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潞简王及其次妃赵氏墓
潞简王及其次妃赵氏墓,合称"潞王坟"。座落于凤凰山南麓。潞简王朱翊锣墓谓东坟,城垣南北长320米,东西宽147米,面积47040平方米,城门前广场和石兽群占地28382平方米,合计75422平方米;西坟赵氏墓,城垣南北长285米,东西宽136米,城门至门前屏风墙27米,合计占地44554平方米。加上两个坟园的中间地带,两个墓区总面积为157205平方米。
潞简王朱翊镠墓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八月。赵氏死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二月二十六日,万历三十年(1602年)二月二十六日遣使致祭。推断西坟建成时间当在万历三十年。
清顺治五年(1648年),僧人真息以银480两,将两坟宫殿房屋并4角石牌内地亩统予购买,把潞简王坟宫殿改为佛殿,赵氏坟宫殿改作教堂,中门塑真武神,门楼塑关帝圣君。真息法名戒如,为万圣庵开山第一代主持。
直到康熙末年,仍然受到保护,并经常维修。清朝末年破坏。
东坟区以"潞藩佳城"石牌坊为起点。
牌坊,华表以北,列翁仲,石兽16对。自南至北,以4.8米的间隔,分东西两行依次排列在仪仗线上。整个石刻仪仗群浑为一体,气势雄伟,神威异常,充满肃穆气氛。石刻仪仗群北,是墓前水池。中间架3孔石拱桥,青石铺面。桥两侧精雕白石莲柱栏杆。桥南坡铺以鱼鳞石,连接石刻仪仗群神道。
水池以北至墓城为广场,长70米,宽147米。城门楼高10米,面阔21米,无斗拱檀椽梁架系用砖拱代替。单檐歇山顶,封檐,顶覆绿色琉璃瓦,九脊十兽。墙壁全用青条石砌成,下辟3道拱门。门钉为九带九扣。
墓城内有3道横向内城墙,把墓园隔成4个院落。"维岳降灵"石坊为墓园建筑群的门户,整个石坊结构坚固,设计合理。
自"维岳降灵"坊北进60米,为棱恩门。棱恩门前两侧原为东西厢房及宰牲房。已毁。现建碑廊,展出第二代潞王朱常手书唐诗石刻336块。
棱恩门仅存台基,两侧尚存残壁半截,石窗一扇。残壁间留有各柱的位置和痕迹。门前台阶13级,中间嵌大型二龙戏珠阶石。已复原貌。
享殿台基、柱础、拜台尚存。左右两侧均留有台阶可供登临。享殿前的两侧原建有左右配殿(神厨、神库)。已毁。享殿过去再向北为另一牌坊。过牌坊即是潞简王的墓碑、墓冢所在。
墓冢呈圆丘式,通高5.95米,周长139.85米。周围白条石砌墙。内有台阶可登临丘顶。站在丘顶之上,可俯瞰卫水平原,墓区全景尽收眼底。
墓冢正下方为墓室,其结构与形式颇似定陵。
西坟墓区城门前无石刻仪仗设置,仅建一高大屏风墙,墙顶以绿琉璃瓦覆盖。城门外两侧置高大的石狮一对。
城门楼下部与东坟城门楼基本相同。城门上建楼阁式城楼。
墓区后圆前方,呈马蹄形。墓区内横、竖向均有城墙相隔。墓区的建筑结构布局与东坟基本相同。西坟第四院有明楼和"宝城"。明楼下为高台基并砌拱形洞,上建悬山式楼顶,全部用绿色琉璃瓦覆盖。内立次妃赵氏墓碑。
二 郭淐墓
郭淐墓位于南鲁堡村西南1公里。座北朝南,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米。墓的最前面是石牌坊。坟路两边排列着石羊、石狮、石虎、石马各一对。再往北,立4位高大石人,接着是站立在墓前的17通大碑。最后是约600平方米的坟堆。
相传,郭淐死后惊动全国18府郡。各级官员争相前来吊丧,刻石立碑。唯有卫辉府过时未到。故郭淐坟前有17通碑。现仅存墓堆。其它俱毁。
三 王门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王门村西南,总面积为34万平方米。从群众起土的断壁上看,有竖穴墓,砖拱墓等。出土的器物有陶器、兵器。
四 五陵汉墓群
汉墓群,位于五陵村西南1公里处(现新乡火电厂厂址)。1965年和1985年,新乡火电厂筹建和扩建工作开始。新乡博物馆和市文管会两次大规模地钻探发掘,共打探眼35000多眼,掘探1000多米,钻探面积达30371平方米,探出古墓632座,正式发掘183座。抢救性清理古墓300座。共出土器物3400多件。出土文物有战国、西汉、南北朝的陶器、铜器、铁器、银器、玉器、骨器等。计有陶器708件,铜器25件,铁器8件,铜钱308枚,骨器10件。其中陶马、猪、鸡、狗、羊、碓、井、灶、壶、仓等都是我市首次出土。彩陶卧羊造型生动,一同出土的陶房子、狗、猪等都较精美。一对彩绘茧形陶壶在国外展出10余年。大粒谷、高粱的出土,为我国粮食作物栽培历史提供了实物佐证。
从墓葬形制来看,多为竖井墓、道洞室墓;其次为砖石墓。属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的小地主和平民墓葬。
五 土冢
北站区有土冢6处9个。均属明代堆造。分别在五陵村西南1000米3个,五陵村东北500米2个,西鲁堡村西北400米、何屯村东500米、金灯寺村东北500米和堡上村东南50米处。
西鲁堡西北400米处土冢,冢门向南,经钻探,冢下有南北长21米,东西宽17米,高约2米的墓葬。土冢面积784平方米。传为鲁王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