝历代州、府、郡、军、路、道、专区治所在地。商丘在全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据境内发掘的100多处古代遗址,先民们早在几千年前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而"三皇"中的二皇(即燧人氏和炎帝)、"五帝"中的二帝(即颛顼和帝喾)都曾在商丘这片土地上留下足迹并集民智民力创造了古老而灿烂的文明。旧石器时代,生长在商丘的燧人氏经过长期的实践,发明了以石击火和钻木取火两种引火技术并教会人们使用火,使中华民族的祖先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由生食到熟食,从而引起人类生理上的变革,使人类最终从动物中分离出来。有了火,人类开始焚林而猎与开荒种植,一步步利用自然去征服自然,逐步走向文明。燧人氏之后,居住在商丘市境内宁陵一带的葛天氏部落,发明了舞蹈与诗歌,使商丘成为中国歌舞的发祥地。
商丘已有四五千年的文明史。2004年5月,商丘市政府与河南省社科院联合举办了"中国·商丘与商业起源研讨会",到会的50多位国内知名专家经过分析论证,证实商丘是商族、商人与商业的发祥地,同时又是商汤的第一个建都之地,商丘被史学家称为"三商之源"。据史书记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黄帝的曾孙姬最初居于今睢阳区高辛,称高辛氏。颛顼崩,高辛立,是为帝喾(五帝之一),建都于亳,亳在商丘境内。帝喾的儿子契(即阏伯)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是商族人的始祖。
商丘经济发展较早,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经济繁荣时期。第一次经济繁荣为夏朝末期、商朝初期。据史书记载,商族部落曾以畜牧业为主,其剩余产品与其他部落以物易物进行交换。喾子契封于商之后,商部落即开始青铜冶铸、制陶、制骨,还有玉石制作等相继发展起来,促进了农牧业的发展。契之孙相
土发明马车、六世孙王亥发明牛车后,有了便捷的运输工具,商族人贸易活动更加活跃,足迹远到有易氏居住的部落(河北省易县一带)。到商王朝成立,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已初步分工,其手工业已开始专业分工。有青铜冶铸、陶瓷烧制、丝麻纺织、骨角制作、土木营造等。第二次经济繁荣为西汉初期。
经过文景之治,推行"代田法",农业振兴,"人给家足"、"仓廪皆满"。当时梁国辖40余城,皆为膏腴之地。加之梁王刘武大兴土木,在商修筑梁园,一时成为天下游览胜地。第三次经济繁荣为北宋初期。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发迹于宋,先升宋州为应天府,继建为陪都南京,"商贾徙宋者颇众",农业
振兴,手工业发展,有"平原沃土,桑柘甚盛,蚕女勤苦……茧薄山立,操车之声,连甍相闻"的记载。
商丘历史上教育发达,文化灿烂,人文荟萃,曾出现四次文化高潮。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都城有"国学",地方有"庠"、"序"等学校,为周朝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商丘市历史上第一次文化高潮。是时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庄周,名家学派代表人物惠施都是宋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继承人孟子等人也曾在此讲学,他们均有著作传世,影响至深。商丘是墨、道、名三个学派的发祥地,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基地。及至汉代,这里的经学研究,再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商丘市第二次文化高潮。梁国鼎盛时期,梁王刘武招延天下名士研究经典,撰文作赋名满华夏。韩安国、焦延寿、田何、丁宽、田王孙、施仇、孟喜、梁丘贺均为经学 大师或著名学者;在易学上一时形成施孟和梁丘贺两大学派。有《易说》、《大易通变》、《焦氏易林》和《孟氏易经》等传世之作。戴德、戴圣的《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曾被当朝列为儒家经典著作,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书籍。枚乘、邹阳、司马相如和名臣大儒贾谊先后在梁国赋文,留下许多瑰丽篇章。北宋时期,教育发达,宋城人曹诚兴办私学,后以学入官,成为闻名全国的应天府书院,"从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为国家培养不少栋梁之材。这是商丘市历史上第三次文化高潮。明清之际,归德有府学,各县有县学,乡村有社学,私学遍布城乡,学者之众,著述之丰,诗文之盛,均超过前代。据不完全统计,归德府全境在当时登进士科者达400多人,近300人有著作传世。这是商丘市历史上第四次文化高潮。
商丘历来是中州门户,军事重镇,自周朝至民国历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争长于诸侯数百年,泓水之战,弭兵之会,古今闻名。楚汉相争,刘邦与项羽在荥阳对峙,彭越为汉攻下睢阳,破其积蓄,断其归路,迫项羽返军东征。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七国之乱,吴楚两国进攻睢阳,梁王刘武力拒吴楚,使之无力西进,支持汉军取得平叛大捷。东晋年间,十六国逐鹿中原,连年战争,各方均以夺取商丘为重要目标之一。唐天宝末年,安史叛军横行,欲窥东南各地,及抵睢阳,遭到唐将张巡、许远的有力阻击,从而保障了江淮各州县。北宋建陪都于宋州,设路治于宋城。金朝末年,哀宗弃汴京,守归德
,试图以此为据点,重振金兵军威,数度战胜蒙古大军的进攻。元末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驰骋江淮河汉,往来豫东平原,商丘成为义军与元军交锋的战场之一。明末,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大军两破归德府城,致使明王朝在河南的统治中心--开封孤立无援,如失臂膀。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军、捻军转战豫东,威胁开封,震动京师。清王朝将归德营改建为镇,设总兵官,并派大员坐镇归德,同义军作战。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当局先后在商丘设立豫东镇守使署、行营、绥靖区等军事机构,并常驻重兵。 1927年,冯军与直鲁联军在本区反复激战四五十天,双方全力争夺商丘,直鲁联军两次击败冯军占领商丘,冯军组织反击收复商丘,最终以消灭直鲁联军13万多人而结束。1930年中原大战,蒋介石的所谓讨逆军和阎(锡山)冯(玉祥)联军数十万人马于商丘地区厮杀。5月18日蒋军占领商丘,不久蒋介石将其行营由徐州迁柳河、朱集,于商丘县城内设立省政府,遂以商丘为据点进行5个月的大战。1938年5月,国民党一战区对日军的徐州会战开始,蒋介石、李宗仁命令第八军黄杰等部驻防商丘、兰封一线,防守陇海铁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商丘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进行28年的殊死斗争。早在1927年5月,永城、睢县农民便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占领县城,分别成立了革命政权,有力地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商丘人民前赴后继,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一刻也没停止。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1938年,商丘沦陷,各县抗日武装奋起。新四军游击支队1020人,在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从睢县到永城,从津浦路西到津浦路东,转战数千里,越战越强。1938年~1939年,小的战斗难以胜计,大战61次,毙伤日伪军3579人,俘敌1226人,缴获枪支1481支,支队武装扩大到7369人,计开辟豫皖苏抗日根据地13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本市永城、睢县大部,夏邑、虞城、柘城、民权、商丘、宁陵各一部分。继而于1940年~1943年经过反复较量,粉碎了日、伪、顽的多次"围剿"。到1944年,永、夏、虞等县地方武装在新四军四师的全力支持下,历经大小数十次战斗,歼敌13万余人,敌人投诚者达3700余人,恢复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建立县政权8个、区政权53个、乡政权315个。1949年1月10日,在永城陈官庄地区胜利结束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全歼国民党军26万余人,为解放大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打通了前进道路。
【行政区划】 2008年,商丘市行政区划现状辖永城1市、梁园、睢阳2区及省级经济开发区和夏邑、虞城、柘城、宁陵、睢县、民权6县;辖118个乡60个镇、14个街道办事处;辖4626个村民委员会、18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梁园区:长征、前进、白云、中州、建设、平原、东风、八八、平台、平安街道办事处,双八镇、张阁镇、谢集镇,周集乡、刘口乡、李庄乡、孙福集乡、王楼乡、观堂乡、水池铺乡。
睢阳区:新城、古城、文化、东方街道办事处,宋集镇、李口镇、郭村镇、高辛镇,临河店乡、勒马乡、毛堌堆乡、路河乡、坞墙乡、阎集乡、古宋乡、冯桥乡、包公庙乡、娄店乡。
虞城县:城关镇、利民镇、界沟镇、贾寨镇、大杨集镇、张集镇、杜集镇、谷熟镇、营廓镇,黄冢乡、沙集乡、店集乡、芒种桥乡、刘店乡、站集乡、闻集乡、大侯乡、城郊乡、郑集乡、李老家乡、古王集乡、田庙乡、刘集乡、乔集乡、镇里堌乡、稍岗乡。
民权县:城关镇、北关镇、龙塘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乡、尹店乡、花园乡、野岗乡、双塔乡、王桥乡、李堂乡、褚庙乡、顺河乡、林七乡、老颜集乡、孙六乡、伯党乡、胡集乡。
宁陵县:城关镇、张弓镇、柳河镇、逻岗镇,黄岗乡、华堡乡、刘楼乡、程楼乡、乔楼乡、城郊乡、阳驿乡、石桥乡、孔集乡、赵村乡。
睢县:城关镇、蓼堤镇、西陵寺镇、潮庄镇、周堂镇、平岗镇、长岗镇、尚屯镇,后台乡、孙聚寨乡、河集乡、白楼乡、河堤乡、胡堂乡、白庙乡、尤吉屯乡、董店乡、涧岗乡、匡城乡、城郊乡。
夏邑县:城关镇、车站镇、会亭镇、杨集镇、李集镇、马头镇、济阳镇、韩道口镇,郭店乡、业庙乡、中峰乡、罗庄乡、桑堌乡、何营乡、郭庄乡、王集乡、刘店乡、骆集乡、太平乡、孔庄乡、火店乡、北镇乡、曹集乡、胡桥乡、歧河乡。
柘城县:城关镇、慈圣镇、胡襄镇、安平镇、陈青集镇、起台镇、远襄镇,邵园乡、张桥乡、梁庄乡、洪恩乡、老王集乡、大仵乡、牛城乡、马集乡、惠济乡、伯岗乡、岗王乡、皇集乡、李原乡、申桥乡。
永城市:城关镇、芒山镇、高庄镇、演集镇、酂城镇、裴桥镇、陈集镇、太丘镇、蒋口镇、马桥镇、十八里镇、薛湖镇,城厢乡、侯岭乡、苗桥乡、茴村乡、刘河乡、大王集乡、条河乡、顺和乡、酂阳乡、马牧乡、龙岗乡、卧龙乡、李寨乡、双桥乡、陈官庄乡、黄口乡、新桥乡。
【人口】 2008年年末商丘市总人口82836万,其中男性42000万人、女性40836万人,城镇人口26118万、乡村人口56718万。2007年,全市出生人口832万,出生率为1004‰,死亡人口431万,死亡率为5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84‰;政策生育率为965。人口分布状况为,梁园区7015万人,睢阳区7754万人,民权县8563万人,睢县8091万人,宁陵县5949万人,柘城县9533万人,虞城县10937万人,夏邑县11434万人,永城市13529万人。
【民族】 商丘市主要是回、汉两个民族,但也有其他兄弟民族同胞在此定居。这些民族是: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傣族、黎族、土家族、土族、撒拉族、裕固族等。2008年,全市共有少数民族35个、共157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85,其中回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居全省第三位。少数民族分布在88个乡镇,203个自然村,其中千人以上的乡镇(城市街道办事处)35个,300人以上的聚居村103个。4个民族乡镇,其中2个回族乡,2个回族镇。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显著特征,是典型的民族散杂居地区。 (贺威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