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民国时期人物
第二章 民国时期人物

杨 璞

  杨 璞,又名玉民、宝玉,字守璞,男,汉族,民国10年(1921年)6月生,耿黄乡南鲁堡村人。
  杨璞自幼在家乡读书。民国14年(1925年)10月,杨天恩在焦作煤矿加入中国共产党。杨璞深受其父影响。民国24年(1935年)考入获嘉县立中学学习。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失学务农。杨璞少年好习文练武,向往革命。民国27年(1938年)2月,经同村人杨鹤亭引导,在新乡县陈堡镇东郭村参加豫北民众抗日自卫队(后改名抗日平汉游击支队),转战于晋东南和新乡、辉县、获嘉等地。5月,组织保送杨璞赴华北局干部学校学习。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朱德总司令转赴陕北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继续深造。
  杨璞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性格爽朗,爱好广泛,尤擅玩魔术。故有人称之"小把戏"。男女老少,左邻右舍,都愿与他接近。在"抗大"期间,杨璞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一次,毛泽东主席亲切地问杨璞:"你今年多大了?"杨高兴地回答:"十八"。毛主席还抚摸着杨的头问长问短。杨璞抗大毕业后,调任八路军总部儿童部任少儿部部长。在"反扫荡"斗争中,他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两次因弹尽被俘。在牢中,杨璞坚贞不屈,英勇斗争,两次都巧妙脱身。
  民国32年(1943年),杨璞受八路军总部派遣,到太行军区第五军分区城工部,负责与新乡、开封、洛阳地下党组织的联络工作。此间,杨璞经党组织批准以任南鲁堡村保长为掩护,先后发展杨宗兰、杨宗太、杨宗海等人入党,建立两个党小组。民国34年(1945年)8月,大反攻开始,杨璞带领党员和群众扒铁路、割电线、锯线杆、撒传单,惊扰敌人。是年冬,杨璞与杨政深入新乡县城,得敌军事布署图,送交解放区。民国35年(1946年),杨璞为第二野战军总部侦察洛阳、新乡国民党城防布署及黄河布防情况,受到刘伯承将军的表扬。是年,杨璞打入国民党牧野乡公所任自卫队分队长,为营救解放军某团参谋长被军统特务逮捕,后经营救出狱。民国36年(1947年)11月,杨璞二次打入敌人内部,任国民党新乡县自卫总队第一大队第二中队分队长。他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搜集情报,配合革命武装行动。民国37年(1948年)底,杨璞为搜集国民党新乡驻军情况,迎接新乡解放,以陈堡镇直属分队长的身份,随镇长杨友樾,赴新乡庆贺驻守新乡的国民党40师师长李振清伤愈的酒宴。酒过三巡,国民党新乡县政府交际秘书周艺突然手指杨璞说:"杨玉民你这个小共产党崽子,今后要老实点,不然,我饶不了你!"_时席问气氛十分紧张。杨璞听后,乐哈哈地端起一杯酒,不慌不忙地走到周面前道:"周老师,请喝酒"。周艺看到杨的举动不知所措。杨璞接着说:"周老师,您说的哪里话,我是您的学生,您还不清楚?我要是小共产党,那您不就是老共产党了吗?"周听后目瞪口呆。杨璞转危为安。后杨将敌40师在新乡图书馆的布防情况绘成图,交给了上级党组织。民国38年(1949年)1月,杨璞任中共新乡市委青委副书记,主持工作。2月,与杨政一起,率国民党陈堡镇民众自卫集训中队和直属分队投奔解放区。5月,杨璞参加中共太行区委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会议。民国38年(1949年)6月1日因病去世。时年仅28岁。

郝 周

  郝周,字翼臣,男,汉族,光绪十六年(1890年)生,耿黄乡南张门村人,中国革命同盟会会员。
  郝周团结友人,勤奋好学,素怀报国之志。他崇新潮,反封建。在县立小学读书时,受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影响,将推翻清廷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视为己任。毅然剪下自己的辫子,以示反封建之决心。
  宣统二年(1910年),郝周满怀建立三民主义,实现世界大同的宏大志向,赴北平就读于中华大学法律系。后经同乡郭仲隗、张善与二人介绍,郝周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遂休止学业,全力投身于反清斗争中。郝周受组织派遣,回家乡开展革命工作,组织同盟会,成为新乡县早期同盟会组织者之一。
  民国2年(1913年)秋,北洋军阀袁世凯及河南省总督张镇芳疯狂逮捕屠杀革命党人。郝周在白色恐怖下,不畏艰险,废寝忘食地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并公开演讲,宣传革命,反对袁世凯。郝周的大哥知道后坐卧不安,将郝周诱至柜房锁禁起来,并亲自守候门外防其出走。郝周不吃不喝,以绝食与家人抗争。后趁机破门而出,上街演说,被张镇芳部逮捕。押解省城开封军事法庭。
  郝周的家人得知其被捕后,焦急万分。其大哥、三哥冒险携重金,匆匆赶往开封设宴、送礼、竭力营救。但郝周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欲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去唤醒民众,用自己的宝贵青春去换取革命的胜利。郝周在狱中受尽折磨。敌人对他施行"戴铁帽"、"穿铁鞋"、皮鞭抽、驮烙铁、站铁笼等酷刑。妄图使郝周屈服。但严刑拷打均未能征服郝周。敌人无计可施,恼羞成怒,将郝周判为死刑。郝周的大哥、三哥转向活动狱卒和刽子手。经人说合,狱卒用送饭之机给郝周送信,让他在刑场上听到枪响,就装死趴下。家里人在刑场旁边等着接应。刑场上,行刑的枪声响了,郝周没有趴下,却挺胸直立,高声大呼:"打倒军阀!打倒列强!"郝周牺牲了。时年仅23岁。
  中国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开封烈士纪念馆中,高悬郝周画像。

张善与

  张善与,字绍平,号天放,光绪八年(1882年)生,男,汉族,耿黄乡西张门村人(祖籍新乡县翟坡乡小宋佛村)。
  光绪十五年(1889年),从父就读于家乡私塾。他笃厚寡言,性善益友,勤奋好学。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取秀才。次年,由省抚部院资送日本文学院速成师范班学习。结业后转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获日本国政学士学位。宣统二年(1910年),张善与和孙中山先生相识,受其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宣统3年(1911年)回国,在武汉任孙中山秘书,参加辛亥革命。此后,张善与任国民党中央委员广州革命政府众议院议员。受孙中山委派,任驻北京议员,监视北洋政府。在此期间,曹琨为拉选票,特贿在京议员每人5干银洋。同时,命令北京各城门严加防守,跟踪监视。在京议员均不得出京。当家人将曹琨送贿金之事禀告时,张十分气愤。为援助革命,使个人品德不受玷污,在选举前一天晚上,张善与化装离京,径奔广州,将5干元贿选款交孙中山作政府经费。受孙中山先生赞许。
  民国元年(1912年)1月28日,张任南京参议院参议员。民国5年(1916年),任北京众议院议员。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直接指导创建国民党河南省党部,张善与任自治筹备处处长。民国14年(1925年),他省亲回家离村2里多远下车步行,见乡亲热情招呼。街头田间,体恤民情。此年,张善与在开封创办建国中学,设文化班和职业班(会计、新闻),学生400余人。坚持办学20载,培养大批人才。张善与3处任职,月总收入1200块大洋。取200元维持家中生活外,其余全供办学开支。其个人生活节俭,吃小米加咸菜,穿戴更不讲究。
  民国14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张善与对蒋介石阴谋篡权,公开背叛"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不满。对国民党官场尔虞我诈,贪污受贿,裙带风等,深恶痛绝。在国民党政府总统竞选中,他始终持冷漠态度。
  民国19年(1930年),豫北一带连年大旱,几乎绝收。张看到家乡民众生活贫困,心中不安,他组织东、西、南张门,东、西、南鲁堡村民众,开挖孟庄渠,引辉县百泉水,浇灌农田。民国21年(1932年),动员本地村民,在西张门村北修筑东至潞王坟火车站,西至辉县李固的公路。还在自家后院创办友善小学。
  民国23年(1934年),张善与在开封先后任河南省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省众议院参议员。
  民国25年(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由河南省党部主任委员贬为执行委员,情绪消沉。民国29年(1940年),张被派往林县,创建"河南省党部豫北办事处",任主任,主持豫北25县党务工作。他深居简出,很少过问公务。同年秋天,随同国民党40军,在新乡北部山区实行游击抗日,打击日本侵略者。
  民国30年(1941年),河南省党部豫北办事处驻林县合涧镇河南园。一天夜里,日本侵略军进攻合涧镇。四区专署保安团队早已逃窜。而张率领办事处人员坚持抗敌。11月12日,在专署召开的孙中山诞辰纪念会上,张善与讲述黄兴、廖仲凯、陈英士等革命先烈,追随总理革命的英雄事迹;对广州72烈士为国家、为民族、视死如归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示钦佩。
  民国34年(1945年)日军无条件投降。10月,张返回开封,恢复建国中学,陈俊峰、燕华堂先后接任省党部主任委员。张善与辞去经济委员,闷坐建国中学。张时常对任中学部教导员兼小学部主任的魏晓云说:"应遵循总理遗教,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教育,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存亡。中国的问题必须从教育入手,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大批有志青年,实行教育救国。"同年,张善与在开封成立建国通讯社自任社长。倾听群众呼声和意见,并公开见报发表。开封工商者在沉重苛捐杂税压榨下,痛苦不堪。张善与给他们当律师出面辩护。
  民国35年(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张善与在新乡北陈堡镇创建建国中学分校。张把家中树木挖掉40多棵。开办一班,收学生40多人。同年,还在新乡县城开办图书馆并亲任董事,受到各界欢迎。
  民国36年(1947年),张善与以国大代表身份前往南京竞选立法委员,落选。领国民党政府戡乱委员衔。未返河南。民国38年(1949年)夏,全家离大陆经香港去台湾。1978年去世,年96岁。

杨宝珍

  杨宝珍,字子孺,男,汉族,民国8年(1919年)l 2月生。宝珍6岁时,其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新乡县最早入党者之一。宝珍深受其父影响。民国24年(1935年)鲁堡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获嘉县县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1938年),因日本侵略军入侵失学。日军占领新乡县城后,宝珍因不哈腰鞠躬,遭日军岗哨毒打,义愤填膺。民国28年(1939年)9月,宝珍以挑大盐为名,投奔山西省陵川县平城镇八路军办事处。经李毅之、许冠英介绍,入东进纵队3旅旅部宣传队,后调任旅部烽火剧团团员。在此期间,他军事训练跑在前,行军主动帮助同志扛面袋、背枪支,打仗勇敢冲锋。练嗓最合音律。他所演《放下你的鞭子》中东北姑娘的形象,深受领导和群众赞扬。民国29年(1940年),杨宝珍被调任8团1营营部青年干事,负责全营青年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36年(1947年)1月,部队改编,杨宝珍任第二野战军一纵7团1营教导员。此时,国民党27军王仲廉部进攻山东沂蒙山解放区。民国36年(1947年)1月27日,杨宝珍所在部队,为截击敌军,准备攻克山东曹县县城。杨在一纵3团1营3连指挥部队攻打县城西关时,不幸头部被敌炮弹皮击伤,弹皮外露,但他坚持不下火线,后经抢救无效牺牲。1954年6月,经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批准为革命烈士。

王锡山

  王锡山,又名锡宝,民国6年(1917年)生,男,汉族,耿黄乡西鲁堡村人。王锡山青年时期,在国民党新乡县警察局当警察。与共产党员杨鹤亭交往甚密。在杨的影响下,于民国27年(1938年)2月16日参加革命。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8年(1939年)春,赴"抗大"学习。毕业后任赵(基梅)潭(冠之)支队五连政治指导员。民国30年(1941年),部队转战河南长垣时,任作战参谋。民国32年(1943年),任十分区骑兵连长。民国33年(1944年)春,参加太行山区的整风学习。任20团1营营长。王锡山性格豪爽开朗,工作再苦再累再紧张他也总是从容乐观。在战斗中,他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冲锋在前。作战中多次负伤。
  民国34年(1945年),王锡山参加平汉战役后,又随军北上东三省转战热河一带,参加八沟战斗。民国35年(1946年),参加保卫张家口战斗。民国36年(1947年)7月,王锡山率部强渡黄河,先后参加鲁西南战役和攻克曹县的战斗。是年,又随军挺进大别山,参加了攻克高山铺的战斗。民国37年(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一纵队2团副团长。参加了淮海战役中马庄围歼黄维兵团的激烈战斗。12月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配合下,于安徽省宿县西南双堆集地区围歼了第二兵团,俘兵团司令黄维。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激战中,王锡山为掌握战机,不顾危险,带领警卫人员奔赴前沿阵地,中途与溃散敌军遭遇,不幸中弹。但王锡山不顾伤痛仍英勇顽强指挥作战,直至流尽最后一滴血。时年31岁。

郝浩章

  郝浩章,又名毅立,男,汉族,民国2年(1913年)生,耿黄乡南张门村人。青年时在国民党县政府田粮处做事。民国32年(1943年)参加革命,在太行军区情报科工作。负责搜集新乡县城城防工事变化及敌人活动情况。亲手绘制城东关工事图及城东南40军榴弹炮阵地图,写过国民党县政府及驻军防务、增减军官姓名等书面情报。城东关40军3团团长真实姓名,经多次侦察不清,是郝浩章通过胞兄郝汉章侦察明白,受到太行军区情报处表彰。郝浩章往返后方送《大公报》(河南版),年余从未间断。民国36年(1947年)8月,经同村地下工作者郝珍章介绍,转太行军区卫河办事处工作。民国38年(1949年)4月17日,卫河办事处处长严纳夫部下李彦友到新乡县城通知郝浩章,于次日在周村东地接头。李革命立场早已动摇,遂借机到孟庄乡敌武装马臣处告密。4月18日上午,郝浩章化装担油赴约接头。当他正与严接头时,被埋伏的敌人包围。严向东北方向急跑,在西鲁堡村西南古鄘桥附近被敌人枪杀。郝浩章被捆绑,遭马臣部下刘同根枪杀,并将其尸体投入井中。

杨锡林

  杨锡林,男,汉族,宣统二年(1910年)3月生,江西省永丰县杏严公社三星大队人。民国21年(1932年)2月,在红三军团12团2营营部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2年(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25年(193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通讯员、护士、班长、青年干事、连长、政治指导员、团长等职。
  1950年10月,杨锡林因抗美援朝途中逃脱,受开除党籍,行政降2级处分。转业后任新乡水泥厂车间主任,杨吸取教训,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积极工作,积劳成疾。不幸于1965年3月3日患脑溢血经治疗无效,病故,享年53岁。同年5月1日,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为革命烈士。葬于新乡市烈士陵园。

张芳瑞

  张芳瑞,男,汉族,耿黄乡大黄屯村人。民国24年(1935年)逃荒到陕西省西安市。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刘伯承、邓小平部担任饲马员。1950年转业家乡务农。1976年逝世。

杨友梅

  杨友梅,字侠骨,男,汉族,民国元年(1912年)生,耿黄乡南鲁堡村人。中央防空学校毕业,留学德国。后转赴美国,肄业于美国炮兵专门学校。民国28年(1939年),出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馆武官。民国30年(1941年),转任国民党中央政府军政部交际处上校处长。民国32年(1943年)春,调任国民党第一补训处炮兵补充团团长。同年6月,任四川远征军上校炮兵指挥官。民国37年(1948年)10月,杨友梅任国民党郑洞国部少将参谋长,兼东北炮兵司令,与中共代表肖克洽谈国民党军投诚事宜。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后,任北京、南京军事学院教官。
  "文化大革命"中,因攻击林彪罪被捕入狱。后获释平反。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12月逝世。

田金玉

  田金玉,男,汉族,民国8年(1919年)12月生,耿黄乡南张门村人。青、少年时,于原籍滑县要饭当学徒。民国26年(1937年)1月,到陕西省安泽县连庄村当长工放牛。同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青河游击队。民国28年(1939年)10月,调八路军总司令部朱德警卫团。民国31年(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间立大功8次,二等功多次,荣获"杀敌英雄"称号。民国34年(1945年)12月,调太行军区五分区49团1营任副营长,后参加太行军区学习。民国36年(1947年)4月调新乡县独立营1连;民国38年(1949年)8月调黄河警卫营2连。历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等。先后立二等功10余次,大功1次。为三等乙级伤残革命军人。1950年4月转业南张门村从事农业生产。1951年3月,任党支部书记兼村长。1966年8月,调任市郊区耿黄公社机械厂厂长,后任郊区采石厂厂长、北站运输管理站站长,被评为市优秀党员。1985年12月离休。

吴立权

  吴立权,男,汉族,民国5年(1916年)1月生,安徽省金寨县南溪乡南溪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在河南省商城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民国27年(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连长。民国38年(1949年)7月后,任江北泰兴团副营长、兵站站长、江南苏南军区荣校大队长、江南军鞋厂厂长。1952年7月,任江南建筑公司行政主任。1954年9月任安阳水泥厂副厂长。1958年6月,任河南偃师县工业局局长,后任省建筑二公司科长。1965年后,任新乡水泥厂副厂长、党委副书记、顾问。吴立权能认真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以身作则,遵章守纪,不搞特殊化,常带病坚持工作。1981年11月25日离休。

杨万贵

  杨万贵,男,汉族,民国6年(1917年)9月7日生,陕西省子长县李家岔乡另家山村人。家境贫寒。民国24年(1935年)5月在家乡参加革命,从事地方行政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民国31年(1942年),他到延安地委做通讯工作。后任延安地委南泥湾农场场长。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杨参加地方游击队。民国32年(1943年)初,参加延安警备4旅,后编入西北野战军4军12师,任粮秣科长。参加了解放兰州、宝鸡战斗和黄龙山战役,获3级解放勋章1枚。1950年12月,部队改编为铁路公安军20师,杨任后勤财务科长。1951年,调任北京公安军六一学校任总务主任。1954年调北京公安纵队任财务科长。次年8月,调入河南省安阳市新编预备师,任步兵团后勤主任。1956年12月转业地方,任新乡市建设银行科长。1958年,调任市财政局办公室主任。1960年调河南省委第三招待所任副所长。1962年12月调新乡化纤厂,历任车间党支部书记、总后勤党组书记、厂工会副主席等。1981年8月离休。任化纤厂职工子弟学校校外辅导员。

周 艺

  周艺,字子材,男,汉族,光绪十三年(1897年)生,耿黄乡东鲁堡村人。民国16年(1927年),任鲁堡高级小学校长。民国25年(1936年),参加国民党40军石友三部任副团长等。多次抓捕中共地下工作者及其亲属。民国32年(1943年),周加入新编15军刘长义部任工兵营营长,驻河南省西平、遂平县一带。民国34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周回新乡任补给会主任,专事国民党部队车马、麸料、柴草等催收供应。民国35年(1946年),周任新乡县牧野、五陵乡、陈堡镇剿共主任兼三鲁堡高级小学校长。周仇视革命,公开叫嚷:"要让跟共产党的人掉层皮!"民国37年(1948年)10月,周任获嘉县县长。此年11月2日,获嘉解放,周潜逃。民国38年(1949年)2月10日,新乡敌陈堡镇的武装被拉至解放区起义。周对此恨之入骨,扬言:"抓住这几个人(指地下党员、积极分子)非活埋不可!我这老头见了这几个小子也非碰碰不可!"1951年,周被新乡县人民政府公安机关逮捕镇压。

烈士英名录

  袁富成 男,民国6年(1917年)生,耿黄乡西张门村人。民国26年(1937年)12月参加革命。任120师359旅战士、连长。民国28年(1939年)作战牺牲。1963年3月30日追认烈士。
  张之晨 男,民国6年(1917年)12月生,耿黄乡西张门村人。民国26年(1937年)12月参加革命。任120师359旅班长。民国29年(1940年)在河北省黄百平村牺牲。
  李纯贤 男,民国8年(1919年)6月生,汲县拴马公社东坡村人。民国30年(1941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太行军区老一团战士。民国31年(1942年)在汤阴县牺牲(1970年其女迁南鲁堡村)。
  纪玉春 又名以溪,男,原籍山东省巨野县田桥公社纪庄人。民国29年(1940年)参加革命,任战士。民国30年(1941年)7月24日,在山东巨野县纪庄与日军作战中牺牲(全国解放后,其妻在西鲁堡村落户)。
  耿 亮 男,民国8年(1919年)5月生,耿黄乡耿庄村人。民国26年(1937年)参加革命,任山西省陵川部队连长。民国33年(1944年)2月在新乡县秀才庄牺牲。
  孙生元 男,民国26年(1937年)11月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任129师直属队指导员。民国33年(1944年)在陕西省北部牺牲(眷属住新乡化学纤维厂生活区)。
  卫来贤 男,民国9年(1920年)生,耿黄乡尚介村人。民国26年(1937年)入伍。任第二野战军二纵6旅67团副班长。民国35年(1946年)1月在山西省曲沃战斗中牺牲。
  刘兆有 男,民国19年(1930年)生,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人。民国34年(1945年)1月参加革命,汲县民兵大队战士。民国36年(1947年)10月在汲县唐庄乡石骆驼村牺牲。
  王建功 男,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人,民国36年(1947年)在江苏省保山县唐桥战役中牺牲。
  郝文祥 男,宣统三年(1911年)7月生,耿黄乡南张门村人。民国27年(1938年)参加革命,任太行军区北山游击队参谋。民国36年(1947年)在辉县申屯牺牲。1958年起葬辉县烈士墓地。
  刘振福 男,民国16年(1927年)生,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人,民国33年(1944年)3月参加革命,任辉县独立团5连班长。民国34年(1945年)转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独立营,任15团1营1连班长。民国37年(1948年)3月13日,在获嘉县马营桥牺牲。
  何兰芳 男,民国8年(1919年)11月生,耿黄乡何屯村人。民国36年(1947年)参加革命,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23军69团战士。民国37年(1948年)4月,在山西省临汾县西王满村牺牲。
  郭殿臣 男,民国13年(1924年)生,耿黄乡东张门村人,任西北野战军二纵4旅11团1营副连长。民国37年(1948年)10月,在安徽省宿县双堆集牺牲。
  张和爱 男,民国14年(1925年)生,潞王坟乡东同古村人。民国36年(1947年)2月入伍。任第二野战军十五纵队127团8连副班长。民国37年(1948年)11月在太原战役中牺牲。
  张 宾 男,民国13年(1924年)生,河南省辉县西平罗乡南平罗村人。民国32年(1943年)任西平罗完小校长。民国33年(1944年)参加革命,任辉县政府秘书。民国35年(1946年)加入太行军区42团,后任营长。民国37年(1948年)4月,在第三次解放汤阴县城时牺牲(眷属住北站区家属院)。
  王建功 男,民国11年(1922年)生,耿黄乡西张门村人,任26军227团9连战士。民国38年(1949年)5月,在江苏省颜家镇牺牲。
  刘金玉 男,民国17年(1928年)生,潞王坟乡分将池村人,民国34年(1945年)10月5日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任第一野战军第二军军部医院院长。民国38年(1949年)8月,在甘肃省二十里铺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