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沙地(包括青沙地)在全县总面积和耕地中均占近半数,农业生产随着林业和水利灌溉的发展而发展。传统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花生,还有高粱、谷子、豆类及棉花、芝麻、瓜菜等,清末以后大量种植玉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面积发展棉花。
在封建社会里,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在地主阶级手里,生产技术因循守旧,产量很低。据1946年统计,小麦平均亩产25公斤,玉米平均亩产44公斤。1949年小麦平均亩产34.5公斤,棉花平均亩产10。5公斤,花生平均亩产74.5公斤,全年每人平均生产粮食192.2公斤。1950年后,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农业新技术和新式农具,发展林业和农田水利灌溉,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1954年粮食平均亩产55.9公斤,棉花平均亩产12.6公斤,花生平均亩产68.1公斤。1955至1957年,农业生产仍属正常发展。但在以后的数年间,由于自然灾害和极左政策的影响,蒸蒸日上的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1960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降为26.5公斤,棉花平均亩产9.35公斤,花生平均亩产26.6公斤。1962年调整农业政策,借地给群众耕种,允许垦种小片荒地,农业生产逐渐得到恢复,1966年粮食作物平均亩产恢复到64.3公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206.2公斤,棉花亩产17.8公斤,花生亩产49.9公斤。当年净购商品粮33.2万公斤,商品油脂31.9万公斤,收购棉花18万公斤。自1966年起,内黄摘掉了粮食统销县帽子,开始成为余粮县。
1967年4月,国家对出售粮、棉、油及生猪、菜羊等,实行奖售棉布、化肥的政策,对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促进作用。加上水利、农电、农业机械都有较大发展,种植上推广了麦垅套种,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但由于推行“以粮为纲”,棉花产量增加不快,油料产量略有下降。1976年粮食作物面积124.6万亩,平均亩产134公斤,平均每人生产粮食334.公斤。当年净购粮食63万公斤,商品油脂67万公斤,收购棉花60万公斤。
1978年后实行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1982年后全面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83年夏季出现了卖粮难。1984年出现了卖棉难。1986年国家批准内黄为优质棉、商品棉生产基地县,1987年国家又批准内黄为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农业生产跨入了新的阶段。1987年粮食亩产208公斤,总产20504.4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5.5倍和3.4倍,平均每人生产粮食363.5公斤;棉花亩产59公斤,总产2020.1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2.8倍和40倍;花生亩产122公斤,总产1473.3万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6倍和4.2倍。
新中国建立以来。农业总产值的变化大体上分为6个阶段。1949~1957年为发展阶段,农业年总产值由3108万元增至5298.3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增长70.47%,年平均增长8.8%;1958~1961年为下降阶段,1958年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减少9.0%,1959年虽稍高于1957年,但以后两年大幅度下降,1961年降到最低点,农业总产值只有2358.4万元,比1957年减少26.25%,年平均减少6.5%;1962~1966年为恢复阶段,1966年农业总产值恢复到 4267.6万元,比1961年增长80.95%,年平均增长16.2%,但仍低于1957年;1967~1977年为持续上升阶段,1971、1976年分别为6720.3万元和8308.7万元,1977年达8738.7万元,比1966年增长104.77%,年平均增长9.52%;1978~1981年为徘徊阶段,1981年农业总产值只有7847万元,低于1977年;1982~1987年为高速发展阶段,1982、1985年农业总产值分别为13017万元和21073万元,1987年达23868万元,比1981年增长204.17%,年平均增长34.0%,比1949年增长667.95%。新中国建立后的38年,年平均增长17.58%。
农业产值中包括种植、林、牧、副、渔五业,主要是种植业。1949~1961年,年平均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2.24%,只有1951、1960年不足80%,其它年份都在80%以上;1962~1976年,集体副业和林业有较大发展,年平均种植业产值降为75.27%,只有1973、1975、1976年3个年头超过80%,而年平均林牧副渔业产值由17.76%上升为24.73%;1977~1987年,虽然林牧副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种植业中的棉花、油料、西瓜等经济作物发展也很快,年平均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7.16%,比重较前期稍有增长,而林牧副渔业产值的比重降为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