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柳树的来历
八柳树是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八大村之一。说起八柳树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哩。
远在宋朝的时候,有一天金兵在河南作战吃了败仗,便向河北逃窜。到了黄河边,强迫打鱼的渔民用船送他们渡河。渡过河后,他们恩将仇报,凶狠地点火烧毁船只,并将送他们渡河的渔民全部杀死。一时间,渔民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黄河水。
金兵刚渡过河,一杆"岳"字大旗在南岸迎风飘扬,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追至南岸后,只见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却见不到一只渡船。军急不等人,岳飞就命兵士砍去岸边的柳树做木筏。木筏扎成后,"岳家军"不顾风高浪急,勇敢地乘筏渡河。渡过黄河,便勇猛地追杀金兵,又经过一场激烈的鏖战,这股罪恶累累的金兵被一举全歼,替两岸百姓报了血海深仇。
河北岸的村民十分感激"岳家军"。他们把"岳家军"用过的一只木筏拆开,正好是八棵柳树的树干。为了表达对"岳家军"的敬意,并使子孙后代牢记"岳家军"的厚意,便把这八棵柳树的树干整整齐齐地栽在黄河岸边。不久便枝繁叶茂,一片葱笼。这里后来住上了百姓,形成村庄,就把村名叫"八柳树"。
二、张娘娘
你们见过弯枣树圪针吗?
谁都知道枣树圪针是直的,但是在河南省新乡县唐马村,娘娘家坟上枣树圪针却是弯曲如钩的,这是咋回事呢?提起来话就长啦。
在明朝时候,朱厚熄初登皇位,改元嘉靖,要选一位天下最聪明、最伶俐、最美貌的娘娘。钦太监接到圣旨,斋成沐浴,夜观星辰,对照经书,复旨到:"娘娘生长在京城南方,黄河北面,紧靠太行山,独享山川灵气,生得天仙一般。她家房脊上安的是活兽,每到午时三刻便要啼鸣;大门前有座白玉造成的流水小桥,娘娘还有一种绝技,窜房越脊如走平地,攀登树木轻如飞燕,如能选上这位娘娘进宫,真乃皇运亨通,万寿无疆。皇上听了,喜得眉飞色舞,马上派出钦差,带领人马出京,明察暗访,等迎来娘娘后再行重赏。
再说,河南省新乡县李唐马村西边,有个两三户人家的小村,住的都是贫民百姓。一家叫张辑的老汉生有三个姑娘,大的叫大妞,二的叫二妞,三的叫三妞。她们上无兄下无弟,大妞二妞细皮嫩肉,黑丁丁的头发,弯弯的眉,水灵灵的大眼睛,走动如风吹摆柳,没有人见了不爱的,没有小伙子见不迷的。老两口说:养老送终靠大妞二妞吧,叫她俩在家描花绣鱼,不叫下地干农活,怕太阳把她俩晒黑了;不叫到厨房去做饭,怕烟气熏了她俩的眼睛,皱了手。一年到头,来提亲的不断线,排成队,换了三个踩坏的门槛。张老汉左挑右拣,拿不定主意,一直没有定下亲来。
三妞,生得很丑,一头鸡屎秃疮,几根稀稀拉拉的头发,说黄不黄,说黑不黑,短的梳不成辫子,说起话来粗粗野野的,一脸黑秋雀斑,说多难看有多难看,张老汉两口子见了三妞丑的恶心,很不爱她,家里的粗活笨活都叫三妞去干。挑水扫院,上树捋树叶、喂猪,上房顶收干晒湿,都把小姑娘当大男人使唤。吃的是全家的残汤剩饭,老两口还时常恶恨恨地说:"三闺女是赔钱货,养了你,赔金搭银也没人要,你是生就的看'家货'呀!"
三妞憋着一肚子气,没地方出,她拿定主意,一辈子不嫁人,就当"看家货"。她下地打猪菜也唱,上树捋树叶也唱,唱啥哩?
春天她唱:"桃花红,柳叶青,朝廷选我当正宫!"
秋天她唱:"桑叶青,柳叶黄,皇上选我做娘娘!"
三妞虽说是偷偷地唱,小声地唱,可唱来唱去,不知咋的歌词被人偷听去了。一传十,十传百,这一带都知道三妞想当娘娘的事了。谁听见谁笑,谁听见谁撇嘴,爱和她爹开玩笑的见了面,规规矩矩地站在路旁,作揖打恭地说:"国丈大人您好!"要是张老汉去别人家串门借东西,人们又开玩笑说:"不知国丈大人驾到,未曾远迎,当面恕罪!"就连老婆孩子们见面也开玩笑"你养了个娘娘,该你进京享福了,可别忘了老姊妹呀!"姑娘们见了大妞二妞不是国姨长,就是国姨短的逗笑。一家人受到嘲笑,都怨这个丑三妞,啥气都要出在三妞身上。爹拿棒子打,娘骂着助威,俩"国姨"煽风点火,只嫌打得轻,三妞越挨打,脾气越犟,身不躲棒,嘴不讨饶,反而逢着人还大声唱,有人喊她娘娘,她脸不红,人不恼,还笑哩。人人都道丑三妞疯了。
皇帝的钦差带领人马,访了三年,这一天来到新乡县李唐马村,看到一个小户人家,门前流水沟上叩着一块破白石碓臼(这一带碓臼都是青石做的),这不是钦太监所说的白玉石流水小桥吗?抬头一看,两只大公鸡在屋脊上来回走着,挺有意思,看着看着,那两只大公鸡站在屋脊两头,引颈高啼,钦差向门一看,正是午时三刻,心中大喜,立即差人前去叫门。传张老汉快来接旨,张老汉接过圣旨,知道是皇帝来他家选娘娘,把钦差带来的凤冠霞披,给大妞穿戴好,她娘扶着坐进轿内,大妞又是呕心,又是吐,没坐稳就一头栽出轿来。钦差说:"大妞没这个福份,娘娘不是她。"老汉又叫二妞穿戴好,刚扶进轿内,二妞就觉得天翻地转,头晕目眩,一头栽了出来。钦差说:"二妞没福份,娘娘也不是她,快请三姑娘上轿吧!"
这一下可把张老汉愁坏了。不叫三妞上轿吧,就是抗旨不忠,是要杀头的;叫三妞去吧,看那个丑八怪,皇上见了一定发怒,也是要剿家灭门的。张老汉愁的没办法,心想:混一时,说一时,活一天,算一天,只得派人去地里找三妞,领着她从后门进来。
三妞穿戴好凤冠霞披,不瘦不肥,长短合体,送进轿内,如稳塔一般,什么事也没有。大家都暗暗地说:"三妞老喊着当娘娘,坐正宫。难道真有这个福份。可她那个丑样子,咋能见皇上呢?"
三妞无兄无弟,叫谁去送亲呢?亲戚近族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敢去,推来推去合河村她亲舅舅没法推,只好去送亲了。她舅舅一路提心吊胆,护送到芦沟桥时,听得三妞在轿内,出气又粗又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忙掀开轿帘一角往里看,原来是三妞,刚脱完壳,人大变样了,比天上的仙女还要美。三妞觉得轿帘微动,发怒说:"瞧啥!瞎你一只眼!"她舅舅从此就成了"独眼龙"了。三妞把壳衣扔到轿外,她舅拾起埋在芦沟桥边,那鸡屎秃疮头,原来是一个金碗叩着。后来皇帝下旨在那里建了一个尼姑庵,传说叫"脱壳庵",专门看守壳衣,怕有人盗去那只"金碗"呢。
三妞进了皇宫。皇上一见非常欢喜,马上选为正宫,没几天,皇上发现张娘娘牙根稍微有点发黑说:
"梓童!你从脚跟到头发梢,处处都美,就是牙根稍微黑了点。""启禀万岁!我们新乡男女老少,都是黑牙根!"
"那是咋回事呢?"
"您在那里建了十八个窖场,专供京城用砖,一年四季窑烟熏的……,请皇上给免了吧!"
"传旨,以后不叫新乡供砖了!"
新乡土质好,烧出的砖也好。皇帝指定在城西。卫河北岸,建窑场十八个。砖烧成后,块块要整整齐齐,有角有棱,不能磕碰掉丁点。然后每五块用蒲包好,从卫河装船起运,运到京东通州,再装车进京。这一差事,可苦透了新乡人,这次张娘娘要求免了供砖,办了一件好事。
张娘娘在宫内,走动有宫女扶持,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绫绸缎。可是她整天愁眉不展,脸上没有一点喜色。
皇上问她:"梓童,你老是愁眉苦脸,是哪个宫女侍候不周,你告诉我将她推出午门斩首!"张娘娘摇摇头。
"是不是吃穿上不如意,朕告诉太监,叫他们马上置办!"张娘娘又摇了摇头。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究竟为了啥呢?你告诉朕,马上照办。"
"我在宫中,能侍候万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可是俺爹娘是个贫民百姓,少吃没穿,想求万岁恩典恩典!"
"这点小事,何不早说呢,给你家'拣好地'五百顷可以吗?再把你庄赐名'皇亲庄',叫你全村人托你的福,也光采光采。"三年后,张娘娘奉旨回新乡省亲,到了"皇亲庄"一看,只见一片白茫茫,如薄雪浓霜的碱地,少禾没苗,只长有臭蒿棵。这一带原来都是上好良田,都被嘉靖皇帝的金口玉言,封成"碱蒿地"五百顷了,张娘娘知道受了骗,这一下恼死了皇上。
清明节,张娘娘去上祖坟,不小心被枣圪针刺破了手,她说:"昏君欺侮我,你们也来欺侮我,枣圪针你要怜悯苦命人,就弯着长。"真奇怪,枣树怪听话,针一下变成象鱼钩一样,针尖曲弯弯向里勾着,再也不刺人了。
张娘娘回到京城,恼死了昏君,脸比过去绷得更紧了,不管昏君用啥法,也见不到她一个笑脸。
至今新乡人每提起他们五百顷碱地来,仍然骂嘉靖不绝口。每提起娘娘家祖坟上的枣圪针,仍然怀念感激张娘娘为他们免去贡砖的恩惠。
三、中曹村七十二眼井
从前,新乡县中曹村周围分布着七十二眼砖井。一个村为啥有这么多井呢?传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村上一家姓王的。生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十八岁时,被皇宫选中。后来深得万历皇帝宠爱,升为贵妃。有一年,贵妃想回家省亲。皇上说:"回家省亲,大队人马,不要说在村里吃饭,恐怕喝口水也成问题。"王贵妃就记在心里,拿出了部分私产,让家乡造井。现在,中曹村还有传说中贵妃同皇帝省亲时的点将台、阅兵场等旧址。
四、《三上轿》的来历
明朝年间,新乡县人张某在朝做官,他的儿子看中了本地崔家的闺女,崔女因许配他人,没有答应。张子依仗权势,杀害了崔女的未婚夫。接着张子派花轿到崔家抬亲,崔女痛哭流涕,经再三周旋,终于上轿。洞房花烛夜,崔女趁机拿出橱柜中剪刀,将张子咽喉剪断,为夫报了仇。至今,新乡民间举行婚礼时,还保留着必将橱柜打开,翻验嫁妆(以防暗藏剪刀等凶器)的婚俗。
此后,当地文人编成《三上轿》戏,准备排演,张家用六百两银子买回剧本,不让上演。
五、殷梦五
殷元福,字梦五,新乡县于店村人。因其父夜梦见神赐五福儿,取字"梦五"。他是清·康熙年间新乡县三绝(畅"字"、郭"画"、殷"文章")之一,人称"殷才子"、"殷圣人"。
背皇历殷梦五举试考了第一之后,第二年是大比之年,皇王开科,全国各地举子云集京城,住在"招商旅店",准备下科场考试。
在此期间,为了广交朋友,大都在自己的住处门外挂上号灯,上面写明自己的家乡、姓名,以待朋友来访。洛阳举子与新乡举子所住的旅店,正好是对门。
一天晚上,洛阳举子将写有"洛阳才子"的号灯挂在店门外。殷梦五听书童报告这一消息后,心想洛阳才子也太不自量了。立即让书童将写着"新乡才子"四个大字的号灯挂在店门外。
洛阳才子知道后心想:普天之下,谁不知洛阳乃九朝古都圣地,只有洛阳出才子,新乡是什么地方,有什么贵处?出过什么人物?敢称才子!于是又将自己号灯上改写成"天下才子数洛阳"七个大字。
殷梦五得知后,心想:洛阳举子真是目空一切,狂妄之极,应当教训。立即将自己的号灯写上"推倒洛阳数新乡""七个朗朗大字,挂在店门外。
这一来可把洛阳举子气坏了,暗暗下定决心,要当面较量。殷梦五早有预料,心中亦有准备,其他举子也都拭目以待,要看看谁高谁低,谁胜谁负。
第二天,洛阳才子来拜访殷梦五,双方通了姓名,寒喧之后,洛阳才子开了口:"此次进京应试,得遇仁兄,真乃三生有幸。久闻仁兄才学渊博,愚弟特来请教。"殷梦五也不客气地说:"兄台自称天下才子数洛阳,还是请您不吝赐教吧!"
洛阳才子说:"《四书》、《五经》你我早已精通,无须讨论。皇历也是一门重要学问,咱们探讨一下如何?"
"不知兄台怎样探讨皇历?"
"咱们各自先把六十年的皇历背诵一遍,你看如何?"
殷梦五本来不会背皇历,但是箭在弦上不能不发,只有硬着头皮应战,说:"就依兄台之见,请兄台先背吧!"
洛阳才子见殷梦五同意比背诵皇历,心中暗喜,就非常熟练地将六十年皇历从头至尾背诵了一遍。在场的举子无不惊奇。洛阳才子背完后,殷梦五已经熟记在心,立刻也非常流利地背诵一遍,同样是一句不隔,一字不差,人们也齐声喝彩。
洛阳才子见殷梦五也背完了皇历,就拿出了自己打败天下无敌手的绝招,将六十年皇历,从尾到头倒背了一遍谁知殷梦五也同样熟练地从尾到头倒背了一遍,双方打了个平局。
殷梦五想教训一下这位目空一切的洛阳才子,便说:"既然你我棋逢对手,不分上下,兄台号灯上写的'天下才子数洛阳',未免有些不妥吧?"洛阳才子也针锋相对地说:"既然棋逢对手,不相上下,仁兄号灯上写的'推倒洛阳数新乡',也未免太过分了吧?"
殷梦五见洛阳才子还不服气,就说:"如此说来,兄台还是一定要分个高低上下才罢休吗?"
"还是分个高低上下为好。这次仁兄出题赐教!"
殷梦五见洛阳才子傲气十足,心中也非常气愤,说:"无须另外出题了。我看仁兄对皇历非常精通,不过只会顺背倒背还不足为奇。咱们各把皇历先横背一遍,再斜背一遍如何?"说完,殷梦五把六十年皇历横着背,斜着背,竟然都是一字不差。在场举子们无不拍手叫绝。洛阳才子不能横背、斜背,对殷梦五佩服得五体投地,赶快让随从摘下"天下才子数洛阳"的灯号。
殷梦五也诚恳地向在场的人说:"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孔老夫子亦有明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我辈应该终身切记莫忘矣!"众人点头称是。
当主考有一年,殷梦五领旨到江南当主考官,选拔人才。当时江南人才济济,出类拔萃者大有人在。因此一些人轻视江北来的主考官殷梦五。
到任后,有人送来一联求对,打开一看,上写道:江南多才子。殷梦五不加思索,信手写上:江北一圣人。来者不服,又把上联改写成: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殷梦五把下联加成:江北一天一地一圣人。来者不解,殷梦五解释说:"孔子家住江北曲阜,江南、江北都是同一个天地,无论江南才子、还是江北才子,皆是孔子的门生。"求对者算服了气。
考试前,一些考生私下议论纷纷,有的说:"河南新乡县人,也敢来江南当主考官!"有的说:"我看他难出个新鲜题目,怕是个'学而时习之类的'。"殷梦五听在耳里,记在心里,不动声色,只付诸一笑而已。
考试的第一场,考题一公布,考生哗然,果然不出所料,作文题目正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考生认为,出这样平庸的作文题,主考官的学问可想而知了。于是,半个时辰便都交了卷。
第二场开考,文题又是《学而时习之》,考生们有点慌了神,一个个收肠刮肚,苦思冥想,难以成文。一个时辰过去了,交卷之人寥寥无几,都盼望第三场,出个理想的文题,补补亏空。
第三场开考了,竟然还是《学而时习之》。众考生人人瞪了眼,个个傻了脸,呆若木鸡,无可奈何。有的胡诌几句,有的只好交了白卷。殷梦五微微一笑:"喏大江南之地,无人才也!"
三场考完,众考生又懊丧又气愤,私下议论:主考大人只会出《学而时习之》,他本人也未必能连做三篇。殷梦五听到议论后,遂招集众考生说道:"堂堂江南多才子,竞连三篇'学而时习之'的文章都做不出来,真乃可笑,今天本官还以此为题,做上九篇文章,权当抛砖引玉如何?"说罢,同着众考生的面,以《学而时习之》为题,挥笔一连写出九篇,篇篇有新的角度、新的立意,风格各异,字字珠玑。众考生不停的传阅,赞赏不已。
考试完毕,众考生宴请殷梦五登高楼入席。在登高楼之时,有考生提议,让殷梦五乘兴赋诗。殷梦五不便推辞,随口吟道:"殷梦五来登高楼,十二栏杆挂斗牛。莫非浮云暂蔽日,压倒九江十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