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 范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适应学堂对师资的需要,在县城开办师范传习所1处。招生33名,学制1年。宣统二年(1910年)停办。
民国12年(1923年)至18年(1929年),开办师范讲习科。民国20年(1931年),改办师资训练班(学员半年毕业)。民国21年(1932年),改办三年制初级师范,招生1班;后又增至3班。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停办。
民国23年(1934年),在牡丹街村高级小学内设师范1班,次年合并于滑县师范。
民国24年(1935年),用民团遗款办教师讲习所,年招1班。民国26年(1937年)停办。
1948年底,漳南县民主政府在卫河以北(校址数迁)办师范1所,有学生1班,次年上半年迁出县境。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在魏流河中学招短期师范2班,次年上半年增至6班,下半年迁至滑河屯。1952年底,有三年制师范3班,一年制师范2班,共有学生256名。当年和次年共毕业学生2班188名;尚有2班,于1953年暑假并入濮阳师范。
1959年秋,在县城开办初等师范,招生2班;同时,在县四中设幼儿师范2班。1960年夏,在县城初级师范院内招幼师1班,并将四中的幼师班迁并于县城幼师。1961年春,初师和幼师同时停办。
1976年秋,在县城开办中等师范,招生1班62名(推荐)。1978年夏毕业。1977年秋,招设“安阳地区师范学校内黄县中师班”2个(文、理各1),学生于次年3月入校,1979年毕业。此后未再招生。
二、农林学校
1958年7月,在魏流河建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时名“内黄县农业大学”)1所,校长梁振纲。该校先后共招生8班400名,于1961年春停办。
1959年,高堤公社北寨办农业初中1所,当年和次年各招1班,于次年下半年停办。
1963年秋,内黄县文教局和安阳地区教育局在县城开办林业学校1所,校长张玮庭。当年招生1班,于1966年夏毕业。1964年又招1班,应于1967年毕业,因“文化大革命”停课而推到1968年毕业,学校也随之撤销。
1964年,高堤公社的老塔坡和王营各办农业初中1所,共有学生2班;中召公社办农业初中1所,有学生1班;二安公社李徐办农业初中1所,有学生3班,李徐农业初中后改为普通中学。而农业教学和农田实验仍坚持多年,取得显著成绩。其他几所农业初中,建起一二年后相继停办。
1970年,内黄县文教局和安阳地区文教局在高堤公社老塔坡试办农业高中1所,招生3班,1975年停办。
1972年,县在老塔坡建林校1所,次年迁至大张龙村东。1980年改建为农民技术学校,1985年又更名为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二年,开农学和畜牧兽医两个专业;学生毕业后,国家承认中专学历,不包分配工作。
1975年,全国推行所谓“朝农(朝阳农学院)经验”,二安、城关、楚旺、马上、井店、六村、后河和田氏公社办起了农业中学(时称“五七农业大学”)。这批农业中学多设于荒野,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劳动建校、开垦荒地和学政治理论。1977年前后相继停办。
1983年,根据上级关于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以培养有专业技术人才的指示,将县第五中学改为农业高中。由刘振义副校长主持改建。改为农业高中后,当年和次年各招生2班,1985年又招3班,1986年毕业2班招2班,1987年毕业2班(还毕业1个短期美术班)招2班,学制3年,开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该校有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运动场,有30亩实验基地,并建有可容18个班的教学楼1座,经省教委1987年检查验收,为全省首批合格的农业高中之一,并获奖金2万元。
1987年3月16日,刘振义因突发心脏病殉职,教育局为其举行追悼会,追认为优秀校长。
三、职业高中
1986年1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调整中学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决定改县第七中学高中部为职业高中。此项工作先后由王树森(七中副校长)和郭江(职业高中校长)主持,在县城南郊独立建校,将2个普通高中班改为艺术(音美)班和财会班;1987年又招艺术(音美)、财会各1班。均开文化课和专业课。该校是中共安阳市委、市政府表彰的先进集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