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北站已有18个蔬菜品种。据传,张门大葱在嘉靖年间(1522~1566年)曾为贡品,闻名四方。其它种类蔬菜,均为零星种植,自种自食。
解放后,北站工业人口逐年增加,商品蔬菜种植基地逐步形成。尚介、小黄屯、何屯、南张门等村,正式定为蔬菜村,种植蔬菜总面积达1200亩。
1970年,蔬菜村增加大黄屯、东鲁堡、南鲁堡、西张门4村,种菜面积增至1750亩。1978年,增加东张门、西鲁堡,共有蔬菜村10个,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3140亩。至1986年,北站蔬菜村有专业、常年、季节三种类型。共11个村,种植面积3950亩,年复播面积达6425亩。蔬菜品种发展到123个,年上市量1000余万公斤,基本满足北站人民需求。
蔬菜品种已由建国前的30个种发展到123个种。
白菜类:大白菜有大包头、二包头、小包头、郑州小黑叶、福山菜、沧州菜、青麻叶、小白扣、郑杂一号、新杂一号、山东四号、山东六号、山东七号、鲁白一号、青杂中半、77-56、河北青邦、邢唐二桩,计18个种。
包菜类有:大平头、小平头、金早生、迎春、报春、元春、庆丰、秋丰、牛心、中甘十一号、花椰菜、苤蓝,计12个种。
瓜类:南瓜、荀瓜、冬瓜、苦瓜、菜瓜、瓠瓜、丝瓜、西葫芦、搅瓜、蛇瓜、菜葫芦、津研系统黄瓜、长春密刺、"801"黄瓜,计14种。
葱蒜类:张门大葱、葱头、小葱、章丘大葱、隆尧大葱、苏联大葱、墨西哥一号大蒜、白皮蒜、汉中韭菜、平顶山七九一韭菜、马兰韭,计11个种。
豆荚类:莲豆、豇豆、菜豆、红嘴豆、之豇228-2、蚕豆、"623"爬豆、红菜豆、眉豆,计9个种。
茄果类:新乡糙青茄、紫茄、红茄、佛手茄、蕃茄(西红柿)、辣椒、齐齐哈尔菜椒、山西甜椒、牟农一号甜椒、上海茄门、南京茄门、强丰、强力米寿、加八、早粉一号、早粉二号、农大二三、苏联黄、缨桃红、满丝、汴红二号、粉红甜肉,计22个种。
根菜类:大芥、地黄缨萝卜、国光青萝卜、葫萝卜、心里美、露头青、汲县萝卜、水红萝卜、土豆(马铃薯)、凉薯、山药、芋头、洋姜、甘螺,计14个种。
叶菜类:尖叶菠菜、圆叶菠菜、莙达菜、香菜、大青菜、芹菜、荆芥、小白菜、黑白菜、小茴香、筒蒿、三月慢、四月慢、空心菜、苋菜、苔菜、蒜苗、蒜黄、韭黄、韭花、小芥缨、瓢菜、金针菜,计23个种。
张门大葱,属鸡腿葱,株高70~100厘米,葱白长30厘米左右,稍弯曲,下粗上细,如鸡腿状,基部膨大部分(鳞茎)横经5厘米左右,单株重0.25~0.5公斤。葱白洁而细腻,辛辣味正,品质好,切成葱段,隔夜不易变味。烹调时,葱段自然炸裂成花瓣状,名师乐用。对寒热抗性较强,不仅具有良好的食用价值,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人民政府为发展北站这一传统名菜,从60年代起,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建立大葱商品基地。1970年,种植大葱550余亩。1986年,大葱基地发展到1300余亩。
60年代,随各国营厂矿的相继建设,南张门、尚介、何屯、小黄屯等村逐步发展蔬菜生产。1960年,为保证工人吃菜,市商业局在南张门建立国营菜场。蔬菜生产、上市及口粮供应等均由市商业局负责。所产蔬菜由市蔬菜公司包销。蔬菜队口粮计划供应每人每年190公斤。1962年,蔬菜队所产蔬菜除自食外全部上市。
1976年,为招待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南张门温室里的黄瓜被专机运往北京。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北站地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蔬菜产量、上市量和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1981年,何屯五队牛良臣试验田亩产葱头532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