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建区前组织及活动
第一节 建区前组织及活动

  民国8年(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当月,运动波及北站地区,工人、学生参加新乡县城声援北京的行动。民国14年(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北站地区知识分子、群众起来罢工罢课,抵制英日货物。
  民国15年(1926年),共青团员杨鹤亭由汲县淇泉中学(现汲县第二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南鲁堡村。次年,杨介绍其同学共青团员李毅之来鲁堡,以鲁堡完小校长身份作掩护,宣传革命道理,打神像,兴学堂,建立平民夜校,听课青年达30余人。第一课讲"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依赖人之人不算是好汉"。用"萝卜头"刻字印传单,宣传反帝、反封建革命道理。发展共青团员30余人,建立了鲁堡团支部。民国19~26年(1930~1937年),共青团员杨宗兰和其他同志又在南鲁堡办起耕读社,教唱革命歌曲,继续宣传革命道理。杨宗兰借春节娱乐活动编写快板,宣传教育群众。如"农民背上两把刀,租又重来利又高;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下监牢;富甲长,凶勤务,要命阎王保队附,保长书记是大财主,户籍员手拿生死簿。""想叫日本走,大家齐动手,剥了他们的皮,吃了他们的肉,能当战死鬼,不当亡国奴,日本打不倒,生活过不好。"写春联和打油诗,揭露敌人罪恶。如:"吃一升赊一升,升升不断;揭新账还陈账,账账不清。"横批是"暂且可支。""一年甲长九十天;抢粮七次又派捐。"横批是"捐重如山。""房破门低难修盖;省钱不够保上派。""黑暗下雨天不晴;不知何时得太平。""办公的吃肉穿绸;种地的低头发愁。"
  民国26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9月,中共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抵新乡主持统战工作。张革中、陈胜明、刘志起等同志也先后来到新乡。抗日救亡运动形成高潮。张天性在后辛庄召开会议,.研究成立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问题。上级又派程明升来新乡组织建立中共新、辉、获中心县委会。在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动员当地农村革命青年,组织由北京、保定一带向南来的流亡学生参加第一战区的抗日统战工作。
  民国27年(1938年)2月,国民党军队连连后撤。北站地沦陷。中共新辉获中心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发动全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李毅之在小块村,王锡德在东郭村,李直臣在五陵、王门、东张门等村组织20多名青年,搜集13支枪组建抗日武装。杨鹤亭、张天性在张辛庄,前、后辛庄,鲁堡村发动张运青、杨宗玉、白世成、杨宗云、周玉之、王锡山等参加抗日武装。
  民国32年(1943年),太行五地委派杨璞(玉民)回到鲁堡开展工作,打入敌内,分化瓦解敌人。杨璞在鲁堡积极发展革命组织,领导贫雇农开展抗捐抗款,壮大革命力量。民国33年(1944年)在鲁堡建立第一个党小组。民国36年(1947年)建立鲁堡党支部。
  民国32年(1943年),革命形势发展越来越快,党的活动逐渐向新(乡县)辉(县)汲(县)交界处的分将池、连岩一带深入。土匪出身的刘清堂、李光灿借八路军名义组织新辉区,常在王村铺一带为非作歹。同年10月,中共汲县县委派徐云(原名朱万洲)到新乡一区(新辉区)主持工作。徐云到任后,在汲县县委和分区武工队的协助下,依靠革命力量清除了刘清堂、李光灿,把政权真正地掌握在党的手中。从此,一区人民政府领导连岩、分将池一带人民,组织自卫队、妇女会、儿童团、老年班,开展减租减息、打击日本侵略军等革命斗争。
  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党强行接收县城,进逼解放区。新乡县北半部解放区与辉县合并。北站地广大农村地下革命者,常常以经商、拾粪为名,积极为解放区送情报、枪支、弹药、食盐。民国36年(1947年),新乡县一区人民民主政府重建,同国民党军展开针锋相对地游击战争,打击乡公所等国民党地方武装,扩大解放区。在区委书记王跃环和区长胡国昌带领下,连续出击,迫使乡公所逃迁小河南岸的后辛庄,不敢轻易到小河北岸侵扰。
  民国37年(1948年),一区革命力量由分将池向王门发展,逼近敌人据点,任务是:一方面积极主动歼灭敌人;一方面深入农村,启发广大群众的觉悟,建立农会、民兵组织,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大部分农村被一区控制。同年,在分将池、峙山堡、金灯寺、王门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的基础上,东张门、西同古、东同古、南张门、五陵、李士屯等大部分村庄又先后建立了农会和民兵组织,配合区武工队打击敌人。冬季,从基础较好的分将池、金灯寺、东同古、西同古和鲁堡地下党组织培养的骨干中,抽出部分人员到获嘉县三位营学习培训,为解放新乡、进行土地改革作好了组织准备。
  1949年5月新乡解放,党的基层组织相继建立。1952年底,区内有南鲁堡、分将池、王门、五陵、东同古、南张门、西张门、东鲁堡、西同古、大黄屯、堡上11个农村党支部。1954年,又建立了何屯、李士屯、西鲁堡、尚介、耿庄、东张门村党支部。1957年,24个村全部建立党支部。一区基层党组织得到健全。
  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农村中70~80%的土地。东鲁堡村建国前509口人,贫下中农占86.4%,占全村土地50.3%,地富人口占13.6%,占有土地49.7%。为解放农村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新乡县一区于1949年10月到1950年麦收,全面进行了土改工作。一区党委经过组织干部,宣传发动,细致地调查研究,慎重划分了阶级成分。1951年,新乡县向农民颁发了土地证。1952年进行土改复查工作,完成了土地革命的任务。据16个村不完全统计,从156户地富手中均出土地56100亩,房2151间,牲口424头,粮食29940公斤,农具2459件,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在新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地清匪反霸斗争。对曾用割鼻、去耳、活埋、火通穿、犁面烫、背上驮香等毒辣手段杀害地下工作人员50余人的三区"剿匪"(共)主任、南张门恶霸地主邹宪武,进行了斗争。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反革命分子气焰嚣张。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保障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务院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50年7月21日,公布了《关于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12月,北站地区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1951年2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一区人民积极检举、揭发、清查反革命分子。经过3年的运动,一区逮捕反革命分子160余人(其中枪决10人),清查出一批枪支、子弹及军用物品。
  1950年11月10日,新乡县召开了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号召人民以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斗争。一区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家家户户制定了爱国公约,青年人积极参军参战。据16个村的不完全统计,报名参军的达1698人。东张门一个村报名参军25人。全区捐款15000万元(1948年版人民币)。南张门一个村捐爱国粮501.5公斤,款770万元(1948年版人民币)。同年4月13日颁布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新婚姻法家喻户晓。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休妻纳妾不合理封建婚姻制度。
  1952年,一区党委领导全区人民学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组织广大农民开展互助合作。各村普遍建立了互助组。建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何屯农业社。1953年,建成4个农业社。1954年建社28个(称老社)。1955年,建立农业社107个(称新社),入社农户共4663户,占一区总农户5677户的82%。
  1955年,撤销区建制,建立耿黄乡党委。各级基层组织在乡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1956年1月3日,耿黄乡集体农庄建立。此后,掀起了初级社转高级社的高潮。1月8日,东、西、南张门3个村合为一个高级社。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耿黄乡共建高级社13个,入社农户5622户,占全乡总农户的98%。一个社多至900户,最少150户左右。初级社转高级社过急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年,耿黄乡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届党员代表大会。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旨在全党进行一次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体的整风运动。在运动中,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攻,气焰相当嚣张。6月8日党中央发出指示,决定对右派进攻实行反击。12月21日,全乡各级干部和全体教师到新乡县招待所参加整风反右运动。反右中,部分干部、教师被错误地定为右派分子。
  1958年,耿黄乡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7月25日,原32个小社合并为大社,命名为"红光农业社"。8月,耿黄人民公社成立。乡党委改为公社党委。12月,耿黄公社党委由新乡县委改归新乡市领导。公社实行所谓"思想革命化、生活集体化、行动军事化、生产战斗化"。在不长的时间内,兴办了采石、水泥、棉织、化肥、修配等12个厂,从业职工达775人。建立公共食堂91个,托儿所79处,保育员422人,入所儿童1687名。有幼儿园5处,幼儿教师42人,入院幼儿达1132人。敬老院16所,入院老人170名。妇产院18处,接生员59人,有产床107张。公社卫生院一处,医生47名,病床11张,实行全公费医疗。由于过分强调"一大二公",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良后果。
  1958年9月,公社抽调100多名干部,开往凤凰山下,参加大炼钢铁。新乡县8个钢铁战团和新乡市的炼钢队伍,北从北小沟(新乡水泥厂门前),南至京广铁路,人山人海,日夜苦战,白天人声鼎沸,夜晚火光冲天,仓促建高炉156个,土炉150个,炼出钢铁529吨。由于生产条件不具备,生产技术跟不上,土法上马所炼的钢铁质量经济效益差。11月撤离大部人马,在原址建新乡第一钢铁厂。这是北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第一次大办工业的尝试。虽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为北站地区的工业发展做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教训。
  1959年1月,中共中央第一次郑州会议和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始传达。此后又相继传达贯彻中共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七中全会等一系列会议精神,整顿人民公社,调整了经济管理体制。这对于稳定农村形势,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下半年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后,又开始反右倾。农村发生饥荒,人畜出现不正常死亡。农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1960年,贯彻中央北戴河会议精神,动员全党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进一步调整生产管理体制。耿黄公社党委改名北站公社党委,并召开了党的代表大会。
  1961年后,北站公社党委贯彻中央"十二条"、"六十条"。搞好生产,战胜灾荒,开始了整风整社运动。纠正"平调风",对平调的物资折款赔退,调整了大队和生产队的规模,停办了公共食堂,社员自行调剂生活。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普遍实行了小段包工,贯彻按劳分配政策。工业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对1957年12月所划的右派分子进行甄别,摘掉了部分人员的右派帽子。
  1963年5月,北站公社党委易名耿黄公社党委,并根据市委安排意见,在群众中全面开展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2月22日统计,全公社有应赔退的干部294人,款16451元。1964年冬季,根据省、地、市委指示开展了"小四清"(即清理账目、清理仓库、清理财物、清理工分)运动。公社大小队干部中,共清理出现金35000余元,粮食12500公斤。据1965年1月2日统计,中共耿黄公社党组织有基层委员会(耿黄公社党委会)1个,总支部4个,支部36个,党员520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人,高中11人,初中59人,高小163人,初小154人,文盲132人;男430人,女90人;工人11人,农民435人,职员72人,其它2人。
  1965年5月24日~25日,召开了中共耿黄公社第三届党员代表会。代表95人,列席16人。大会选举了中共耿黄公社委员会委员11人,出席市党代会代表14人。公社党委书记曾国珍宣布,经过3年国民经济的调整,经济水平已基本恢复到了1957年的水平。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耿黄公社同全国一样,陷入10年内乱之中。耿黄公社人民顶逆流,坚持工业农业生产。公社党委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精神,开始了以开挖愚公泉为主体工程的大规模水利建设,调动了千军万马,奋战8年,完成土石方400万方,建渠道30公里,受益10000余亩,改变了北站北部山区常年缺水的被动局面。同时,完成化纤厂废水灌田渠道6000米,自流灌溉达3000亩,并掀起打井、深翻土地高潮。1970年,第一次向国家交售粮食81.5万公斤,摘掉了缺粮帽。群众精神大振。
  1976年10月,党中央领导全党粉碎了江青反党集团。10年内乱由此结束。
  1978年4月5日,中发(1978)11号文件,《中共中央通知》决定全部摘掉其余右派分子的帽子。经过两年艰苦细致的工作,截止1981年底,给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恢复名誉,对他们的工作、生活、待遇作了妥善安排。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北站人民公社贯彻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广大农村集中力量搞农业。1979年9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于人民生活提高,城市建设的扩大,地处交通要道,资源丰富、开采方便的北站地区,建材业迅速发展,已基本形成城乡一体、新乡市规划决定建设的独立工业区和卫星城镇。北站区独立建制已成必然。
  基层党的组织得到发展,据统计,1981年12月31日止,北站地区有基层支部36个,党小组55个,党员725人。其中:工业战线9人,基建战线5人,农业战线659人,文教卫生战线21人,党政团体25人,其它6人;正式党员715人,预备党员10人;男606人,女119人;25岁以下的有26人,26~35岁的有189人,36~45岁的192人,46~60的259人,60岁以上的59人;大学文化程度1人,中专1人,高中17人,初中120人,小学350人,文盲236人;抗日战争时期入党的有5人,解放战争时期入党的22人,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前入党的422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入党的193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入党的83人。

鲁堡党支部简介

  民国17年(1928年),进步青年在鲁堡村进行革命活动,发展团的组织,建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鲁堡支部。
  民国32年(1943年),中共太行五地委派杨璞到鲁堡开辟党的地下工作,3月16日,发展杨宗兰参加共产党。同年冬,派杨宗兰、杨玉庆、杨玉章到林县黑洞尚庄第五军分区参观学习。民国33年(1944年)10月,发展杨玉庆等2人入党,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杨宗兰任组长,组员杨玉庆、杨玉章。民国34年(1945年)4月,发展杨宗太等3人为中共党员,成立第二个党小组,组长杨宗太,组员杨宗海、杨璞、杨玉福。鲁堡党组织以党员为骨干,组织了干余人,把鲁堡以北沿平汉铁路目伪电话线割断2公里多长,所锯倒的线杆、电线填入井内。日军接近投降时,为破坏敌人的运兵计划,他们组织了东、南、西鲁堡200余人,一夜之间,把平汉铁路扒了2公里多长,推倒了伪区公所的围墙,烧毁日伪碉堡,配合八路军部队作战。为破坏日本侵略军挖封锁沟,以增加工资为名,发动民工罢工。为瓦解日伪军,借春节娱乐活动,编了"十二个月"等文艺节目在街头演唱,闹得日本侵略军不得安宁。
  鲁堡地下党组织带领党员,以多种形式扩大革命宣传,揭露敌人韵罪恶。如"黑暗下雨天不晴,不知何时得光明。""不顾枪声遍地响,一只盼国内早和平;埋头苦干数千年,不知何时得光明"等。他们还趁农村集会到南张门、大朱庄、上河村和新乡通丰面粉厂等地撒传单,贴标语。为切断国民党增援新乡顽军的交通,按上级指示,把平汉铁路扒了数里,把铁轨、枕木运到获嘉车站(获嘉已解放),整修道清铁路。民国35年(1946年)1月,杨璞、杨政受党组织委托,对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一分监部三十粮食仓库,进行侦察。了解敌军从潼关到洛阳沿黄河南岸的兵力部署及洛阳地区的弹药仓库分布情况,并搜集到敌青年军206师师长尚劲奉命即将开往陕北,对延安发动进攻的情报。杨璞亲自到解放区作汇报,对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延安和刘邓大军胜利渡过黄河起了一定作用。
  民国36年(1947年)鲁堡党支部成立。派党员打入陈堡镇分队,分化瓦解敌人。
  民国37年(1948年)3月间,一区武工队和五陵乡国民党中队遭遇激战,因寡不敌众,武工队被迫撤退。杨璞和杨政带领国民党陈堡镇武装两个小队以堵截武工队为名,调转枪头痛击五陵乡中队,掩护武工队安全撤退。
  为配合解放军反攻,有利于打击敌人,杨璞和杨政将新乡城内敌人的兵力、子弹和军事设施大体位置做了侦察,并在新乡补给分会的档案中找到敌人军事分布图,全部送交解放区。
  民国35~37年(1946~1948年),通过国民党陈堡镇地下工作者,.先后弄到子弹15箱,炸药2箱,杨宗太、杨宗海运到驻辉县薄壁的新乡城工部。民国37年(1948年)冬,秘密组织建立了鲁堡村农会。在一区区长李福良的指导下,一举夺得东、西、南鲁堡村政权。在鲁堡地下党支部的领导下,国民党陈堡镇地下工作者,经过几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于1949年2月,陈堡镇50多名国民党武装人员除1人回家外,全部起义接受改编,投入了解放新乡的战斗。
  党支部书记:杨宗兰
  成   员:杨 璞 杨宗太 杨玉章 杨玉庆 杨宗春
        杨玉福 杨玉富 杨宗海 戚久兰 杨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