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中学
新乡县普通中学创办较晚。民国19年(1930),王静澜、郭泉林集资,在姜庄后街创办私立静泉中学,校长张心俭(张慎修)。民国23年(1934),该校有初中三个年级,每年级设一个班,一年级56人,二年级40人,三年级24人。民国26年(1937),静泉中学发展至7个班,学生300人。课程设有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公民(党义、三民主义)、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图画。日军入侵新乡后学校停办。
民国30年(1941),日伪县署开办新乡县立中学。民国32年(1943),静泉中学恢复。民国33年(1944),开办三育中学、辅豫中学和天宁寺初级中学。民国34年(1945)2月,开办兴宁初级中学和大召营鄘南初级中学,均属国民党县政府开设(当时县城为日军占领区,西南乡为国民党游击区),吸收本地青年入学,以防日军抓去。是年,全县在校初中生807人,教职员65人。
民国34年(1945)8月日军投降后,私立静泉中学、三育中学(后改为河朔中学)、辅豫中学和原日伪县立初级中学被国民党县政府接收。是年创办省立新乡中学,天宁寺初级中学并入县立初级中学。民国35年(1946)元月,省立第六临时中学由卢氏县迁新,与省立新乡中学合并。3月,国立十中由甘肃迁新,共40班,学生约1500名。民国36年(1947),因内战,国立十中又迁往郑州。民国37年(1948),夏治范等人在小冀镇创办冀成中学。同时,开封建国中学在城北鲁堡村建立分校。民国38年(1949)1月,县立初级中学、县师(1925年创办)及县立染织职业学校(1946年12月创办)合并为新乡县临时联合中学。
县城解放后,城内中学划归新乡市。县政府决定在县立初级师范内附设初中班。1951年2月招收两个班。1953年暑假后,师范班并入汲县师范,学校改为河南新乡第六初级中学。在校学生10个班500人,教职员63人。课程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生理、音乐、美术、体育、外语。1955年,在鲁堡村建立新乡第七初级中学,招收两班,学生100人。
1957年,新乡第六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招收高中一年级两个班。新乡第七中学由鲁堡迁至合河东门外(今合河中学)。同年,崇庆寺(关堤)、朗公庙、大召营、七里营、介海寺等5处完小附设初中班(即戴帽中学)。全县共有中学6所,初中班30个,高中班两个,学生1660人。
1958年,新乡第六初级中学、第七初级中学分别改为县一中和二中(均为完中);崇庆寺中学为三中;朗公庙中学为四中;大召营中学为五中;七里营中学为六中;介海寺中学划归新乡市。全县在校高中生270名,初中生2117名。
1959年秋,在大块、洪门建立县七中和八中。
1961年春,由于经济困难,师生生活采取低指标、瓜菜代,身体素质下降,因此实行了劳逸结合、百日休整、只上主课的办法,自习、劳动、体育、课外活动暂停。同年秋,停办县七中、八中。县二中高中班合并到县一中。县三中、五中、六中暂停招生,至1962年秋恢复招生。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发《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按照条例精神,新乡县各中学以教学为主,重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备课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开展学习毛主席著作、学雷锋、学王杰等活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学实行停课"闹革命",学校秩序大乱。1968年虽然开始复课,但教学仍未正常进行。1969年,改秋季始业为春季始业,学制由"三、三"制改为"二、二"制。同时将原三、四、五、六中改为完全中学,恢复第七中学、第八中学,并增设高中班。较大的村办小学增设初中班,改为七年制学校。1973年全县共有高中8所,40个班,在校生2437人;七年制学校85所,在校初中生9513人。1976年,全县有高中8所,九年制学校53所,高中班141个,在校生5918人;七年制学校93所,初中班390个,在校生16842人。由于学生人数猛增,高初中教师严重缺乏,小学教学骨干被抽到初中,初中教学骨干被抽到高中,部分教师不能胜任,加之"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致使中、小学教育受到挫折。
1978年,新建小冀、翟坡、古固寨3所高中,停办村办九年制学校的高中班,并将不具备条件的七年制学校改为五年制。1982年,全县有高中班48个,学生1700人;初中班485个,学生17700人。
1985年,根据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增加农业、职业中学在中学教育中的比重。将全县12所普通中学中的6所改为农、职业中学,招生班数由1983年的两个班增至10个班,招生比例由1983年的4.8%提高到30%。在校生676人,其中工科113人;农林398人;财会69人;服务业96人。
建国36年间,全县中学共为社会输送高中毕业生28500余人,初中毕业生78400余人。1977年至1985年,为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新生2172人,其中大专以上的1045人,航校(飞行员)29人,中等专业学校1098人。
说明:1969至1985年初中班多与小学在一块,故未单独列出;1976至1979年高中班数、人数包括九年制学校的高中班数字。
附:新乡县第一中学概况
学校沿革:1951年,在新乡县简易师范学校附设初中班。1953年9月,师范班并人汲县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新乡第六初级中学。1956年8月始办高中班。1961年8月,学校定名为新乡县第一中学。1978年确定为重点中学,并开始逐年减少初中班,发展高中班。1983年,初中班停招。1985年,学校有高中班18个,在校生1178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23人,专科22人,中师43人。
教学设施:1952年,在小冀北门外购地90亩,建新校舍。此后,学校规模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增加。1978年后,除国家拨款外,地方财政每年拨款10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985年底,共有教室43个,办公室69间,学生宿舍117间,教职工及家属住房46间,师生食堂及其它用房106间。
学校设有图书室,藏书1.5万余册。阅览室订有140余种杂志,25种报纸。物理实验仪器齐全,可分8组同时实验。化学仪器药品基本完备,可供12组同时实验。生物标本可满足初中教学使用,高中有部分标本。另有篮、排球场各5个,足球场1个,跑道400米。篮球架、单双杠、乒乓球台、跳箱等大中型体育器材40余件。音乐器材有风琴5架,手风琴1部,其它小型音乐器材十多件。
教学工作:1952年,学习苏联凯洛夫教学法,课堂教学采取5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并强调直观性、系统性、积极性、量力性、巩固性等教学原则。"文化大革命"中实行"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长征"串联、小将上讲台等,严重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1978年后,经过拨乱反正,学校转入正常教学。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经常组织观摩教学,改进教学方法,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总结先进经验,提倡"启发式"教学法,废止"注入式"、"满堂灌"。在理论联系实际,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材服务。
体育活动:学校一贯坚持每周两节体育课制度,每天上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并不断组织体育竞赛。1985年,学生体育达标率为91%。
思想品德教育:学校长期坚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先后请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战斗英雄李来才、赴南极科学考察英雄陈秋常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英雄作报告。还经常对学生中的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培养学生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教师进修:学校鼓励未达到大专水平的教师参加函大、电大学习,对离职学习的教师工资照发,学费报销。截止1985年底,已有9人通过进修获得本科或专科毕业证书。
教学成果:从建校至1985年,共毕业188个班,其中初中班90个,高中班71个,高中补习班10个,师训班10个,师范班7个。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500余人,其中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不少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担任了领导职务,有7名已成为研究生。还为省、地区等输送田径、篮球运动员13名。是年,高考升学率达46%。
二、农业中学
新乡县甲种农校:此校始于民国元年(1912),由县知事唐淮源和邑绅夏奠川、郭仲隗、杜常立等倡导募捐筹建(校址在今市染织厂内),招收高小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者人学,学制预科1年,正科3年。学校设农业、林业、蚕业、兽医四科。普通课程有国文、数学、英语、自然、劳作、音乐;专业课程有土壤、肥料、作物、农产品制造、家畜、虫害、气象等。民国5年(1916)毕业78人。民国7年(1918)毕业百余人。由于经费筹集困难,于是年秋停办,学生转入省立汲县甲种农校。
农业中学:1957年创办。1959年农业中学增至23所,47个班,学生2238人。学制3年,为半日制(即半日学习,半日劳动)。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化学、农业基础知识、农业机械、电器及农村工业课。
1965年初,改农业中学为耕读中学,所学课程不变,多数仍为半日制,少数学校是集中全日上课,集中时间劳动。县耕读中学共有22所,28个班,学生1237人,专职教师43人。1966年,耕读中学改为普通中学。1978年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业科学技术,县委决定从1983年起将古固寨中学改为农业中学。1984年,七里营乡刘庄新招农职业高中两班,学生106名。1985年,将大块中学、洪门中学和大召营中学改为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