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里,各地的地方志大凡都有“八景”、“十景”,甚至更多的记述。这种做法始自宋代的“潇湘八景图”,后世编修地方志争相仿效,图为地方增色。用彰一邑之盛。
明嘉靖十六年第一次编修的《内黄县志》,仅载有正统年间知县周源“题内黄景八首”七律诗。到了清乾隆四年,第三次编修的《内黄县志》,就在卷首绘制了“十二景”画图,并附有文字说明。在“艺文志”里还载有对各景的题诗多首,多为发思古之幽情,兼有形胜之描述。因年代久远,时过境迁,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也起了变化。现在逐一探索其兴废沿革,以飨读者。
一、“繁阳春色”。文曰:“邑西北三十里,有故繁阳城,名著战国,春色长留……”。繁阳,战国时魏邑,《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二十一年,廉颇攻魏繁阳,拔之”。所以,有“名著战国”之说,和内黄同是汉置县。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历经三置三废。作为县治共有700余年。
繁阳者,繁水之阳也。故繁阳县治所到底在什么地方?一说在今楚旺北,一说在今田氏乡高城,又说即今之楚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繁阳”和“繁阳县”条均说在“今内黄县东北”(当指旧县村东北)。因为最后一次“废繁阳入内黄”距今也有1360多年了,沧桑巨变,没有确凿证据,很难具体确定。但据旧志记载和地望分析,我倾向于习惯说法,即今之楚旺镇北。明代知县周源《题繁阳春色》,有“楚王镇北古荒城,父老犹传汉代名”句,这里说的就是汉代的繁阳故城,又特指“楚王镇北”,于是,楚旺也就成了古繁阳的代称。
二、“泮水晴澜”。文曰:“天朗气清,涟漪澄碧。芹藻之光可鉴已……,黄虽蕞尔区,洙泗渊源宛焉在目。”这里描述的是学宫,也称黉庙、黉学、孔庙、孔学。后来习惯称之东大庙,即现在县医院所在地。大成殿已在1974年拆除,改建成医院后楼。
泮水,原是《诗·鲁颂》篇名,是歌颂鲁僖公“能修泮宫”,重视教化。也是在鲁国(今山东曲阜)的一条小河,后人即以泮水代称学宫,在学宫前象征性的建造一个水池。名曰泮池,状如半月形。所以旧时儒生入县学也称“入泮”、“游泮”。这里说是在晴朗的天气里,站在这个“涟漪澄碧”的水池边上,以此为镜子,可以想见“芹藻之光”。《诗·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思乐泮水,薄采其藻。”后来便以“芹藻”比喻贡士或有才学的人。内黄虽是小小一县。站在这孔学圣地的水池边上,也可以想象到孔老夫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洙水、泗水的源流犹在眼前,时时不要忘记孔子的教泽,意在鼓励儒生们上进。
三、“商陵烟雨”。文曰:“……陵寝所遗,享祀弗绝,古庙丰碑,烟霏雨湿,黄邑抔土,与苍梧、会稽比隆矣。”此指今亳城乡刘次范村商中宗太戊陵墓。太戊是商代中兴之主,故庙号中宗。他“自嚣迁相”,即从今之郑州迁都于亳城,在位七十余年,死后葬此。距现在约有三千多年。旧志记有“中宗陵……,陵高一丈五尺有余,环绕数十丈许。庙在陵后,正殿五间,傍有碑亭,庙门二重,前有丰碑”。现在陵已平除。仅存遗址和宋太祖开宝七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碑文清晰可辨。陵地两米深处有黑土文化层,有商、周时代的灰色陶片。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光绪十六年《内黄县志》卷十八有颂诗三首,从这些古诗中也可看出,中宗陵在若干年前还是个古柏森森,碑碣林立,霭霭云雾,腾腾王气的圣地呢!地方官吏春秋致祭,历代王朝三年谕祭,堆在内黄县的这抔土(中宗陵)可与苍梧(今广西苍梧县)的舜帝陵和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大禹陵比高低。极言这里非凡之盛。
四、“泊口渔舟”。文曰:“泊口,北联魏邑界,邑北五十里,旧为漳卫合流所经,欸乃声喧,商贩沓集。两岸杨柳交映,拿舟操网,渔歌唱晚,相与荡漾烟波中,真可作画图观也。”
泊口,在楚旺北二十里,过去一直隶属内黄县,1949年划归魏县。历史上漳、卫合流曾有多次,近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二十四年(1844年)。漳河连年喷沙,阻塞运道,经开挖,便与卫河合流,以通漕运。到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别文榽开挖北高堤至南善村新河道,缩短河运40公里。从此,神庙、窦公、西口上、郭韩村、甘庄至泊口转至南善村一段河道干涸,不再通航。这里描述的是在新道开挖之前,泊口河段有码头,有渡口,摇橹之声喧嚣异常,商贩也纷纷集中在此,两岸杨柳掩映,渔船帆影相连,自然景色可入画图。难怪周源有“桃花浪暖随波去,柳树荫中载月归”之句。邑教谕冉性有“太白子陵吾欲访,袍裘踪迹认休讹”句,一个迷恋这里的景色,一个要在这里退隐。
五、“灵感晓钟”。文曰:“灵感寺在迎熏门外迤西,相传唐高僧一行和尚挂锡于此,遂成名刹。千百年来,四众云集,香花梵呗之盛甲于诸寺。五夜钟声醒迷途,开觉路,亦感发善心之一助乎!”
旧内黄县城南门外西侧,有一灵感寺,传说唐代高僧一行和尚(俗名张遂,大衍历的发明者,繁水县人,即今内黄东北、南乐西)曾在此寺挂锡(挂锡,僧人乞食用的手仗,头有锡环,振环作声,以代扣门,兼防犬咬。挂锡即居住),所以就成了名寺。千百年来,四方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香烟缭绕,佛歌悠扬,五夜(五通午,这里指五更)钟声震聩,能使步入歧途的凡夫俗子醒悟过来,皈依佛门,也能感发人们的善心。所指灵感寺到底在哪个县城迎熏门以西?唐代的县城在今旧县村、故县村?一行和尚是否在此住过?难以考证。
六、“古塔秋阴”。文曰:“裴村西北三里许,大兴寺有古塔,在鸬鹚坡畔,创自唐武德三年。父老相传,为镇黄河设也。寺毁塔存,岿然屹立于平沙旷野中,秋高气寒,清阴远荫,亦古迹之堪采者。”
鸬鹚坡现在俗称老塔坡,因当时大水,水鸟很多,所以称鸬鹚坡,鹅鸭村名字的由来也缘于此。大兴寺和唐塔均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后来原寺圮毁,又迁建于裴村西头,这里只留一古塔。1956年,县人民委员会曾拨款修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亳城远眺”。文曰:“殷有三亳,舆志未有言在黄者。亳城之名,或以地近商陵,侨置此城,以居亳之世家大族,故相土遂有斯称,与胜迹犹存,凭高远望,想见殷士之茫茫。”
这里说是商代(后也称殷,或称殷商时代)有三个称“亳”的地方(毫即京都的意思)。但是,《舆地志》没有讲清楚内黄的亳城是不是“三亳”之一?或以为地近商中宗陵而侨置此城。原来居“亳”的世家大族也随中宗迁居到这里,所以,内黄这个叫古“相土”的地方也遂有亳城的名称,犹然与胜迹同存,凭高远望,可以想见殷商故土之茫茫大地。
据史书考证,段商迁都频繁,太戊是第十个王,居亳七十一年,死后葬在这里。此后又有“河宜甲自嚣迁相”、“祖已自相迁于耿”(今温县)。说明这三个王均曾以“相”或“亳”为都城,时间共约百余年。所以,亳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字得以保存下来,省、府、县三级志书都有记载。按现代史学家岑仲勉的《黄河变迁史》和刘泽华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的说法,从“帝喾都亳”到帝喾的十五代孙“汤始居亳”,以“从先王居”(汤是商代的笫一个王),都曾活动在这一带地方。
八、“烽台夕照”。这里指城北四里许的烽火台。高二丈余,清代已平。古代边疆戍兵用烽燧报警而建筑的高土台,隔一定距离即筑一座。发现敌人入侵时,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后也立即举火,就可以很快传告全线戍兵,作好准备。烽火台也叫墩堠,因烧烟常用狼粪,又名狼烟台。北宋时代,我们这里是北部边疆的战略要地,传说是杨延昭在这里戍边时修筑的烽火台。到了明清时代,烽火台还依然存在,每到日落西山时,立在台上可以看到山林中的腾腾雾气和夕阳照射的道道霞光。
烽火台现已不存,登上县城的高楼上,夕阳远眺,可以大大超过昔日的烽火台。
九、“杏岗芳艳”。此指东关外的杏花岗。图解说这里每到春天杏花开放的时候,城里的人互相邀请,拉手扯袖,来到这里寻芳饮酒,连续不断,纵横相交。杏花缤纷,犹如碎锦。贡生燕毓璧有《杏花春雨》一诗:“寻幽沙岭上,疑到杏坛中。花发及时雨,鸟鸣傍晚风。沽酌来野店,觅句近芳丛。春色园林好,曲江路可通。”
按此描述,古代的杏花岗真是一处园林公园,不知何时杏树尽伐。解放前后已被刺槐所代替,对防风固沙起了很大作用。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沙岗也逐渐削平,现已建成硝河以东的四条街道。
十、“藻井灵源”。“藻井”本是我国传统建筑中顶棚卜的一种装饰图案。这里是说学宫中有一藻井,源头活水,挹注不穷,并产生过灵芝草。因为这样一个有灵秀之气的藻井,所以内黄出现了唐代大诗人沈佺期和宋代文学家师颃(字霄远,宋建隆二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因而有人赋诗赞曰:“五八深寒六一精,玲珑瑞草映澄清寒泉上出疑龙起,渫色中停逼镜明。雪泛金瓯诗欲就,香煎石鼎仆初更。佳征曾说钟人杰,还拟灵芝岁复生”。
藻井有没有地下水源可通,已没法考证;说它产生过灵芝而有“灵秀之气”,就有些荒诞;又说它和沈佺期、师颃有什么联系,更是唯心主义了。
十一、“沈里文峰”。此指今张龙乡沈村唐代诗人沈佺期故里。沈佺期,字云卿,唐上元二年进士,官至太子少詹事。所以也称他沈詹事,是名噪盛唐的大诗人,他对律体诗的形成有很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一定的地位。他的弟弟佺交、佺宁皆有文学,所以说“灵秀钟于一门”。又说“环村文峰罗列,亭亭竦峙”,不知指何物?从画圈上看,有山有峰,考之古代,这里没有山,或指沙丘或因这里出生过有划时代作用的文学家,因此而设景也。
十二、“草堂修竹”。文曰:“宋,傅献简草堂在今邑北史村……”云云。傅献简即傅尧俞,字钦之,累官吏部尚书,他的曾祖傅世隆、祖父傅珏,他的下代傅察、傅伯成等,旧志均有传,《宋史》也有传。但旧志在傅尧俞传后又加编者按说:《宋史》傅尧俞传记为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司马光为傅珏写的墓志,有“其先大名内黄人,后徙郓”之说,傅尧俞的夫人曾到过济源。爱其风土,遂葬焉。这是傅家从郓州迁济源的缘故,其在郓州仅为侨居,其在济源乃为拜扫故耳。
由此可见,傅家世代为官,宦游他乡,也属常理。但其祖籍内黄也是事实。现在,太史村、孟庄傅姓之多,也为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