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货 币
第一节 货 币

  一、清代前货币

  明·万历年间(1572-1619),银元传入中国,新乡市场始有流通。清·光绪年间(1874-1908),铜板在新乡流通。

  二、民国货币

  民国元年(1912),新乡流通铸有孙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银币和当10文、20文、50文的铜板。民国3年(1914),铸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币在新乡流通,有100文、200文两种。民国24年(1935)11月4日,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禁止银、铜币流通,利用法币收兑银、铜币,但市场仍有银、铜币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口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的钞票停止使用,国民党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币开始流通。民国36年(1947),通货澎胀,法币贬值,国民党政府抛出关金券,1元关金券等于法币20元,企图以此稳定物价。同年8月19日,物价进一步飞涨,国民党政府又发行金元券,停止关金券和法币的流通。这些货币都在新乡象走马灯式地流通。

  三、人民币

  民国37年(1948),人民币(旧版)在新乡县解放区发行,并陆续收回地方性货币。1955年,新版人民币发行,面额分壹元、贰元、叁元、伍元、拾元,壹角、贰角、伍角,壹分、贰分、伍分11种。同时,旧版币停止流通。

  四、货币比值

  民国31年(1942)4月,关金券与法币的比值为1:20。民国37年(1948),法币急剧贬值,物价飞涨。一农民卖了一头牛,得法币1000万元,几天后,一头牛的钱仅能买一只母鸡。另一农民卖一担菜,可买7斤食盐,他嫌盐价高,转一圈后,又去买盐,只能买回半斤盐。同年,国民党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令,以金元券代替法币,规定金元券1元可兑换法币300万元,兑换银元0.5元。由于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制钞票,朝令夕改,货币失去信誉,市场上一度出现以小麦代替货币流通的交易。民国38年(1949)春,银元与金元券的比值为1:290万。1951年,旧版人民币与银元的比值为10000:1。1955年新版人民币与旧版人民币的比值为1:10000。1985年,人民币与银元的比值为5:1。

  五、货币流通

  民国时期,由于军阀割据,流通货币繁多,资金投放无统一计划,致使货币流通长期失控,给人民造成灾难。
  建国后,人民政府根据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状况,实行有计划的资金投放,但也出现过失误。1958年,受"大跃进"形势影响,县金融部门对资金发放实行要多少给多少,什么时候要,什么时候给的政策,货币一度失控,酿成1960年至1961年货币多、物资少,供应紧张。1962年,县政府采取货币投放控制措施,回笼货币16.4万元。"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一度出现赤字,1979年后好转。1984年,货币流通再次失控,但时间较短,政府采取一系列控制消费基金增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通货膨胀的速度。